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是使大学生“直观社会,反思自我,健康成才,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最佳途径,它包括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服务、生产实习等多项内容。
【关键词】:社会实践;改革
一、研究的必要性以及国内外现状
社会实践活动是使大学生“直观社会,反思自我,健康成才,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最佳途径,它包括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服务、生产实习等多项内容。尤其是在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医学高等院校坚持医学生社会实践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深切关注和迫切需要回答的重要课题。
新世纪的高级医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精湛的医术水平是跨世纪医疗卫生事业高级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基本内容,也是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因此,研究如何创新开展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多年来,通过组织扶贫帮困、健康科普宣传、义诊、送医送药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国情,服务社会,弘扬新风。同时,高校自身也摸索出一整套符合医学院校实际情况的社会实践施行办法,总的来说,国内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已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国外高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积累了丰富而有效的教学经验。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的形势下,合理地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开展好我国的高校社会实践工作,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培养计划紧密结合,作为对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有理想、有水平的高素质人才。
二、受调查高校目前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实践和学校教学环节脱节
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在暑期集中利用几天或一段时间组织学生到地方或企业进行一个阶段的实践,计划性和目的性都不强,组织者很难围绕怎样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增长专业实践知识来展开社会实践,甚至有些社会实践团队都没有专业指导教师,这样就很难把社会实践和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使得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能充分践行自己的专业知识,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环节中去,只是在有限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内走马观花,完成社会实践的任务。这种社会实践模式使学校教学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严重脱节。
2.重形式轻内涵
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有三十余年的历史。无论是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学科专业实践活动还是校外实践活动,都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活动形式。每年各种活动在开展时间、活动内容、活动流程乃至学生参与的群体、活动合作方往往都沿袭多年来的经验做法。当然,依靠经验办事是有利于提高活动组织、实施的效率的,也可以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一些精品活动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不断进步、精益求精。但是,这也容易造成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怠于思考、盲从,活动也趋于流于形式而忽略了实践活动的内涵和意义。
3.缺乏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
对于社会实践评价机制的反思。社会实践的效果如何,一般的了解方法就是采用社会实践登记表(包括实践小结)综合分析。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假设一位学生在实践中切实得到能力的锻炼,但其实践小结中未得到很好地填写,那么对他的效果评价就可能比较低。而另一位同学虽然只是随便混混或干脆未参加社会实践,但他能说会道,实践小结写得十分“漂亮”,那对他的评价必然较高,这就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客观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笔者认为,应充分调动政府及学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实践机制。
4.组织和各项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组织保障、政策保障、经费保障、人力支持,但是目前学校的组织管理问题、政策方面问题、经费问题、指导教师问题制约着活动的开展。没有相应的经费保障,就无法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没有一部有关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门的教育法规,这样就使得可能有些学校为了节约成本而在社会实践工作上“短斤少两”,也使得各高校实际操作的自由度过大。具体到各个高校中,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保障机制也难以实现。
三、国际化视野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对策性建议
1.加强政府和学校支持力度,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物质保障。
高校要从党政的高度给予社会实践政策上的支持,积极争取高校内部及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资源,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充分重视高校的社会实践教育工程,加大经费投入。对于社会实践成效丰厚的学校、实践团队和个人应加以奖励,并继续支持他们扩大实践规模和影响力。高校应设置专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实践教育工作,同时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不断探索、改进有利于双方互惠共赢的合作方式,使社会各界在支持教育事业上能够逐渐形成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为大学生提供长期、稳定、可靠的实践场所。稳固的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实践教育非常重要的环境因素。高校可按照学生所学专业、合作单位的性质等划分实践基地的类别,在促进双方长期合作的原则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拓展新基地的规模和速度。
2.加强队伍建设,使社会实践有专业化依托
开展服务于专业教育的社会实践,需要让社会实践的目的始终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社会实践的内容始终与教学计划保持一致,从而使社会实践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实现专业教育的基本目标。社会实践一方面为大学生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提供机会;另一方面,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对照,发现所欠缺的知识点和理论基础,自觉拓展、丰富新的理论知识。这样,大学生就可以将从第一课堂中学到的理性认识和通过社会实践得到的感性认识紧密结合,从而深化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专业教育的培养计划为大学生按照年级的增长,由浅人深地安排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最终让学生全面学习并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各类知识。由于不同年级所学课程不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同,社会实践也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以认识—理解—应用—综合应用为不同目标,有针对性地由浅人深地开展不同形式与内容的活动,加深学生对不同课程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应用能力,实现社会实践与教学环节的紧密结合、步调一致。 3.要建立更广泛联系的基地,使社会实践阵地化
