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赏音乐是对音乐作品的体验、感悟、赏析、评价和鉴别,它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不单单是对音乐作品信息的接受与反馈,更是一种主动的、有创造性的审美体验。在进行七年级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为了顺利实现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切实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经过反复探索,笔者总结出了几条行之有效的策略,与广大同行商榷。
一、情景鉴赏,解读内涵
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进一步发展之中,对理解音乐作品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须采取一定手段帮助学生抓住音乐作品主旋律,解读内涵,促进理解。情境鉴赏的方法能够将音乐与图片、视频、动画和文字等结合起来,更为直观生动地展示作品中的意境,有效帮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和内涵。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一个声情并茂、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全面调动学生感官,引导学生用耳听、用眼看、用脑思、用心悟,从了解作品开始,逐步实现感知和解读作品,感受音乐魅力。
教学案例:《念故乡》
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歌曲。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大多也都生活在父母身边,对思乡并没有什么真切的感受,很难对歌曲中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首先用费翔脍炙人口的歌曲《故乡的云》作为情境鉴赏的导入,学生对这首歌曲非常熟悉,禁不住跟着哼唱起来,一曲下来,学生内心已小有波动。随后,播放了课前准备的一段视频,解析了《念故乡》的种种意境:美丽的蓝天下微风徐徐吹来,带来了丝丝乡愁,也送来了与亲人在一起的美好回忆。过去的快乐时光多么令人怀念,而今漂泊在外,孤独悲凉,每一个画面都相应地配上了一句古诗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意境相重叠、融合,与优美的旋律一起营造出了淡淡的思乡情,学生也受到了感染,仿佛对歌曲中表达的那种流浪的艰辛与孤独、思念的苦楚感同身受。
二、比较鉴赏,理性审美
比较思维就是对两种相近或者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的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有助于找寻事物的异同,并发现其本质与特性。比较思维在初中音乐的应用催生了比较鉴赏法。比较鉴赏能够有效拓展审美空间,将学生的视野由一个作品扩大到多个作品,并且激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鉴赏音乐,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中意境的差别。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赏,将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作品的表现方式有什么不同、情感渲染有什么细微区别,或者对于同一个作品,将不同的版本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不同版本的特点,对比之后发现歌曲在不断被传唱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将音乐鉴赏由感性层面向理性层面过渡,培养审美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三、想象鉴赏,升华情感
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之上,对脑海中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在音乐鉴赏中,想象的作用不容小觑。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感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有广泛的生活基础,只是音乐是纯粹的声音艺术,无论它对客观世界的描绘如何生动、形象,其情感表达如何具体、明确,都受表现手段的限制,不可能将艺术家在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完全呈现出来。这便在客观上要求鉴赏者通过自己的想象来丰富和完善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隐含信息,与艺术家一起共同实现音乐作品的完美呈现。为了引导初中生的正确想象以促进对作品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其他艺术形式,如古诗词、书法、绘画、舞蹈等,再配以简单精炼的语言引导,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够进行有组织的想象,升华自己的情感认识。
教学案例:《哦,林中那间小屋》
这是一首旋律简单、感情真挚的叙事歌曲,为了诱发学生想象,用心感受歌曲的深刻含义,笔者请学生凝神谛听,闭眼想象:你看到了那个隐藏在山林中的小木屋了么?这个小屋有什么重要的象征意义?曾经住在这里的老人去了哪里,现在是谁在居住?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一曲终了,笔者又请学生拿起纸和笔,将自己的想象画出来或写出来。几分钟后,在美妙的歌声中,学生的作品就出炉了,有的图文并茂,不仅画上了小木屋和老人的笑容,还配上了几句诗词,有的学生描绘了老人生前牵着猎狗护林的情景,还有的学生着重赞扬了青年的无私奉献,更有的学生把这首歌写成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尽管有些作品粗糙,有些作品精致,却都表现了学生的想象力,表达了他们自己的真实情感,也提升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总之,在探索中小学音乐衔接的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有步骤地开展情境鉴赏、比较鉴赏和想象鉴赏,引导学生逐步由简单和被动地感受音乐向高级且主动地鉴赏音乐过渡,活跃想象力,提高创造力。
