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终身德育视角看高校关心下一代工作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uxiumu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终身德育视野中,高校关心下一代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充满无限生机。本文对源于终身教育的终身德育和终身德育体系进行了解读。以此为视角,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深入论证了高校关工委的性质、任务、工作方针、工作路径和应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终身德育;高校;关工委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6—0140—04
  
  一、对终身德育和终身德育体系的解读
  
  当代终身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终身德育自然应该提上议事日程。因为,“任何认真看待教育的人,都会肯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如果除去了道德教育的成分,教育将不成其为教育。”①故此,终身德育本是终身教育题中应有之意(关于德,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大德”、“小德”之说,现代则有广义、狭义的界定。本文论及的是“大德”、广义之德,即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求根本利益之德,是包含思想、政治、品质、法纪素质在内之德)。但是由于受科学主义的影响,现时文章多从知识教育角度解读终身教育,未对终身德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不说是很大的缺憾。
  首先,德育与教育是同构同质的,终身德育必定具有终身教育的类性质,其要点是:第一,具有持续性,强调把人的一生作为全过程,把德育贯穿到每个人一生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使人们“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第二,强调对象的整体性,把全体社会成员看作一个整体,人人都要完善人格和道德;同时,强调把一切具有德育功能的机构联系起来,促进全体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三,具有开放性,主张把德育置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最终形成“德育社会化,社会德育化”的理想模式。第四,动态性。终身德育是一个关于社会人文的巨型复杂系统。必然存在系统与环境以及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互动,由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终身德育的构想与马克思的这一论断相吻合。人是一种关系性存在,关系特别是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本质。所以建构所有人一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终身德育必然着眼于人的一切关系和生命的全过程。终身德育的类性质实质是在传统德育基础上对一切教育因素的整合和延伸,我们不妨称之为系统广延性。
  其次,德育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要认真分析终身德育的本征特性。德育不同于自然科学知识教育。人文与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只研究实然,一靠逻辑推演,二要实验证明,排除人为因素。因此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机理相对简单。但人文则面对人的世界。人永远处在不满足于实然的存在状态,从而创造新的应然存在的不断努力之中。伦理道德是人的自我律令,更需要自觉践行道德准则,促使道德理想成为社会现实。终身德育的本征特性要点为:一是使德育对象掌握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使其有所知。二是使德育对象的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三是还要考虑如何促使德育对象将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转化为道德行为,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简而言之,终身德育的本征特性即:由不知到知,由知而信,由信达行。这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并且需要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共同参与其中发挥作用。对于由不知到知问题的解决,苏格拉底早就说过:“美德即知识”,虽有片面性,但却道出了德育中理论教学必不可少的事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科学不可能在人们头脑里自发产生。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而人由于基于生物的自我保护功能,不会自发产生这些整体的、先进的思想意识。因此,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③对于由知到信问题的解决则要复杂得多。关键是通过实践,使应然成为实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伦理道德在人类历史上最为先进,首先需要共产党员怀着坚定的信念,矢志不渝地带头践行,带动人民群众身体力行使之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只有这样才能坚定人们的道德信念。对于由信到行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依靠道德意志。应该承认,当前面对市场经济的种种诱惑,人们的感性与理性、利益与道德往往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这就需要用坚强的道德意志取得对行为的支配权。而心理学已经证明,意志也须在实践之中磨炼而成。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实践在终身德育中的核心地位。马克思说:“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④实践是人的类本质,在终身德育中起关键作用。我们且称终身德育的本征特性为实践理性(实践理性这一概念有着多种界说,这里强调通过实践将应然变成实然)。
  综上,由终身德育的系统广延性可知它必然是依靠一切人,为了一切人的德育,是人人都是施教者又是受教育者的德育。终身德育的实践理性关键在于发挥人的能动性,加强实践,坚持道德信仰磨练道德意志实施道德行为。“终身德育是自主性德育。……终身德育的运行的基本机制是人对自己经历过的事件的反思以及在反思基础上的实践。”⑤所以,终身德育是以人为本的德育。
  终身德育是一种德育理念,体现这种理念的实施体系就是终身德育体系。终身德育体系强调整合社会组织的德育功能,架构一个为全社会成员提供一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的德育制度安排和网络,形成“德育社会化,社会德育化”的理想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党十分重视终身德育体系建设。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都从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相结合的高度,重视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国情的变化,邓小平郑重提出了加强思想教育和法治建设的要求。2001年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下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特别指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中央8号文件)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8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支持他们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贡献力量”,并把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基本力量——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队伍,确定为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四支队伍之一。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同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邓小平的要求、《纲要》、中央8号文件、“八荣八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具备终身德育的系统广延性和实践理性要求,可以理解为新时期在我国建立终身德育体系的总规划。
  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党和政府坚持不懈的工作,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迈开了新步伐,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今天道德领域内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这就更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调动一切力量,把中央的总体部署落到实处。
  
