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時期,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顺利推进。通过实践整合、科技协作、界外阅读等多种方式,全面渗入青年的现实生活,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使命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基于此,以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为核心,阐述了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使命,结合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遇到的现实挑战,从理论层面探究了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创新措施。
[关 键 词] 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4-0170-02
青年是人一生中重要的过渡期,也是其生理性、社会性、心理性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的青年,具有更加成熟的道德意识、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趋向于稳定的社会状态。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可以推动青年社会性发展,督促青年将社会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基于此,跟随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使命的变化,探究理论层面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创新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使命
人的全面发展是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根本使命。由马克思所著《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可知,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随后马克思通过《资本论》《反杜林论》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清晰阐述,明确了生产方式的发展、所受教育条件对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在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就需要致力于挖掘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新内涵,促使受教育者在智育、德育、体育等多个方面得到发展,成长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高素质劳动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不仅仅是共产主义下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正确政治方向下个体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在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应细致落实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才可以避免青年马克思主义偏离方向[1]。
二、青年发展阶段性特征
要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就要掌握青年发展体现出的阶段性特征。青年阶段告别了“孩提时代”,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同时青年在心理层面也体现出一定趋势性发展。在青年阶段,其心理状态大多从动荡多变开始趋于平稳,情绪方面的冲动也趋于理智,同时也从以往受制于他律逐渐转变为自我意识体现的自律。另外,青年的心理内容也逐渐从行为准则、行为规范、基础常识方面逐渐转向角色功能、生活生产技能等方面,具体表现是青年的生活中心从学校、家庭逐渐转向社会群体性活动,角色生活从单纯转为多重。基于青年整体发展过程,能明显发现青年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在第一阶段,青年在生理层面发生巨大变化,同时积累了一定的优秀品质,奠定了比较扎实的思想基础,而这一时期优良品质又相对脆弱,其依赖心理和个人独立意识发生着激烈矛盾;在第二阶段,青年面临人生、理想、职业道路的重要选择,青年在此阶段更凸显自我意识,也具有更成熟的道德意识,在价值选择、评判方面具备一定识别能力。这一阶段青年在理智和情感方面都更加深刻与丰富,不过也呈现一定的矛盾性,其既想要不断丰富个人实践经验,但却又被各种人际关系所牵绊,思想层面逐渐从理想目标转化至现实生活目标;在第三阶段,青年开始从适应性学习逐渐发展为创造性学习,社会状态从动荡转为稳定,心理层面更加看重现实生活。
三、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遇到的现实挑战
(一)社会思潮多元化
改革开放之后,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持续涌现,导致我国形成了松散理论观点与系统理论学术交织的格局。在这一格局中,不仅具有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爱国主义思潮,而且具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思潮的交汇,在无形中对青年的思想造成了影响,削弱了青年的价值选择能力,甚至致使其思想混沌,给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2]。
(二)社会环境高度复杂
当代青年是改革开放后期出生的一代人,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环境中,社会开放化、经济文化全球化造就了利益多元、高度复杂的环境,也致使青年形成了独特的个人意识形态。一方面青年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独特的思维逻辑,对新生事物不设门槛,但抵触空洞的理论说教及形式主义。另一方面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干扰,青年意识形态中出现了物欲化、功利化倾向,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关注热情较低,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
(三)教育工作实效性不足
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给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各界教育工作者较为注重教育模式的发展创新,全力挖掘马克思主义新内涵、新功效,但是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受众、环境均在不断改变,远远快于教育模式更新步伐,导致青年马克思主义自身薄弱点不断增多,时刻冲击着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效性,甚至致使工作局面掉落到新时代标准范畴以外。
四、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理论创新策略
(一)探明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的途径
由上述分析可知,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日趋复杂的社会形势,伴随着功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思潮的不断涌现、发展,对青年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均造成了负面影响。基于此,教育工作者就需要从马克思主义教育视角入手,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探明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的途径[3]。 1.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优势是青年对马克思主義理论入脑、入心的前提。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率先垂范,认真、严谨钻研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及其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之间的紧密联系,夯实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科学理论基础,利用自己矢志不渝的共产主义信念激发青年的参与热情及理论认同。同时教育工作者应将对自身的职责看作社会的重托,以己为镜,严格遵守党纪党规,向青年同志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积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坚定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科学世界观分析重要政治问题,促使青年切实辨清当代国情,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身精神和信仰[4]。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力量是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的关键。因此,为了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鲜硕果在指引、鼓舞青年中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应从社会实际入手,引导青年联系马克思主义看待周边社会矛盾,挖掘其中潜藏的不良社会思潮,正确辨别善良与丑恶、美好与丑陋。在这个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新鲜硕果融入实践生活中,引导其与社会共同成长,切实做到德行合一、知行合一。
