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用比重法和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临夏回族自治州改革开放30年来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临夏州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的趋势。从纵向看,临夏州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甘肃省经济结构的调整的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党的产业结构政策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
关键词:临夏回族自治州;产业结构;分析
一、引言
(一)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
临夏回族自治州(下称临夏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边缘,气候以温凉为主,降水少自然灾害频繁。全州七县一市。州内居住着回、汉、东乡、保安等22个民族,州内现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5种宗教。
(二)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学范畴,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指经济活动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产业结构是一个体系,它包括构成该体系的各个子体系(即产业部门)的构成及比例,各子系统所处的地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理论上如何对产业进行分类,完全取决于研究产业结构的具体目的。迄今为止,大体有六种分类法,即三次产业分类法;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法;霍夫曼工业化标准分类法;工业结构分类法;资源集约度分类法;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适用于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相关变动的内在关联机制,反映一定时期的工业化水平,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分类法。结合临夏州实际,分类如下:农业为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对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即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即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2个部门:流通部门、服务部门。
二、理论与方法
从工业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如下几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的后工业化时期五个阶段。在前工业化时期第一产业占主导,第二产业有一定发展,第三产业微乎其微。在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和产值逐渐缩小,其地位也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工业重心从轻工业主导型逐渐向基础工业主导型转变;第三产业有一定发展,但比重比较小。在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仍居主导地位,工业重心由基础向工业高加工度工业转变,第三产业逐渐上升,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占支配地位,甚至占有绝对支配地位。在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知识化成为主要特征,产业结构的发展就是沿着这样的一个发展进程由低级向高级走向高度现代化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Petty)和克拉克(C.G.Clark)通过研究指出: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农业(第一产业)向工业(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商业(第三产业)转移。经济学上把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一)比重法
临夏州是多民族多宗教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从其产业结构发展的轨迹上可以判断出临夏州经济发展所经历的大体脉络。可以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分析出临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反映出临夏州内七县一市的产业结构变动规律我们使用比重法进行分析。比重法的原理如下:假设一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K,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为α、β、χ,则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A=α/k,B=β/k,C=χ/k。如果在某一时期A>B>C,则把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记为一二三型;如果在某一时期A 同理得到甘肃省、临夏州及州内各县市1992-2005年间的产业类型(见表2)。
资料证明临夏回族自治州在新中国建立前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经济形态,加之频繁的战争和自然灾害,经济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临夏州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总量逐渐放大、经济结构趋于合理、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1978-1995年这一段时间里临夏州工农业总产值持续、稳定的增长。农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12470.19万元提高至1993年的69343.95万元,1994年突破了10亿元。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3767.48万元增长到1994年的103204万元。与1950-1978年不同,这一时期国内政策稳定,社会环境良好,发展思路清晰,这给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数据上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不断发展,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相对比较大的过程(见表3)。但是,从产业结构上看,1990年之前临夏州的产业结构处于前工业化时期,第一产业占主导,第二产业有一定的发展,第三产业微乎其微。具体表现在,有统计资料的6个县市中有4个县是一二三型的产业结构,只有临夏市和永靖县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出现了一段时间的三一二型的产业结构。而就是以这些三一二为产业结构的地区创造了当时全国闻名的“河州模式”,临夏州在改革开放初期,作为一个极端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十分薄弱的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形成了当时全国闻名的“河州模式”,成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成功范例在全国推广。但是,这个势头并没有持续下去,没有像温州那样成为带动沿海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临夏州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民族地区尤其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从表2和临夏州以前的相关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从改革开放初到1991年这一段时间,临夏州的产业结构以三二一型为最主要的结构,1999年临夏州七县一市中,以农业为第一大产业支柱的县市有5个,以农业为第二大支柱产业的县市有3个。这种产业模式一致持续到1999年才有些改观,到1999年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县市有4个,以农业为第二大支柱产业的县市有4个,到2005年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县市有2个,以农业为第二大支柱产业的县市有4个。从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的比重看,从改革开放开始,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开始迅速上升,到1985年开始下降。从表2可以看出,到1991年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县市只有1个,1992年只有2个,但是,第三产业为第二大支柱产业的县市数量一直比较多,从1991年的4个上升到1997年的7个,2000-2005年也保持在3个以上,说明作为支柱产业的第一产业并不能使临夏州脱贫致富,政府和群众都试图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地方经济。从图1中可以看出,1991-2005年临夏州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县市数量增长率很低,到2000年还出现了负增长,以第一产业为次主导产业的县市数量增长率也大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县市数量增长率相对比较高,而且一直在稳步增长,以第一产业为次主导产业的县市数量增长率的变化也呈现这种趋势。说明,临夏州产业结构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历了从前工业化期到介于工业化初期和工业化中期的发展过程。
(二)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是用于空间分析的一种标准化的、有效的分析方法,是由美国学者Dunn等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该分析方法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过程,以一定时期内背景区域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基准,分别测算不同地区按照这种平均增长速度所能形成的份额,然后把这一假定的份额同该地区实际增长的份额进行对比,从而研究地区增长相对于背景区域平均增长水平的偏离状况,其特点是用地区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区位因素)来解释这种偏离。偏离-份额分析法认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Gj)与3个变量有关,即区域份额分量(Nj)、产业结构分量(Pj)和竞争力分量(Dj),可用如下数学关系式表达:
Gj=Nj+Pj+Dj
Nj、Pj、Dj的表达式分别为:
N = e -e = -1e ①
式中,Nj为特定地区的参照区域份额分量,E表示参照区域的总量,ej表示j区域的总是,t表示期初,t+1表示期末。如果实际增长与应增长量一致,则说明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参照区域一致;如果不一致则说明存在偏离,则需要用Pi、Di分析偏离的大小及偏离的原因。
P =e -②
式中,i表示第i个产业部门,i=1,2,3,…,n。如果Pi>0,表示该区域产业优于参照区域产业,如果Pi<0,表示该区域产业落后于参照区域产业。
D =e -e ③
根据《甘肃省统计年鉴》、《临夏州统计年鉴》相关资料整理计算得到1990-2005年临夏州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表(见表4)。
根据公式①、②、③得出:
N=(7.97-1)×7.28=50.74
P=4.74×3.12+8.53×2.04+9.84×2.12-7.97×7.28=-4.97
D=51.44-53.07=-1.63,P+D=-4.97+(-1.63)=3.34
G=50.74+3.34=54.08
表51990-2005年临夏州区域份额分析表
单位:亿元
由表5可以明显看出,1990-2005年这一时期,实际增长总量、全省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4个指标中,只有结构偏离分量(P)<0,但是差额很小,说明临夏州经济发展从理论上是与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一致的,只有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多少存在一些滞后,但是通过对1980-1990年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做出偏离-份额分析后发现,这一时期临夏州结构偏离分量为-10.09,说明临夏州产业结构在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一个从不合理到相对合理的过程。
三、结论
在比重法下,临夏州产业结构的发展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而次支柱产业中工业的比重也呈现逐升的趋势,临夏州产业结构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历了从前工业化时期到介于工业化初期和工业化中期的发展过程。在偏离-份额分析法下,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的三个最主要变量:全省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中有两个与甘肃省经济发展呈现正相关关系,而结构偏离分量虽然不是正相关,但其绝对值相对很小。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临夏州产业结构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历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不合理到相对合理的发展过程。从这一角度讲,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作者单位:审计署兰州特派办企业处)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