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C是谁?一位家住江西省鹰潭市的大学三年级学生。
赵C在闹什么?在捍卫自己的“姓名权”。因为名字中有个“C”字,申领第二代身份证时碰到了麻烦,可赵C认为自己的名字好听易记,又是全国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坚决不肯改用“原汁原味的汉字”。于是,一怒之下,将当地公安分局告上了法庭。2008年6月6日,这起全国首例姓名权案作出一审判决:赵C胜诉。
我不知道在庭审时,法官怎么称呼赵C先生。把“C”视为英文字母,读相近的汉字应是“赵西”;如果是法文字母,则应读“赵赛”;如果是德文字母,又应读“赵猜”。反正你就猜吧。万一英、法、德都不是,赵先生用的是俄文字母,那双音节姓名就成了三音节,要读成“赵爱斯”。或许还会有人把“C”当成汉语拼音中的声母,读成“赵刺”;甚至当成化学元素符号,读成“赵碳”。某读者把“C”看成了图形,赵先生又成了“赵半圈”……天哪,一个名字竟有N种读法!赵C啊赵C,你不是在耍我们吗?
赵C的爸爸是位律师,大名叫赵志荣,一个中规中矩的中国人的名字。他当年给儿子取名赵C,我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闹着玩的。泛娱乐化的今天,找乐子成了时尚。春节晚会上不是赵本山的“忽悠”一峰独秀吗?电影市场上不是周星驰的“无厘头”长盛不衰吗?给孩子取名字时乐一把,也算是留下了时代烙印吧。自从赵C成了热点人物之后,我们发现和赵C爸爸想到一块儿的大有人在。且看报纸上披露的名字:有人叫周E,有人叫郑K,还有一位想叫黄O奔,据说灵感来自“OPEN”,寓意为“开放”;也有人另辟蹊径,干脆不用普通字母,叫什么邹β,叫什么刘@……或者虽然用的是汉字,在娱乐性方面却一点不比字母名逊色,比如一位黄姓父亲给儿子取名“黄帝”,一位万姓父亲给儿子取名“万岁”,还有一家姓钟,生了一对双胞胎,大儿子取名“钟共”,小儿子取名“鐘央”。这些玩笑未免开得太大了吧?
姓名是一种文化。它是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研究的对象。对姓名的尊重,说到底是对人的尊重。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取名虽然说不上是“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但每一个名字的诞生,都有一个搜肠刮肚的过程。不错,民间也有狗娃、铁蛋这类充满谐趣的名字,但它们并不是玩笑的产物,恰恰相反,取名者想通过这些贱名保佑生命,祈祷平安,其中有着虔诚而严肃的人生思考。有谁愿意让自己的名字成为别人解闷儿的对象呢?
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名字也许没有多少神圣感,那至少也应该重视它的实用价值。一个名字很可能伴随人的一生,是不该视若儿戏的。外文字母就那么几十个,如果都用它来取名字,那我们出门碰到的,不是王A,就是李B,不是赵C,就是陈D,这不有点儿滑稽吗?正如一条谜语所说,名字这个东西,它为你自己所有,却为别人所用。别人感到不方便,最后必然是你自己感到不方便。姓名的娱乐化效果,是以增加人生的障碍为代价的,成本太高了吧。
所以,我说:别闹了,赵C!当然,除了赵C,还有王A、李B、陈D……法院判赵C胜诉,反映了法制建设的进步;赵C如果自觉改名,则反映了人文修养的进步。前者是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后者是对文化规范的尊重:两者都是我们所期待的。
摘自《咬文嚼字》 编辑/刘杨
赵C在闹什么?在捍卫自己的“姓名权”。因为名字中有个“C”字,申领第二代身份证时碰到了麻烦,可赵C认为自己的名字好听易记,又是全国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坚决不肯改用“原汁原味的汉字”。于是,一怒之下,将当地公安分局告上了法庭。2008年6月6日,这起全国首例姓名权案作出一审判决:赵C胜诉。
我不知道在庭审时,法官怎么称呼赵C先生。把“C”视为英文字母,读相近的汉字应是“赵西”;如果是法文字母,则应读“赵赛”;如果是德文字母,又应读“赵猜”。反正你就猜吧。万一英、法、德都不是,赵先生用的是俄文字母,那双音节姓名就成了三音节,要读成“赵爱斯”。或许还会有人把“C”当成汉语拼音中的声母,读成“赵刺”;甚至当成化学元素符号,读成“赵碳”。某读者把“C”看成了图形,赵先生又成了“赵半圈”……天哪,一个名字竟有N种读法!赵C啊赵C,你不是在耍我们吗?
赵C的爸爸是位律师,大名叫赵志荣,一个中规中矩的中国人的名字。他当年给儿子取名赵C,我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闹着玩的。泛娱乐化的今天,找乐子成了时尚。春节晚会上不是赵本山的“忽悠”一峰独秀吗?电影市场上不是周星驰的“无厘头”长盛不衰吗?给孩子取名字时乐一把,也算是留下了时代烙印吧。自从赵C成了热点人物之后,我们发现和赵C爸爸想到一块儿的大有人在。且看报纸上披露的名字:有人叫周E,有人叫郑K,还有一位想叫黄O奔,据说灵感来自“OPEN”,寓意为“开放”;也有人另辟蹊径,干脆不用普通字母,叫什么邹β,叫什么刘@……或者虽然用的是汉字,在娱乐性方面却一点不比字母名逊色,比如一位黄姓父亲给儿子取名“黄帝”,一位万姓父亲给儿子取名“万岁”,还有一家姓钟,生了一对双胞胎,大儿子取名“钟共”,小儿子取名“鐘央”。这些玩笑未免开得太大了吧?
姓名是一种文化。它是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研究的对象。对姓名的尊重,说到底是对人的尊重。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取名虽然说不上是“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但每一个名字的诞生,都有一个搜肠刮肚的过程。不错,民间也有狗娃、铁蛋这类充满谐趣的名字,但它们并不是玩笑的产物,恰恰相反,取名者想通过这些贱名保佑生命,祈祷平安,其中有着虔诚而严肃的人生思考。有谁愿意让自己的名字成为别人解闷儿的对象呢?
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名字也许没有多少神圣感,那至少也应该重视它的实用价值。一个名字很可能伴随人的一生,是不该视若儿戏的。外文字母就那么几十个,如果都用它来取名字,那我们出门碰到的,不是王A,就是李B,不是赵C,就是陈D,这不有点儿滑稽吗?正如一条谜语所说,名字这个东西,它为你自己所有,却为别人所用。别人感到不方便,最后必然是你自己感到不方便。姓名的娱乐化效果,是以增加人生的障碍为代价的,成本太高了吧。
所以,我说:别闹了,赵C!当然,除了赵C,还有王A、李B、陈D……法院判赵C胜诉,反映了法制建设的进步;赵C如果自觉改名,则反映了人文修养的进步。前者是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后者是对文化规范的尊重:两者都是我们所期待的。
摘自《咬文嚼字》 编辑/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