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近年抗肿瘤药物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 市场
中图分类号:R979.1
2008年,WHO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癌症高发国;中国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率当中排名前三位依次为:肺恶性肿瘤、肝恶性肿瘤、胃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患病者年龄大都在45岁以后。中国每年新增220万名癌症患者,约占全球癌症病人总数的20%,尤其是肝癌、胃癌和肺癌成为主要的健康杀手。每年,我国抗肿瘤药物销售额以15%至17%的速度增长,2007年抗肿瘤药物销售额达到了255亿元,近5年复合增长率20.5%。在医院用药排名中,抗肿瘤药物已从2002年的第4位提升至2008年第2位,仅次于抗感染药,市场份额17.6%,比五年前提高了5个百分点,即将成为我国最大的治疗领域。2009年,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全国医疗工作会议上透露,抗肿瘤药物可能进入基本药物目录。市场人士表示,如果抗肿瘤药物进入基本药物目录,那抗肿瘤药的需求必然大幅度增加。
1抗肿瘤药物市场现状
1.1各品种抗肿瘤药物医院市场份额分析
以医院购药金额计算,植物来源性抗肿瘤药(包括紫杉醇类、替康类、长春碱类)是份额最大的一类抗肿瘤药,其次是抗代谢类(包括他滨类及其他核苷酸类似物类抗肿瘤药)位居第二。份额增长较快的类别有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单抗类也有将近100%的增长;虽然这两类绝对份额还不高,但发展迅速;铂类抗癌药由于有奥沙利铂的加入,5年来的份额也是逐渐扩大;而抗代谢类抗癌药近两年由于他滨类药物的上市和普及,市场份额也有提高;抗生素类抗癌药和细胞毒类药物由于无新产品上市,份额逐渐被其他新药所抢占。总得来看,国内抗肿瘤药医院用药格局有向国外看齐的趋势,突出表现在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单抗和内分泌类抗癌药的份额稳步扩大。国外制药巨头也看好国内抗肿瘤药市场潜力,引入新产品的速度明显加快,一些产品在国外刚上市一年,在国内已有进口产品。但短期来看对目前的主流品种不会造成太大冲击,因为如前所述,这些产品主要作为二线治疗药物使用,或和其他主流品种组成联合用药方案,并不是替代现有主流品种。而且这些药物价格昂贵,目前国内的消费水平还不足以使这些药物大面积铺开。但正因为价格高,所以可在短时间内使用药额大幅提高。
1.2抗肿瘤药物生产厂家医院市场份额分析
从各厂家的份额上看,以2005年为例,医院市场份额前20位的厂家中,国外企业和合资企业占有8个席位,国内企业占12席。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场份额自2003年来都处于排头兵的地位,所占份额也是连年攀高,2005年达到了7.40%。中国抗肿瘤用药销售收入前20位企业中,国内企业占12家;其中共有13家企业抗肿瘤药销售总额超过1亿元,国内企业占7家。
1.3国外抗肿瘤药物进入中国市场分析
潜力巨大的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引起了国外制药公司的极大兴趣,尤其是新的医改方案实施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发展。目前,全球几大跨国制藥企业都在争相将最新的抗肿瘤药物在中国上市。
2006年,德国拜耳宣布,全球首个被批准用于晚期肝癌治疗的靶向药物多吉美在华上市,这个时间距离其在美上市时间仅晚8个月。近年来,拜耳,罗氏、阿斯利康等各大制药企业巨头在中国的新药引入时间及对华投资都明显进入“快车道”。与几年前各大跨国药企将新品引入中国的时间往往要比欧美市场晚几年甚至十几年相比,这些制药巨头开始加速对中国市场开发。
2国内抗肿瘤药物市场存在的问题
2.1国内仿制药品居多,企业营销模式陈旧
近年来,随着国家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的深入进行,为了避开招、投标对抗生素等药物的巨大冲击,国内许多生产企业把抗肿瘤药物作为新的发展方向,纷纷把资金投向抗肿瘤药物的仿制。由于这种仿制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保护,这样容易造成同种药物不同剂型或规格的仿制高潮和每个抗肿瘤药物都会有3—5个或更多企业在生产的两种现象的出现。此现象的直接后果是所有制药企业为了市场份额不惜代价,在全国各地招、投标中大打价格战。这种陈旧的营销模式不仅会造成生产企业努力降低成本、销售企业加大市场投入、市场竞争无序的局面,而且引发个别医生用药不规范,将一些抗肿瘤药盲目用于肿瘤患者术后的一线治疗,极大浪费资源。
