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适时新课程改革以来,全国上下积极开展针对怎样提高学生素质的探索。我们历史课也积极参与这项活动。给我的感受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过程。在此,我就历史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问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 初中历史;提问技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51
一、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
要想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學中弄清楚怎样提问,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学生能感兴趣的且乐于解决的问题。历史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教学语言的训练,注重历史知识的积累,注重知识的不断更新,注重文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修养。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应有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文学、哲学、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诸多学科的知识,且能将各种知识融通、应用于课堂教学。此外,注重演讲口才的培养。教师要在深入浅出地阐述历史观点,有声有色地叙述历史故事,形象具体地描述历史人物,必须有善辩的口才和娴熟的讲演技巧。而这种技能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练习,掌握用语的深、浅、详、略。控制语气的轻、重、缓、急,把握声调的抑、扬、顿、挫,才能使教学语言在论证时富有说服力,在阐述时富有渗透力。在描绘时富有感染力,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提问首先应弄清楚哪些地方才能产生问题
一个教学问题的产生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学生还不完全明确的或未知的,要能够在学生通往目标的路途中,让他们发现不能很快地和直接地达到这个目标,从而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疑惑或心理上的紧张。第二,它必须是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对它的兴趣,产生相应的探索欲望,并亲身卷入问题的探究之中,在解决问题时作出努力。第三,它必须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当的。要能够让学生运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和智力。经过努力探索达到目的;而不是让学生感到无论怎么努力也不能克服困难,跃过障碍,因此而灰心丧气。这三个条件的掌握分寸,因教师的不同而不同,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因各自的教学进度不同也必不相同。在具体的运用中有一定的难度,但绝不是无法掌握。只有在实践中反复探索、反复运用,才能达到灵活自如的地步。在我所听的众多教研课中。我也明确地感受到这一点:经验越丰富的教师,越能根据具体情况编拟不同层次、形式多样、引人深思的问题。特别是初中学生,他们的认识程度、认知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设计问题时必须精心考虑的因素。
三、掌握怎样提问的技巧
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什么有些教师所上的课自然流畅,轻灵飘逸,给人以行云流水一般的优美感.而有些教师也同样在问,也同样在组织学生讨论、探讨,但就是给人一种生涩艰难、装模作样的,好像生搬硬套的一样;为什么有些历史教师上的教改课效果较好,而有些历史教师上的教改课效果并不好呢?其实,跟没掌握好提问的技巧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还要探讨怎样提问的问题第一,提问应紧扣课本的重、难点,同时注重知识的条理化和系统化。围绕课本的教学重、难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将问题集中在重、难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特别是编拟能力提高的思考题和讨论题时。必须突出这一点。但仅此是不够的,因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记住历史,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点。因此,在新课程教改的探索中,必须注重基本知识点问题的设计。即将基本知识点设计成条理化、系统化的问题。
第二,注重提问的多样性,抓住恰当的提问时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该多样性,因课而异,因材而异,因受教育者的知识基础与生理心理特征而异。特别是初中历史课所面对的全是11~13岁的少年,更应该注重提问的多样性。变化多样的提问往往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感,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适宜的机会。另外,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提问时机。因为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不能绝对地说哪种方法比哪种方法好。或讲演、或讨论、或争辩、或活动、或评述、或提问等等,该让学生活动就尽量让学生活动。新课改注重学生活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体现在这里。但是,教师必须选择好提问的时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就是在课堂上掌握好学生的“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和“达其辞”的最佳火候。
第三,提出问题之前,要想到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并作好应对的准备。新课改提倡学生的活动,要求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必然要组织各种各样的学生探究活动。但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学生必然会在探究活动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是错误的、或相反的答案。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既不能低估学生,但也不能过高估计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作好让学生出错的准备,敏锐地捕捉、及时地发现和纠正学生中的错误和缺陷,及时采取对策,巧妙地把课堂教学引导到正路上来。特别是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教师应随时做到这一点。即预先想到学生可能混淆或答错的内容,允许学生出错误;但教师必须及时纠正错误。
第四,要创造解决课堂提问的先决条件,即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博观才能约取,厚积而后薄发,丰富的知识是创造的先导。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其他自然学科社会科学知识,就不可能纵览古今,正确地总结过去、指导现在、预测未来,就谈不上创造才能的发挥。学生的知识面愈广,愈具有综合性、渗透性,其创造能力就愈强。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课内与课外,不能成为互不相关的两张皮,而要努力形成契合点。
当然,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是多种多样的。还应该考虑提问的难易度、灵活性、与其它教学方式如何配合以及如何面向全体等等,都值得探讨。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向更深层次发展,改革的进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基层教学工作者,既然投身于这一浪潮之中,就应实实在在地投入到素质教育的实践,积极探索如何提高新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效果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历史;提问技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51