  二、从终身德育体系看高校关工委的性质、任务、工作方针
  
  第一,高校关工委是学校党组织的工作机构。这既强调了党的领导,它隶属于学校党组织序列(系统性);又强化了务实,是一个工作机构,要立足基层、注重实效(实践性)。因此,从领导方面来说“学校党政领导要切实加强对关工委工作的领导”,“要为关工委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支持”,“要加大宣传力度,为关工委和老同志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环境”⑥。从高校关工委方面看,要“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虽然当代大学生和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由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致使部分人政治信仰迷茫;缺乏社会责任感,团结协作精神不强,价值观念扭曲等等。实践表明这些问题的解决仅靠学校在职人员作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需要各方面协同工作,尤其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校老同志发挥自身优势进行配合补充。所以高校关工委要努力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绝不辜负党的期望和嘱托。
  第二,围绕中心、配合补充。终身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据系统整体和谐原理,每个子系统只有积极发挥自身特有功能,相互配合协调,才能使系统的整体效能达到最佳。因此高校关工委要加强与学校党委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的联系,学校也要做到“有关重要文件、会议精神和工作要求要及时向关工委传达、通报;召开涉及全局性的工作会议和有关德育、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党建等专题性会议,要请关工委负责同志参加”⑦。同时高校关工委以离退休老同志为工作主体开展工作,他们存在着体力精力的限制等等问题,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学校正规教育。所以其工作要在围绕中心前提下,配合补充,因地制宜、量力而为。
  第三,抓住重点,适当延伸。根据教党[2009]20号文件,高校关工委的主要任务是着力对高校学生以及青年教职员工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全面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要从新时期我国终身德育体系总任务的高度加以认识和理解。同时,应该注意在明确高校关工委任务时,文件用了“主要”和“着力”两个修饰词,说明这并非是其全部任务。根据终身德育的系统广延性原理,高校关工委的工作可以也应该向全社会各方面适当延伸。
  多年来,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十分关心关工委的工作。常委会多次听取关工委的汇报。党委决定设立关工委专门办公室,配置专职人员,关心下一代工作列入党委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关工委与宣传部、团委、学生工作处联合办公机制,定期研究工作。关工委的老同志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开展工作。他们面向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以革命传统、形势政策、校史教育、上党课、开展调研和谈心活动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他们对部分学生中存在的“痴迷网游,荒废学业”的问题十分关注,进行专题调查,先后主动组织数十位老同志召开座谈会,分别于160多位学生谈心,使其树立理想,加强自控,努力了完成学业。一位如今年已8旬的老领导,20年来克服健康和家庭困难,一心扑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上。他的先进事迹在《中国德育》上连载。南京理工大学关工委曾4次获得全国教育系统、江苏省教育系统和关工委先进集体称号;12人先后获全国、全国教育系统、全省教育系统和关工委授予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称号。南京理工大学的实践证明,教育部党组对教育系统关工委的性质、任务和工作方针的规定是十分正确的。终身教育是我国的一项发展战略,今天我们要以终身德育的广阔视野加深对教党[2009]20号文件的理解,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做得更好。
  