2.2专利成为发展瓶颈,研发销售脱节严重
近几年,国外大型制药企业在我国上市抗肿瘤新药时就充分利用国家专利保护的法律权利,使得仿制在短期内无法进行。而这些新药恰恰是肿瘤治疗的新方向——分子靶向治疗,如阿斯利康公司的易瑞沙(吉非替尼)、诺华公司的格列卫(伊马替尼)、罗氏公司的美罗华、赫赛汀等。未来肿瘤的治疗方式可能会与现在高血压、糖尿病相同,即患者可以在手术后长期口服某种靶向治疗(非细胞毒性)药物来获得长期生存,而目前最常用的细胞毒性药物将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那时,国内制药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考验。
2.3医药市场竞争无序,存在行业不正之风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形,我国医药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药品购销各个环节利润分配不合理,加上同样产品由多个厂家生产,迫使企业纷纷采取高定价、高让利的促销手段。近年来,医院从药品销售企业进货的让利比例为药价的18%左右,而从药品生产厂家直接进货的让利比例已高达25%以上。药品市场环境持续恶化,药品价格持续攀升。随着国家发改委降价政策的不断深入,制药企业的利润不断被压缩,价格随有大幅下降,但企业的竞争无序无明显改善,行业不正之风依然严重。
3前景展望
从目前的肿瘤治疗全盘分析,近20年肿瘤的治疗呈现出由细胞毒药物向靶向药物过渡的时代,靶向药物由于治疗费用较高,现阶段靶向药物更多的是补充治疗方案。但随着国家新的医改政策出台,“全民医保”的逐渐实施,预计在未来几年内靶向药物治疗会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将会成为肿瘤治疗的主流药物。
参考文献
【1】 抗肿瘤药物市场研究报告,百度文库,2011
【2】 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分析报告,百度文库,2011
【3】 我国九城市医院肿瘤用药市场分析,米内信息发布会,2011,01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 市场
中图分类号:R979.1
2008年,WHO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癌症高发国;中国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率当中排名前三位依次为:肺恶性肿瘤、肝恶性肿瘤、胃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患病者年龄大都在45岁以后。中国每年新增220万名癌症患者,约占全球癌症病人总数的20%,尤其是肝癌、胃癌和肺癌成为主要的健康杀手。每年,我国抗肿瘤药物销售额以15%至17%的速度增长,2007年抗肿瘤药物销售额达到了255亿元,近5年复合增长率20.5%。在医院用药排名中,抗肿瘤药物已从2002年的第4位提升至2008年第2位,仅次于抗感染药,市场份额17.6%,比五年前提高了5个百分点,即将成为我国最大的治疗领域。2009年,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全国医疗工作会议上透露,抗肿瘤药物可能进入基本药物目录。市场人士表示,如果抗肿瘤药物进入基本药物目录,那抗肿瘤药的需求必然大幅度增加。
1抗肿瘤药物市场现状
1.1各品种抗肿瘤药物医院市场份额分析
以医院购药金额计算,植物来源性抗肿瘤药(包括紫杉醇类、替康类、长春碱类)是份额最大的一类抗肿瘤药,其次是抗代谢类(包括他滨类及其他核苷酸类似物类抗肿瘤药)位居第二。份额增长较快的类别有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单抗类也有将近100%的增长;虽然这两类绝对份额还不高,但发展迅速;铂类抗癌药由于有奥沙利铂的加入,5年来的份额也是逐渐扩大;而抗代谢类抗癌药近两年由于他滨类药物的上市和普及,市场份额也有提高;抗生素类抗癌药和细胞毒类药物由于无新产品上市,份额逐渐被其他新药所抢占。总得来看,国内抗肿瘤药医院用药格局有向国外看齐的趋势,突出表现在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单抗和内分泌类抗癌药的份额稳步扩大。国外制药巨头也看好国内抗肿瘤药市场潜力,引入新产品的速度明显加快,一些产品在国外刚上市一年,在国内已有进口产品。但短期来看对目前的主流品种不会造成太大冲击,因为如前所述,这些产品主要作为二线治疗药物使用,或和其他主流品种组成联合用药方案,并不是替代现有主流品种。而且这些药物价格昂贵,目前国内的消费水平还不足以使这些药物大面积铺开。但正因为价格高,所以可在短时间内使用药额大幅提高。