(二)着力改善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环境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社会现实环境对青年马克思主义理念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最大程度关注外在环境对青年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的影响,强化挖掘环境积极因素,弱化环境消极因素,切实筑牢青年抵御错误观点的思想防线。
1.文化环境从侧面冲击着青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不重视文化环境积极因素挖掘的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必将止步于被动。因此,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扎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历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南针,为青年挖掘积极、健康的文化因素。同时为青年推荐知识讲座《党史故事100讲》、微电影《红色气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影视文化作品,丰富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体系,厚植青年爱国主义情怀。或者利用历史文化博物馆、革命活动纪念场馆等现实基地教育功效,引导青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身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国家观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尚。
2.虽然当代青年具有更加强烈的政治意识,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较为关注,但是因青年经验阅历不足,在面对当今时代政治环境中的负面因素时,极易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命运失去信心[5]。因此,教育工作者应立足社会大环境,从政治体制改革、权力监督体系入手,为青年挖掘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因素,鼓舞青年奋发图强,以实际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理念。
3.信息网络环境是新时期创新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必须占领的高地。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青年在网络中活跃度较高。通过对搜狗输入法与共青团中央共同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网络行为报告》可知,国内日均上网时间最长的为“90后”,其日均上网时间达到了6.5 h,而14~35岁的青年的日均上网打字总数则达到了2.90×1010个。因此,在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开展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占领网络阵地,通过主题教育网站建设、马克思主义教育论坛开设、马克思主义教育栏目开设、衍生的网络新媒体发掘等手段,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渗透式传播[6]。比如,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抖音、微博、B站等平台,以短视频的方式宣传我国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新进展,及时与青年就宏观时事热点或微观思想困惑展开沟通。
(三)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指出,青年是革命的希望和未来。作为最具优势的群体,青年的本质力量不仅体现在其过去领域、现在领域中,而且体现在未来领域的发展中。因此,教育工作者应从辩证视角入手,分析青年的本质价值、时代价值及相关的社会属性,结合青年社会性、心理性、生理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针对性地调整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体系,提升教育实效性。
1.教育方法是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关键手段。教育工作者应坚持外部教育与青年自我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有机互补的方针,进行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比如,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外因的联系,与青年展开平等互动、双边交流,通过情感激励、思维启发,调动青年在马克思主义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教育实效性[7]。
2.教育内容是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过于滞后的内容无法体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因此,教育工作者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以青年的思想认识困惑、现实生活问题为切入点,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设计方案,激发青年在思想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五、总结
综上所述,新时期,深刻转变的客观环境为青年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涌现了大量的新情况,给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带来了现实挑战。因此,在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应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视角,拓展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内容、方法,改进青年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体系,切实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为青年自身价值的实现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李淑艳,张虹.医学高职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性及有效途径[J].中国卫生产业,2018(20):115-116.
[2]杨景良.论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特质”的培养[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2):11-13.
[3]许哲宁.浅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的意志品德养成教育[J].才智,2019(27):202-203.
[4]安丽梅.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自信[J].思想教育研究,2018(1):79-82.
[5]黄世虎,欧阳雪.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理性思维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20(9):25-30.