  三、从高校关工委的本征特征看其工作路径
  
  (一)老少互动、教学相长。从理论上说由终身德育的系统动态性可知高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必然存在老少互动。事实上也是如此。一方面,高校关工委的工作主体是离退休老同志,工作对象是学生以及青年教职员。老教少的特点明明白白。另一方面,终身德育是人类的返身性实践,老同志在教育别人的同时,也促使自己学习,受到教育。《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再有,高校关工委的施教与受教育是在互动中进行的。基于系统整体协调原理,高校关工委一般不承担德育理论课的教学任务,那是“两课”教师的工作。终身德育是弘扬人的主体性之德育,重视交流和引导,这正是当前学校德育亟待改进之处。关工委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既然是交流,当然需要相互学习。韩愈早就在《师说》提出了“相互为师”的观点,他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要拜“能者为师”。
  南京理工大学关工委对学生的集体教育常常采取组织座谈会形式,即使专题讲座也都留有学生提问时间。还积极组织推动“老少读书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书目,有多位关工委委员分别到班级参加读书交流活动。每当活动之前,老同志都尽可能从各个渠道了解学生的有关问题。会上,他们坚持以老朋友的姿态与学生共同研讨,而不是以居高临下的教育者自居。探讨的又多是学生们关心的问题。所以大家发言十分热烈,会后还常常把关工委的老同志围起来继续研讨。学生们的观点也常常给老同志很大启示。当然这种教育方式难度是比较大的。为此,关工委坚持每月一次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制度,每年举办1-2期关工委骨干培训班,为每位关工委成员选订一份报纸和期刊。老同志为了作好发言,每次都要查阅大量资料,进行深入思考。
  (二)共性与个性兼顾,重在因材施教。近代意义的学校始于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它扩大了教育对象,提高了教育效率,促进学生集体形成。但是它着重于教育的共性,埋下了忽视因材施教的隐患,时至今日仍难以完全消除。现代教育理论表明: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素质结构的建构过程,是个体新旧经验和知识联系的过程,是教育者发出的信息和受教育者的个体素质结构之间的共振过程。而人与人的素质结构有共性也有较大差异。因此,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在班级授课前提下,必须辅之以因材施教。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都深知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原则,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这方面《论语》中有很多记载。
  德育由于存在由知到信,由信而行这“两个飞跃”的特点,更需要调动受教育者自身的积极性,更需要因材施教。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今天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面对大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各种思想品德问题,显然不能仅仅靠大呼隆地讲课、作报告所能奏效。但当今高校一般党总支要管千人以上的思想政治工作,一个辅导员要管好几百个学生,时间和精力限制了因材施教。然而离退休老同志一般来说时间比较富余,能够弥补在职政工人员的不足。这些年来,南京理工大学关工委老同志广泛与大学生开展“心连心”、“忘年交”活动,设立“谈心屋”、“关爱之家”,点面结合,循循善诱,帮助大学生消除困惑,促进素质的提高等等,都收了很好的效果。有位老同志应一网迷学生家长跪求,从诚心诚意与学生交朋友入手,以母亲般的亲情,细致地解决具体问题,把他从几临退学的险境中救了出来。如今这位学生已是留学韩国的研究生,仍与这位老同志保持密切联系。关工委不仅“帮后”,而且为提高学校“培优班”学生素质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组织自主创新系列科技讲座,由江苏省科技厅长和包括关工委委员在内的学校7位著名教授主讲;他们与团委配合,把“培优”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结合进行;他们请“优秀博导谈自学”等等。这些工作成效也非常明显。
  (三)爱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基础。孔子说,仁者爱人。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心下一代工作更是这样。首先爱是关心下一代工作动力的源泉。关心的基础是爱心。关工委成立的起因就是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己经退休的老教师、老领导出于对下一代深厚的关爱之情,主动走出小家,自觉配合学校、家庭和居委会,从生活实际入手开展对青少年的关爱、帮助、引导。如今关工委的许许多多老同志,他们之所以仍然日复一日地做了那么多工作,却不求丝毫回报,就是他们拥有一颗伟大的爱心,一种对于祖国爱,对于党的事业的爱,对于接班人的爱。其次,德育中离不开爱。德育与知识教育的不同之一是要动之以情的。只有充满爱心才能情真意切。缺乏爱心的德育是不会引起受教育者内心共鸣的。第三,让学生学会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德育的基本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只有充满爱意,才能和谐相处啊!在南京理工大学关工委中的离退休老同志,用火热的心温暖着一个个曾经受伤的心灵。好几位老同志与因各种原因而想自杀的学生交上知心朋友,进行了成功的心理疏导。他们积极参与对特困生的帮助,给其以无私的慰藉。至今说起这些事情,许多学生都忍不住热泪盈眶。离退休老同志也在这一过程中,充实了自己的人生之旅,体会育人之欢欣,实现对生命意义之追寻。大爱无垠,我们要继续把这种伟大的爱发扬光大,使之弥纶天地。
  (四)坚持实践理性,言传身教。终身德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在大自然中、在社会关系中、在自我身心灵的关系中正确处理的人生智慧,建构高尚道德人格。它最终靠的是在实践基础上,引起本人的独立思考、独立感受,达到自我醒悟。如何做好这方面工作,是摆在广大德育工作者目前的重大课题。高校关工委在这方面无疑有着巨大的优势,“五老”的丰富实践经验、人生经历、对党和人民深厚的情感,是一笔宝贵财富。南京理工大学关工委的老同志不少参加过红军、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60年来我国军工建设,他们以亲身经历向大学生和青年教师讲中国军工史、校史,讲光荣传统、英模人物。一位前学校党委书记、老教授终身从事我国军工科研和教育事业,他多次给师生做大型报告,讲我国兵器的发展和背后的故事,激励师生服务国防、献身国防,大家十分感动。有位我国知名军工专家的老教授,身患癌症,他怀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顽强工作,亲自用切身体会给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作多场人生观报告,听者无不为之动容。还有一位老教授,从部队选送哈军工学习,基础只有小学水平,但他刻苦自学,毕业时成为优等生。他在一次试验中负伤,但几十年坚持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至今仍走路拄拐棍。他讲传统,学生非常钦佩。这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青年人内在的积极因素,引起他们心灵震撼,起到了醍醐灌顶的效果。
  
