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创新动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近年来,株洲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加速“动力变革”“动能转变”,推动经济质量由低变高、产业层次由重变轻、生态环境由灰变绿、城市功能由弱变强,连续三年跻身全国百强城市,成功入选“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发展最成功的40个城市”“产业竞争力百强城市”。
下好创新先手棋,激发新动能成长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发展,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根本之策。株洲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面对传统动能日益衰减和新常态下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要争取未来主动、赢得发展优势,必须充分发挥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
着眼提升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一个城市而言,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只能是亦步亦趋,受制于人。为有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株洲市积极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国家创新示范区、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三大创建”活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城市创新水平由量向质跃升。2018年株洲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排名中部地区前列。
全力打造创新平台。创新平台建设是承担重大任务、汇聚创新资源、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础支撑,是打通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城市强的“联结点”,是创新驱动战略的“牛鼻子”工程。近年来,株洲市坚持两轮驱动、一体推进,一手抓高精尖平台打造,重点提档升级功率半导体创新中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新能源汽车检验检测中心、航空发动机科研仿真中心等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增强其产出高水平成果能力;一手抓产学研平台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成立创新联盟,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格局,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坚强保障。
加快聚集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为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株洲注重在用好用活、吸引吸纳、培先培养上精准施策,积极对接湖南省“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制定人才新政30条,实施顶尖人才引领、领军人才集聚、紧缺人才倍增、企业家人才提升、高技能人才支撑、基层人才特别支持、柔性引才汇智七大工程,着力打造延揽天下英才的战略洼地。目前,全市已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引进院士为首的高端人才433人,是湖南唯一的中组部人才工作联系点。
绘好产业升级图,重塑新动能成长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努力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株洲经济总量排在全省前列,但最大的问题是经济结构不优,产业结构偏重。近年来,株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结构由“高碳”向“低碳”、“黑色”向“绿色”转变。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破茧成蝶都有伤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现的短期阵痛是必须承受的阵痛,不能因为有阵痛就止步不前。近年来,株洲顶住压力、迎难而上,果断开展史上最大力度的去产能,全面完成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先后关停高污染企业464家,煤炭、烟花花炮企业163家,影响产值近500亿元。与此同时,坚持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妥善处置企业债务,积极做好人员安置和社会托底工作,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优先发展优势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绝非一日之功,既要有“断臂之勇”,更要有“接骨之能”。在坚决去落后产能的同时,株洲立足制造业领先优势、传统产业比较优势,致力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积极构建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陶瓷、服饰两大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的“3+5+2”新产业体系,为新动能发展重塑了新跑道。2018年,“3+5+2”产业体系总产值达到2550亿元,挺起了株洲发展的“新脊梁”。
深入推进产业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结构调整,要做好加减乘除法。近年来,株洲坚持既做好去产能的减法,又做亮动力谷的加法,还做强产业融合的乘法。深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重点打造智慧株洲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大数据应用三个中心。着力推进军民产业融合发展,与工信部属高校共建南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注重培育规模以上军民融合企业,形成军地民三方共赢局面。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新价值链。
打好项目攻坚战,做强新动能成长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对株洲而言,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较多,要确保经济稳中有进,根本在于抓好实体经济,而抓好实体经济的关键就是抓项目建设。近年来,株洲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龙头,连续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切实优存量、增数量、提质量。
