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化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法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就为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指明方向。
关键词:素质教育 化学课程 中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1-02.071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化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法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就为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指明方向。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的话,那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与世界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我国当前的化学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基础,强调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科学态度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化学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外,还要重视科学素质教育。
一、让学生扎实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
基础化学知识在构成科学素质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习、认识化学物质的内部联系性,重要的是要做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为此,第一只有尊重物质的客观规律性,才能揭示出蕴含与物质内部的本质和辩证法;第二还要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身也是一种认识过程,同样要尊重认识的基本规律;第三要让学生牢固的掌握化学的基础性知识。
学习化学基础科学知识与搞研究、做学问一样,都要用严肃认真、老老实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如在化学实验的实施过程中,要使学生做到:对实验操作步骤、操作方法、实验条件的控制等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认真对待,不可有半点马虎。违反实验操作规范化的要求、实验条件控制不好,都可能导致实验的失败,甚至发生实验事故而危及人身安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是保证实验成功和提高实验观察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化学科学兴趣
按照兴趣水平的高低,可将化学教学中学习的兴趣既科学兴趣分成感知兴趣、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等四个水平。
1.感知兴趣。
感知兴趣是指学生通过感知教师演示实验的现象和观察各种实验仪器、装置而产生的一种兴趣。它使学生对化学实验有较高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更是如此。这种兴趣属于直接兴趣,在化学教学中不够稳定和持久。教师应注意将学生的注意力同他们的感兴趣的变化和想象引导到明确学习目的,逐步深入地观察、分析变化产生的内在原因,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上面,使直接兴趣逐步向间接兴趣转化。
2.操作兴趣。
操作兴趣是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得化学实验现象而产生的一种兴趣。它比感知兴趣的水平高了一级,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观察实验现象,更要动手操作,即使对简单的试管实验,也会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这种兴趣还属于直接兴趣,只要能按实操作步骤,把给定的实验内容做出来,兴趣就得到了满足。教师应把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引导到范围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分析研究化学的实质,概括得出结论方面,使学生的兴趣转移到掌握实验技能获取有关知识,形成解决问题能力上来,从而使他们的科学兴趣达到新的水平。
3.探究兴趣。
探究兴趣是指通过探究物质及其变化产生的原因和规律而形成的一种兴趣。这时学生的兴趣不再仅是做一做,而是要探讨引起某种化学变化的原因,或对日常生活、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和说明。这种兴趣不仅成为学习化学的重要动机,而且成为学生形成和提高探究能力、发展个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它比前两种兴趣的水平更高,属于间接兴趣,具有稳定、持久的特点,是促进学生形成较高科学素质的最基本动力。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兴趣的这种变化加以引导,采取多种形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要开放实验,鼓励学生独立选题,开展探究性、研究性实践活动等。
4.创造兴趣。
创造兴趣是指学生在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一些创造性的科学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兴趣。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得到发展,便不满足于所学所做,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探究活动。这种兴趣是科学兴趣的最高水平,是推动学生形成较高科学素质的最强劲动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这种兴趣发展成为较稳定的兴趣,甚至形成乐趣。
三、化学教学方法
化学教学方法是完成化学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手段。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的工作方式,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化学教学系统分析。化学教学系统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科学方法、直观教具、实验仪器、电话教具等),这里教师、学生、教学内容都是大纲和教材决定的,是牢固的,教学的物质条件对一个学校来说也是固定的,只有教学方法是灵活易变的因素。所以说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可以反映出化学教育、教学理论的改革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论改革的一个缩影。通常所说的教学工作是创造性工作,也多指在教学方法方面的灵活性。化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学校的物质条件,选择或较合适的教学方法来保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对学生来说,世界是神奇的,每个学生面前都有十万个、百万个、千万个为什么,他们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一些更难的问题。
我们要认真对待学生每一个问题,尽力对问题作出正确的、简明的、通俗易懂的解答,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对此,作为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探究意识。
1.教学生采用恰当的探究方式。
探究方式有合作探究和自学探究两大类,化学学科探究的形式有三种。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化学知识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人或六人,最多不超过百人。合作探究是利于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每一种探究方式各有利弊,教师应视不同场合,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探究方式。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合作探究这一阶段解决。
2.锻炼学生的探究意志。
化学探究不仅需要兴趣,也需要坚持下去的意志。探究精神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究意志,要鼓励学生勇敢同任务中的困难作斗争,坚持完成自己的任务。
同时可有意布置一些有难度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能力,争强其自信心,同时还必须在丰富学习知识经验,发展学生思维水平上下工夫。
五、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创新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在化学教学中也体现着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不断变革与发展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所以在化学教学中也要培养一种创新意识来应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遵循以下原则:
1.设置民主、和谐、自由的化学教学氛围。
没有民主、和谐的气氛就不可能有学生学习化学的问题意识。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化学教学环境,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的智力活动不受压抑,让学生可以放开眼界,多元的关注世界的发展,尽情地思考,尽情地提问。
在课堂评价时,不只是评价学生对问题回答的正确与否,更要关注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勇敢的表达,并对此给予鼓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即使回答不正确,也不批评,不讥讽,让学生感觉课堂是自由的、安全的,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在教师的保护和鼓励中才能慢慢萌芽成长。
2.打破陈见,不要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新想法进行绝对的评价。
不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可行或不可行,让他们自己给出解释,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