  四、从高校关工委的地位和作用看其应作出的贡献
  
  终身德育不是被上世纪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家推向极端的“学校消亡论”,而是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如果将终身德育体系比作一棵参天大树的话,那么学校德育应该是这棵大树的根基和主干。高校德育则是其主干。高校要“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的因素来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另一方面,在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将学校教育更自觉地渗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以高度发达的学校教育系统为中心,多层次、多样化的现代教育网络。”⑧
  高校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领域。高校关工委富有独特的优势和资源。高校是“五老”最为集中的领地之一。高校有着众多的热心教育的人士和志愿者。高校的离退休同志服从组织安排,积极从事关工委工作,是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体现。南京理工大学关工委开展了围绕学生成才,学校、家庭、社会联网,促先进帮后进的“联网结点,共桃李育”活动,使得先进更先进,后进迎头赶上,成效非常明显。近年来他们准备把工作延伸到社区,对参与社区教育,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相信通过他们的继续努力,将会取得更多实效,他们的工作功德无量啊!总之,高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应该而且可以在终身德育体系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注释:
  ①刘国强:《道德教育及其人性化基础》,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研究所,1996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③《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47页。
  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7页。
  ⑤高德胜:《终身德育引论》,《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年第4期。
  ⑥⑦《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建设的意见》。
  ⑧桑新民陈建翔:《教育哲学对话》,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57页。
  
