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南坪区步行街正中,是“发裁轩”的总店。老板杨伟不无得意地说,8年前,南坪修建步行街,道路几乎被隔断,众多商家纷纷搬离。房东为了挽留杨伟,开出了诱人的条件:在修路期间,只收50%的房租。杨伟拒绝了,他说:“房租我加三成,再续签8年合约。”在当时,连房东都以为他“发病”了,可是如今,坐拥最繁华的商业路段,杨伟自己都不好意思了,他支付的租金,还是8年前那间偏僻门面的水平。
27岁那年,广告公司职员杨伟辞职创业,开了一家30平米的美发店,10年过去了,杨伟依然不会理发,他的“发裁轩”却遍地落花般扎根在重庆各个区域。
学生中淘得第一桶金
1998年,租门面、装修、买设备,又请了4名美发师,张罗着“发裁轩”开业后,杨伟口袋里的3万多元已经所剩无几。他不会理发,便在店里收银、做清洁、打杂,晚上,支起折叠床守夜——没办法,自己的出租屋已经让给员工当宿舍了。
这天,员工找他闹情绪了。也难怪,他付给理发师傅的月工资只有1000元,是业内水准的一半,而由于资金短缺,店里环境也太简陋,夏天客人来理发,美发助理还得在旁边摇扇子。
杨伟使出了“望梅止渴”的方法,他跟员工保证,半年内,月工资涨3倍,营业面积扩大3倍,员工人数增加到30人。
可是,他家世代务农,没有资金,没有人脉,怎么壮大?
杨伟开始寻找机会,他发现,他最大的优势,居然是他的劣势!
原来,美发是一个传统行业,师父带徒弟,徒弟学成了再做师父,做市场营销出身的杨伟完全是一个外行——可是,怎样营销,却是顶级美发师们摸不透的问题。
杨伟开始寻找他的客户群,当时的重庆,美发店还停留在命名“温州发廊”、“广州发廊”的阶段,高端客户宁愿去成都、上海消费,但是发裁轩所在的南坪,却是个高校集中的区域。
杨伟选中了自己的母校——重庆商学院,他一路打听,找到了大一学生会主席的寝室。他盘算着,大一和大四学生都刚融入新环境,是最有美发倾向的。当时学校里正举行新生联欢晚会,杨伟表示愿意免费给演员做头发。就这样,没花一分钱,发裁轩成了迎新晚会的协办单位,商学院的学生都知道,凭学生证去发裁轩可以打6折。
此后,杨伟几乎每两个月就在大学做一次活动,除了赞助晚会,他还开讲座,给大学生讲怎样打理个人形象。店里一时顾客盈门,学生客流量占到了30%,逢周末,等候的队伍排到了门外。不到3个月,杨伟就实现了当初对员工的承诺,他完成了资金积累,在南坪又开了一家100平米的直营店。
选择与放弃
2003年,杨伟突然宣布提价,并且凭学生证不再打折。
他做了一番统计,店里最多时一天要接待200多名顾客,根本忙不过来,平均消费只有30元的学生群体,成了他必须要放弃的顾客。事实也印证了他的判断,提价之后,顾客量减少了,营业额却大幅度上升。
也是这个时候,报纸、杂志上开始频繁出现发裁轩的广告。杨伟准备用广告来“轰炸”他的新客户群——白领,因为白领看电视的时间少,他的广告只选择平面媒体。
2006年,杨伟专门在店里辟出网络区,配备了几台液晶电脑。他发现,白领们时间都很紧,可烫头发动辄要四五个小时,他是重庆市第一个在美发店里安装电脑的人。不久后,他又购买了几台移动DVD,除了年轻人喜欢的剧目,他还特地为顾客的小孩子准备了动画片。
而“更好的服务”已经在杨伟计划之中,他向记者描述:你走进理发店,端上来的不是一杯白开水,而是一杯咖啡;你的专用毛巾,是无菌毛巾……当然,伴随这种优质的服务,是每年涨一次的价格。他还是坚信,美发这一行,杀手锏是服务,而不是价格。他甚至定出了天价烫发价格——1800元。
扩张密码
你想开肯德基那样的连锁店,遍布全世界么?对于这个问题,80%的生意人的答案是:想。
杨伟为此付出的代价,至今还是他心头之痛。
杨伟的亲姐姐,在沙坪坝租下了200平米的门面,装修完毕,挂上发裁轩的牌子,才告诉蒙在鼓里的他:“投了这么多钱,你可一定要帮我。”
杨伟很郁闷,要不帮吧,那可是亲姐姐,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她亏本;要帮吧,自己家里这么多亲戚,还不人人都去开一家店?杨伟本身是很反感家族企业的,仓促之下,他干脆收购了姐姐的店,连同南坪的一家店,一起做连锁。
然而,由于缺乏优秀的理发师,两家店没办法留住顾客,很快关门了,直到今天,杨伟还痛心疾首:装修、设备、产品都可以复制,但是人才是不能复制的!
