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的牛皮船不仅是水上交通运输工具,而且也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民间舞蹈,其构造非常简单,用木做船架、牛皮做船体,一般船身长3米多,高l.5米、宽2米左右,一只船至少要用4张牛皮缝制,每只船可载10人左右,是西藏高原上一种独特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它吃水浅,牛皮入水,一经泡浸,便发软,有弹性,对水中暗礁等物耐撞击、磨擦,牛皮船轻便灵活(重量只有30至40公斤),船工可随时搬来搬去,船随人行,遇水撑舟、上路背在肩上,十分方便。
牛皮船俗称皮筏子,很早就有远渡大西洋之说。清人李心衡在《金川锁记》中这样描述:“用极坚树枝作骨,蒙似牛革,形圆如补。一人持桨,中可坐四五人,顺流而下,疾于奔马,顷刻达百里。”牛皮船之巧,是任何舟楫都无可比拟的。而西藏牛皮船其底部为4张牦牛皮拼接而成,缝合后用子胶填缝防水,牛皮船外部还需经常打蜡,以保持船经久耐用(阉割后的牦牛皮,皮质最好,皮厚又有柔性)。船的骨架是用柏树枝条或一种叫“对节子”的灌木枝条扎接而成,一般直径有3厘米至4厘米,共有三道圈,一般情况下,吃水线在一道至二道圈之间,超过二道圈载重量就很大了。行驶时,船师双脚紧蹬船底的骨架,双膝微曲抵靠船围,双手执桨,左右拨水,只有在风口浪尖或激流险滩时,才奋力直插几桨。无论一人、五人或十人均可乘坐,但必须保持平衡,最大的牛皮船承载可达千斤。靠岸后,船师翻起船身,以桨为扁担,横撇于骨架上,沿岸肩负而行,仅重四五十斤,最大的船也就七八十斤。乘坐牛皮船有许多讲究。“船钱船钱,过后不言。”先交钱后上船是规矩。上船也有讲究,必须与船师面对面而上,这样双方搀扶,既安全又保险。上船后,谁坐什么位置,由船师安排。“坐着不要动”这是乘坐牛皮船的戒律。清人李心衡欣然作诗,“春水桃花激箭流,截江一叶晓风遒。皮船曾触惊涛险,炊黍时中百里流。”可见牛皮船在大金川江上无与伦比的实用性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牛皮船不仅是西藏雅鲁藏布江、拉萨河等水域使用的一种独特交通运输工具,而且也是西藏高原上一种强身健体的民间舞蹈。
跳舞前,由一两位“阿热”手执“塔塔”领舞带唱(用竹竿做成,竹竿上缠绕着五色经幡),每一位船夫身背重达四十余公斤的牛皮船,用腰肌扭动臀部的船桨击打船舷,双臂紧握船身,双腿腾空,发出负有音乐节奏的“咚咚……咚咚咚”声音,轻盈的步伐随歌起舞,其歌声粗犷而又激情。跳舞者不仅需要练就一副好嗓子,还要有一副强健的体魄。一般表演牛皮船舞时,“阿热”只能唱两三首歌,唱多了因牛皮船重船夫们受不了。牛皮船舞的响声特别,船夫们举双手扶住船体,一支船桨从船夫的腰背上穿过,颤膝摆动后,船桨与背上的木制滑轮相撞击发出“杂昂、杂昂”的响声。这种响声在其他民间歌舞中是享受不到的,从中可以体现出俊巴渔民们与自然界顽强抗争的个性,表现出了船夫们的坚强与耐力。
牛皮船舞原是俊巴人繁重的劳动之余的一种自娱自乐。渔夫们经常在打鱼之后,几个人聚在一起,背着牛皮船,边唱边跳,让长年累月漂流在江上的艰辛在歌舞中化为轻快自乐。
牛皮船歌有两种,一种悠长而舒缓,如江水远逝,如白云悠悠,带着浓郁的抒情色彩,这种壮丽、欢腾的船歌是宽阔的江面上飘忽历史的缩写;另一种是号子,那是船夫们与风浪拼搏时发自肺腑的呐喊,短促有力而又热烈,高低起落,与波涛合拍,甚至融为一体。跳牛皮船舞时的很多动作,具有“高原之舟”——牦牛的特性,整个舞蹈铿锵有力,粗犷朴实。
完整的牛皮船舞分为四段。第一段叫“述道白”。由一位叫“阿热”的领舞者道白:“神牛观顾俊巴村,东山上面吃青草,西山脚下喝清泉,在草场上面打滚嬉戏,在牛圈里面练习角斗。”
第二段叫“仲孜”(即牦牛舞)。船夫们首先在“杂昂!杂昂!杂昂”的击船声中跳起牛皮船舞,同时,“阿热”边跳边唱《祝福歌》。
