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在与国际造船企业竞争中,国内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信息化的强有力支持。但造船业的特点决定了信息化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文就造船业的信息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造船业;信息化;阶段;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474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信息化在我国的造船业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要想加强我国造船业在世界中的竞争力,必须针对我国造船业现存的问题,及时的采取相关的措施。
1.中国造船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至八十年代末,开展了以船舶数学放样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和开发,当时集中了包括苏步青、钱令希、董光昌等一批数学家、力学家在内,产学研结合,在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批沿用至今的软件产品,如船舶线型的三向光顺、外板展开、套料切割、管系综合放样等等软件,这些软件经过不断的改造和完善,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从九十年代初至本世纪初,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和CAD技术的普及,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在船舶设计和建造领域广泛使用了造船CAD系统,通过建立三维数字化船舶产品模型,大大提高了设计质量、加深了设计深度、缩短了设计建造周期。同时,一些企业开始在生产管理层面和企业经营管理层面开发用于一定业务范围的管理信息系统,如计划管理、物料管理、成本管理等系统,这些系统的使用在技术层面解决了不少问题,提高了管理数据采集、分析、统计的准确度和及时性,在局部应用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第三阶段从近几年开始,目前可以说正处于高潮期,该阶段是在以往信息化基础上的深化和提高,以信息集成化和管理精细化为主要特征。多年来,由于多数企业在初期的信息化建设中往往缺乏对企业信息化整体战略的考虑,各系统平台不一、信息模型不一,导致各系统间形成信息壁垒,信息的流动不顺畅、信息的一致性不能保证、信息的重用性差,难以推行造船设计生产的并行和协同,较大地妨碍了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效益。为此,一些骨干造船企业开始引进和实施PDM系统,以图通过PDM加强产品设计过程的管理,以及对产品信息的统一控制,为设计的协同以及设计信息和制造信息的集成奠定基础。
2.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现状
2.1开发、应用范围广、程度深
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的健康状况究竟如何?中国船舶行业的整体信息化状况是较为健康的,主要原因有:首先,中国船舶企业的基础信息化平台建设一般都达到了较为先进的水平,而新造船基地的建设起点则更高;其次,中国船舶行业的数字化设计平台建设基本处于世界造船行业的领先方阵,开发、应用的范围广、程度深;再次,在数字化管理方面,中国船舶行业目前已经处于从企业里单个部门的应用向整个企业大集成应用过渡的阶段,中国较大型船舶企业近几年都在有计划地进行流程的优化革新及整体管理信息平台的集成应用工作。
2.2 CIMS工程应用程度参差不齐
从项目的进展和应用效果来看,各船厂的进展和应用效果各有不同,有的企业应用深度不断加强,有的则由于资金及其他技术条件的限制,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应用深度远远不够,有的企业仅对CIMS的部分模块或子系统进行了开发,还没有覆盖到造船的各个业务过程,离真正CIMS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与日本、韩国等造船先进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然而,无论如何,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造船信息化还是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近年来,水平确实有了显著提升。
3.中国造船信息化问题及对策
3.1从公司治理的高度,对企业信息化做出安排
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的主要症结有三个:一是缺乏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二是设计信息化比较突出,而管理信息化则尚须加强。三是各企业的信息化投入虽然越来越多,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投资重项目轻规划,重硬件轻软件,重设计轻管理。这些症结其实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从公司治理的高度,对企业信息化做出安排。随着企业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信息化对企业的支撑作用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业务运营层面的支撑,而且上升到管理控制层面的支持,如何通过信息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新的战略竞争机遇,是摆在中国船企面前的新课题。另外,就是整个造船过程除了造船厂之外,还需要很多配套协作厂和外包企业来配合,船舶企业应担负起对配套协作单位信息化进行统一规划、有效实施、资源共享的任务。
3.2建立企业信息化技术创新机制
虽然中国造船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造船设计、制造和管理一体化平台技术处于初级阶段,难以满足中国船舶工业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率的需要,并且中国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造船软件和相关技术,影响了企业信息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中国造船与国外存在很大的差距。
