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学生的烦恼,更是最让语文老师头疼的事情。学生对作文的畏惧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文呢?“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就会经常想写、愿写、乐写,写的多了写作的水平自然而然会得到提高。所以写作能力的培养必须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及学生写作的真实情感,积累丰富的写作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正确而有效地引导,让广大学生在作文上真正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关键词:作文;兴趣和爱好;培养;引导
“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学生的烦恼,更是最让语文老师头疼的事情。学生对作文的畏惧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文呢?我认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使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就会经常想写、愿写、乐写,写的多了写作的水平自然而然会得到提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认为有必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乐于阅读,下笔成文
现在,大多数的学生都是提笔作文总感到腹中空空、力不从心,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平时不注意积累。古人说:“书读百变,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些都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的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样的内容、片段,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甚至是背下来。要写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本,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营养。这样时间长了,积累的东西多了,作文课上语言表达就会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吧!
二、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文章就会写到什么程度。”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一旦“源头活水”滚滚而来,思想的火花就会迸射出耀眼的光芒,内心的情感就会随笔端源源不断地流出来。要想让学生有事可写,有章可依,就得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捕捉和积累写作素材。我们要告诉学生生活中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有颇高的哲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反复琢磨,就会从中悟出给人以启迪的道理。比如,面对仲秋明月,苏轼书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再如,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情感。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捕捉生活中动人的一幕,让他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这样,学生再写作文的时候就不会抱怨“没啥好写”了。此外,教导学生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写作的时候就会善于吐露真实情感,不再矫揉做作,不再为了作文而作文了。
三、亲自“下水”,以身示范
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除了对学生的写作方面做必要的指导外,还要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自己动笔,亲自“下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强调教师下水文写作。教师下水和学生一起作文,这的确是作文教学过程中值得重视,值得研究的做法。一方面,教师下水有利于指导学生写作,做到预先指导有的放矢。作文命题是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践的,要想知道自己的命题是否恰当,这就很有必要亲自下水体验,动笔写一写,指导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与,有了切身的体会,总结讲评时才能做到循循善诱、现身说法,使学生感到容易接受。教师亲自写作,将现实的生活变成文字,可以是班内的真人真事,可以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将作品拿到班内与学生分享,可能自己的水平不是很高,但在学生心目中,你会变得很伟大、很神奇,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喜欢,甚至是崇拜你,也许会因喜欢他的语文老师而喜欢上了作文。
四、多加肯定,树立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结果,他们的学习意愿就全消失……”这句话讲得十分精辟。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的作文切忌吹毛求疵、要求过高。只要他们标题拟得有新意或开篇简洁明快,或某个修辞用得恰到好处,甚至是一个新颖得体的词语等等,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的表扬鼓励犹如给学生注入一支兴奋剂,使学生受到莫大的鼓舞,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每次作文课后,我都会挑选出一些优秀作文或者是进步较大的同学的作文,利用班级文化将这些作文“发表”到墙壁上。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我还鼓励学生们举办手抄报展、写校园广播稿、评论学校或社会的热点问题等等,还鼓励他们向报刊杂志社投稿。这些做法都大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
五、互相评改,共同进步
摒弃传统教学中“学生写,教师批”的单一做法,让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来。常用的方法有:自评、同桌互评、全班评等。学生在作文本上写上批语与批注,然后自行反馈交流,有时候意见不统一,还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但这又何妨呢?争论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我比较欣赏自评。叶老说过:“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给如何引导和指导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通过自改,学生提高了认识能力和写作水平。学生在修改作文时反复进行炼意、炼句、炼字,从中获益不少,作文明显提高。实践证明,让学生相互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取得成效的,这就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训练、提高。所以写作能力的培养必须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及学生写作的真实情感,积累丰富的写作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正确而有效地引导,让广大学生在作文上真正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新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研究丛书“自主学习”,四川教育出版社.
