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金秋时节,我满怀憧憬又接了一个一年级。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清澈的大眼睛,看着那一张张纯真无邪的笑脸,我心里好像被山泉冲刷过一样洁净,内心充满了快乐和幸福。
“开学第一课,我们相互认识一下吧!”我微笑着对孩子们说。“好的。”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要到台前来介绍自己。我按座次顺序让孩子们一一到台前介绍。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走到台前说:“我叫小星星,今年六岁了,我喜欢唱歌、画画。”说完后,她把右手的大拇指含在嘴里,啃起了手指头。我走到她跟前,轻轻地把她的手从嘴里拿下来。她吐吐舌头朝我笑了笑,坐到了位子上。
起初,我认为孩子可能由于上台的紧张或者初到陌生环境的恐惧,用咬手指缓解一下情绪。可是,渐渐地,我发现这个孩子有咬手指的毛病,只要没事干,她的手指一定在嘴里被啃来啃去。有一天下课后,我把她带到办公室,拿起她的小手一看,吓了一跳——她的大拇指光秃秃的,而且有很多肉刺,其余几个手指指甲盖很短,手指肚蜕皮严重,露着鲜红的血丝。我对她说:“小星星,手指甲盖中有很多细菌,如果你把手放在嘴里,是很容易生病的。并且,越咬越痛。咱们以后不咬手指了,好吗?”她点点头。然后,她扬起小脸说:“老师,在幼儿园里老师也是这样说我。”我的心咯噔一下,原来孩子的这个问题是个“顽疾”。忽然,我想到了心理学上的“暗示效应”,对她说:“小星星,以后上课时,你如果咬手指了,我就对你做一个‘OK’的手势,你就立刻把手从嘴里拿出来,好吗?”小星星点头答应。第二天上课时,小星星老毛病又犯了,我走到她跟前,打了个“OK”的手势,她立刻把手从嘴里拿出来。一节课,我共打了5次“OK”。我也和班里其他任课老师说好,用这种方法提醒她。
然后,我对她进行了一次家访,了解到家长也知道她这个问题,多次提醒都无效,也用了很多方法,比如,给她弄上假指甲盖,她把假指甲盖咬下来;涂上彩色的指甲油提醒她,不但没起到提醒的作用,反而她把指甲油都啃到肚子里去了……现在家长也拿她没办法。看得出,对这件事,家长也无可奈何。我道出了我在学校用的“OK”约定,让家长在家里也用用。
渐渐地,小星星被提醒的次数少了,而且,每次被提醒后,她都要用左手拍右手,表示对自己记不住的“惩罚”。孩子在大人的提醒下,有改正的意识了,但是这个问题却没那么简单,还是不能得到彻底解决。
我上网查阅问题原因,网上众说纷纭,有的说孩子缺锌,有的说缺维生素E,还有的说是心理问题,孩子在小时候缺少安全感、沟通和交流……就这个问题,我咨询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张老师,张老师也是这样解释。于是,我再次家访,家长说孩子不挑食,到医院看病时,孩子化验什么都不缺,排除了缺营养这个因素。我又和家长分析孩子成长的历程。孩子的父母告诉我,在孩子两岁时,他俩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孩子基本上推给了爷爷奶奶,忽视了亲情交流。我们找到了“顽疾”症结所在,就商议解决的方法。
我和小星星的父母定下了“家教契约”,契约有两项内容:一是每天要和孩子谈一次心,聊聊学校的生活,每天回到家问问孩子的酸甜苦辣,分享快乐,分担烦恼;二是和孩子每天共同读书半小时以上。
我发现小星星非常喜欢读书,只要同学带新书到学校,她都会央求别人借给她看。我就和她定下了“君子约定”,如果她一周不咬手指,我就无偿赠她一本书。同学们也和她约定,她不咬手指,大家优先把书借给她看。小星星爽快地答应了。第一天,她刚想把手往嘴里放,看到我的眼神,她的手缩回去了,我对她跷了个大拇指,一天下来,她居然“过关”了,两天、三天……周五时,她跑到我跟前高兴地说:“老师,我一次也没被老师和同学提醒,您可以给我书了吗?”我说:“还不行,这一周还有两天呢!这两天,你如果坚持下来,周一我就送你一本书。”她甩着小辫子说:“好,要说话算话呀!”说完蹦跳着跑开了。
周一,我给家长打了个电话,小星星的父母感动地说:“董老师,您说的方法太好了,我们家小星星像一下子长大了很多,她两天都没咬手了。”
下课后,我双手交给小星星一本《跑猪噜噜》,小星星快乐地接过书跟我说谢谢。后来,我又把赠书的约定期限依次延长到两周、一个月、两个月、一学期,渐渐地,她咬手的毛病改正了。有一天,她跑到我跟前自豪地说:“董老师,您看我的手指甲盖长长了。”再看到她的小手,指甲圆圆的,指肚非常红润。好健康的一双小手!