为了解决中国造船存在的种种信息化问题,缩小中国造船信息化与先进造船国家之间的差距,中国船舶企业必须加大企业信息化技术创新力度,建立企业信息化技术创新机制。应用数字化样船技术,建立船舶精益建造体系;以数字技术为纽带促进中国造船企业体制和机制创新,将信息技术与现代造船模式相结合,建立造船精细化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中国船舶工业管理水平,建立“数字化造船”实施保障体系;建立绿色造船体系,满足中国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国船舶工业整体综合实力的飞跃。
3.3基础性工作至关重要
3.3.1在企业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和信息集成化方面:
造船企业信息化发展到现阶段,各业务部门、各设计生产阶段、各专业门类都已使用了信息系统,但由于平台不一致、信息模型不统一、信息视角不一样、数据结构不开放等各种原因,信息集成的难度很大。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新的信息系统还将不断的加入,单靠以往在信息系统间建立数据接口的方法将使系统维护的复杂度成倍增加,建立统一的信息模型和信息交换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信息集成平台成为当务之急。
3.3.2在CAD应用的深化和设计智能化方面:
目前,国内骨干造船企业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应用,在CAD应用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设计深度不够,导致不能向后续的制造、管理环节提供足够的、准确的信息,使设计、生产、管理信息的一体化难以实现。因此,虽然造船CAD在技术层面解决了大部分设计问题,但在应用层面还需要繼续深化。与此同时,还应加强设计标准、设计规范和设计知识的积累、整理和形成,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设计智能化水平。
3.3.3在生产管理的强化和管理精细化方面:
目前,我国造船行业基本上还在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大部分企业在管理信息化方面没有从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组织模型、业务流程等根本问题上进行改造,而仅仅是在原有管理方法下采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因此,应该建立起准确有效的生产计划、物料需求和物料供应体系、充分地调动企业的资源能力、合理地安排企业的资源计划、及时有效地掌握和控制生产成本。
4.结语:
笔者简述了我国造船业信息化的几个发展阶段,分析了我国造船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造船业信息化的发展形势,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徐小峰,赵金楼.面向数字化造船的我国船舶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9,( 6) : 76 -77.
[2]蒋华.船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8(3):99
关键词:中国造船业;信息化;阶段;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474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信息化在我国的造船业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要想加强我国造船业在世界中的竞争力,必须针对我国造船业现存的问题,及时的采取相关的措施。
1.中国造船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至八十年代末,开展了以船舶数学放样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和开发,当时集中了包括苏步青、钱令希、董光昌等一批数学家、力学家在内,产学研结合,在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批沿用至今的软件产品,如船舶线型的三向光顺、外板展开、套料切割、管系综合放样等等软件,这些软件经过不断的改造和完善,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从九十年代初至本世纪初,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和CAD技术的普及,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在船舶设计和建造领域广泛使用了造船CAD系统,通过建立三维数字化船舶产品模型,大大提高了设计质量、加深了设计深度、缩短了设计建造周期。同时,一些企业开始在生产管理层面和企业经营管理层面开发用于一定业务范围的管理信息系统,如计划管理、物料管理、成本管理等系统,这些系统的使用在技术层面解决了不少问题,提高了管理数据采集、分析、统计的准确度和及时性,在局部应用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第三阶段从近几年开始,目前可以说正处于高潮期,该阶段是在以往信息化基础上的深化和提高,以信息集成化和管理精细化为主要特征。多年来,由于多数企业在初期的信息化建设中往往缺乏对企业信息化整体战略的考虑,各系统平台不一、信息模型不一,导致各系统间形成信息壁垒,信息的流动不顺畅、信息的一致性不能保证、信息的重用性差,难以推行造船设计生产的并行和协同,较大地妨碍了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效益。为此,一些骨干造船企业开始引进和实施PDM系统,以图通过PDM加强产品设计过程的管理,以及对产品信息的统一控制,为设计的协同以及设计信息和制造信息的集成奠定基础。
2.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现状
2.1开发、应用范围广、程度深
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的健康状况究竟如何?中国船舶行业的整体信息化状况是较为健康的,主要原因有:首先,中国船舶企业的基础信息化平台建设一般都达到了较为先进的水平,而新造船基地的建设起点则更高;其次,中国船舶行业的数字化设计平台建设基本处于世界造船行业的领先方阵,开发、应用的范围广、程度深;再次,在数字化管理方面,中国船舶行业目前已经处于从企业里单个部门的应用向整个企业大集成应用过渡的阶段,中国较大型船舶企业近几年都在有计划地进行流程的优化革新及整体管理信息平台的集成应用工作。
