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西藏高原的舞蹈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szlf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的牛皮船不仅是水上交通运输工具,而且也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民间舞蹈,其构造非常简单,用木做船架、牛皮做船体,一般船身长3米多,高l.5米、宽2米左右,一只船至少要用4张牛皮缝制,每只船可载10人左右,是西藏高原上一种独特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它吃水浅,牛皮入水,一经泡浸,便发软,有弹性,对水中暗礁等物耐撞击、磨擦,牛皮船轻便灵活(重量只有30至40公斤),船工可随时搬来搬去,船随人行,遇水撑舟、上路背在肩上,十分方便。
  牛皮船俗称皮筏子,很早就有远渡大西洋之说。清人李心衡在《金川锁记》中这样描述:“用极坚树枝作骨,蒙似牛革,形圆如补。一人持桨,中可坐四五人,顺流而下,疾于奔马,顷刻达百里。”牛皮船之巧,是任何舟楫都无可比拟的。而西藏牛皮船其底部为4张牦牛皮拼接而成,缝合后用子胶填缝防水,牛皮船外部还需经常打蜡,以保持船经久耐用(阉割后的牦牛皮,皮质最好,皮厚又有柔性)。船的骨架是用柏树枝条或一种叫“对节子”的灌木枝条扎接而成,一般直径有3厘米至4厘米,共有三道圈,一般情况下,吃水线在一道至二道圈之间,超过二道圈载重量就很大了。行驶时,船师双脚紧蹬船底的骨架,双膝微曲抵靠船围,双手执桨,左右拨水,只有在风口浪尖或激流险滩时,才奋力直插几桨。无论一人、五人或十人均可乘坐,但必须保持平衡,最大的牛皮船承载可达千斤。靠岸后,船师翻起船身,以桨为扁担,横撇于骨架上,沿岸肩负而行,仅重四五十斤,最大的船也就七八十斤。乘坐牛皮船有许多讲究。“船钱船钱,过后不言。”先交钱后上船是规矩。上船也有讲究,必须与船师面对面而上,这样双方搀扶,既安全又保险。上船后,谁坐什么位置,由船师安排。“坐着不要动”这是乘坐牛皮船的戒律。清人李心衡欣然作诗,“春水桃花激箭流,截江一叶晓风遒。皮船曾触惊涛险,炊黍时中百里流。”可见牛皮船在大金川江上无与伦比的实用性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牛皮船不仅是西藏雅鲁藏布江、拉萨河等水域使用的一种独特交通运输工具,而且也是西藏高原上一种强身健体的民间舞蹈。
  跳舞前,由一两位“阿热”手执“塔塔”领舞带唱(用竹竿做成,竹竿上缠绕着五色经幡),每一位船夫身背重达四十余公斤的牛皮船,用腰肌扭动臀部的船桨击打船舷,双臂紧握船身,双腿腾空,发出负有音乐节奏的“咚咚……咚咚咚”声音,轻盈的步伐随歌起舞,其歌声粗犷而又激情。跳舞者不仅需要练就一副好嗓子,还要有一副强健的体魄。一般表演牛皮船舞时,“阿热”只能唱两三首歌,唱多了因牛皮船重船夫们受不了。牛皮船舞的响声特别,船夫们举双手扶住船体,一支船桨从船夫的腰背上穿过,颤膝摆动后,船桨与背上的木制滑轮相撞击发出“杂昂、杂昂”的响声。这种响声在其他民间歌舞中是享受不到的,从中可以体现出俊巴渔民们与自然界顽强抗争的个性,表现出了船夫们的坚强与耐力。
  牛皮船舞原是俊巴人繁重的劳动之余的一种自娱自乐。渔夫们经常在打鱼之后,几个人聚在一起,背着牛皮船,边唱边跳,让长年累月漂流在江上的艰辛在歌舞中化为轻快自乐。
  牛皮船歌有两种,一种悠长而舒缓,如江水远逝,如白云悠悠,带着浓郁的抒情色彩,这种壮丽、欢腾的船歌是宽阔的江面上飘忽历史的缩写;另一种是号子,那是船夫们与风浪拼搏时发自肺腑的呐喊,短促有力而又热烈,高低起落,与波涛合拍,甚至融为一体。跳牛皮船舞时的很多动作,具有“高原之舟”——牦牛的特性,整个舞蹈铿锵有力,粗犷朴实。
  完整的牛皮船舞分为四段。第一段叫“述道白”。由一位叫“阿热”的领舞者道白:“神牛观顾俊巴村,东山上面吃青草,西山脚下喝清泉,在草场上面打滚嬉戏,在牛圈里面练习角斗。”
  第二段叫“仲孜”(即牦牛舞)。船夫们首先在“杂昂!杂昂!杂昂”的击船声中跳起牛皮船舞,同时,“阿热”边跳边唱《祝福歌》。