(责任编辑 黄 晓)
一、情景鉴赏,解读内涵
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进一步发展之中,对理解音乐作品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须采取一定手段帮助学生抓住音乐作品主旋律,解读内涵,促进理解。情境鉴赏的方法能够将音乐与图片、视频、动画和文字等结合起来,更为直观生动地展示作品中的意境,有效帮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和内涵。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一个声情并茂、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全面调动学生感官,引导学生用耳听、用眼看、用脑思、用心悟,从了解作品开始,逐步实现感知和解读作品,感受音乐魅力。
教学案例:《念故乡》
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歌曲。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大多也都生活在父母身边,对思乡并没有什么真切的感受,很难对歌曲中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首先用费翔脍炙人口的歌曲《故乡的云》作为情境鉴赏的导入,学生对这首歌曲非常熟悉,禁不住跟着哼唱起来,一曲下来,学生内心已小有波动。随后,播放了课前准备的一段视频,解析了《念故乡》的种种意境:美丽的蓝天下微风徐徐吹来,带来了丝丝乡愁,也送来了与亲人在一起的美好回忆。过去的快乐时光多么令人怀念,而今漂泊在外,孤独悲凉,每一个画面都相应地配上了一句古诗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意境相重叠、融合,与优美的旋律一起营造出了淡淡的思乡情,学生也受到了感染,仿佛对歌曲中表达的那种流浪的艰辛与孤独、思念的苦楚感同身受。
二、比较鉴赏,理性审美
比较思维就是对两种相近或者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的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有助于找寻事物的异同,并发现其本质与特性。比较思维在初中音乐的应用催生了比较鉴赏法。比较鉴赏能够有效拓展审美空间,将学生的视野由一个作品扩大到多个作品,并且激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鉴赏音乐,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中意境的差别。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赏,将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作品的表现方式有什么不同、情感渲染有什么细微区别,或者对于同一个作品,将不同的版本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不同版本的特点,对比之后发现歌曲在不断被传唱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将音乐鉴赏由感性层面向理性层面过渡,培养审美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三、想象鉴赏,升华情感
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之上,对脑海中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在音乐鉴赏中,想象的作用不容小觑。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感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有广泛的生活基础,只是音乐是纯粹的声音艺术,无论它对客观世界的描绘如何生动、形象,其情感表达如何具体、明确,都受表现手段的限制,不可能将艺术家在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完全呈现出来。这便在客观上要求鉴赏者通过自己的想象来丰富和完善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隐含信息,与艺术家一起共同实现音乐作品的完美呈现。为了引导初中生的正确想象以促进对作品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其他艺术形式,如古诗词、书法、绘画、舞蹈等,再配以简单精炼的语言引导,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够进行有组织的想象,升华自己的情感认识。
教学案例:《哦,林中那间小屋》
这是一首旋律简单、感情真挚的叙事歌曲,为了诱发学生想象,用心感受歌曲的深刻含义,笔者请学生凝神谛听,闭眼想象:你看到了那个隐藏在山林中的小木屋了么?这个小屋有什么重要的象征意义?曾经住在这里的老人去了哪里,现在是谁在居住?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一曲终了,笔者又请学生拿起纸和笔,将自己的想象画出来或写出来。几分钟后,在美妙的歌声中,学生的作品就出炉了,有的图文并茂,不仅画上了小木屋和老人的笑容,还配上了几句诗词,有的学生描绘了老人生前牵着猎狗护林的情景,还有的学生着重赞扬了青年的无私奉献,更有的学生把这首歌写成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尽管有些作品粗糙,有些作品精致,却都表现了学生的想象力,表达了他们自己的真实情感,也提升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总之,在探索中小学音乐衔接的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有步骤地开展情境鉴赏、比较鉴赏和想象鉴赏,引导学生逐步由简单和被动地感受音乐向高级且主动地鉴赏音乐过渡,活跃想象力,提高创造力。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