[6]王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库:青年马克思主义骨干培养的新载体[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25-26.
[7]黄伟忠.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1):5-6.
编辑 司 楠
[关 键 词] 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4-0170-02
青年是人一生中重要的过渡期,也是其生理性、社会性、心理性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的青年,具有更加成熟的道德意识、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趋向于稳定的社会状态。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可以推动青年社会性发展,督促青年将社会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基于此,跟随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使命的变化,探究理论层面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创新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使命
人的全面发展是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根本使命。由马克思所著《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可知,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随后马克思通过《资本论》《反杜林论》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清晰阐述,明确了生产方式的发展、所受教育条件对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在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就需要致力于挖掘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新内涵,促使受教育者在智育、德育、体育等多个方面得到发展,成长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高素质劳动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不仅仅是共产主义下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正确政治方向下个体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在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应细致落实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才可以避免青年马克思主义偏离方向[1]。
二、青年发展阶段性特征
要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就要掌握青年发展体现出的阶段性特征。青年阶段告别了“孩提时代”,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同时青年在心理层面也体现出一定趋势性发展。在青年阶段,其心理状态大多从动荡多变开始趋于平稳,情绪方面的冲动也趋于理智,同时也从以往受制于他律逐渐转变为自我意识体现的自律。另外,青年的心理内容也逐渐从行为准则、行为规范、基础常识方面逐渐转向角色功能、生活生产技能等方面,具体表现是青年的生活中心从学校、家庭逐渐转向社会群体性活动,角色生活从单纯转为多重。基于青年整体发展过程,能明显发现青年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在第一阶段,青年在生理层面发生巨大变化,同时积累了一定的优秀品质,奠定了比较扎实的思想基础,而这一时期优良品质又相对脆弱,其依赖心理和个人独立意识发生着激烈矛盾;在第二阶段,青年面临人生、理想、职业道路的重要选择,青年在此阶段更凸显自我意识,也具有更成熟的道德意识,在价值选择、评判方面具备一定识别能力。这一阶段青年在理智和情感方面都更加深刻与丰富,不过也呈现一定的矛盾性,其既想要不断丰富个人实践经验,但却又被各种人际关系所牵绊,思想层面逐渐从理想目标转化至现实生活目标;在第三阶段,青年开始从适应性学习逐渐发展为创造性学习,社会状态从动荡转为稳定,心理层面更加看重现实生活。
三、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遇到的现实挑战
(一)社会思潮多元化
改革开放之后,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持续涌现,导致我国形成了松散理论观点与系统理论学术交织的格局。在这一格局中,不仅具有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爱国主义思潮,而且具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思潮的交汇,在无形中对青年的思想造成了影响,削弱了青年的价值选择能力,甚至致使其思想混沌,给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2]。
(二)社会环境高度复杂
当代青年是改革开放后期出生的一代人,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环境中,社会开放化、经济文化全球化造就了利益多元、高度复杂的环境,也致使青年形成了独特的个人意识形态。一方面青年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独特的思维逻辑,对新生事物不设门槛,但抵触空洞的理论说教及形式主义。另一方面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干扰,青年意识形态中出现了物欲化、功利化倾向,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关注热情较低,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
(三)教育工作实效性不足
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给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各界教育工作者较为注重教育模式的发展创新,全力挖掘马克思主义新内涵、新功效,但是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受众、环境均在不断改变,远远快于教育模式更新步伐,导致青年马克思主义自身薄弱点不断增多,时刻冲击着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效性,甚至致使工作局面掉落到新时代标准范畴以外。
四、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理论创新策略
(一)探明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的途径
由上述分析可知,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日趋复杂的社会形势,伴随着功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思潮的不断涌现、发展,对青年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均造成了负面影响。基于此,教育工作者就需要从马克思主义教育视角入手,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探明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的途径[3]。 1.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优势是青年对马克思主義理论入脑、入心的前提。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率先垂范,认真、严谨钻研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及其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之间的紧密联系,夯实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科学理论基础,利用自己矢志不渝的共产主义信念激发青年的参与热情及理论认同。同时教育工作者应将对自身的职责看作社会的重托,以己为镜,严格遵守党纪党规,向青年同志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积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坚定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科学世界观分析重要政治问题,促使青年切实辨清当代国情,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身精神和信仰[4]。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力量是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的关键。因此,为了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鲜硕果在指引、鼓舞青年中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应从社会实际入手,引导青年联系马克思主义看待周边社会矛盾,挖掘其中潜藏的不良社会思潮,正确辨别善良与丑恶、美好与丑陋。在这个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新鲜硕果融入实践生活中,引导其与社会共同成长,切实做到德行合一、知行合一。
