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部《聚宝盆》的电视剧,把江南首富沈万三奋斗创业的历程演绎得淋漓尽致。沈万三的财富足以让朱元璋垂涎,那么这样一个富可敌国的人物,到底是怎么发家致富的?
元末明初首富沈万三,这个两腿粘泥从土地里刨食的庄稼汉,把一个普通的江南村庄建成极美的周庄,可谓“商业奇才”。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沈万三的致富之路。
专业完成原始积累
沈万三并非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幸运儿,他也是个两腿粘泥、从土地里刨食的庄稼汉。所以,他的原始积累,也就是做生意的本钱,还得从土里来。
元代江南农业经济发展有两个明显突出的迹象:一是农田水利发展,带来水田种植发达,稻田面积日益扩大;二是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关系逐渐蔓延。沈万三这个家族,正是借着元末这种土地关系的变化,将一部分失去业主和佃户的土地,占归己有。
当时的浙江周庄,人少地多,且水资源非常丰富。沈万三一眼就相中了这里,他用极其便宜的价格就买到了大片肥沃的土地。沈万三的父亲沈佑是一位农业专家,他对施肥和有效灌溉都很有研究(粪治有方、潴泄有法)。于是在父亲的带领下,沈家一家老小齐上马,勤劳耕作,产量自然比别人高,很快就“力田致富”、“田产遍吴下”。
沈万三在专家的指导下,很快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以周庄为大本营,将目光投向商界, 开始进一步拓展他的事业。
成熟的理念是致富之根本
沈万三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经商智慧。他认为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会做生意的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才能获得利润(与时仰俯,获其赢利)。
他是穷苦人出身,所以具有吃苦耐劳的良好品德,他深知创业难的道理,自然会将他的经商理念传授给手下人,于是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企业”精神。加之,他借助于姑苏王张士诚的权势,使自己在国内外的商战之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某年,江南夏熟丰收,秋熟作物也长势甚好,粮价开始下跌。沈万三瞅准时机,将田产当尽,囤积了几万石粮食,亲人皆笑其愚蠢。次年,苏北大旱,粮价飞涨。沈万三将粮食运到苏北,自然狠发了一笔。
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准确地预测生财,是经商者财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经商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当年义军领袖张士诚准备攻打苏州城。由于传闻张士诚专吃人肉,嗜杀成性,造成了苏州百姓们的极大恐慌,各家商号店铺都不惜血本、贱价出售。价钱是一个劲地往下跌,有的已远远低于进货的价钱了,但还是没人买。沈万三准确地预见到张士诚会受元军、朱元璋的双重牵制,苏州城是比较安全的。于是他果断出击,迅速收购了苏州城一半的店铺。等所有的商人回过神来,沈万三已经垄断了全苏州珠宝、瓷器、米行、竹木器店等行业。
机遇达成——天时,地利
据《吴江县志》记载,“沈万三富甲天下,由通番而得”。“通番”即国际贸易。我国的国际贸易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徐福东渡,西汉的张骞通西域。前人的作为更多是为了结交友邦,扬我国威,并非为利益的驱使,财富的积累。而沈万三主张对外贸易因以“求富”为务。
元代推行“诸番商贩,率获厚利”,江南海外贸易非常发达,当时的元朝政府曾设立专管海外贸易的机构——行泉府司,中国商人的足迹遍布日本、南洋、中亚、非洲等地。因此住在距苏州颇近的周庄的沈万三受其影响,开始大做海外贸易文章。周庄坐落在急水江畔,急水江西连白蚬江,可到苏州,东通吴淞江,直达太仓,所以沈家船队可以在周庄急水江浩浩荡荡直达太仓刘家港。
优越的交通使得沈万三奔行于内地和国外各大商贸城市之间,于是,他的“聚宝盆”里盛满了来自各地的金银财宝。沈万三从周庄白蚬江经大运河由刘家港出港是很方便的,加上江、浙丝绸、茶叶、陶器、工艺品等特产又深受海外欢迎,因而扬帆远行,收获颇丰。
孙迩在《云蕉馆纪谈》中说,沈万三“尝为海贾,奔走徽、池、宁、太、常、镇富豪间,辗转贸易,致金数百万,因以显富”。我国著名史学家吴晗曾说过,苏州周庄沈万三一家之所以发财,是由于做海外贸易。所以说,经商致富是沈万三“富甲天下”的主要原因。
超前的理财意识——环境
沈万三非常关注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认为这同把握商机有直接关系。
据《盛湖志》所载,沈万三先是在就近投资,他在吴江盛泽建南胜坊﹑北胜坊,这似乎相当于如今经营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综合性市场,吸引东西南北各路商家到此地做生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沈万三非常关注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认为这同把握商机有直接关系。他“植红梨万树于湖滨”,让经营者消费者都能够置身于秀丽的风景之中,这不仅仅是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有助于构建买卖双方的和谐,于是就会积聚更多的“人气”,这在当时应该说是全新的理念。
沈万三还关心长年独自在外的商贾们的业余生活,“设南书房北书房以处女闾”。“闾”,泛指老百姓,这里的“女闾”是“歌舞伎”的意思。在当时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商业环境中,这不单是允许的,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业余时间总得提供点娱乐生活,这样才留得住客商,也算是完善投资环境的一种措施。
可惜的是,在给南京贡献了三分之一的城墙修建费用后,沈万三又积极踊跃的想出资犒劳军队。没想到,一向最恨商人的朱元璋说:“匹夫竟然也敢犒劳天子的军队,绝对是乱民,该杀”。最终,富可敌国的沈家遭遇了灭族的厄运。
