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系统标准、管理体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观念落后、效益低下、标准不一、制度缺乏等问题。需要从加强总体规划、提高成本效益、完善评价标准体系、加强组织管理等方面来促进高校信息化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
作者简介:刘春玲(1978-),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张建敏(1959-),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编号:PHR2011073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150-02
高校信息化在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比如校园信息化、数字化校园、电子化校园等。但是无论称谓如何,高校信息化的目的无非是促使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的有效发挥,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与质量。因此,几乎所有高校都从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对高校信息化进行了诸多努力,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体制的转型以及教育方法的革新。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各高校都进入了信息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建设数字化校园,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信息化设备与软件被广泛运用于高校教学和管理中,通过信息化建设推动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1.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完备
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建成了校园网络,校园网在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与管理楼宇的覆盖率大幅度提高,有些高校已经全部覆盖。据2008年6~9月,教育部科技司对北京、上海、广东、湖南、湖北、陕西、甘肃、内蒙古、云南、吉林等10个省市自治区高校的抽样调查,被调研高校的校园网覆盖率已经达到了85.32%,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 1391.64Mbps,出口带宽均值为 365.26Mbps,出口带宽利用率为74.58%。[1]
2.信息系统和标准建设初步规范
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电子邮件系统和校园一卡通系统。部分高校统一提供网上存储空间和校内信息资源搜索功能,部分高校建立了校园公告系统(BBS)。在教学信息化方面,高校普遍都建设了网络教学或者辅助教学平台,大部分课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科研信息化方面,部分高校建立了科研项目协作交流平台和科研知识共享平台;在电子政务方面,高校普遍建立了服务教学、科研和日常管理的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及人事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在标准规范建设方面,高校普遍应用国家或者行业数据标准制定信息编码标准,部分高校建立了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
3.信息化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逐步成型
在管理体制方面,大部分高校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部分高校有专门单列的信息化规划,大部分高校是分散在总体规划中,但大部分高校都有信息化建设预算,每年都开展有关信息化人才的培训,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管理服务队伍日益齐备。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般包含人、信息资源、信息规范和信息技术四大要素。在整体环境建设中,又可分为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主要是指学校投资建设的校园网、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等及配套的信息存贮、处理和传输的设备与设施;软环境建设主要指信息化管理环境建设、信息化应用环境建设、信息化生态环境和信息化文化环境的建设等。由于受资金、政策、行政管理模式及相关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长期以来,软环境建设滞后于硬环境建设,给高校信息化整体建设造成一定阻碍,成为当前信息化建设中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教育信息化观念保守,创新滞后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它包括实现教育目标体系信息化,实现教育决策管理信息化,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实现学习与课程、教学模式信息化,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评价、管理信息化,实现师资培养、培训信息化,实现教研科研信息化等。[2]有些高校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没有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缺乏相应的建设规划、组织机构以及配套的政策措施,信息化建设“重硬轻软”,没有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新的信息理念和技术不能迅速地应用到教学、科研和日常管理过程中去。
2.软环境建设滞后,信息化建设投资效益低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高校长期存在“重硬轻软”的现象,大部分高校将投资主要放在信息接入服务、提高局域网带宽、增加存储能力等硬环境建设上,但由于资金和其他原因,在购买软件和软件开发上的投资却不成比例。由于信息化软环境建设滞后,导致只能利用网络硬件的一部分性能,大量的硬件资源被闲置,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其设备设施更新换代频繁,忽视软件建设而不计需求地购置硬件,其后果是校园网硬件规格越来越高,应用水平却进展迟缓,甚至停滞不前。由于软环境建设滞后,又不重视总体规划,重建设轻应用,导致投资效益底下。
3.系统资源建设标准不一,交互困难,使用率低
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备之后,信息技术及信息资源的应用就当之无愧成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工作。但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与资源利用之间的不匹配现象,造成广大师生对信息设施的使用仅限于一般的信息浏览、发送邮件和聊天等一些最基本的应用,远远没有满足师生对信息资源使用的需求。从教学资源而言,一般高校是教务处、电教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图书馆等多个部门从事教学资源的整理与收集和管理服务工作,由于缺乏很好的协调与合作,各部门采取的技术系统和标准不一致,资源共享存在问题。
