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本体就是扎扎实实感受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语言的学习应该在语言实践中完成,语言实践的过程就是语言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是顺应本位的设计。那么我们应通过怎样有效的设计,来引领学生进行丰富的、灵动的、有效的语言实践呢?
一、抓文本语言的“亮点”
所谓文本语言的亮点是指一篇课文中写得精彩的地方。亮点往往是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节奏明快、气势磅礴的排比,贴切传神、栩栩如生的比拟,工整而有韵律的对仗,令人叫绝的神来之笔,精巧有序的布局谋篇等。这些优美规范的语言是语言中的精品,它们往往也是课文情理意趣之所在。准备教学设计时,我们要抓住这些亮点语言,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乃至背诵。这样,不但能快速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陶冶学生的思想素养和审美情趣,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也是一条捷径。同时,还能突出重点,节约有限的教学时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我在教学《匆匆》这一课时,是这样引领学生抓亮点,进行语言實践的。读第一个自然段,问:最喜欢哪一句?学生一般会喜欢开头的三个短句,可用课件打出:“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读)
师:这三个短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生:世上许多事物,消失了,又会回来。
师:是的,大家读一遍,就能把意思弄懂。可是作者为什么不写“世上许多事物,消失了,又会回来”,却写成燕子去了……”呢?
课件打出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问: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读一读,比一比,发现秘密在哪里?
(引导学生发现排比句式,排比句式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引导学生发现三组反义词,“去”对“来”,“枯”对“青”,“谢”对“开”,对得非常工整;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捕捉的三个形象——燕子、柳树、桃花,这些形象多么生活化!然后把课文的句子反复读几次,读出形象感、节奏美。对比读另一句,看看是否有形象感、节奏美)
师:这就是经典。你看,经典作品的语言多么形象(板书:语言形象)。这几个短句,简直就是一首诗。(课件把这三个短句变成六行诗,让学生吟读,读出味儿来。)
最后让学生进行课堂练笔,仿写开头三个短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以青天、太阳、彩虹为形象(也可以自己另选别的事物)。
二、寻文本语言的“空白点”
课文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或意犹未尽,给我们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这就是文章的“空白”。让学生把文章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充完整,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对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填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再创造的能力。《特殊的葬礼》是一篇震撼人心的课文,文本的文字看似很简单,时则意味深远。教师可让学生在体味大瀑布的雄伟壮观以及衰竭之时,读课文,划重点词句,在以各种身份发表议论,是游客会说些什么,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会说些什么等,从不同角度去感受文本,充分感受大瀑布的壮观与奄奄一息。这样,学生边读边揣摩,边读边感受,边读便设身处地地去想。他们才会与文本同悲、同恨、同爱,才会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感受生命的真谛,真正成为他们的精神成长奠基。
三、借文本语言的“写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实践中发现、领悟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因为“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生有了这种本领,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掌握探索的主动权。
如在教课文《鲸》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读第一自然段时可以感受到鲸很大很大,但课文描写鲸时却没出现一个“大”字,那作者是怎样把它“大”的特点写出来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然后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鲸的大的。”生1:“作者把大象与鲸作比较,突出了鲸的大。”(师板书:作比较)生2:“作者列举了许多数字,让我们充分感受到鲸的大。”(师板书:列数字)最后,我把学生读书悟到的说明方法加以归纳总结,再让学生通过反复读书加深印象。最后让学生练笔:介绍一种体形特别大的蔬菜、水果或动物,如你见过的大西瓜、大冬瓜、大南瓜、大象、大水牛、大鱼……能重点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它大到什么程度,写好一段话。练笔的目的,主要是引领学生学习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一个事物的特点。这样教学,学生在悟写法与运用语言上就会大有长进。
语文课,它的本质属性和首要任务,是学习如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特定的内容和感情。离开了语言文字的学习,语文课就不成其为语文课。因此,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教师始终应该把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放在首要位置上,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扎实、有效。
一、抓文本语言的“亮点”
所谓文本语言的亮点是指一篇课文中写得精彩的地方。亮点往往是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节奏明快、气势磅礴的排比,贴切传神、栩栩如生的比拟,工整而有韵律的对仗,令人叫绝的神来之笔,精巧有序的布局谋篇等。这些优美规范的语言是语言中的精品,它们往往也是课文情理意趣之所在。准备教学设计时,我们要抓住这些亮点语言,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乃至背诵。这样,不但能快速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陶冶学生的思想素养和审美情趣,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也是一条捷径。同时,还能突出重点,节约有限的教学时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我在教学《匆匆》这一课时,是这样引领学生抓亮点,进行语言實践的。读第一个自然段,问:最喜欢哪一句?学生一般会喜欢开头的三个短句,可用课件打出:“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读)
师:这三个短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生:世上许多事物,消失了,又会回来。
师:是的,大家读一遍,就能把意思弄懂。可是作者为什么不写“世上许多事物,消失了,又会回来”,却写成燕子去了……”呢?
课件打出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问: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读一读,比一比,发现秘密在哪里?
(引导学生发现排比句式,排比句式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引导学生发现三组反义词,“去”对“来”,“枯”对“青”,“谢”对“开”,对得非常工整;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捕捉的三个形象——燕子、柳树、桃花,这些形象多么生活化!然后把课文的句子反复读几次,读出形象感、节奏美。对比读另一句,看看是否有形象感、节奏美)
师:这就是经典。你看,经典作品的语言多么形象(板书:语言形象)。这几个短句,简直就是一首诗。(课件把这三个短句变成六行诗,让学生吟读,读出味儿来。)
最后让学生进行课堂练笔,仿写开头三个短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以青天、太阳、彩虹为形象(也可以自己另选别的事物)。
二、寻文本语言的“空白点”
课文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或意犹未尽,给我们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这就是文章的“空白”。让学生把文章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充完整,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对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填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再创造的能力。《特殊的葬礼》是一篇震撼人心的课文,文本的文字看似很简单,时则意味深远。教师可让学生在体味大瀑布的雄伟壮观以及衰竭之时,读课文,划重点词句,在以各种身份发表议论,是游客会说些什么,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会说些什么等,从不同角度去感受文本,充分感受大瀑布的壮观与奄奄一息。这样,学生边读边揣摩,边读边感受,边读便设身处地地去想。他们才会与文本同悲、同恨、同爱,才会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感受生命的真谛,真正成为他们的精神成长奠基。
三、借文本语言的“写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实践中发现、领悟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因为“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生有了这种本领,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掌握探索的主动权。
如在教课文《鲸》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读第一自然段时可以感受到鲸很大很大,但课文描写鲸时却没出现一个“大”字,那作者是怎样把它“大”的特点写出来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然后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鲸的大的。”生1:“作者把大象与鲸作比较,突出了鲸的大。”(师板书:作比较)生2:“作者列举了许多数字,让我们充分感受到鲸的大。”(师板书:列数字)最后,我把学生读书悟到的说明方法加以归纳总结,再让学生通过反复读书加深印象。最后让学生练笔:介绍一种体形特别大的蔬菜、水果或动物,如你见过的大西瓜、大冬瓜、大南瓜、大象、大水牛、大鱼……能重点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它大到什么程度,写好一段话。练笔的目的,主要是引领学生学习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一个事物的特点。这样教学,学生在悟写法与运用语言上就会大有长进。
语文课,它的本质属性和首要任务,是学习如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特定的内容和感情。离开了语言文字的学习,语文课就不成其为语文课。因此,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教师始终应该把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放在首要位置上,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