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发展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arrowHa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让幼儿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探究式学习方式应当成为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方式,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真正地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兴趣;探究;体验;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1;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43-01
  幼儿天生就对自然世界充满好奇,他们自发地会对各种现象产生兴趣和疑问,并用自己的方式,比如摸、看、闻等去探究并发现其中的奥秘,从这点看喜欢探究应该是幼儿的天性。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让幼儿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式学习方式应当成为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方式,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那么,教师在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养成的过程中,可以有何作为呢?文章以中班一节科学活动“吹泡泡的秘密”为例,进行探讨。
  一、亲近生活,发掘科学探究内容
  生活是活动的源泉和核心,要从生活中发掘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吹泡泡是幼儿生活中最平凡、最普通,同时又是比较感兴趣的游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吹泡泡所使用的材料逐步由吸管、纸卷、笔管等自制材料升级换代成漂亮又先进的吹泡泡棒、卡通泡泡枪等。在吹泡泡的时候,幼儿更多关注的是泡泡枪发出的音效、泡泡的颜色、多少及大小等,而对于吹泡泡活动本身所蕴含着的许多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如什么样的东西才能吹出泡泡、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不同形状的东西吹出泡泡的形状一样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则很少关注,更缺少探究,所以“吹泡泡的秘密”这一活动就应运而生了。
  二、材料适宜,激发有效的探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就科学活动材料的提供是这样表述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在“吹泡泡的秘密”这一活动中,我们选取了日常生活中幼儿熟悉的几种材料,在第一次探索中提供了钥匙、花片、橡皮泥模具、水果包装网,让幼儿尝试着用这些材料吹出泡泡,通过操作、讨论、交流,他们发现了一个秘密,所有能吹出泡泡的材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上面有洞。在第二次探索时,我们提供了树叶、纸片、铅丝和毛条,让幼儿进一步探究这些没有洞的材料是否能吹出泡泡。幼儿大胆尝试,动手实践,相互交流分享,他们用卷、戳、剪、弯曲等方法在没有洞的材料上变出了洞,挑战成功。
  三、充分鼓励,支持探究的行为
  探究是指幼儿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方法自己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与同伴或成人交流、检验的过程。教师该如何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呢?
  (1)鼓励幼儿提出问题。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源泉,只有“既适合于幼儿又有意义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虽然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对周围事物有本能的好奇感,但是由于他们生活经验及科学知识的不足,面对一些现象时,提不出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从幼儿观察的兴趣点出发,用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提问。在吹泡泡的活动中,我们首先设疑激趣,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亲历亲为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借助开放性的问题:“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这些能吹出泡泡的材料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用“引”的方法将幼儿带入到一个问题的情境中,在观察、操作和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鼓励幼儿多提问,幼儿的问题一触即发:是不是有洞洞的东西都能吹出泡泡?没有洞洞的东西能吹出泡泡吗?
  (2)鼓励幼儿动手操作。幼儿的思维是从动作片开始的,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幼儿对某种现象感兴趣,表现出疑问,或不知道原委或有自己的猜测,然后用实验的方式寻找原因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样一个过程,对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幼儿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谁知道呢?幼儿纷纷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测,答案也是各不相同。怎样来验证自己和同伴的猜测呢?动手操作是最好的办法。他们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再次投入实验,观察并寻找着正确的答案。在如何将铅丝、纸片、树叶变出洞洞的操作时,幼儿的操作各不相同,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在幼儿遇到挫折时,搞清楚失败的原因尤为重要,我们没有改幼儿的操作为教师的现场演示讲解,而是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在材料上、策略上给予适宜的引导。当幼儿感觉到他们的新发现是自己得到的结果,他们便真正地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我们应该充分给予幼儿科学探究的机会,耐心等待幼儿自己解决遇到的科学问题,鼓励和支持幼儿因坚持自己的主张而增加的探究过程,在活动中让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激发着幼儿不断去探索、了解、认识整个世界,获得真正而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幸福新童年编写组.3岁~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
  [2]陆娴敏.幼儿游戏之旅——研究性游戏学习[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改以来一门新的课程。它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脱离教师的指导和教授。实践证明,任何学科没有教师的传道解惑都是不成功的。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条件,教师是使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生活的总导演。所以,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相比其他学科,其理念是前所
目的观察局麻下低温射频消融术(TCRF)治疗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老年OSAHS患者33例,局麻下行TCRF治疗。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
本文根据浙江省温州市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现状进行研究,把温州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划分为正规农村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然后通过问卷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从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和供
摘 要: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们在诵读中深入课本,提高审美能力。文章从培养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三方面研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能力;教学策略;解读课本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92-01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将审美教育纳入到素质教育的教学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IL-23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姜黄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姜黄素组、柳
近年来,化学除草剂已较广泛应用于农田(地)除草作业,对养殖业尤其是食草动物带来了严重影响,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对此,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入研讨.
1 发病经过武义县端村陈某饲养的1只雄性英国獒犬,3月龄,体重10kg左右.4月中旬,出现食欲不振,偶尔呕吐、腹泻.畜主曾作胃肠炎治疗,效果不明显.后经拍片检查,发现肠道内有异物
动物防疫工作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民生命财产不受动物疫病威胁的客观条件,是安全绿色畜产品生产的重要内容.如果一个地方一旦出现重大动物疫情,就会使畜牧生产受
“科研富校”是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盛泽小学的治校方针,学校始终以科研为先导,形成管理有致、分工明确的教育科学研究管理体系,以扎实的研讨活动、品质的课题研究为抓手,参与学校“
猪瘟是一种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烈性传染病,给养猪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金华市规模化养猪场,常年饲养经产母猪700余头,年出栏8000余头.该场自1997年以来,母猪陆续产下死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