第三段叫“挑哈达”。“阿热”唱《祝福歌》并从藏袍里取出哈达,边跳边放在沙地上,牛皮船舞者边跳边向前弯腰,用背着的牛皮船的左右上角从地上挑起哈达。
第四段,唱 《祝福歌》,歌词大意是:“我们在此相会,但愿经常相会,经常相见的人们,祝你们身体健康。”唱完后“阿热”领头向观众行礼收场。
牛皮船是雅鲁藏布江流域最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无论是以捕鱼为生的渔民还是渡江行船的船夫船客,都需依靠牛皮船。早在吐蕃时期,在布达拉宫和桑耶寺的壁画中都可以找到牛皮船早期的身影。吐蕃时期的牛皮船是圆形圆底的,估计只相当于现在牛皮船的一半大小,船内最多也就能容纳三四人。西藏的牛皮船历史悠久,在利用牛皮船渡江打渔的过程中,一种独具高原特色的舞蹈“牛皮船舞”也应运而生。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时欢迎的人们唱道:“……请别怕甲曲绒的水,有百条牛皮船在迎候……”由这些史料和民歌可推断,牛皮船舞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成为吐蕃早期西藏重要水上交通工具。勤劳勇敢的农巴渔民在漫长的捕鱼、水运劳动过程中创造出了形象而贴切的牛皮船舞,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了西藏艺术宝库中一朵瑰丽的奇葩,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其文化表现形式独特,区域特色鲜明,具有其他民间歌舞无法比拟的特点。表演时两名阿热胸前佩戴藏戏白面具,手持五彩柱,述说道白出场,随后船夫们身背牛皮船边唱边舞地跟场。阿热的部分舞蹈动作取于当地民歌,船夫们颤膝摆动、蹲地为节以及表演仲孜、从地上挑哈达等动作具有高原之舟牦牛的特性。
牛皮船的制作材料比较简单,选用木料韧性较好的树木做骨架,将经过浸泡后较软的四张牛皮缝合在一起,把湿牛皮包在木骨架上绷好,再用牛皮绳子捆紧、晒干、擦油定型。在牛皮缝合处擦抹大量的牛、羊油脂,这样才让牛皮船密封和防止进水。最后再配制一对木桨,牛皮船就可以下水作业了。
牛皮船俗称皮筏子,很早就有远渡大西洋之说。清人李心衡在《金川锁记》中这样描述:“用极坚树枝作骨,蒙似牛革,形圆如补。一人持桨,中可坐四五人,顺流而下,疾于奔马,顷刻达百里。”牛皮船之巧,是任何舟楫都无可比拟的。而西藏牛皮船其底部为4张牦牛皮拼接而成,缝合后用子胶填缝防水,牛皮船外部还需经常打蜡,以保持船经久耐用(阉割后的牦牛皮,皮质最好,皮厚又有柔性)。船的骨架是用柏树枝条或一种叫“对节子”的灌木枝条扎接而成,一般直径有3厘米至4厘米,共有三道圈,一般情况下,吃水线在一道至二道圈之间,超过二道圈载重量就很大了。行驶时,船师双脚紧蹬船底的骨架,双膝微曲抵靠船围,双手执桨,左右拨水,只有在风口浪尖或激流险滩时,才奋力直插几桨。无论一人、五人或十人均可乘坐,但必须保持平衡,最大的牛皮船承载可达千斤。靠岸后,船师翻起船身,以桨为扁担,横撇于骨架上,沿岸肩负而行,仅重四五十斤,最大的船也就七八十斤。乘坐牛皮船有许多讲究。“船钱船钱,过后不言。”先交钱后上船是规矩。上船也有讲究,必须与船师面对面而上,这样双方搀扶,既安全又保险。上船后,谁坐什么位置,由船师安排。“坐着不要动”这是乘坐牛皮船的戒律。清人李心衡欣然作诗,“春水桃花激箭流,截江一叶晓风遒。皮船曾触惊涛险,炊黍时中百里流。”可见牛皮船在大金川江上无与伦比的实用性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牛皮船不仅是西藏雅鲁藏布江、拉萨河等水域使用的一种独特交通运输工具,而且也是西藏高原上一种强身健体的民间舞蹈。