一、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
要想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學中弄清楚怎样提问,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学生能感兴趣的且乐于解决的问题。历史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教学语言的训练,注重历史知识的积累,注重知识的不断更新,注重文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修养。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应有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文学、哲学、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诸多学科的知识,且能将各种知识融通、应用于课堂教学。此外,注重演讲口才的培养。教师要在深入浅出地阐述历史观点,有声有色地叙述历史故事,形象具体地描述历史人物,必须有善辩的口才和娴熟的讲演技巧。而这种技能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练习,掌握用语的深、浅、详、略。控制语气的轻、重、缓、急,把握声调的抑、扬、顿、挫,才能使教学语言在论证时富有说服力,在阐述时富有渗透力。在描绘时富有感染力,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提问首先应弄清楚哪些地方才能产生问题
一个教学问题的产生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学生还不完全明确的或未知的,要能够在学生通往目标的路途中,让他们发现不能很快地和直接地达到这个目标,从而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疑惑或心理上的紧张。第二,它必须是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对它的兴趣,产生相应的探索欲望,并亲身卷入问题的探究之中,在解决问题时作出努力。第三,它必须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当的。要能够让学生运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和智力。经过努力探索达到目的;而不是让学生感到无论怎么努力也不能克服困难,跃过障碍,因此而灰心丧气。这三个条件的掌握分寸,因教师的不同而不同,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因各自的教学进度不同也必不相同。在具体的运用中有一定的难度,但绝不是无法掌握。只有在实践中反复探索、反复运用,才能达到灵活自如的地步。在我所听的众多教研课中。我也明确地感受到这一点:经验越丰富的教师,越能根据具体情况编拟不同层次、形式多样、引人深思的问题。特别是初中学生,他们的认识程度、认知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设计问题时必须精心考虑的因素。
三、掌握怎样提问的技巧
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什么有些教师所上的课自然流畅,轻灵飘逸,给人以行云流水一般的优美感.而有些教师也同样在问,也同样在组织学生讨论、探讨,但就是给人一种生涩艰难、装模作样的,好像生搬硬套的一样;为什么有些历史教师上的教改课效果较好,而有些历史教师上的教改课效果并不好呢?其实,跟没掌握好提问的技巧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还要探讨怎样提问的问题第一,提问应紧扣课本的重、难点,同时注重知识的条理化和系统化。围绕课本的教学重、难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将问题集中在重、难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特别是编拟能力提高的思考题和讨论题时。必须突出这一点。但仅此是不够的,因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记住历史,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点。因此,在新课程教改的探索中,必须注重基本知识点问题的设计。即将基本知识点设计成条理化、系统化的问题。
第二,注重提问的多样性,抓住恰当的提问时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该多样性,因课而异,因材而异,因受教育者的知识基础与生理心理特征而异。特别是初中历史课所面对的全是11~13岁的少年,更应该注重提问的多样性。变化多样的提问往往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感,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适宜的机会。另外,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提问时机。因为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不能绝对地说哪种方法比哪种方法好。或讲演、或讨论、或争辩、或活动、或评述、或提问等等,该让学生活动就尽量让学生活动。新课改注重学生活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体现在这里。但是,教师必须选择好提问的时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就是在课堂上掌握好学生的“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和“达其辞”的最佳火候。
第三,提出问题之前,要想到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并作好应对的准备。新课改提倡学生的活动,要求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必然要组织各种各样的学生探究活动。但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学生必然会在探究活动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是错误的、或相反的答案。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既不能低估学生,但也不能过高估计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作好让学生出错的准备,敏锐地捕捉、及时地发现和纠正学生中的错误和缺陷,及时采取对策,巧妙地把课堂教学引导到正路上来。特别是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教师应随时做到这一点。即预先想到学生可能混淆或答错的内容,允许学生出错误;但教师必须及时纠正错误。
第四,要创造解决课堂提问的先决条件,即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博观才能约取,厚积而后薄发,丰富的知识是创造的先导。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其他自然学科社会科学知识,就不可能纵览古今,正确地总结过去、指导现在、预测未来,就谈不上创造才能的发挥。学生的知识面愈广,愈具有综合性、渗透性,其创造能力就愈强。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课内与课外,不能成为互不相关的两张皮,而要努力形成契合点。
当然,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是多种多样的。还应该考虑提问的难易度、灵活性、与其它教学方式如何配合以及如何面向全体等等,都值得探讨。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向更深层次发展,改革的进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基层教学工作者,既然投身于这一浪潮之中,就应实实在在地投入到素质教育的实践,积极探索如何提高新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效果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