尽力了解学生的思想倾向,真正富有想象力的工作是需要长时间酝酿的,评价时间应该靠后。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可以对工作进行评价,而是说对工作运用的想象力进行评价。也不要对学生的想象力过渡表扬,应为它会妨碍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提高。
关键词:素质教育 化学课程 中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1-02.071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化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法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就为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指明方向。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的话,那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与世界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我国当前的化学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基础,强调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科学态度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化学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外,还要重视科学素质教育。
一、让学生扎实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
基础化学知识在构成科学素质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习、认识化学物质的内部联系性,重要的是要做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为此,第一只有尊重物质的客观规律性,才能揭示出蕴含与物质内部的本质和辩证法;第二还要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身也是一种认识过程,同样要尊重认识的基本规律;第三要让学生牢固的掌握化学的基础性知识。
学习化学基础科学知识与搞研究、做学问一样,都要用严肃认真、老老实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如在化学实验的实施过程中,要使学生做到:对实验操作步骤、操作方法、实验条件的控制等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认真对待,不可有半点马虎。违反实验操作规范化的要求、实验条件控制不好,都可能导致实验的失败,甚至发生实验事故而危及人身安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是保证实验成功和提高实验观察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化学科学兴趣
按照兴趣水平的高低,可将化学教学中学习的兴趣既科学兴趣分成感知兴趣、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等四个水平。
1.感知兴趣。
感知兴趣是指学生通过感知教师演示实验的现象和观察各种实验仪器、装置而产生的一种兴趣。它使学生对化学实验有较高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更是如此。这种兴趣属于直接兴趣,在化学教学中不够稳定和持久。教师应注意将学生的注意力同他们的感兴趣的变化和想象引导到明确学习目的,逐步深入地观察、分析变化产生的内在原因,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上面,使直接兴趣逐步向间接兴趣转化。
2.操作兴趣。
操作兴趣是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得化学实验现象而产生的一种兴趣。它比感知兴趣的水平高了一级,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观察实验现象,更要动手操作,即使对简单的试管实验,也会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这种兴趣还属于直接兴趣,只要能按实操作步骤,把给定的实验内容做出来,兴趣就得到了满足。教师应把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引导到范围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分析研究化学的实质,概括得出结论方面,使学生的兴趣转移到掌握实验技能获取有关知识,形成解决问题能力上来,从而使他们的科学兴趣达到新的水平。
3.探究兴趣。
探究兴趣是指通过探究物质及其变化产生的原因和规律而形成的一种兴趣。这时学生的兴趣不再仅是做一做,而是要探讨引起某种化学变化的原因,或对日常生活、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和说明。这种兴趣不仅成为学习化学的重要动机,而且成为学生形成和提高探究能力、发展个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它比前两种兴趣的水平更高,属于间接兴趣,具有稳定、持久的特点,是促进学生形成较高科学素质的最基本动力。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兴趣的这种变化加以引导,采取多种形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要开放实验,鼓励学生独立选题,开展探究性、研究性实践活动等。
4.创造兴趣。
创造兴趣是指学生在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一些创造性的科学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兴趣。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得到发展,便不满足于所学所做,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探究活动。这种兴趣是科学兴趣的最高水平,是推动学生形成较高科学素质的最强劲动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这种兴趣发展成为较稳定的兴趣,甚至形成乐趣。
三、化学教学方法
化学教学方法是完成化学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手段。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的工作方式,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化学教学系统分析。化学教学系统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科学方法、直观教具、实验仪器、电话教具等),这里教师、学生、教学内容都是大纲和教材决定的,是牢固的,教学的物质条件对一个学校来说也是固定的,只有教学方法是灵活易变的因素。所以说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可以反映出化学教育、教学理论的改革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论改革的一个缩影。通常所说的教学工作是创造性工作,也多指在教学方法方面的灵活性。化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学校的物质条件,选择或较合适的教学方法来保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对学生来说,世界是神奇的,每个学生面前都有十万个、百万个、千万个为什么,他们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一些更难的问题。
我们要认真对待学生每一个问题,尽力对问题作出正确的、简明的、通俗易懂的解答,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对此,作为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探究意识。
1.教学生采用恰当的探究方式。
探究方式有合作探究和自学探究两大类,化学学科探究的形式有三种。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化学知识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人或六人,最多不超过百人。合作探究是利于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每一种探究方式各有利弊,教师应视不同场合,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探究方式。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合作探究这一阶段解决。
2.锻炼学生的探究意志。
化学探究不仅需要兴趣,也需要坚持下去的意志。探究精神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究意志,要鼓励学生勇敢同任务中的困难作斗争,坚持完成自己的任务。
同时可有意布置一些有难度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能力,争强其自信心,同时还必须在丰富学习知识经验,发展学生思维水平上下工夫。
五、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创新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在化学教学中也体现着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不断变革与发展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所以在化学教学中也要培养一种创新意识来应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遵循以下原则:
1.设置民主、和谐、自由的化学教学氛围。
没有民主、和谐的气氛就不可能有学生学习化学的问题意识。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化学教学环境,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的智力活动不受压抑,让学生可以放开眼界,多元的关注世界的发展,尽情地思考,尽情地提问。
在课堂评价时,不只是评价学生对问题回答的正确与否,更要关注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勇敢的表达,并对此给予鼓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即使回答不正确,也不批评,不讥讽,让学生感觉课堂是自由的、安全的,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在教师的保护和鼓励中才能慢慢萌芽成长。
2.打破陈见,不要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新想法进行绝对的评价。
不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可行或不可行,让他们自己给出解释,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
尽力了解学生的思想倾向,真正富有想象力的工作是需要长时间酝酿的,评价时间应该靠后。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可以对工作进行评价,而是说对工作运用的想象力进行评价。也不要对学生的想象力过渡表扬,应为它会妨碍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