4.管理组织乏力,制度建设有待改进
虽然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但往往对信息化建设的进度、规模和难度估计不足。虽然建起了校园网,但对于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实现虚拟大学、无纸化办公、管理决策智能化等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完善的方案。在信息化制度建设方面,一是信息化管理制度内容不完整、制定的方法不科学,制度制定工作缺乏科学、规范、合理、完整的方法;二是制度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约束力与激励机制。由于管理制度体系不规范、不完整,多数制度仅成为项目建设的档案保存或作为应付相关检查的材料,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和相关人员并没有任何直接约束,对于在教学信息化建设中做出特殊贡献的个人和集体也没有可行的奖励机制,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进一步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对策
对于教育信息化整个体系而言,信息设施建设是基础,信息软环境建设是核心,信息资源和技术的应用是目的,政策措施以及信息化人才培养是保障。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出发,应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高校信息化软环境建设。
1.把握发展趋势,创新教育信息化理念
理念落实和差异是造成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软硬环境不协调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加强高校各层次人才的信息素养。从行政领导层面看,需要加强规划,设定建设标准,对设备、资源、人力和培训等环节进行详细规划,制定出可执行的操作方案,并且要有可考核的指标体系,使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和考核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可以考虑在学校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设立对学校办学目标、办学定位理解透彻,对信息化能够全程负责的首席信息官,简称CIO(英文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的简称),带领学校管理层通过信息化平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服务,实现无纸化办公和智能化管理。[3]
2.加强总体规划,提高信息化项目建设效益
各高校应当由CIO负责,对本校的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组织和协调。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的原则,从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自己的应用需求及分期目标,确定和实施具有自己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方案。要秉承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理念,避免学校信息化建设“一哄而上”的不良倾向,要对各项投资进行市场调研、技术论证以及利用效益评估等步骤,做到应用为先、够用为度、适度超前、有效利用。
提高效益的关键在项目的管理维护。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对高校管理观念和手段的一场革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后,必须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后期管理。由于管理机构设置不当、管理权限不明确、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标准不科学等原因,使得后期管理维护无章可循,各自为政,资源分割,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开展。因此需要对后期管理维护进行总体规划,及时投资升级软件,维护硬件设备,并且要不断完善高校科研成果、教师信息、学生信息等各项数据资源,保证教育信息化顺利开展。
3.完善标准体系,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和资源体系
目前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部门各自为政建立自己的应用系统,例如:教务部门开发的学籍管理系统平台、选课系统平台、评教系统平台和财务部门开发的财务管理系统平台、校园“一卡通”系统平台等,还有人事部门开发的人事管理系统平台等。各个系统平台的建设,局限于管理部门的个别应用,由于开发软件不一致或数据标准不统一,存在着无法交互使用的情况。信息平台是信息化软环境的主要体现方式之一,所以平台建设既要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各部门之间能交互使用,也要适用于校际之间的交互。要提高平台软件及其应用界面的通用性、应用平台的人本性和资源的效益性等。
4.完善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化制度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需要完善管理体制,要遵循“学校决策、专家指导、部门配合、齐抓共建”的方针。要建设一支具有稳定性、高水平、高素质、多层次的管理和技术队伍,在CIO带领下,贯彻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在贯彻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制度,以保证实现设备共享、数据资源共享。要完善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信息化制度和考核标准,制定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包括信息素质的培训、考核和应用等,能够满足对管理层和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量化考核的需要。同时制度设计要具有奖惩机制,能激发管理层和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信息化制度要随着学校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提高及时修订和完善,且不断强化其执行力。
总之,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需要持续的投资、创新的技术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不断上水平。
参考文献:
[1]蒋东兴,宓詠,郭清顺.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5).
[2]洪明禄.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若干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9,(13).