实践基地可以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环境,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需要地方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培植,任何一方的努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力都不可或缺。一是政府应该出台若干鼓励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中来,把社会关心、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愿望实体化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二是企业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开放、热情的姿态欢迎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积极主动为大学生提供成长锻炼的机会,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平台。三是优化实践环境,建立稳定、对口的社会实践基地,制定基地建设规范,提高基地教育效果。尤其是以目前的社区建设为依托,努力建立新的更多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社会实践活动向更加稳定、更大范围推进。只有政府、企业、社区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开展实践提供相应的基地和便利条件,才能形成社会实践阵地化的整体结构。
4.紧密结合专业教育,开展更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构建校院同步推动的工作模式,才能更好地结合专业教育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学校为社会实践提供各类保障和操作平台,学院则为社会实践设计出更适合学生专业学习和实际状况的社会实践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校院两级共同融合专业教育,相互配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即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带动社会实践的开展,也能够结合各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织,保证社会实践既为大学生提供认知社会的广阔平台,也能结合专业教育,帮助大学生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找到自身定位,树立人生目标。学校结合时代背景、学校的教育目标及培养计划和现阶段大学生的实际状况,鼓励全体学生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特点突出的社会实践,并通过校园网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在全校营造人人参与社会实践的良好氛围,同时为社会实践制定相关制度和奖励措施,切实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各类保障。学院则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社会实践。将学校统一制定的社会实践划分成不同的小项目,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教育背景和学生的个性需求,设计各种社会实践项目的内容,学生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社会实践项目。在每次社会实践结束后,学院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分享环节,并邀请专业教师参加,强化社会实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 琦,俞荔琼,白惠芙,王 蕾,郭 嘉,陈 娟《医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年 第3期
[2]陈永华,王明旭,宁学瓞《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模式探讨》西北医学教育 2008年10月 第16卷 第5期
[3]俞荔琼, 谭 晗, 郭 琦《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改革与创新》山西医科大学学报OI: 10. 3969 /J. ISSN. 1008 -7249. 2010. 07. 036
[4]任贯中《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载体创新原则与路径》教育与教学研究Vol25.No.3Mar.2011
[5]张洁《社会实践与高校人才培养研究》中国地质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6]李凌锋,陈亨泰《开展医学生社会实践的探讨》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月第4卷第1期
[7]吴李鸣,阮 啸《对医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及发展的思考》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年第2期
[8]高惠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发展路径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11月第36卷第6期
[9]王秉楠《结合专业教育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研究》2011年第27卷增刊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7Supp.2011
[10]于晓萍,刘素红,朱以财《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实效性与发展路径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3月第26卷第3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改革
一、研究的必要性以及国内外现状
社会实践活动是使大学生“直观社会,反思自我,健康成才,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最佳途径,它包括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服务、生产实习等多项内容。尤其是在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医学高等院校坚持医学生社会实践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深切关注和迫切需要回答的重要课题。
新世纪的高级医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精湛的医术水平是跨世纪医疗卫生事业高级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基本内容,也是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因此,研究如何创新开展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多年来,通过组织扶贫帮困、健康科普宣传、义诊、送医送药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国情,服务社会,弘扬新风。同时,高校自身也摸索出一整套符合医学院校实际情况的社会实践施行办法,总的来说,国内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已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国外高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积累了丰富而有效的教学经验。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的形势下,合理地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开展好我国的高校社会实践工作,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培养计划紧密结合,作为对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有理想、有水平的高素质人才。
二、受调查高校目前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实践和学校教学环节脱节
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在暑期集中利用几天或一段时间组织学生到地方或企业进行一个阶段的实践,计划性和目的性都不强,组织者很难围绕怎样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增长专业实践知识来展开社会实践,甚至有些社会实践团队都没有专业指导教师,这样就很难把社会实践和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使得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能充分践行自己的专业知识,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环节中去,只是在有限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内走马观花,完成社会实践的任务。这种社会实践模式使学校教学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严重脱节。
2.重形式轻内涵
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有三十余年的历史。无论是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学科专业实践活动还是校外实践活动,都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活动形式。每年各种活动在开展时间、活动内容、活动流程乃至学生参与的群体、活动合作方往往都沿袭多年来的经验做法。当然,依靠经验办事是有利于提高活动组织、实施的效率的,也可以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一些精品活动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不断进步、精益求精。但是,这也容易造成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怠于思考、盲从,活动也趋于流于形式而忽略了实践活动的内涵和意义。
3.缺乏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
对于社会实践评价机制的反思。社会实践的效果如何,一般的了解方法就是采用社会实践登记表(包括实践小结)综合分析。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假设一位学生在实践中切实得到能力的锻炼,但其实践小结中未得到很好地填写,那么对他的效果评价就可能比较低。而另一位同学虽然只是随便混混或干脆未参加社会实践,但他能说会道,实践小结写得十分“漂亮”,那对他的评价必然较高,这就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客观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笔者认为,应充分调动政府及学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实践机制。