通常而言,需要5年时间才能锤炼出一个美发师,而美发业从业人员又普遍存在“三低”:年龄低,文化低,审美素养低。从2006年开始,杨伟的大批资金,不是投到了产品上,而是花在了人才培养上。发裁轩每个星期至少有一次3个小时以上的培训,内容涵盖了审美、设计和英语。为了留住人才,他总共分出了近20%的股份给优秀员工,店里的一位美发师,名下已经有了两套房子和一辆车。杨伟还了解到美发师每天站着理发,对健康的损害是很大的,而随着年龄增长,审美观念总会落后,于是创先例地推出了退休制度:凡年满40岁,为公司效力满15年的员工,可以随心所欲、不再按时上下班,偶尔到店里去理发的,按50%提成——这比一般员工高出了一倍。
而他,也寻找到了连锁之外的另一条路子。
他找店里手艺最好的师傅谈话:你打工这么久了,难道不想自己出去开店么?
师傅愣住了,连忙表示:老板,你放心,我对你是忠心的。
杨伟却不是这意思,他愿意出一部分资金,让员工出去开店。至于股份的分配,则根据区域和店名是否愿意沿用“发裁轩”而不同。为了让这位师傅放心,他还做出承诺:如果店开得不好,可以再回来干。
好的装修、设备、产品和理念,再加上这种独特的人才输出管理模式,仅2008年一年,杨伟就多开了4家店,并且家家都盈利——几番尝试,他终于成功地开创了扩张之路。
27岁那年,广告公司职员杨伟辞职创业,开了一家30平米的美发店,10年过去了,杨伟依然不会理发,他的“发裁轩”却遍地落花般扎根在重庆各个区域。
学生中淘得第一桶金
1998年,租门面、装修、买设备,又请了4名美发师,张罗着“发裁轩”开业后,杨伟口袋里的3万多元已经所剩无几。他不会理发,便在店里收银、做清洁、打杂,晚上,支起折叠床守夜——没办法,自己的出租屋已经让给员工当宿舍了。
这天,员工找他闹情绪了。也难怪,他付给理发师傅的月工资只有1000元,是业内水准的一半,而由于资金短缺,店里环境也太简陋,夏天客人来理发,美发助理还得在旁边摇扇子。
杨伟使出了“望梅止渴”的方法,他跟员工保证,半年内,月工资涨3倍,营业面积扩大3倍,员工人数增加到30人。
可是,他家世代务农,没有资金,没有人脉,怎么壮大?
杨伟开始寻找机会,他发现,他最大的优势,居然是他的劣势!
