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素材积累 贮蓄习作活水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guso198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心在《在寄小读者》一文中谈及小朋友写日记的困难时说:“或是心中有话写不出,或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笔下却形容不出来,只好以好看极了,好玩极了,有意义极了等简单模糊的语句带过就算了。”这三个“极”,冰心认为:正是教师在教学中遇见的学生“言之无物,言之无情”的困惑。而在现实习作中,学生胡编乱造,假大空抄,毫无个性的现象普遍存在。
  究其原因是习作素材匮乏,即“三乏”:生活积蓄贫乏,学生语言贫乏,思想情感贫乏。习作素材匮乏,就如同无源之水,即使拓展再大的空间,提供再多的自由,其结果依然是苍白无力。丰富素材积累,激活源头活水,已是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当务之急。
  一、用心观察,在生活中捕捉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应将习作生活化,生活习作化。让孩子走出“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胡同,走出封闭狭小的课堂,从无限广阔的学校、家庭、自然和社会的生活中去捕捉素材,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如写《橘子》,我带领学生走进橘子园,亲眼看看橘子挂满枝头的样子,用手剥开一只,观察月牙状的橘瓣,闻闻那诱人的香味,尝尝那甜中带酸的美味,做做体验劳动的情趣。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形成了一个情、声、色、味、形俱全的立体的情景,写起文章来得心应手。其实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知识库”,是“语言库”,生活积累一旦丰盈,习作才言之有物,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景可摹。
  二、广博猎取,在阅读中积蓄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用好这两个“黄金搭档”,积材又得法,习作就能旁征博引,运用自如。
  其一、把握好课内阅读这个“主阵地”,要以精取胜。“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课文不仅是教的蓝本,读的范本,而且还是习作的样本。我们要挖掘课本中读写资源,开展随文练笔。如:在情感蓄积处创作、在文本空白处补写、在意犹未尽处续写、在语言典型处仿写、在技能迁移处改写,积极引导学生积累优美词句、文章表达方法,体验蕴含的情感。
  其二、利用好课外阅读这个“百宝箱”,要以博为佳。教师要创造条件引领孩子广博猎取,阅读题材要广泛,体裁要多样,不妨让孩子读读有益杂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把阅读融入到孩子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如开展好书推荐和互借、精彩片段赏析、名言名著大比拼、展示阅读摘记、评出读书明星等。同时要加强背诵与记录,对优秀诗文、精彩片断、优美语句、名言警句等精彩的地方要不失时机地多读、背诵,使其进入记忆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写日记、读书笔记,还应拓展储存的方式,如采用照相、录音等。阅读一旦形成习惯,学生溢于言表,乐此不疲。只有“劳于读书”,方能“逸于作文”才能成为可能。
  三、躬亲实践,在体验中创造素材
  “言为心声,情动辞发”是习作的应然之态,它与学生的思想、情感有着最直接、最真实、最朴素的关系。学生往往对熟视无睹的事物“心中有,笔下无”,其实缺乏的是情感体验。开展趣味性的、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亲临其境,融入生命体验,所见所感了然于胸,情感积累被激发,“情动于衷”,才会“不吐不快”。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利用游戏展开习作教学,如成语接龙、猜谜、小魔术等,在不知不觉中打破思维的局限性,内容的模式化,学生有说不完的话,表不尽的意。再比如,冬季难得的一次下大雪机会,及时让学生置身雪中,观赏雪花,感受雪花,让孩子尽情地玩耍、观光,有了亲身体验,一篇篇欢乐的童趣、活泼的佳作便奇迹般地诞生了。这样既扩充了素材内容,又传递“齐共享”的正能量,让孩子享受习作的乐趣。
  四、创新空间,在多媒体中提炼素材
  习作之所以难,是因为它抽象。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着比书刊更为形象生动、更有魅力的效果。必须拓展渠道,到多媒体中去“淘宝”,收集素材。如电视上《大风车》《小小智慧树》等节目有益智、激情、开拓视野、丰富体验等作用,正确引导必然会成习作重要源泉。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所需素材。登录作文网站,学习写作技巧。QQ聊天交流,有条件的可引导孩子写博客,手机编辑短信等,这些本身就是写作的素材。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声音效果,进行音响作文教学,学生联想到树枝摇曳,落叶狂舞的场景,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学生身临其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素材积累成为教师习作的教学观,成为学生的追求与习惯,写作的源泉就会汩汩滔滔,长流不息,学生的习作才会有行云流水般的个性与洒脱。
  霍允强,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实践的过程。集中而有效地实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沟通中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思想性和审美性,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的审美特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寻求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一.揭示课文中具体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  语文教材的审美形象,主要是作为社会生活主体一方面,是具体可感的;另一方面又体现着作者的思想,不知不觉地接受作品影响的
