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所以教育专家对于目前的教学方式做出了改革。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来看,在语文学科中,教育首次将朗读的重要性列到了重点学习方法里面,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更好地从字里行间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成为了强有力的“工具”。下面是根据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以及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方法
引言:
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朗读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的热点话题,这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所以语文朗读教学应该得到所有教师的重视。以目前的教学环境来看,依然存在很多老师和家长意识不到学生朗读学习的意义,所以在朗读这方面草草了事,完全没有达到朗读应该发挥的作用。但其实学生朗读一篇课文或者一首诗的时候,首先对于这篇课文和这首诗有了自己的初步认知,学生们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作者的用词,从而更深入的对这篇课文或者这首诗有了理解,这也是学习的目的。所以朗读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还能够影响学生之后的学习。
一、朗读的现状
根据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来看,有90%以上学校的老师都会在班级里举行朗读,并且针对朗读,学校安排了早读和暮诵的时间,这些时间的设置本意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们朗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朗读,或者是老师们会布置相应的任务,引导学生们进行朗读,但是是否达到了朗读的作用呢?这是一个值得老师们思考的问题。
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到,朗读的效果依然欠缺。最常见的问题,很多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紧紧地抓住每一个字,一个字一个字进行朗读,这种朗读的方式,学生们完全不懂作者的文章具体是在讲一个什么故事,只是逐字将文章读完。另外,还有一种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平平无奇,即使反復朗读,也不理解作者的感情,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会出现学生觉得这篇文章十分无趣的现象。还有一少部分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会习惯性的加字减字,这种习惯老师们通常会直接指出,并且与其纠正,但是老师们在中途如果打断学生,学生们的情感线就会中断,这也会影响学生情感再一次的投入。所以,在目前的朗读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改善,才能够通过有效的朗读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朗读的意义
为什么新课程改革将朗读列入到了教学重点?就是因为经过多位教育专家的研究发现,朗读是一种高效率的提升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更深一层的理解学习内容,并且大声朗读的声音会不断的刺激大脑,学生们可以将朗读的内容一遍一遍的加深印象,这也是促进学生记忆的方式。
另外,朗读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敏感度。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将文字用声音表达出来,在这期间,学生们会加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将文章形象的表现出来,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朗读也属于一种二次创作,这个过程也锻炼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朗读也可以增加学生的语感,经常朗读的学生,也能够在生活当中更好的表现自己,这也是朗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
三、朗读教学的策略方法
1、反复朗读
小学阶段学习的课文篇幅较短,所以学生们应该有更加充裕的时间去进行朗读。但是老师们在实际上课的时候,会因为教学时间有限,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走,大量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失去了很多的朗读时间,没有充分的朗读,学生们就无法自己品味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应该在课堂上就要鼓励学生多读课文,先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带着自己的认知,去细细的品味文章的内涵和意义,往往学生自己总结和体会出来的知识,要比老师们传授的印象更加深刻。
比如,在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学习《独坐敬亭山》的时候,老师们就可以先引导学生大量的反复的朗读这首诗,老师自己不作任何的解释和介绍,让学生们自己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通过诗中的重点字词,学生们根据教材中的部分注释,就会体会出每一句诗的大致意义。当学生们大致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老师再进行引导和解释,学生就会理解的更加透彻,记忆也会更加深刻,这就是反复朗读的作用。
2、设立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性格中依然保留着好奇和好动的特点,虽然这是学生们的性格特点,但是如果应用在教学中,这就成为了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小学生在面对一篇陌生的课文的时候,不了解文章的背景,也不清楚文章的目的,更不了解作者的风格,所以就导致了学生们从一开始的好奇变成了无趣。这个时候就要充分的利用朗读将学生带入到文章的环境中去。
比如,在学习《清明上河图》这一课的时候,学生们不了解这段历史,老师们可以在上课之前先放映一个短片,并且让学生配合着短片去朗读课文,再这样生动的情境下,学生们的朗读会有更加出众的效果。
在学习小学三年级课文《燕子》的时候,依然可以使用这种方式将学生带入到生机勃勃的春天,去用心感受燕子的活泼和可爱,让学生在设立的情境中朗读,会给朗读加分,也更加容易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促进学生的学习。
3、鼓励和夸奖
小学生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被老师看到,自己的表现得到老师的认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老师的鼓励,往往老师鼓励的作用要优
于家长的,所以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鼓励和夸奖学生就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班级里面可以举行朗读比赛,每个学生可以在自己学习过的课文中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课文进行朗读,老师可以作为比赛的评委,对每一位学生的朗读提出评价,并且给出鼓励,小学生好胜的心理就会发挥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期待老师能够夸奖自己,所以就会认真的准备自己的课文,这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养成良好朗读的方式[2]。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语文,也是提供给学生多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有效的朗读,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会给学生之后的学习带来有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郑泓泓.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7(7):43-44.