[3]李江.高校信息化应加强理念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9).
(责任编辑:刘丽娜)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
作者简介:刘春玲(1978-),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张建敏(1959-),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编号:PHR2011073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150-02
高校信息化在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比如校园信息化、数字化校园、电子化校园等。但是无论称谓如何,高校信息化的目的无非是促使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的有效发挥,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与质量。因此,几乎所有高校都从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对高校信息化进行了诸多努力,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体制的转型以及教育方法的革新。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各高校都进入了信息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建设数字化校园,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信息化设备与软件被广泛运用于高校教学和管理中,通过信息化建设推动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1.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完备
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建成了校园网络,校园网在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与管理楼宇的覆盖率大幅度提高,有些高校已经全部覆盖。据2008年6~9月,教育部科技司对北京、上海、广东、湖南、湖北、陕西、甘肃、内蒙古、云南、吉林等10个省市自治区高校的抽样调查,被调研高校的校园网覆盖率已经达到了85.32%,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 1391.64Mbps,出口带宽均值为 365.26Mbps,出口带宽利用率为74.58%。[1]
2.信息系统和标准建设初步规范
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电子邮件系统和校园一卡通系统。部分高校统一提供网上存储空间和校内信息资源搜索功能,部分高校建立了校园公告系统(BBS)。在教学信息化方面,高校普遍都建设了网络教学或者辅助教学平台,大部分课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科研信息化方面,部分高校建立了科研项目协作交流平台和科研知识共享平台;在电子政务方面,高校普遍建立了服务教学、科研和日常管理的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及人事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在标准规范建设方面,高校普遍应用国家或者行业数据标准制定信息编码标准,部分高校建立了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
3.信息化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逐步成型
在管理体制方面,大部分高校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部分高校有专门单列的信息化规划,大部分高校是分散在总体规划中,但大部分高校都有信息化建设预算,每年都开展有关信息化人才的培训,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管理服务队伍日益齐备。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般包含人、信息资源、信息规范和信息技术四大要素。在整体环境建设中,又可分为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主要是指学校投资建设的校园网、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等及配套的信息存贮、处理和传输的设备与设施;软环境建设主要指信息化管理环境建设、信息化应用环境建设、信息化生态环境和信息化文化环境的建设等。由于受资金、政策、行政管理模式及相关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长期以来,软环境建设滞后于硬环境建设,给高校信息化整体建设造成一定阻碍,成为当前信息化建设中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教育信息化观念保守,创新滞后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它包括实现教育目标体系信息化,实现教育决策管理信息化,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实现学习与课程、教学模式信息化,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评价、管理信息化,实现师资培养、培训信息化,实现教研科研信息化等。[2]有些高校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没有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缺乏相应的建设规划、组织机构以及配套的政策措施,信息化建设“重硬轻软”,没有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新的信息理念和技术不能迅速地应用到教学、科研和日常管理过程中去。
2.软环境建设滞后,信息化建设投资效益低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高校长期存在“重硬轻软”的现象,大部分高校将投资主要放在信息接入服务、提高局域网带宽、增加存储能力等硬环境建设上,但由于资金和其他原因,在购买软件和软件开发上的投资却不成比例。由于信息化软环境建设滞后,导致只能利用网络硬件的一部分性能,大量的硬件资源被闲置,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其设备设施更新换代频繁,忽视软件建设而不计需求地购置硬件,其后果是校园网硬件规格越来越高,应用水平却进展迟缓,甚至停滞不前。由于软环境建设滞后,又不重视总体规划,重建设轻应用,导致投资效益底下。
3.系统资源建设标准不一,交互困难,使用率低
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备之后,信息技术及信息资源的应用就当之无愧成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工作。但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与资源利用之间的不匹配现象,造成广大师生对信息设施的使用仅限于一般的信息浏览、发送邮件和聊天等一些最基本的应用,远远没有满足师生对信息资源使用的需求。从教学资源而言,一般高校是教务处、电教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图书馆等多个部门从事教学资源的整理与收集和管理服务工作,由于缺乏很好的协调与合作,各部门采取的技术系统和标准不一致,资源共享存在问题。