跳舞前,由一两位“阿热”手执“塔塔”领舞带唱(用竹竿做成,竹竿上缠绕着五色经幡),每一位船夫身背重达四十余公斤的牛皮船,用腰肌扭动臀部的船桨击打船舷,双臂紧握船身,双腿腾空,发出负有音乐节奏的“咚咚……咚咚咚”声音,轻盈的步伐随歌起舞,其歌声粗犷而又激情。跳舞者不仅需要练就一副好嗓子,还要有一副强健的体魄。一般表演牛皮船舞时,“阿热”只能唱两三首歌,唱多了因牛皮船重船夫们受不了。牛皮船舞的响声特别,船夫们举双手扶住船体,一支船桨从船夫的腰背上穿过,颤膝摆动后,船桨与背上的木制滑轮相撞击发出“杂昂、杂昂”的响声。这种响声在其他民间歌舞中是享受不到的,从中可以体现出俊巴渔民们与自然界顽强抗争的个性,表现出了船夫们的坚强与耐力。
牛皮船舞原是俊巴人繁重的劳动之余的一种自娱自乐。渔夫们经常在打鱼之后,几个人聚在一起,背着牛皮船,边唱边跳,让长年累月漂流在江上的艰辛在歌舞中化为轻快自乐。
牛皮船歌有两种,一种悠长而舒缓,如江水远逝,如白云悠悠,带着浓郁的抒情色彩,这种壮丽、欢腾的船歌是宽阔的江面上飘忽历史的缩写;另一种是号子,那是船夫们与风浪拼搏时发自肺腑的呐喊,短促有力而又热烈,高低起落,与波涛合拍,甚至融为一体。跳牛皮船舞时的很多动作,具有“高原之舟”——牦牛的特性,整个舞蹈铿锵有力,粗犷朴实。
完整的牛皮船舞分为四段。第一段叫“述道白”。由一位叫“阿热”的领舞者道白:“神牛观顾俊巴村,东山上面吃青草,西山脚下喝清泉,在草场上面打滚嬉戏,在牛圈里面练习角斗。”
第二段叫“仲孜”(即牦牛舞)。船夫们首先在“杂昂!杂昂!杂昂”的击船声中跳起牛皮船舞,同时,“阿热”边跳边唱《祝福歌》。
第三段叫“挑哈达”。“阿热”唱《祝福歌》并从藏袍里取出哈达,边跳边放在沙地上,牛皮船舞者边跳边向前弯腰,用背着的牛皮船的左右上角从地上挑起哈达。
第四段,唱 《祝福歌》,歌词大意是:“我们在此相会,但愿经常相会,经常相见的人们,祝你们身体健康。”唱完后“阿热”领头向观众行礼收场。
牛皮船是雅鲁藏布江流域最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无论是以捕鱼为生的渔民还是渡江行船的船夫船客,都需依靠牛皮船。早在吐蕃时期,在布达拉宫和桑耶寺的壁画中都可以找到牛皮船早期的身影。吐蕃时期的牛皮船是圆形圆底的,估计只相当于现在牛皮船的一半大小,船内最多也就能容纳三四人。西藏的牛皮船历史悠久,在利用牛皮船渡江打渔的过程中,一种独具高原特色的舞蹈“牛皮船舞”也应运而生。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时欢迎的人们唱道:“……请别怕甲曲绒的水,有百条牛皮船在迎候……”由这些史料和民歌可推断,牛皮船舞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成为吐蕃早期西藏重要水上交通工具。勤劳勇敢的农巴渔民在漫长的捕鱼、水运劳动过程中创造出了形象而贴切的牛皮船舞,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了西藏艺术宝库中一朵瑰丽的奇葩,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其文化表现形式独特,区域特色鲜明,具有其他民间歌舞无法比拟的特点。表演时两名阿热胸前佩戴藏戏白面具,手持五彩柱,述说道白出场,随后船夫们身背牛皮船边唱边舞地跟场。阿热的部分舞蹈动作取于当地民歌,船夫们颤膝摆动、蹲地为节以及表演仲孜、从地上挑哈达等动作具有高原之舟牦牛的特性。
牛皮船的制作材料比较简单,选用木料韧性较好的树木做骨架,将经过浸泡后较软的四张牛皮缝合在一起,把湿牛皮包在木骨架上绷好,再用牛皮绳子捆紧、晒干、擦油定型。在牛皮缝合处擦抹大量的牛、羊油脂,这样才让牛皮船密封和防止进水。最后再配制一对木桨,牛皮船就可以下水作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