[2]李焕霞.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朗读策略[J].学周刊, 2016, 26(26):139-14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方法
引言:
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朗读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的热点话题,这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所以语文朗读教学应该得到所有教师的重视。以目前的教学环境来看,依然存在很多老师和家长意识不到学生朗读学习的意义,所以在朗读这方面草草了事,完全没有达到朗读应该发挥的作用。但其实学生朗读一篇课文或者一首诗的时候,首先对于这篇课文和这首诗有了自己的初步认知,学生们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作者的用词,从而更深入的对这篇课文或者这首诗有了理解,这也是学习的目的。所以朗读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还能够影响学生之后的学习。
一、朗读的现状
根据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来看,有90%以上学校的老师都会在班级里举行朗读,并且针对朗读,学校安排了早读和暮诵的时间,这些时间的设置本意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们朗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朗读,或者是老师们会布置相应的任务,引导学生们进行朗读,但是是否达到了朗读的作用呢?这是一个值得老师们思考的问题。
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到,朗读的效果依然欠缺。最常见的问题,很多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紧紧地抓住每一个字,一个字一个字进行朗读,这种朗读的方式,学生们完全不懂作者的文章具体是在讲一个什么故事,只是逐字将文章读完。另外,还有一种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平平无奇,即使反復朗读,也不理解作者的感情,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会出现学生觉得这篇文章十分无趣的现象。还有一少部分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会习惯性的加字减字,这种习惯老师们通常会直接指出,并且与其纠正,但是老师们在中途如果打断学生,学生们的情感线就会中断,这也会影响学生情感再一次的投入。所以,在目前的朗读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改善,才能够通过有效的朗读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朗读的意义
为什么新课程改革将朗读列入到了教学重点?就是因为经过多位教育专家的研究发现,朗读是一种高效率的提升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更深一层的理解学习内容,并且大声朗读的声音会不断的刺激大脑,学生们可以将朗读的内容一遍一遍的加深印象,这也是促进学生记忆的方式。
另外,朗读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敏感度。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将文字用声音表达出来,在这期间,学生们会加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将文章形象的表现出来,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朗读也属于一种二次创作,这个过程也锻炼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朗读也可以增加学生的语感,经常朗读的学生,也能够在生活当中更好的表现自己,这也是朗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
三、朗读教学的策略方法
1、反复朗读
小学阶段学习的课文篇幅较短,所以学生们应该有更加充裕的时间去进行朗读。但是老师们在实际上课的时候,会因为教学时间有限,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走,大量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失去了很多的朗读时间,没有充分的朗读,学生们就无法自己品味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应该在课堂上就要鼓励学生多读课文,先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带着自己的认知,去细细的品味文章的内涵和意义,往往学生自己总结和体会出来的知识,要比老师们传授的印象更加深刻。
比如,在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学习《独坐敬亭山》的时候,老师们就可以先引导学生大量的反复的朗读这首诗,老师自己不作任何的解释和介绍,让学生们自己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通过诗中的重点字词,学生们根据教材中的部分注释,就会体会出每一句诗的大致意义。当学生们大致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老师再进行引导和解释,学生就会理解的更加透彻,记忆也会更加深刻,这就是反复朗读的作用。
2、设立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性格中依然保留着好奇和好动的特点,虽然这是学生们的性格特点,但是如果应用在教学中,这就成为了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小学生在面对一篇陌生的课文的时候,不了解文章的背景,也不清楚文章的目的,更不了解作者的风格,所以就导致了学生们从一开始的好奇变成了无趣。这个时候就要充分的利用朗读将学生带入到文章的环境中去。
比如,在学习《清明上河图》这一课的时候,学生们不了解这段历史,老师们可以在上课之前先放映一个短片,并且让学生配合着短片去朗读课文,再这样生动的情境下,学生们的朗读会有更加出众的效果。
在学习小学三年级课文《燕子》的时候,依然可以使用这种方式将学生带入到生机勃勃的春天,去用心感受燕子的活泼和可爱,让学生在设立的情境中朗读,会给朗读加分,也更加容易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促进学生的学习。
3、鼓励和夸奖
小学生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被老师看到,自己的表现得到老师的认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老师的鼓励,往往老师鼓励的作用要优
于家长的,所以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鼓励和夸奖学生就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班级里面可以举行朗读比赛,每个学生可以在自己学习过的课文中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课文进行朗读,老师可以作为比赛的评委,对每一位学生的朗读提出评价,并且给出鼓励,小学生好胜的心理就会发挥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期待老师能够夸奖自己,所以就会认真的准备自己的课文,这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养成良好朗读的方式[2]。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语文,也是提供给学生多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有效的朗读,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会给学生之后的学习带来有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郑泓泓.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7(7):43-44.
[2]李焕霞.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朗读策略[J].学周刊, 2016, 26(26):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