4.组织和各项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组织保障、政策保障、经费保障、人力支持,但是目前学校的组织管理问题、政策方面问题、经费问题、指导教师问题制约着活动的开展。没有相应的经费保障,就无法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没有一部有关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门的教育法规,这样就使得可能有些学校为了节约成本而在社会实践工作上“短斤少两”,也使得各高校实际操作的自由度过大。具体到各个高校中,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保障机制也难以实现。
三、国际化视野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对策性建议
1.加强政府和学校支持力度,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物质保障。
高校要从党政的高度给予社会实践政策上的支持,积极争取高校内部及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资源,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充分重视高校的社会实践教育工程,加大经费投入。对于社会实践成效丰厚的学校、实践团队和个人应加以奖励,并继续支持他们扩大实践规模和影响力。高校应设置专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实践教育工作,同时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不断探索、改进有利于双方互惠共赢的合作方式,使社会各界在支持教育事业上能够逐渐形成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为大学生提供长期、稳定、可靠的实践场所。稳固的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实践教育非常重要的环境因素。高校可按照学生所学专业、合作单位的性质等划分实践基地的类别,在促进双方长期合作的原则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拓展新基地的规模和速度。
2.加强队伍建设,使社会实践有专业化依托
开展服务于专业教育的社会实践,需要让社会实践的目的始终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社会实践的内容始终与教学计划保持一致,从而使社会实践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实现专业教育的基本目标。社会实践一方面为大学生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提供机会;另一方面,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对照,发现所欠缺的知识点和理论基础,自觉拓展、丰富新的理论知识。这样,大学生就可以将从第一课堂中学到的理性认识和通过社会实践得到的感性认识紧密结合,从而深化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专业教育的培养计划为大学生按照年级的增长,由浅人深地安排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最终让学生全面学习并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各类知识。由于不同年级所学课程不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同,社会实践也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以认识—理解—应用—综合应用为不同目标,有针对性地由浅人深地开展不同形式与内容的活动,加深学生对不同课程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应用能力,实现社会实践与教学环节的紧密结合、步调一致。 3.要建立更广泛联系的基地,使社会实践阵地化
实践基地可以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环境,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需要地方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培植,任何一方的努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力都不可或缺。一是政府应该出台若干鼓励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中来,把社会关心、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愿望实体化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二是企业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开放、热情的姿态欢迎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积极主动为大学生提供成长锻炼的机会,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平台。三是优化实践环境,建立稳定、对口的社会实践基地,制定基地建设规范,提高基地教育效果。尤其是以目前的社区建设为依托,努力建立新的更多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社会实践活动向更加稳定、更大范围推进。只有政府、企业、社区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开展实践提供相应的基地和便利条件,才能形成社会实践阵地化的整体结构。
4.紧密结合专业教育,开展更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构建校院同步推动的工作模式,才能更好地结合专业教育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学校为社会实践提供各类保障和操作平台,学院则为社会实践设计出更适合学生专业学习和实际状况的社会实践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校院两级共同融合专业教育,相互配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即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带动社会实践的开展,也能够结合各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织,保证社会实践既为大学生提供认知社会的广阔平台,也能结合专业教育,帮助大学生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找到自身定位,树立人生目标。学校结合时代背景、学校的教育目标及培养计划和现阶段大学生的实际状况,鼓励全体学生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特点突出的社会实践,并通过校园网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在全校营造人人参与社会实践的良好氛围,同时为社会实践制定相关制度和奖励措施,切实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各类保障。学院则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社会实践。将学校统一制定的社会实践划分成不同的小项目,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教育背景和学生的个性需求,设计各种社会实践项目的内容,学生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社会实践项目。在每次社会实践结束后,学院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分享环节,并邀请专业教师参加,强化社会实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 琦,俞荔琼,白惠芙,王 蕾,郭 嘉,陈 娟《医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年 第3期
[2]陈永华,王明旭,宁学瓞《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模式探讨》西北医学教育 2008年10月 第16卷 第5期
[3]俞荔琼, 谭 晗, 郭 琦《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改革与创新》山西医科大学学报OI: 10. 3969 /J. ISSN. 1008 -7249. 2010. 07. 036
[4]任贯中《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载体创新原则与路径》教育与教学研究Vol25.No.3Mar.2011
[5]张洁《社会实践与高校人才培养研究》中国地质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6]李凌锋,陈亨泰《开展医学生社会实践的探讨》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月第4卷第1期
[7]吴李鸣,阮 啸《对医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及发展的思考》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年第2期
[8]高惠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发展路径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11月第36卷第6期
[9]王秉楠《结合专业教育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研究》2011年第27卷增刊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7Supp.2011
[10]于晓萍,刘素红,朱以财《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实效性与发展路径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3月第26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