1.2抗肿瘤药物生产厂家医院市场份额分析
从各厂家的份额上看,以2005年为例,医院市场份额前20位的厂家中,国外企业和合资企业占有8个席位,国内企业占12席。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场份额自2003年来都处于排头兵的地位,所占份额也是连年攀高,2005年达到了7.40%。中国抗肿瘤用药销售收入前20位企业中,国内企业占12家;其中共有13家企业抗肿瘤药销售总额超过1亿元,国内企业占7家。
1.3国外抗肿瘤药物进入中国市场分析
潜力巨大的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引起了国外制药公司的极大兴趣,尤其是新的医改方案实施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发展。目前,全球几大跨国制藥企业都在争相将最新的抗肿瘤药物在中国上市。
2006年,德国拜耳宣布,全球首个被批准用于晚期肝癌治疗的靶向药物多吉美在华上市,这个时间距离其在美上市时间仅晚8个月。近年来,拜耳,罗氏、阿斯利康等各大制药企业巨头在中国的新药引入时间及对华投资都明显进入“快车道”。与几年前各大跨国药企将新品引入中国的时间往往要比欧美市场晚几年甚至十几年相比,这些制药巨头开始加速对中国市场开发。
2国内抗肿瘤药物市场存在的问题
2.1国内仿制药品居多,企业营销模式陈旧
近年来,随着国家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的深入进行,为了避开招、投标对抗生素等药物的巨大冲击,国内许多生产企业把抗肿瘤药物作为新的发展方向,纷纷把资金投向抗肿瘤药物的仿制。由于这种仿制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保护,这样容易造成同种药物不同剂型或规格的仿制高潮和每个抗肿瘤药物都会有3—5个或更多企业在生产的两种现象的出现。此现象的直接后果是所有制药企业为了市场份额不惜代价,在全国各地招、投标中大打价格战。这种陈旧的营销模式不仅会造成生产企业努力降低成本、销售企业加大市场投入、市场竞争无序的局面,而且引发个别医生用药不规范,将一些抗肿瘤药盲目用于肿瘤患者术后的一线治疗,极大浪费资源。
2.2专利成为发展瓶颈,研发销售脱节严重
近几年,国外大型制药企业在我国上市抗肿瘤新药时就充分利用国家专利保护的法律权利,使得仿制在短期内无法进行。而这些新药恰恰是肿瘤治疗的新方向——分子靶向治疗,如阿斯利康公司的易瑞沙(吉非替尼)、诺华公司的格列卫(伊马替尼)、罗氏公司的美罗华、赫赛汀等。未来肿瘤的治疗方式可能会与现在高血压、糖尿病相同,即患者可以在手术后长期口服某种靶向治疗(非细胞毒性)药物来获得长期生存,而目前最常用的细胞毒性药物将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那时,国内制药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考验。
2.3医药市场竞争无序,存在行业不正之风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形,我国医药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药品购销各个环节利润分配不合理,加上同样产品由多个厂家生产,迫使企业纷纷采取高定价、高让利的促销手段。近年来,医院从药品销售企业进货的让利比例为药价的18%左右,而从药品生产厂家直接进货的让利比例已高达25%以上。药品市场环境持续恶化,药品价格持续攀升。随着国家发改委降价政策的不断深入,制药企业的利润不断被压缩,价格随有大幅下降,但企业的竞争无序无明显改善,行业不正之风依然严重。
3前景展望
从目前的肿瘤治疗全盘分析,近20年肿瘤的治疗呈现出由细胞毒药物向靶向药物过渡的时代,靶向药物由于治疗费用较高,现阶段靶向药物更多的是补充治疗方案。但随着国家新的医改政策出台,“全民医保”的逐渐实施,预计在未来几年内靶向药物治疗会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将会成为肿瘤治疗的主流药物。
参考文献
【1】 抗肿瘤药物市场研究报告,百度文库,2011
【2】 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分析报告,百度文库,2011
【3】 我国九城市医院肿瘤用药市场分析,米内信息发布会,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