编辑推荐辞:小组合作学习顺应时代的要求而出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可在教学实践中,假而浮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本文所谈一些具体实施办法,或许能够帮助老师们纠正上述偏颇。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必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它不仅是教师乐于采用同时也是
在新时期文学的诸多母题中,反思文革的书写无疑是其中最具有普遍意义的。近几年来,作家们审视历史的写作尺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强化,余华的《兄弟》直面文革和改革两个时代的残酷交锋,苏童的《河岸》则展现了一代人在文革中的荒诞命运,其它还有王安忆的《启蒙时代》等等。陈河的《夜巡》是此类题材的佳作之一。这篇小说选择了一个少年镇球作为主角,通过描写他对一座高门大院的窥视行为,细致地展现了一个青春期少年内心情欲迸发的
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完成文化继承的基本任务,要让语言文字、文学以及背后的文化能在课堂上真实地呈现出来,尽可能地靠近“作者视角”,也就是实现课堂教学的“照着讲”;另一方面要在保持语文深层活力因素的基础上,挖掘教学中的现实因素,将教师的智慧、学生的创造性融入学习中去,尊重学习中的“读者视角”,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和判断,鼓励自我发现,并对自我的发现进行理性分析和诠释”,实现教学的从“证实”走向“解
不知怎的,一看到那只小鱼篓,我就想起了我的爷爷。  小时候,我最大的乐事就是背着小鱼篓跟着爷爷去捕鱼。我童年的宠物也是那只小鱼篓。那是爷爷花费了半天的工夫特意为我做的。青青的竹片,密密的、方方的网眼,颈口还有一条红红的绸带。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小鱼篓一直不空。要么是几条活蹦乱跳的小虾,要么是几只吐着白沫的螃蟹。这些都是爷爷给我的礼物。  河水很宽很宽,调皮的我老是一会儿扔一颗小石子,一会儿砸一块土圪
所谓的“有效教学”,个人认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学安排合理、紧凑,学习效率高,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消化吸收,学生获得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持续发展应具体表现为其知识的获得,思维的进步,品质的提升。  多年来让语文教学背着“少慢差费”的重担,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学的“低效”与“无效”,它是“有效教学”缺失的具体表现:一、教学目标设置失当,教学理念陈腐;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僵化;三、教学评价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新教材《语文》中编选了许多歌颂至爱真情的文章,为过去的教学内容注入了新鲜血液,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社会的重要任务,首先是家庭和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道德高尚的、美好的爱情。”所以,语文教学中的爱情教学刻不容缓,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语文学科人文功能不能丢。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工具性”和“
王安石的《伤仲永》讲述了一位天姿英发的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读来令人唏嘘,同时也发人深省。王安石认为,仲永悲剧之根源在于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也就是后天教育没有跟进的问题。关于文章主旨,教材文本前的引言也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编者对于文本主旨的解读均界定在“后天的教育”、“自身的学习”层面。  这固然都没错,但似乎
新课标下的苏教版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立足教材,依托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范本,每一节语文课都可以成为习作教学的芳草地。  一.读中悟  教者要充分挖掘教材,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引领学生发现文本的表达特点。  1、发现文本的结构特点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短小精悍,大多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是引导学生谋篇布局的好范本。三年级下册中《赶海》
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这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学生间存在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学习风格的差异。学习风格能够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其研究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与他们的学习风格相一致的策略,对学习特点中的短处和劣势采取有意识的控制,以促成有效的教学。它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