抓好重大实体项目攻坚。围绕“5511”目标,全面对标省“五个100”项目建设行动,在项目规划方面,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注重在产业投资上“强链”,在基础设施投资上“成网”,在生态保护投资上“扩面”,在社会民生投资上“补短”;在项目建设方面,组织开展“看、学、议”活动,做到“看”出压力、“学”出能力、“议”出动力;在项目保障方面,构建五级分层调度机制、推行“一单四制”制度、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切实推动重大项目落地见效。 抓好重大科技项目攻坚。从更长远的战略需求出发,系统布局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开辟新产业方向、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株洲市聚焦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实施100个重大科技项目培育计划,组织实施“百项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量产,“两机”专项民用涡轴、涡桨发动机、全球首列虚拟轨道列车、全球首款12米纯电动无人驾驶客车相继在株洲问世。
抓好重大产品项目攻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化提升产品功能,既可以创造新供给,又可以创造新需求。为此,株洲启动实施重大产品项目培育计划,重点抓好了跨坐式单轨、高压IGBT芯片、碳陶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65个重大产品项目,推动产品制造向精品制造转变、株洲产品向株洲品牌转变。与此同时,狠抓旧产品提质行动,引导企业发扬工匠精神,提高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管理,注重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技改扩能,补齐质量短板,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用好改革大利器,破除新动能成长藩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株洲作为中部地区二线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差距较大,要缩小这个差距,唯有奋起直追,将改革进行到底。近年来,株洲市按照党中央、湖南省委安排部署,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人民导向,坚持分类推进、系统集成,持续加大改革的力度、深度和精度,不断把各领域改革推深做实,着力为新动能发展扫除羁绊。
以改革释红利。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缩减政府机构,大幅减少事前行政审批、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以政府“瘦身”助推市场“强体”。着力推进以“三权”分置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新路子,激发农业农村新动能。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加强预算绩效改革,实施零基预算编制,在全省率先实行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集中统管。全面完成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落实增值税三项改革措施,切实抓好减税降费工作,有效提升市场主体的幸福感、获得感。
以改革增便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全面推行“五证合一”“证照联办”“一照一码”“证照分离”,实现商事登记“一件事、一次结”。在全省率先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大幅取消各类村(社区)及基层单位证明事项,实行“清单之外无证明”。深入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精简压缩审批程序,做到九成以上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开办企业“最快三天办结”,企业投资审批最多“50个工作日”,园区项目“拿地即开工”,新建楼盘“交房即交证”。
以改革促活力。加大国企国资改革力度,在全省率先实行专职国有产权代表制度,全面推行外派监事会制度,组建专业化、市场化、高效化集团公司。围绕中小微企业需求,出台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疏通政策传导机制,打通企业的融资渠道,有效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引金入株”工程,获评“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积极推进价格改革,进一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
护好环境金招牌,厚植新动能成长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创业需要好的发展环境,要坚持问题导向,解放思想,着力打造公开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高效的行政环境、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努力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近年来,株洲坚持硬环境与软环境一起抓,把加强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平稳发展的“压舱石”,不断催生新动力,努力实现新跨越。
打造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坚持精准服务、集成服务、贴心服务、网络服务“四位一体”,深入推进“三集中三到位”行动,全面推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大力实行绿色通道、全程代办、首席代表制,积极探索提供错时、延时服务。深入开展“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活动,大力推进“五问工作法”,集中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有效提升政务效率。
打造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株洲依托职教城优势,积极推进“双创”模式升级,举办“双创”大赛,建成示范众创空间27家,省级以上企业孵化器5家。强化惠企政策落实,持续开展“企业帮扶年”活动、“温暖企业”行动,坚持往实处、宽处、高处、深处帮助企业降成本、减负担、拓市场、拉配套、找资金,助推企业降本增效。
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法治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近年来,株洲切实加强“法治株洲”建设,着力破除“玻璃门”“弹簧门”,加快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企业投资权益,全面推行涉企检查“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塑造公平、公正、透明、稳定的发展环境。坚持从严从重打击违法犯罪,全面开展非法集资集中整治,深入开展“打假护牌”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偷税漏税、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违法行为。
打造重商亲商的人文环境。优良的人文环境既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城市参与竞争的无形品牌。株洲着力倡导“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都是投资环境”的理念,大力培育诚实守信、重商惜才的良好氛围。以建设新时代全域化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全方位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切实让投资者人聚、心安、事兴。坚持政商平等原则,建立党政干部联系企业家制度,建立健全市领导联系行业协会商会工作机制,规范政商交往行为,设立公职人员涉企行为“负面清单”,引导企业家自觉遵纪守法和廉洁从业,自觉抵制商业贿赂,构建公私分明、清白纯洁的政商关系。