摘自《经理人》
元末明初首富沈万三,这个两腿粘泥从土地里刨食的庄稼汉,把一个普通的江南村庄建成极美的周庄,可谓“商业奇才”。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沈万三的致富之路。
专业完成原始积累
沈万三并非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幸运儿,他也是个两腿粘泥、从土地里刨食的庄稼汉。所以,他的原始积累,也就是做生意的本钱,还得从土里来。
元代江南农业经济发展有两个明显突出的迹象:一是农田水利发展,带来水田种植发达,稻田面积日益扩大;二是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关系逐渐蔓延。沈万三这个家族,正是借着元末这种土地关系的变化,将一部分失去业主和佃户的土地,占归己有。
当时的浙江周庄,人少地多,且水资源非常丰富。沈万三一眼就相中了这里,他用极其便宜的价格就买到了大片肥沃的土地。沈万三的父亲沈佑是一位农业专家,他对施肥和有效灌溉都很有研究(粪治有方、潴泄有法)。于是在父亲的带领下,沈家一家老小齐上马,勤劳耕作,产量自然比别人高,很快就“力田致富”、“田产遍吴下”。
沈万三在专家的指导下,很快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以周庄为大本营,将目光投向商界, 开始进一步拓展他的事业。
成熟的理念是致富之根本
沈万三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经商智慧。他认为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会做生意的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才能获得利润(与时仰俯,获其赢利)。
他是穷苦人出身,所以具有吃苦耐劳的良好品德,他深知创业难的道理,自然会将他的经商理念传授给手下人,于是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企业”精神。加之,他借助于姑苏王张士诚的权势,使自己在国内外的商战之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某年,江南夏熟丰收,秋熟作物也长势甚好,粮价开始下跌。沈万三瞅准时机,将田产当尽,囤积了几万石粮食,亲人皆笑其愚蠢。次年,苏北大旱,粮价飞涨。沈万三将粮食运到苏北,自然狠发了一笔。
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准确地预测生财,是经商者财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经商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当年义军领袖张士诚准备攻打苏州城。由于传闻张士诚专吃人肉,嗜杀成性,造成了苏州百姓们的极大恐慌,各家商号店铺都不惜血本、贱价出售。价钱是一个劲地往下跌,有的已远远低于进货的价钱了,但还是没人买。沈万三准确地预见到张士诚会受元军、朱元璋的双重牵制,苏州城是比较安全的。于是他果断出击,迅速收购了苏州城一半的店铺。等所有的商人回过神来,沈万三已经垄断了全苏州珠宝、瓷器、米行、竹木器店等行业。
机遇达成——天时,地利
据《吴江县志》记载,“沈万三富甲天下,由通番而得”。“通番”即国际贸易。我国的国际贸易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徐福东渡,西汉的张骞通西域。前人的作为更多是为了结交友邦,扬我国威,并非为利益的驱使,财富的积累。而沈万三主张对外贸易因以“求富”为务。
元代推行“诸番商贩,率获厚利”,江南海外贸易非常发达,当时的元朝政府曾设立专管海外贸易的机构——行泉府司,中国商人的足迹遍布日本、南洋、中亚、非洲等地。因此住在距苏州颇近的周庄的沈万三受其影响,开始大做海外贸易文章。周庄坐落在急水江畔,急水江西连白蚬江,可到苏州,东通吴淞江,直达太仓,所以沈家船队可以在周庄急水江浩浩荡荡直达太仓刘家港。
优越的交通使得沈万三奔行于内地和国外各大商贸城市之间,于是,他的“聚宝盆”里盛满了来自各地的金银财宝。沈万三从周庄白蚬江经大运河由刘家港出港是很方便的,加上江、浙丝绸、茶叶、陶器、工艺品等特产又深受海外欢迎,因而扬帆远行,收获颇丰。
孙迩在《云蕉馆纪谈》中说,沈万三“尝为海贾,奔走徽、池、宁、太、常、镇富豪间,辗转贸易,致金数百万,因以显富”。我国著名史学家吴晗曾说过,苏州周庄沈万三一家之所以发财,是由于做海外贸易。所以说,经商致富是沈万三“富甲天下”的主要原因。
超前的理财意识——环境
沈万三非常关注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认为这同把握商机有直接关系。
据《盛湖志》所载,沈万三先是在就近投资,他在吴江盛泽建南胜坊﹑北胜坊,这似乎相当于如今经营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综合性市场,吸引东西南北各路商家到此地做生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沈万三非常关注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认为这同把握商机有直接关系。他“植红梨万树于湖滨”,让经营者消费者都能够置身于秀丽的风景之中,这不仅仅是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有助于构建买卖双方的和谐,于是就会积聚更多的“人气”,这在当时应该说是全新的理念。
沈万三还关心长年独自在外的商贾们的业余生活,“设南书房北书房以处女闾”。“闾”,泛指老百姓,这里的“女闾”是“歌舞伎”的意思。在当时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商业环境中,这不单是允许的,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业余时间总得提供点娱乐生活,这样才留得住客商,也算是完善投资环境的一种措施。
可惜的是,在给南京贡献了三分之一的城墙修建费用后,沈万三又积极踊跃的想出资犒劳军队。没想到,一向最恨商人的朱元璋说:“匹夫竟然也敢犒劳天子的军队,绝对是乱民,该杀”。最终,富可敌国的沈家遭遇了灭族的厄运。
摘自《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