原来,美发是一个传统行业,师父带徒弟,徒弟学成了再做师父,做市场营销出身的杨伟完全是一个外行——可是,怎样营销,却是顶级美发师们摸不透的问题。
杨伟开始寻找他的客户群,当时的重庆,美发店还停留在命名“温州发廊”、“广州发廊”的阶段,高端客户宁愿去成都、上海消费,但是发裁轩所在的南坪,却是个高校集中的区域。
杨伟选中了自己的母校——重庆商学院,他一路打听,找到了大一学生会主席的寝室。他盘算着,大一和大四学生都刚融入新环境,是最有美发倾向的。当时学校里正举行新生联欢晚会,杨伟表示愿意免费给演员做头发。就这样,没花一分钱,发裁轩成了迎新晚会的协办单位,商学院的学生都知道,凭学生证去发裁轩可以打6折。
此后,杨伟几乎每两个月就在大学做一次活动,除了赞助晚会,他还开讲座,给大学生讲怎样打理个人形象。店里一时顾客盈门,学生客流量占到了30%,逢周末,等候的队伍排到了门外。不到3个月,杨伟就实现了当初对员工的承诺,他完成了资金积累,在南坪又开了一家100平米的直营店。
选择与放弃
2003年,杨伟突然宣布提价,并且凭学生证不再打折。
他做了一番统计,店里最多时一天要接待200多名顾客,根本忙不过来,平均消费只有30元的学生群体,成了他必须要放弃的顾客。事实也印证了他的判断,提价之后,顾客量减少了,营业额却大幅度上升。
也是这个时候,报纸、杂志上开始频繁出现发裁轩的广告。杨伟准备用广告来“轰炸”他的新客户群——白领,因为白领看电视的时间少,他的广告只选择平面媒体。
2006年,杨伟专门在店里辟出网络区,配备了几台液晶电脑。他发现,白领们时间都很紧,可烫头发动辄要四五个小时,他是重庆市第一个在美发店里安装电脑的人。不久后,他又购买了几台移动DVD,除了年轻人喜欢的剧目,他还特地为顾客的小孩子准备了动画片。
而“更好的服务”已经在杨伟计划之中,他向记者描述:你走进理发店,端上来的不是一杯白开水,而是一杯咖啡;你的专用毛巾,是无菌毛巾……当然,伴随这种优质的服务,是每年涨一次的价格。他还是坚信,美发这一行,杀手锏是服务,而不是价格。他甚至定出了天价烫发价格——1800元。
扩张密码
你想开肯德基那样的连锁店,遍布全世界么?对于这个问题,80%的生意人的答案是:想。
杨伟为此付出的代价,至今还是他心头之痛。
杨伟的亲姐姐,在沙坪坝租下了200平米的门面,装修完毕,挂上发裁轩的牌子,才告诉蒙在鼓里的他:“投了这么多钱,你可一定要帮我。”
杨伟很郁闷,要不帮吧,那可是亲姐姐,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她亏本;要帮吧,自己家里这么多亲戚,还不人人都去开一家店?杨伟本身是很反感家族企业的,仓促之下,他干脆收购了姐姐的店,连同南坪的一家店,一起做连锁。
然而,由于缺乏优秀的理发师,两家店没办法留住顾客,很快关门了,直到今天,杨伟还痛心疾首:装修、设备、产品都可以复制,但是人才是不能复制的!
通常而言,需要5年时间才能锤炼出一个美发师,而美发业从业人员又普遍存在“三低”:年龄低,文化低,审美素养低。从2006年开始,杨伟的大批资金,不是投到了产品上,而是花在了人才培养上。发裁轩每个星期至少有一次3个小时以上的培训,内容涵盖了审美、设计和英语。为了留住人才,他总共分出了近20%的股份给优秀员工,店里的一位美发师,名下已经有了两套房子和一辆车。杨伟还了解到美发师每天站着理发,对健康的损害是很大的,而随着年龄增长,审美观念总会落后,于是创先例地推出了退休制度:凡年满40岁,为公司效力满15年的员工,可以随心所欲、不再按时上下班,偶尔到店里去理发的,按50%提成——这比一般员工高出了一倍。
而他,也寻找到了连锁之外的另一条路子。
他找店里手艺最好的师傅谈话:你打工这么久了,难道不想自己出去开店么?
师傅愣住了,连忙表示:老板,你放心,我对你是忠心的。
杨伟却不是这意思,他愿意出一部分资金,让员工出去开店。至于股份的分配,则根据区域和店名是否愿意沿用“发裁轩”而不同。为了让这位师傅放心,他还做出承诺:如果店开得不好,可以再回来干。
好的装修、设备、产品和理念,再加上这种独特的人才输出管理模式,仅2008年一年,杨伟就多开了4家店,并且家家都盈利——几番尝试,他终于成功地开创了扩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