下好创新先手棋,激发新动能成长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发展,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根本之策。株洲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面对传统动能日益衰减和新常态下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要争取未来主动、赢得发展优势,必须充分发挥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
着眼提升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一个城市而言,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只能是亦步亦趋,受制于人。为有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株洲市积极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国家创新示范区、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三大创建”活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城市创新水平由量向质跃升。2018年株洲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排名中部地区前列。
全力打造创新平台。创新平台建设是承担重大任务、汇聚创新资源、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础支撑,是打通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城市强的“联结点”,是创新驱动战略的“牛鼻子”工程。近年来,株洲市坚持两轮驱动、一体推进,一手抓高精尖平台打造,重点提档升级功率半导体创新中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新能源汽车检验检测中心、航空发动机科研仿真中心等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增强其产出高水平成果能力;一手抓产学研平台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成立创新联盟,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格局,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坚强保障。
加快聚集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为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株洲注重在用好用活、吸引吸纳、培先培养上精准施策,积极对接湖南省“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制定人才新政30条,实施顶尖人才引领、领军人才集聚、紧缺人才倍增、企业家人才提升、高技能人才支撑、基层人才特别支持、柔性引才汇智七大工程,着力打造延揽天下英才的战略洼地。目前,全市已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引进院士为首的高端人才433人,是湖南唯一的中组部人才工作联系点。
绘好产业升级图,重塑新动能成长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努力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株洲经济总量排在全省前列,但最大的问题是经济结构不优,产业结构偏重。近年来,株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结构由“高碳”向“低碳”、“黑色”向“绿色”转变。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破茧成蝶都有伤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现的短期阵痛是必须承受的阵痛,不能因为有阵痛就止步不前。近年来,株洲顶住压力、迎难而上,果断开展史上最大力度的去产能,全面完成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先后关停高污染企业464家,煤炭、烟花花炮企业163家,影响产值近500亿元。与此同时,坚持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妥善处置企业债务,积极做好人员安置和社会托底工作,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优先发展优势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绝非一日之功,既要有“断臂之勇”,更要有“接骨之能”。在坚决去落后产能的同时,株洲立足制造业领先优势、传统产业比较优势,致力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积极构建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陶瓷、服饰两大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的“3+5+2”新产业体系,为新动能发展重塑了新跑道。2018年,“3+5+2”产业体系总产值达到2550亿元,挺起了株洲发展的“新脊梁”。
深入推进产业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结构调整,要做好加减乘除法。近年来,株洲坚持既做好去产能的减法,又做亮动力谷的加法,还做强产业融合的乘法。深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重点打造智慧株洲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大数据应用三个中心。着力推进军民产业融合发展,与工信部属高校共建南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注重培育规模以上军民融合企业,形成军地民三方共赢局面。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新价值链。
打好项目攻坚战,做强新动能成长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对株洲而言,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较多,要确保经济稳中有进,根本在于抓好实体经济,而抓好实体经济的关键就是抓项目建设。近年来,株洲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龙头,连续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切实优存量、增数量、提质量。
抓好重大实体项目攻坚。围绕“5511”目标,全面对标省“五个100”项目建设行动,在项目规划方面,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注重在产业投资上“强链”,在基础设施投资上“成网”,在生态保护投资上“扩面”,在社会民生投资上“补短”;在项目建设方面,组织开展“看、学、议”活动,做到“看”出压力、“学”出能力、“议”出动力;在项目保障方面,构建五级分层调度机制、推行“一单四制”制度、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切实推动重大项目落地见效。 抓好重大科技项目攻坚。从更长远的战略需求出发,系统布局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开辟新产业方向、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株洲市聚焦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实施100个重大科技项目培育计划,组织实施“百项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量产,“两机”专项民用涡轴、涡桨发动机、全球首列虚拟轨道列车、全球首款12米纯电动无人驾驶客车相继在株洲问世。