2.2 CIMS工程应用程度参差不齐
从项目的进展和应用效果来看,各船厂的进展和应用效果各有不同,有的企业应用深度不断加强,有的则由于资金及其他技术条件的限制,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应用深度远远不够,有的企业仅对CIMS的部分模块或子系统进行了开发,还没有覆盖到造船的各个业务过程,离真正CIMS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与日本、韩国等造船先进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然而,无论如何,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造船信息化还是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近年来,水平确实有了显著提升。
3.中国造船信息化问题及对策
3.1从公司治理的高度,对企业信息化做出安排
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的主要症结有三个:一是缺乏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二是设计信息化比较突出,而管理信息化则尚须加强。三是各企业的信息化投入虽然越来越多,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投资重项目轻规划,重硬件轻软件,重设计轻管理。这些症结其实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从公司治理的高度,对企业信息化做出安排。随着企业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信息化对企业的支撑作用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业务运营层面的支撑,而且上升到管理控制层面的支持,如何通过信息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新的战略竞争机遇,是摆在中国船企面前的新课题。另外,就是整个造船过程除了造船厂之外,还需要很多配套协作厂和外包企业来配合,船舶企业应担负起对配套协作单位信息化进行统一规划、有效实施、资源共享的任务。
3.2建立企业信息化技术创新机制
虽然中国造船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造船设计、制造和管理一体化平台技术处于初级阶段,难以满足中国船舶工业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率的需要,并且中国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造船软件和相关技术,影响了企业信息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中国造船与国外存在很大的差距。
为了解决中国造船存在的种种信息化问题,缩小中国造船信息化与先进造船国家之间的差距,中国船舶企业必须加大企业信息化技术创新力度,建立企业信息化技术创新机制。应用数字化样船技术,建立船舶精益建造体系;以数字技术为纽带促进中国造船企业体制和机制创新,将信息技术与现代造船模式相结合,建立造船精细化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中国船舶工业管理水平,建立“数字化造船”实施保障体系;建立绿色造船体系,满足中国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国船舶工业整体综合实力的飞跃。
3.3基础性工作至关重要
3.3.1在企业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和信息集成化方面:
造船企业信息化发展到现阶段,各业务部门、各设计生产阶段、各专业门类都已使用了信息系统,但由于平台不一致、信息模型不统一、信息视角不一样、数据结构不开放等各种原因,信息集成的难度很大。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新的信息系统还将不断的加入,单靠以往在信息系统间建立数据接口的方法将使系统维护的复杂度成倍增加,建立统一的信息模型和信息交换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信息集成平台成为当务之急。
3.3.2在CAD应用的深化和设计智能化方面:
目前,国内骨干造船企业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应用,在CAD应用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设计深度不够,导致不能向后续的制造、管理环节提供足够的、准确的信息,使设计、生产、管理信息的一体化难以实现。因此,虽然造船CAD在技术层面解决了大部分设计问题,但在应用层面还需要繼续深化。与此同时,还应加强设计标准、设计规范和设计知识的积累、整理和形成,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设计智能化水平。
3.3.3在生产管理的强化和管理精细化方面:
目前,我国造船行业基本上还在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大部分企业在管理信息化方面没有从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组织模型、业务流程等根本问题上进行改造,而仅仅是在原有管理方法下采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因此,应该建立起准确有效的生产计划、物料需求和物料供应体系、充分地调动企业的资源能力、合理地安排企业的资源计划、及时有效地掌握和控制生产成本。
4.结语:
笔者简述了我国造船业信息化的几个发展阶段,分析了我国造船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造船业信息化的发展形势,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徐小峰,赵金楼.面向数字化造船的我国船舶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9,( 6) : 76 -77.
[2]蒋华.船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8(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