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dran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焦点,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捕捉和赞扬学生的闪光点,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如笔者在得知有位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幽默地说考试时看错题、做错题,甚至不会做,都是正常的事情,否则就不需要考试了,考试的目的不是考大家都会做的内容,而是恰恰相反,考大家不会做的内容。这几句话不但安慰了这位学生,使他的心情舒畅了,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了。下课后,笔者把学生带到办公室,拿出他的试卷,指着做对了的题目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由于学生知道正确的答案,所以底气十足地说给笔者听他的解题思路以及解题步骤。接着,笔者对他说:“这道题的准确率并不高,班里很多学生都做错了。”这位学生一听,立刻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这时,笔者趁机说:“这道题目你做对了,而且比其他做得都好,证明你一点都不笨。但是,别人做对的题目,你却做错了,这说明你学习还有不足之处。下面,让我们把你做错的题目再做一遍,看看究竟错在什么地方。这次没有考好,没关系的,吸取经验后下次考好就行了。”于是,这位学生高高兴兴地和笔者一起复查他的试卷。
  这是多么好的教育方法呀!学生平时点滴的闪光点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只要学生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作为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是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新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提倡思维方式的新、奇、活。具体做法有:
  1.引导学生在“猜想”中学习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猜想”中学习新、奇的思维方式,只要学习内容能反映出数学知识点的发现过程,就引导学生大胆、合理地进行猜测和假设,提出一些预见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
  2.引导学生在“变通”中学习
  教师应让学生在“变通”中学习巧、活的思维方式,训练学生由正及反、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迁移变通能力。
  3.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学习
  教师应让学生在“求异”中学习多、优的思维方式,以所学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异同点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求异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逐步趋向优化。正确看待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同,不但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产生学习期待。
  4.重视一题多解
  许多教师的解题教学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大部分题目都来源于教学内部的常规问题、形式化问题,缺少对方法中所蕴含的人类认识问题的基本思想规律的渗透和感悟,因而容易陷入僵化刻板的解题套路。虽然这种解题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应付考试,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解题思路的探究,注意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目的。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长时期的,而且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把握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能采取独特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这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只有师生共同施力,才能实现教学相长。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裴梅中学)
其他文献
自主创新是一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研发(R&D)投入能够通过促进科技进步、加快生产力发展产生经济效益,是增强一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系统协同论及
虽然物理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没有一种方法是普遍适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了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和学生的水平,选择一种或几种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并综合运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物理教学经验,谈谈个人体会。  一、运用物理实验,创造教学情境  伟大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界对托尔斯泰妇女观持否定态度者逐渐增多,认为其为广大妇女设定的榜样就是把一切都奉献给男性的献祭者。但笔者认为,托尔斯泰的本意并非是要将妇女限定在男权社会文化的牢笼中,而是对女性真、善、美的充分肯定。基蒂作为小说《安娜·卡列宁娜》第二条情节线索中的女主人公,虽然也拥有鲜明的个性,但受到的关注远远不及对安娜的关注。似乎在创作之初,作者有意对此形象作了些许袒护,使其在托尔斯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