抓好重大产品项目攻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化提升产品功能,既可以创造新供给,又可以创造新需求。为此,株洲启动实施重大产品项目培育计划,重点抓好了跨坐式单轨、高压IGBT芯片、碳陶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65个重大产品项目,推动产品制造向精品制造转变、株洲产品向株洲品牌转变。与此同时,狠抓旧产品提质行动,引导企业发扬工匠精神,提高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管理,注重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技改扩能,补齐质量短板,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用好改革大利器,破除新动能成长藩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株洲作为中部地区二线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差距较大,要缩小这个差距,唯有奋起直追,将改革进行到底。近年来,株洲市按照党中央、湖南省委安排部署,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人民导向,坚持分类推进、系统集成,持续加大改革的力度、深度和精度,不断把各领域改革推深做实,着力为新动能发展扫除羁绊。
以改革释红利。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缩减政府机构,大幅减少事前行政审批、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以政府“瘦身”助推市场“强体”。着力推进以“三权”分置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新路子,激发农业农村新动能。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加强预算绩效改革,实施零基预算编制,在全省率先实行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集中统管。全面完成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落实增值税三项改革措施,切实抓好减税降费工作,有效提升市场主体的幸福感、获得感。
以改革增便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全面推行“五证合一”“证照联办”“一照一码”“证照分离”,实现商事登记“一件事、一次结”。在全省率先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大幅取消各类村(社区)及基层单位证明事项,实行“清单之外无证明”。深入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精简压缩审批程序,做到九成以上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开办企业“最快三天办结”,企业投资审批最多“50个工作日”,园区项目“拿地即开工”,新建楼盘“交房即交证”。
以改革促活力。加大国企国资改革力度,在全省率先实行专职国有产权代表制度,全面推行外派监事会制度,组建专业化、市场化、高效化集团公司。围绕中小微企业需求,出台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疏通政策传导机制,打通企业的融资渠道,有效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引金入株”工程,获评“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积极推进价格改革,进一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
护好环境金招牌,厚植新动能成长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创业需要好的发展环境,要坚持问题导向,解放思想,着力打造公开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高效的行政环境、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努力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近年来,株洲坚持硬环境与软环境一起抓,把加强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平稳发展的“压舱石”,不断催生新动力,努力实现新跨越。
打造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坚持精准服务、集成服务、贴心服务、网络服务“四位一体”,深入推进“三集中三到位”行动,全面推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大力实行绿色通道、全程代办、首席代表制,积极探索提供错时、延时服务。深入开展“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活动,大力推进“五问工作法”,集中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有效提升政务效率。
打造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株洲依托职教城优势,积极推进“双创”模式升级,举办“双创”大赛,建成示范众创空间27家,省级以上企业孵化器5家。强化惠企政策落实,持续开展“企业帮扶年”活动、“温暖企业”行动,坚持往实处、宽处、高处、深处帮助企业降成本、减负担、拓市场、拉配套、找资金,助推企业降本增效。
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法治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近年来,株洲切实加强“法治株洲”建设,着力破除“玻璃门”“弹簧门”,加快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企业投资权益,全面推行涉企检查“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塑造公平、公正、透明、稳定的发展环境。坚持从严从重打击违法犯罪,全面开展非法集资集中整治,深入开展“打假护牌”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偷税漏税、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违法行为。
打造重商亲商的人文环境。优良的人文环境既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城市参与竞争的无形品牌。株洲着力倡导“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都是投资环境”的理念,大力培育诚实守信、重商惜才的良好氛围。以建设新时代全域化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全方位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切实让投资者人聚、心安、事兴。坚持政商平等原则,建立党政干部联系企业家制度,建立健全市领导联系行业协会商会工作机制,规范政商交往行为,设立公职人员涉企行为“负面清单”,引导企业家自觉遵纪守法和廉洁从业,自觉抵制商业贿赂,构建公私分明、清白纯洁的政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