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所有学生并不是在同一认知水平上,有经验的教师会照顾到,一次成功,这就是效率。而有的教师反复讲,这不能理解为诲人不倦,百讲不厌,而只能说明教师的水平问题。因此,初中化学的高效课堂研究,既要研究教师如何教,又要研究学生如何学,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出高效。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高效
怎样才能做好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高效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到了一些答案。
一、为教师的教充分准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有很多独特的魅力。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备课时,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实验课程资源。比如,我在序言课常为学生准备这样几个神奇的小实验:一杯吹气能变浑浊的澄清石灰水、一朵会变色的纸花、一个烧不坏的手帕等。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往往对实验超级感兴趣,这时的他们不愿只停留在对教师演示实验的观察上,也很想亲自动手试一试,于是我在备课时就想办法尽量把更多的实验设计成学生可以参与的分组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带给他们的快乐。同时,我在备课时随时想着让课后的家庭小实验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若是发挥得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中,更重要且有效的是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廉价器具或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实验替代药品,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小药瓶作反应容器等。这样,既可以丰富实验教学资源,又增强了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另外,备课时,还要强调“二次开发”,对教科书中的实验做适当“增删”。
教科书是实验教学最重要的教学资源。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教科书出现了多版本、多样化现象,我们选择的是人教版的教科书。由于各教材的开发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必须树立新课程所要求的“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打破教科书的结构、体系及内容框框,结合课程标准和校情及学生实际,对教科书中的实验进行“二次开发”,对教科书中的实验做适当“增删”,对那些缺乏普遍适应性,或实验本身存在一定问题(如,现象不明显、成功率不高、探究性不突出)的实验,进行改进、完善,甚至重新设计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难点知识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而教材又没有的实验。实验的“二次开发”,主要应侧重于实验原理、装置、方案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以及微型实验的开发等。
二、为学生的学精心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
例如,在有关“元素”教学中给出O2、H2O、CO2的化学式,让学生寻找共同点;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课可用蜡烛燃烧称量的实验作为启动和驱动性问题展开讨论;在“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一课用一瓶碳酸饮料中溶有的大量二氧化碳引入;在“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利用学生对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温室效应的矛盾情感,引发学生开展“二氧化碳的利与弊”的大讨论,在正方、反方的辩论中,辩证认识事物的两面性,认识“化学是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带来巨大的破坏作用。”教师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在新制的氧化钙中加入水能煮熟鸡蛋”等来设置学习情境。
其次,要注意化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事实证明,学生对于联系生活的知识最感兴趣,比如,怎样进行灭火、胃酸的治疗、水污染的防治、铁制品的防锈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新型材料时,让大家通过事实认识到没有半导体材料的工业化生产,就不可能有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没有低消耗的光导纤维,也就没有现代的光纤通信等,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化学工业为新材料的研发、社会发展的推动所起的重大作用。
2.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过的时候,知识才能融及人的精神世界。”情感是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为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服务。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兴趣的持续保持,使自己的课堂达到“课伊始,趣已生,课已尽,趣犹在”的境地,这样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会随之不断升高,学生会不自觉地爱上你的课,期盼着下一课的到来,日积月累,学生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学生的情感迁移特点,课堂上教师以满腔的热情关爱每个学生。对“走神”的学生多提问;讓“粗心”的学生多板演;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多交流;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开小灶”;为学习优等生提供机会,让他更好地表现和发挥……使他们感到不学好就辜负了老师的一片苦心,从而使学生聪明的“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教学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探究时,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仪器、卡片拼装制取装置,每组中都有几种可以选择的装置卡片,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随意组装,然后分组展示,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各种装置的优缺点,比较异同,反思自己所设计的装置的不足,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另外,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给他们强调各种装置的注意点,在这种反复比较中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只要学生能组装、能展示,相互交流有提高,就成功了。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也存在差异。因此,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我们提倡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活动,且在探究实践中高度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的落实。这些知识不是教师直接告诉的,而是通过学生的一系列活动自己得出的。虽然整个教学过程依然有教师的引导,且教师的引导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弥散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发着课堂上的各种活动,但这种引导落在引发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及学生间的交往合作。这样,学生能够真正实现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激发和维持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了有效的教学。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高效