[2] 肖延寿著.“自主学习----课堂“自学四步教学法”初探”,中国物资出版社.
[3] 孙桴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途径”,中国物资出版社.
[4] 张晓梅.张英宏.“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作文;兴趣和爱好;培养;引导
“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学生的烦恼,更是最让语文老师头疼的事情。学生对作文的畏惧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文呢?我认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使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就会经常想写、愿写、乐写,写的多了写作的水平自然而然会得到提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认为有必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乐于阅读,下笔成文
现在,大多数的学生都是提笔作文总感到腹中空空、力不从心,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平时不注意积累。古人说:“书读百变,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些都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的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样的内容、片段,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甚至是背下来。要写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本,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营养。这样时间长了,积累的东西多了,作文课上语言表达就会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吧!
二、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文章就会写到什么程度。”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一旦“源头活水”滚滚而来,思想的火花就会迸射出耀眼的光芒,内心的情感就会随笔端源源不断地流出来。要想让学生有事可写,有章可依,就得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捕捉和积累写作素材。我们要告诉学生生活中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有颇高的哲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反复琢磨,就会从中悟出给人以启迪的道理。比如,面对仲秋明月,苏轼书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再如,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情感。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捕捉生活中动人的一幕,让他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这样,学生再写作文的时候就不会抱怨“没啥好写”了。此外,教导学生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写作的时候就会善于吐露真实情感,不再矫揉做作,不再为了作文而作文了。
三、亲自“下水”,以身示范
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除了对学生的写作方面做必要的指导外,还要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自己动笔,亲自“下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强调教师下水文写作。教师下水和学生一起作文,这的确是作文教学过程中值得重视,值得研究的做法。一方面,教师下水有利于指导学生写作,做到预先指导有的放矢。作文命题是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践的,要想知道自己的命题是否恰当,这就很有必要亲自下水体验,动笔写一写,指导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与,有了切身的体会,总结讲评时才能做到循循善诱、现身说法,使学生感到容易接受。教师亲自写作,将现实的生活变成文字,可以是班内的真人真事,可以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将作品拿到班内与学生分享,可能自己的水平不是很高,但在学生心目中,你会变得很伟大、很神奇,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喜欢,甚至是崇拜你,也许会因喜欢他的语文老师而喜欢上了作文。
四、多加肯定,树立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结果,他们的学习意愿就全消失……”这句话讲得十分精辟。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的作文切忌吹毛求疵、要求过高。只要他们标题拟得有新意或开篇简洁明快,或某个修辞用得恰到好处,甚至是一个新颖得体的词语等等,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的表扬鼓励犹如给学生注入一支兴奋剂,使学生受到莫大的鼓舞,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每次作文课后,我都会挑选出一些优秀作文或者是进步较大的同学的作文,利用班级文化将这些作文“发表”到墙壁上。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我还鼓励学生们举办手抄报展、写校园广播稿、评论学校或社会的热点问题等等,还鼓励他们向报刊杂志社投稿。这些做法都大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
五、互相评改,共同进步
摒弃传统教学中“学生写,教师批”的单一做法,让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来。常用的方法有:自评、同桌互评、全班评等。学生在作文本上写上批语与批注,然后自行反馈交流,有时候意见不统一,还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但这又何妨呢?争论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我比较欣赏自评。叶老说过:“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给如何引导和指导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通过自改,学生提高了认识能力和写作水平。学生在修改作文时反复进行炼意、炼句、炼字,从中获益不少,作文明显提高。实践证明,让学生相互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取得成效的,这就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训练、提高。所以写作能力的培养必须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及学生写作的真实情感,积累丰富的写作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正确而有效地引导,让广大学生在作文上真正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新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研究丛书“自主学习”,四川教育出版社.
[2] 肖延寿著.“自主学习----课堂“自学四步教学法”初探”,中国物资出版社.
[3] 孙桴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途径”,中国物资出版社.
[4] 张晓梅.张英宏.“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