孩子习惯养成是一条漫长的路,难免有误入岔路的时候。坏习惯的改正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多给孩子们关怀和宽容,多一些锲而不舍,充分利用期待和暗示效应,多为孩子们预约成长的站点,让他们明确下一步的小目标,学会自我调整,自我控制,不偏离人生的主航线,这样他们会走得更稳、更快。
(作者单位:山东滨州滨城区清怡小学)
“开学第一课,我们相互认识一下吧!”我微笑着对孩子们说。“好的。”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要到台前来介绍自己。我按座次顺序让孩子们一一到台前介绍。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走到台前说:“我叫小星星,今年六岁了,我喜欢唱歌、画画。”说完后,她把右手的大拇指含在嘴里,啃起了手指头。我走到她跟前,轻轻地把她的手从嘴里拿下来。她吐吐舌头朝我笑了笑,坐到了位子上。
起初,我认为孩子可能由于上台的紧张或者初到陌生环境的恐惧,用咬手指缓解一下情绪。可是,渐渐地,我发现这个孩子有咬手指的毛病,只要没事干,她的手指一定在嘴里被啃来啃去。有一天下课后,我把她带到办公室,拿起她的小手一看,吓了一跳——她的大拇指光秃秃的,而且有很多肉刺,其余几个手指指甲盖很短,手指肚蜕皮严重,露着鲜红的血丝。我对她说:“小星星,手指甲盖中有很多细菌,如果你把手放在嘴里,是很容易生病的。并且,越咬越痛。咱们以后不咬手指了,好吗?”她点点头。然后,她扬起小脸说:“老师,在幼儿园里老师也是这样说我。”我的心咯噔一下,原来孩子的这个问题是个“顽疾”。忽然,我想到了心理学上的“暗示效应”,对她说:“小星星,以后上课时,你如果咬手指了,我就对你做一个‘OK’的手势,你就立刻把手从嘴里拿出来,好吗?”小星星点头答应。第二天上课时,小星星老毛病又犯了,我走到她跟前,打了个“OK”的手势,她立刻把手从嘴里拿出来。一节课,我共打了5次“OK”。我也和班里其他任课老师说好,用这种方法提醒她。
然后,我对她进行了一次家访,了解到家长也知道她这个问题,多次提醒都无效,也用了很多方法,比如,给她弄上假指甲盖,她把假指甲盖咬下来;涂上彩色的指甲油提醒她,不但没起到提醒的作用,反而她把指甲油都啃到肚子里去了……现在家长也拿她没办法。看得出,对这件事,家长也无可奈何。我道出了我在学校用的“OK”约定,让家长在家里也用用。
渐渐地,小星星被提醒的次数少了,而且,每次被提醒后,她都要用左手拍右手,表示对自己记不住的“惩罚”。孩子在大人的提醒下,有改正的意识了,但是这个问题却没那么简单,还是不能得到彻底解决。
我上网查阅问题原因,网上众说纷纭,有的说孩子缺锌,有的说缺维生素E,还有的说是心理问题,孩子在小时候缺少安全感、沟通和交流……就这个问题,我咨询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张老师,张老师也是这样解释。于是,我再次家访,家长说孩子不挑食,到医院看病时,孩子化验什么都不缺,排除了缺营养这个因素。我又和家长分析孩子成长的历程。孩子的父母告诉我,在孩子两岁时,他俩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孩子基本上推给了爷爷奶奶,忽视了亲情交流。我们找到了“顽疾”症结所在,就商议解决的方法。
我和小星星的父母定下了“家教契约”,契约有两项内容:一是每天要和孩子谈一次心,聊聊学校的生活,每天回到家问问孩子的酸甜苦辣,分享快乐,分担烦恼;二是和孩子每天共同读书半小时以上。
我发现小星星非常喜欢读书,只要同学带新书到学校,她都会央求别人借给她看。我就和她定下了“君子约定”,如果她一周不咬手指,我就无偿赠她一本书。同学们也和她约定,她不咬手指,大家优先把书借给她看。小星星爽快地答应了。第一天,她刚想把手往嘴里放,看到我的眼神,她的手缩回去了,我对她跷了个大拇指,一天下来,她居然“过关”了,两天、三天……周五时,她跑到我跟前高兴地说:“老师,我一次也没被老师和同学提醒,您可以给我书了吗?”我说:“还不行,这一周还有两天呢!这两天,你如果坚持下来,周一我就送你一本书。”她甩着小辫子说:“好,要说话算话呀!”说完蹦跳着跑开了。
周一,我给家长打了个电话,小星星的父母感动地说:“董老师,您说的方法太好了,我们家小星星像一下子长大了很多,她两天都没咬手了。”
下课后,我双手交给小星星一本《跑猪噜噜》,小星星快乐地接过书跟我说谢谢。后来,我又把赠书的约定期限依次延长到两周、一个月、两个月、一学期,渐渐地,她咬手的毛病改正了。有一天,她跑到我跟前自豪地说:“董老师,您看我的手指甲盖长长了。”再看到她的小手,指甲圆圆的,指肚非常红润。好健康的一双小手!
孩子习惯养成是一条漫长的路,难免有误入岔路的时候。坏习惯的改正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多给孩子们关怀和宽容,多一些锲而不舍,充分利用期待和暗示效应,多为孩子们预约成长的站点,让他们明确下一步的小目标,学会自我调整,自我控制,不偏离人生的主航线,这样他们会走得更稳、更快。
(作者单位:山东滨州滨城区清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