(二)着力改善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环境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社会现实环境对青年马克思主义理念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最大程度关注外在环境对青年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的影响,强化挖掘环境积极因素,弱化环境消极因素,切实筑牢青年抵御错误观点的思想防线。
1.文化环境从侧面冲击着青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不重视文化环境积极因素挖掘的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必将止步于被动。因此,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扎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历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南针,为青年挖掘积极、健康的文化因素。同时为青年推荐知识讲座《党史故事100讲》、微电影《红色气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影视文化作品,丰富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体系,厚植青年爱国主义情怀。或者利用历史文化博物馆、革命活动纪念场馆等现实基地教育功效,引导青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身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国家观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尚。
2.虽然当代青年具有更加强烈的政治意识,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较为关注,但是因青年经验阅历不足,在面对当今时代政治环境中的负面因素时,极易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命运失去信心[5]。因此,教育工作者应立足社会大环境,从政治体制改革、权力监督体系入手,为青年挖掘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因素,鼓舞青年奋发图强,以实际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理念。
3.信息网络环境是新时期创新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必须占领的高地。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青年在网络中活跃度较高。通过对搜狗输入法与共青团中央共同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网络行为报告》可知,国内日均上网时间最长的为“90后”,其日均上网时间达到了6.5 h,而14~35岁的青年的日均上网打字总数则达到了2.90×1010个。因此,在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开展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占领网络阵地,通过主题教育网站建设、马克思主义教育论坛开设、马克思主义教育栏目开设、衍生的网络新媒体发掘等手段,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渗透式传播[6]。比如,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抖音、微博、B站等平台,以短视频的方式宣传我国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新进展,及时与青年就宏观时事热点或微观思想困惑展开沟通。
(三)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指出,青年是革命的希望和未来。作为最具优势的群体,青年的本质力量不仅体现在其过去领域、现在领域中,而且体现在未来领域的发展中。因此,教育工作者应从辩证视角入手,分析青年的本质价值、时代价值及相关的社会属性,结合青年社会性、心理性、生理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针对性地调整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体系,提升教育实效性。
1.教育方法是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关键手段。教育工作者应坚持外部教育与青年自我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有机互补的方针,进行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比如,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外因的联系,与青年展开平等互动、双边交流,通过情感激励、思维启发,调动青年在马克思主义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教育实效性[7]。
2.教育内容是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过于滞后的内容无法体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因此,教育工作者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以青年的思想认识困惑、现实生活问题为切入点,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设计方案,激发青年在思想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五、总结
综上所述,新时期,深刻转变的客观环境为青年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涌现了大量的新情况,给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带来了现实挑战。因此,在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应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视角,拓展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内容、方法,改进青年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体系,切实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为青年自身价值的实现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李淑艳,张虹.医学高职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性及有效途径[J].中国卫生产业,2018(20):115-116.
[2]杨景良.论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特质”的培养[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2):11-13.
[3]许哲宁.浅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的意志品德养成教育[J].才智,2019(27):202-203.
[4]安丽梅.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自信[J].思想教育研究,2018(1):79-82.
[5]黄世虎,欧阳雪.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理性思维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20(9):25-30.
[6]王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库:青年马克思主义骨干培养的新载体[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25-26.
[7]黄伟忠.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1):5-6.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