  参考文献:
  [1]中宣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2]孙伯鍨,张一兵:走进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要:第三代诗歌以反文化、反意象、反崇高为旗帜,他们试图通过反文化来回到本真世界,他们逃避自我,通过客观还原、消解意义的方式来追求世界的本真,但诗歌语言仍然是文化的载体,他们又通过解构语言,大量运用口语来背叛规范化的诗歌语言。尽管彻底的反文化是不可能的,但这种努力已经打破了原先僵化的局面,带来了新的可能。  关键词:反文化;逃避自我;客观还原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在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对于职业技能的培养贯穿着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在日益多元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成为培养多元复合型英语技术人才的验证标准。因此,在立体化思维模式下,改变传统的单一平面教学模式、改进目前相对滞后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培养复合型、创造性应用英语人才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立体化教学模式;高职应用英语教学;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巴金的《寒夜》从启蒙现代性的层面,将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焦虑置于民族战争的时代背景中予以考量,通过知识分子的阉割焦虑和城市恐惧书写了启蒙和救赎碰壁和被搁置的现实。现代化进程中进步神话的破灭和精英秩序的瓦解,让我们思考主体性自由和生存本真性的追求被阻隔和中断的问题。现代性的危机和困惑,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追寻主体自由的文化存在的表征,也是现代中国建构独立强大的民族国家所要时刻关注与不断解决的现实问
期刊
摘要:无处不在的官迷,反映了以权利为生命中心的官本位文化,折射出河南落后的精神边缘化现象。  关键词:文学豫军;官本位文化;精神边缘化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4-0119-02    权力高于一切的世界观,有权就有一切,没权啥都没有,尽一切手段占有权力的人生观,造就河南人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为权力而斗争的英雄豪杰来说,是自我价值承认、
期刊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尽管总资产量占优,但资产质量低下。这其中行政垄断是根源所在,虽然这一现状是基于历史和政治等客观因素造成,但其弊端已经阻碍了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对此,应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以及外部监管两个方面展开对策性研究。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行政垄断;公司治理;外部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4(2010)09-0036-02    改革
期刊
摘要:法定与裁量曾经在历史上的自由证明证据制度、法定证据制度和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时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二者在当下的自由心证证据制度下却呈现出了更为复杂的关系。而且纵观各国的证据制度,法定与裁量呈现出相结合的趋势。以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证据制度为基础,分析了不同证据制度之下的法定与裁量此起彼伏的演变历程以及在民事证据制度中的结合趋势。  关键词:法定;裁量;自由证明制度;法定证据制度;自由心证制度  中
期刊
摘要:韩国爱情片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在于其本土化的成功,其东方特色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在思想和情感方面,贯穿着东方式的文化精神和情感表达方式;在叙事和影音方面,呈现出“状态化叙事”和唯美影音的东方审美倾向;在角色和明星方面,塑造了具有东方传统美德的类型角色和具有东方特色的类型明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影视;爱情片;东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
期刊
摘要:流行腐朽政治文化已成为社会一大顽疾,腐蚀人们的心灵。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然而,流行腐朽政治文化的社会顽疾却令反腐倡廉工作充满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在分析了流行腐朽政治文化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后,提出了消除流行腐朽政治文化影响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流行腐朽;潜规则;价值目标;主流政治文化  中图分类号:D63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
期刊
摘要:在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对于文学作品的正确解读是学习的关键。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内在特质必然决定诗歌意义的多重性。早在北宋,苏轼就明确提出“深观其意”的诗歌阐释方式;南宋朱熹则进一步提出了“涵泳”的诗歌解读方法。这不仅对后代的诗歌阐释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指给了我们一种正确的诗歌解读方法,对于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解读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本科教学;深观其意;诗歌多重意义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政治干部依法指导和开展政治工作能力强不强,直接关系到政治工作法规制度落实的质量和效果,要切实形成党委依法决策、领导依法办事、机关依法指导、基层依法建设的良好局面,为提高各级政治干部依法指导和开展政治工作的能力创造融合的环境条件。  关键词:政治干部;政治工作;环境  中图分类号:D26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5-0041-01    全面提高政治干部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