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焦点,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捕捉和赞扬学生的闪光点,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如笔者在得知有位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幽默地说考试时看错题、做错题,甚至不会做,都是正常的事情,否则就不需要考试了,考试的目的不是考大家都会做的内容,而是恰恰相反,考大家不会做的内容。这几句话不但安慰了这位学生,使他的心情舒畅了,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了。下课后,笔者把学生带到办公室,拿出他的试卷,指着做对了的题目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由于学生知道正确的答案,所以底气十足地说给笔者听他的解题思路以及解题步骤。接着,笔者对他说:“这道题的准确率并不高,班里很多学生都做错了。”这位学生一听,立刻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这时,笔者趁机说:“这道题目你做对了,而且比其他做得都好,证明你一点都不笨。但是,别人做对的题目,你却做错了,这说明你学习还有不足之处。下面,让我们把你做错的题目再做一遍,看看究竟错在什么地方。这次没有考好,没关系的,吸取经验后下次考好就行了。”于是,这位学生高高兴兴地和笔者一起复查他的试卷。
这是多么好的教育方法呀!学生平时点滴的闪光点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只要学生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作为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是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新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提倡思维方式的新、奇、活。具体做法有:
1.引导学生在“猜想”中学习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猜想”中学习新、奇的思维方式,只要学习内容能反映出数学知识点的发现过程,就引导学生大胆、合理地进行猜测和假设,提出一些预见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
2.引导学生在“变通”中学习
教师应让学生在“变通”中学习巧、活的思维方式,训练学生由正及反、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迁移变通能力。
3.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学习
教师应让学生在“求异”中学习多、优的思维方式,以所学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异同点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求异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逐步趋向优化。正确看待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同,不但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产生学习期待。
4.重视一题多解
许多教师的解题教学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大部分题目都来源于教学内部的常规问题、形式化问题,缺少对方法中所蕴含的人类认识问题的基本思想规律的渗透和感悟,因而容易陷入僵化刻板的解题套路。虽然这种解题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应付考试,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解题思路的探究,注意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目的。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长时期的,而且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把握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能采取独特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这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只有师生共同施力,才能实现教学相长。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裴梅中学)
一、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焦点,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捕捉和赞扬学生的闪光点,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如笔者在得知有位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幽默地说考试时看错题、做错题,甚至不会做,都是正常的事情,否则就不需要考试了,考试的目的不是考大家都会做的内容,而是恰恰相反,考大家不会做的内容。这几句话不但安慰了这位学生,使他的心情舒畅了,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了。下课后,笔者把学生带到办公室,拿出他的试卷,指着做对了的题目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由于学生知道正确的答案,所以底气十足地说给笔者听他的解题思路以及解题步骤。接着,笔者对他说:“这道题的准确率并不高,班里很多学生都做错了。”这位学生一听,立刻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这时,笔者趁机说:“这道题目你做对了,而且比其他做得都好,证明你一点都不笨。但是,别人做对的题目,你却做错了,这说明你学习还有不足之处。下面,让我们把你做错的题目再做一遍,看看究竟错在什么地方。这次没有考好,没关系的,吸取经验后下次考好就行了。”于是,这位学生高高兴兴地和笔者一起复查他的试卷。
这是多么好的教育方法呀!学生平时点滴的闪光点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只要学生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作为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是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新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提倡思维方式的新、奇、活。具体做法有:
1.引导学生在“猜想”中学习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猜想”中学习新、奇的思维方式,只要学习内容能反映出数学知识点的发现过程,就引导学生大胆、合理地进行猜测和假设,提出一些预见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
2.引导学生在“变通”中学习
教师应让学生在“变通”中学习巧、活的思维方式,训练学生由正及反、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迁移变通能力。
3.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学习
教师应让学生在“求异”中学习多、优的思维方式,以所学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异同点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求异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逐步趋向优化。正确看待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同,不但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产生学习期待。
4.重视一题多解
许多教师的解题教学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大部分题目都来源于教学内部的常规问题、形式化问题,缺少对方法中所蕴含的人类认识问题的基本思想规律的渗透和感悟,因而容易陷入僵化刻板的解题套路。虽然这种解题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应付考试,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解题思路的探究,注意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目的。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长时期的,而且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把握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能采取独特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这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只有师生共同施力,才能实现教学相长。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裴梅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