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0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也明确的提示我们: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告诉我们实施《指南》时应该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也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见于对这些观念的理解,幼儿园里的区域活动可以有效促进《指南》目标实现,推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1.活动区创设,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宽松的物质环境
区域活动需要一个宽敞的场所,一个供幼儿进行主动活动放置大量材料、设备的场所和一个便于孩子们移动、建造、分类、创造、制作、实验、装扮、认知、和同伴一起活动的空间,幼儿活动室的布置反映着教师的教育观念,如果教师里放满了整整齐齐的椅子和桌子,教师站在前面组织和评判幼儿的学习,那么这势必存在小学化倾向及高端控制倾向,在区域环境创设里,把教室分成了若干个不同的活动区,(语言区、益智区、美工区、沙水区、娃娃家音乐区、表演区、科学区、角色区、独处区等),每个活动区的材料分类放置,并贴上标记,这样能使幼儿和环境进行自主有效的互动。在创设过程中,孩子也参与参与其中,便让孩子有了拥有感和归属感,研究表明:孩子在以孩子为中心的教室中会对自己的成功有更高的期待,会更少的依赖成人的允许和同意,并且更加愿意尝试挑战,并且对环境有很强烈的拥有感和归属感。
2.材料的研发与投放,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材料的制作与研发是区域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元素,皮亚杰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主动探索和操纵材料的结果,学习是儿童进行发现和发明的过程,儿童的智慧源于动手操作。苏霍姆林斯基又说,儿童智力的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而在蒙台梭利所创办的儿童之家里,儿童的自主操作活动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开放式的区域材料极大的满足了孩子的需要,激发了孩子去主动发现与发明。在区域材料的研发与投放中,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和年龄特点,结合蒙氏教具的理念,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相应的操作材料,并以开放的形式呈现在孩子面前,供他们自主选择、自由操作,区域教学中没有所谓的"纪律",而是在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自由的纪律。开放式的区域材料让孩子快乐的动手动脑、感知体验、合作交往、探索创造......如"语言区"里我们投放了各类幼儿图书,各种头饰、手偶,教师自己制作的"表演舞台"及"字宝宝找朋友"等材料;"数学区"里投放了"数物对应"、"加与减"、"数一数"、"图形配对"等材料;"美工区"投放各种美劳材料和参考图片;"娃娃家"为孩子们准备了儿童版的各类家居用品;"音乐区"里放满了各种打击乐器及教师制作的节奏训练卡等;"表演区"准备了各民族的服饰与头饰、"小舞台"及照相机和梳妆台等;"科学区"投放了各种科学实验的操作仪器;而"独处区"完全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予孩子独处的时间与空间。所有活动区的材料完全对孩子开放,并根据孩子的需要和发展随时更换。通过操作材料建构经验,充分尊重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学习品质和学习方式和特点。
3.区域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有效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成长
在每天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首先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自己的选择,孩子们明确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然后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材料操作。操作的过程是孩子获得经验的途径,班内教师分组进行分别观察、适时指导,并认真做好每个孩子的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帮助孩子进行回想,并要求孩子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心、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记忆力、自我认知能力等得到了发展。这样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也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区域活动结束后,会进行认真的反思,书写幼儿观察记录、教育反思,经验交流等,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活动,最大限度的满足和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区域教学很好的承载着《指南》的精神,我们需要在不断的探讨与实践中期待着有更多成功的区域活动案例,让区域活动成为幼儿园专业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真正实现让孩子在"玩中学"、"做中学"、"生活中学"!
1.活动区创设,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宽松的物质环境
区域活动需要一个宽敞的场所,一个供幼儿进行主动活动放置大量材料、设备的场所和一个便于孩子们移动、建造、分类、创造、制作、实验、装扮、认知、和同伴一起活动的空间,幼儿活动室的布置反映着教师的教育观念,如果教师里放满了整整齐齐的椅子和桌子,教师站在前面组织和评判幼儿的学习,那么这势必存在小学化倾向及高端控制倾向,在区域环境创设里,把教室分成了若干个不同的活动区,(语言区、益智区、美工区、沙水区、娃娃家音乐区、表演区、科学区、角色区、独处区等),每个活动区的材料分类放置,并贴上标记,这样能使幼儿和环境进行自主有效的互动。在创设过程中,孩子也参与参与其中,便让孩子有了拥有感和归属感,研究表明:孩子在以孩子为中心的教室中会对自己的成功有更高的期待,会更少的依赖成人的允许和同意,并且更加愿意尝试挑战,并且对环境有很强烈的拥有感和归属感。
2.材料的研发与投放,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材料的制作与研发是区域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元素,皮亚杰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主动探索和操纵材料的结果,学习是儿童进行发现和发明的过程,儿童的智慧源于动手操作。苏霍姆林斯基又说,儿童智力的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而在蒙台梭利所创办的儿童之家里,儿童的自主操作活动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开放式的区域材料极大的满足了孩子的需要,激发了孩子去主动发现与发明。在区域材料的研发与投放中,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和年龄特点,结合蒙氏教具的理念,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相应的操作材料,并以开放的形式呈现在孩子面前,供他们自主选择、自由操作,区域教学中没有所谓的"纪律",而是在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自由的纪律。开放式的区域材料让孩子快乐的动手动脑、感知体验、合作交往、探索创造......如"语言区"里我们投放了各类幼儿图书,各种头饰、手偶,教师自己制作的"表演舞台"及"字宝宝找朋友"等材料;"数学区"里投放了"数物对应"、"加与减"、"数一数"、"图形配对"等材料;"美工区"投放各种美劳材料和参考图片;"娃娃家"为孩子们准备了儿童版的各类家居用品;"音乐区"里放满了各种打击乐器及教师制作的节奏训练卡等;"表演区"准备了各民族的服饰与头饰、"小舞台"及照相机和梳妆台等;"科学区"投放了各种科学实验的操作仪器;而"独处区"完全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予孩子独处的时间与空间。所有活动区的材料完全对孩子开放,并根据孩子的需要和发展随时更换。通过操作材料建构经验,充分尊重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学习品质和学习方式和特点。
3.区域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有效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成长
在每天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首先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自己的选择,孩子们明确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然后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材料操作。操作的过程是孩子获得经验的途径,班内教师分组进行分别观察、适时指导,并认真做好每个孩子的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帮助孩子进行回想,并要求孩子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心、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记忆力、自我认知能力等得到了发展。这样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也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区域活动结束后,会进行认真的反思,书写幼儿观察记录、教育反思,经验交流等,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活动,最大限度的满足和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区域教学很好的承载着《指南》的精神,我们需要在不断的探讨与实践中期待着有更多成功的区域活动案例,让区域活动成为幼儿园专业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真正实现让孩子在"玩中学"、"做中学"、"生活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