怎样才能做好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高效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到了一些答案。
一、为教师的教充分准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有很多独特的魅力。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备课时,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实验课程资源。比如,我在序言课常为学生准备这样几个神奇的小实验:一杯吹气能变浑浊的澄清石灰水、一朵会变色的纸花、一个烧不坏的手帕等。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往往对实验超级感兴趣,这时的他们不愿只停留在对教师演示实验的观察上,也很想亲自动手试一试,于是我在备课时就想办法尽量把更多的实验设计成学生可以参与的分组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带给他们的快乐。同时,我在备课时随时想着让课后的家庭小实验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若是发挥得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中,更重要且有效的是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廉价器具或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实验替代药品,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小药瓶作反应容器等。这样,既可以丰富实验教学资源,又增强了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另外,备课时,还要强调“二次开发”,对教科书中的实验做适当“增删”。
教科书是实验教学最重要的教学资源。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教科书出现了多版本、多样化现象,我们选择的是人教版的教科书。由于各教材的开发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必须树立新课程所要求的“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打破教科书的结构、体系及内容框框,结合课程标准和校情及学生实际,对教科书中的实验进行“二次开发”,对教科书中的实验做适当“增删”,对那些缺乏普遍适应性,或实验本身存在一定问题(如,现象不明显、成功率不高、探究性不突出)的实验,进行改进、完善,甚至重新设计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难点知识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而教材又没有的实验。实验的“二次开发”,主要应侧重于实验原理、装置、方案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以及微型实验的开发等。
二、为学生的学精心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
例如,在有关“元素”教学中给出O2、H2O、CO2的化学式,让学生寻找共同点;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课可用蜡烛燃烧称量的实验作为启动和驱动性问题展开讨论;在“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一课用一瓶碳酸饮料中溶有的大量二氧化碳引入;在“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利用学生对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温室效应的矛盾情感,引发学生开展“二氧化碳的利与弊”的大讨论,在正方、反方的辩论中,辩证认识事物的两面性,认识“化学是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带来巨大的破坏作用。”教师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在新制的氧化钙中加入水能煮熟鸡蛋”等来设置学习情境。
其次,要注意化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事实证明,学生对于联系生活的知识最感兴趣,比如,怎样进行灭火、胃酸的治疗、水污染的防治、铁制品的防锈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新型材料时,让大家通过事实认识到没有半导体材料的工业化生产,就不可能有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没有低消耗的光导纤维,也就没有现代的光纤通信等,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化学工业为新材料的研发、社会发展的推动所起的重大作用。
2.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过的时候,知识才能融及人的精神世界。”情感是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为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服务。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兴趣的持续保持,使自己的课堂达到“课伊始,趣已生,课已尽,趣犹在”的境地,这样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会随之不断升高,学生会不自觉地爱上你的课,期盼着下一课的到来,日积月累,学生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学生的情感迁移特点,课堂上教师以满腔的热情关爱每个学生。对“走神”的学生多提问;讓“粗心”的学生多板演;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多交流;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开小灶”;为学习优等生提供机会,让他更好地表现和发挥……使他们感到不学好就辜负了老师的一片苦心,从而使学生聪明的“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教学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探究时,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仪器、卡片拼装制取装置,每组中都有几种可以选择的装置卡片,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随意组装,然后分组展示,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各种装置的优缺点,比较异同,反思自己所设计的装置的不足,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另外,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给他们强调各种装置的注意点,在这种反复比较中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只要学生能组装、能展示,相互交流有提高,就成功了。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也存在差异。因此,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我们提倡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活动,且在探究实践中高度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的落实。这些知识不是教师直接告诉的,而是通过学生的一系列活动自己得出的。虽然整个教学过程依然有教师的引导,且教师的引导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弥散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发着课堂上的各种活动,但这种引导落在引发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及学生间的交往合作。这样,学生能够真正实现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激发和维持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了有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