  第三段叫“挑哈达”。“阿热”唱《祝福歌》并从藏袍里取出哈达,边跳边放在沙地上,牛皮船舞者边跳边向前弯腰,用背着的牛皮船的左右上角从地上挑起哈达。
  第四段,唱 《祝福歌》,歌词大意是:“我们在此相会,但愿经常相会,经常相见的人们,祝你们身体健康。”唱完后“阿热”领头向观众行礼收场。
  牛皮船是雅鲁藏布江流域最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无论是以捕鱼为生的渔民还是渡江行船的船夫船客,都需依靠牛皮船。早在吐蕃时期,在布达拉宫和桑耶寺的壁画中都可以找到牛皮船早期的身影。吐蕃时期的牛皮船是圆形圆底的,估计只相当于现在牛皮船的一半大小,船内最多也就能容纳三四人。西藏的牛皮船历史悠久,在利用牛皮船渡江打渔的过程中,一种独具高原特色的舞蹈“牛皮船舞”也应运而生。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时欢迎的人们唱道:“……请别怕甲曲绒的水,有百条牛皮船在迎候……”由这些史料和民歌可推断,牛皮船舞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成为吐蕃早期西藏重要水上交通工具。勤劳勇敢的农巴渔民在漫长的捕鱼、水运劳动过程中创造出了形象而贴切的牛皮船舞,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了西藏艺术宝库中一朵瑰丽的奇葩,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其文化表现形式独特,区域特色鲜明,具有其他民间歌舞无法比拟的特点。表演时两名阿热胸前佩戴藏戏白面具,手持五彩柱,述说道白出场,随后船夫们身背牛皮船边唱边舞地跟场。阿热的部分舞蹈动作取于当地民歌,船夫们颤膝摆动、蹲地为节以及表演仲孜、从地上挑哈达等动作具有高原之舟牦牛的特性。
  牛皮船的制作材料比较简单,选用木料韧性较好的树木做骨架,将经过浸泡后较软的四张牛皮缝合在一起,把湿牛皮包在木骨架上绷好,再用牛皮绳子捆紧、晒干、擦油定型。在牛皮缝合处擦抹大量的牛、羊油脂,这样才让牛皮船密封和防止进水。最后再配制一对木桨,牛皮船就可以下水作业了。
其他文献
身披一袭中国红的猪猪侠,在不知不觉中,已活跃于中国电视荧展长达9年了,可以说是陪伴着众多小朋友成长的经典卡通人物。每年保持推出新的系列,主流电视媒体的高频率播放,让猪猪侠动画受到1.3亿忠实观众追捧,收视率一直位列国产动画片前茅。2014年,猪猪侠系列动画也出到了第七部,不间断的曝光率足以让猪猪侠这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时代发展,为动画行业带来新机遇  电视作为动画行业传统的传播渠道,其对于动画品
期刊
“永州之地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柳宗元这篇脍炙人口的《捕蛇者说》,人人会背,却鲜少有人知道,那片盛产毒蛇虫蚁的地方,竟然是一处山清水秀、不与世争的世外桃源。那里住着盘古时期遗留下来的三苗后裔,他们在湘南峻岭深处建立山寨,男猎女织,“招郎”是传统婚嫁习俗,用秘传的“女书”将古老的语言传到如今。  这个被称为“中国最后的母系社会氏族”,就是曾名为 “蛮夷”的湘南瑶族。  异蛇之乡有“荆蛮”  位
期刊
安妮宝贝改名了!一个曾经影响一代人的女作家,一个几乎被标签化的名字,突然变成另外的名字,自然引发人们良多感触。区别以往安妮宝贝的小说和随笔,新作《得未曾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就是她改名庆山后,以文化实录的形式,发现和探寻新的生活方式,然后用善意温暖这个世界。  这本《得未曾有》,讲述了安妮宝贝在长途旅行中,与四个陌生人的相会和交集。其中有爱作画也善于烹饪的厨子,倡导他的饮食
期刊