4.管理组织乏力,制度建设有待改进
虽然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但往往对信息化建设的进度、规模和难度估计不足。虽然建起了校园网,但对于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实现虚拟大学、无纸化办公、管理决策智能化等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完善的方案。在信息化制度建设方面,一是信息化管理制度内容不完整、制定的方法不科学,制度制定工作缺乏科学、规范、合理、完整的方法;二是制度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约束力与激励机制。由于管理制度体系不规范、不完整,多数制度仅成为项目建设的档案保存或作为应付相关检查的材料,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和相关人员并没有任何直接约束,对于在教学信息化建设中做出特殊贡献的个人和集体也没有可行的奖励机制,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进一步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对策
对于教育信息化整个体系而言,信息设施建设是基础,信息软环境建设是核心,信息资源和技术的应用是目的,政策措施以及信息化人才培养是保障。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出发,应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高校信息化软环境建设。
1.把握发展趋势,创新教育信息化理念
理念落实和差异是造成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软硬环境不协调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加强高校各层次人才的信息素养。从行政领导层面看,需要加强规划,设定建设标准,对设备、资源、人力和培训等环节进行详细规划,制定出可执行的操作方案,并且要有可考核的指标体系,使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和考核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可以考虑在学校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设立对学校办学目标、办学定位理解透彻,对信息化能够全程负责的首席信息官,简称CIO(英文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的简称),带领学校管理层通过信息化平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服务,实现无纸化办公和智能化管理。[3]
2.加强总体规划,提高信息化项目建设效益
各高校应当由CIO负责,对本校的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组织和协调。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的原则,从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自己的应用需求及分期目标,确定和实施具有自己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方案。要秉承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理念,避免学校信息化建设“一哄而上”的不良倾向,要对各项投资进行市场调研、技术论证以及利用效益评估等步骤,做到应用为先、够用为度、适度超前、有效利用。
提高效益的关键在项目的管理维护。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对高校管理观念和手段的一场革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后,必须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后期管理。由于管理机构设置不当、管理权限不明确、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标准不科学等原因,使得后期管理维护无章可循,各自为政,资源分割,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开展。因此需要对后期管理维护进行总体规划,及时投资升级软件,维护硬件设备,并且要不断完善高校科研成果、教师信息、学生信息等各项数据资源,保证教育信息化顺利开展。
3.完善标准体系,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和资源体系
目前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部门各自为政建立自己的应用系统,例如:教务部门开发的学籍管理系统平台、选课系统平台、评教系统平台和财务部门开发的财务管理系统平台、校园“一卡通”系统平台等,还有人事部门开发的人事管理系统平台等。各个系统平台的建设,局限于管理部门的个别应用,由于开发软件不一致或数据标准不统一,存在着无法交互使用的情况。信息平台是信息化软环境的主要体现方式之一,所以平台建设既要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各部门之间能交互使用,也要适用于校际之间的交互。要提高平台软件及其应用界面的通用性、应用平台的人本性和资源的效益性等。
4.完善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化制度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需要完善管理体制,要遵循“学校决策、专家指导、部门配合、齐抓共建”的方针。要建设一支具有稳定性、高水平、高素质、多层次的管理和技术队伍,在CIO带领下,贯彻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在贯彻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制度,以保证实现设备共享、数据资源共享。要完善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信息化制度和考核标准,制定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包括信息素质的培训、考核和应用等,能够满足对管理层和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量化考核的需要。同时制度设计要具有奖惩机制,能激发管理层和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信息化制度要随着学校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提高及时修订和完善,且不断强化其执行力。
总之,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需要持续的投资、创新的技术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不断上水平。
参考文献:
[1]蒋东兴,宓詠,郭清顺.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5).
[2]洪明禄.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若干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9,(13).
[3]李江.高校信息化应加强理念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9).
(责任编辑: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