在中国服饰文化中,旗袍满足了世界对中国的想象。她是一张专属于中国的名片,已成为中国的象征,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交流载体之一。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旗袍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彰显了高贵典雅的东方神韵,书写着柔性的美。  旗袍,原本就是专属于中国人的服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旗袍的根。今天的旗袍,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风姿绰约胜似当年,旗袍已被当代国际服装界誉为“东方神韵”的典型代表!  旗袍的荣辱兴衰也反映了
期刊
杰出的人民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古元先生水彩画清新流畅、笔法洒脱、兼收并蓄的艺术追求使其画风别具一格。古元先生水彩画有许多专家学者都有过研究、讲述与评论,而有些作品的绘画过程与意境却鲜为人知,笔者就三个方面所熟悉的作品来展开:一、香山回忆、田园水乡;二、浔阳江头、逝水东流;三、匡庐奇秀、湖光山色。分析研究古元先生水彩画中赏心悦目的诗情画意。  香山回忆 田园水乡  古元1919年出生于香山那洲。老香山
期刊
认识崔治中是在去年6月份上苑艺委会举行的一次作品研讨会上,当时讨究的是他的画作“猫系列”。那时的他简直就是一个猫王,一幅幅各具情态的猫活跃在画面上,其描绘的大多是流浪猫,或在树林中露出隐藏的半个头,或在栅栏中露出半个身,或在瓜秧之下露出一双眼,或花草之间露出一个身影,也或几只猫在树枝上蹲排……不管怎样的姿态,怎样各自不同的表情和绘画技法,这些画面是通过别致的色彩、独特的笔触、突出的光感来刻画猫的表
期刊
在人类数以万计的发明中,镜子绝对是重要的一个。“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镜子的出现,使人看清了自己的面貌,开始一门心思作脸上的文章,化妆的勃兴,大抵由此开始。人类的审美,也沿着镜面般的道路,飞速地滑行。  试想,没有镜子的世界,将是怎么样的情形?平时,人们利用尽可能的机会,借助各种物体,寻找自己的容颜。穿衣镜前自不待言,街边里外明暗不同的玻璃,地铁、黑夜中行进的火车或停在马路上的汽车窗户,门柱栏
期刊
锦绣善美旗袍会是一家半民间松散型组织,它采用的是紧密型合作、公司化运作、制式化管理,总部设在河南郑州。锦绣善美旗袍会一直秉承“旗袍修身,善美修心”的宗旨,吸引了一大批真正有旗袍情结又挚爱中国传统文化、有思想有品位的社会各界女性。她们不仅倡导和引领女性向上、向善、向美的健康生活方式,还用旗袍书写着对祖国的热爱,表达着最低调的爱国情怀。  一直以来,旗袍会都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社会互助精神”
期刊
在旗袍会,一切美好之物都愿意与他人分享。在这样的分享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旗袍带给我们视觉上的美,还感受到直觉和知觉的美。这样的美,是一种精神的美、内在的美、流动的美。这样的真、善、美在诗和画的抽象之中,在情与爱的分享之中变得如此透明和清澈,这样的精神就构成了中国人的真、善、美和高情感的文化类型,把每个女人往高处引领,送到了一个尊贵的位置。在这里,旗袍文化作为一种亲和的凝聚力,把越来越多热爱中国传
期刊
“她这件衣服,想必是旧的,既长,又不合身,可是太大的衣服另有一种特殊的诱惑性,走起路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人的地方是人在颤抖,无人的地方是衣服在颤抖,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极其神秘。”张爱玲在小说《花凋》中,仅仅三两句,就演绎出旗袍给予中国女人的神秘之美。中国的诗词歌赋中有多少个佳句,中国女人的旗袍上就有多少种花样。一件绝美的旗袍,质料、颜色、长短、绣花、盘扣、领型……都是活的,旗袍与人融为一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