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该倡议受到西方媒体日益密切的关注。研究西方主流媒体的“一带一路”倡议报道有助于理解西方媒体的报道思维与策略,有助于理解“一带一路”倡议乃至中国所处的舆论环境。本研究以索尼娅·K.福斯的修辞批评框架为理论模型,对《华盛顿邮报》网站2018年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9篇报道进行了意识形态修辞批评,识别出涉及意识形态的修辞现象257例,分析了《华盛顿邮报》“一带一路”倡议议题下的意识形态体系,同时从修辞角度为中国媒体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传播能力提出建议。
【关 键 词】 修辞格;意识形态修辞批评;“一带一路”倡议;《华盛顿邮报》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六年多来,“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果,获得了世界各国媒体的关注。外媒不乏对“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成就的报道,但也时有质疑的声音。明晰负面声音的传播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受众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切,及时调整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策略。
对外媒“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现有研究主要沿新闻传播学和语言学两条路径开展。新闻传播学进路的研究多采用框架理论,对外媒报道的数量、篇幅、主题、倾向、信源等进行分析,总结外媒“一带一路”倡议报道框架。语言学进路的研究多采用批评话语分析或语料库分析等方法,解析外媒报道中的语言表达效果。两种研究取向各具优势,但正如陈力丹教授所言,研究时不能只停留于分析报道是正面还是负面,而应从根源上探究外国人看待中国的视角和传播心理。①因此,本研究采用意识形态修辞批评方法,分析外媒报道如何通过修辞手段建立起“一带一路”倡议议题下的意识形态,搭建起微观层面的语言表达与宏观层面的主旨之间的桥梁,从而加深对外媒报道思路的理解,为中国媒体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意识形态修辞批评范式
修辞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古希腊时代,修辞学关注的通常是公共演说的艺术。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新修辞学的兴起,“几乎所有人类交际行为”②都被纳入修辞学的研究范围,修辞(rhetoric)可以用来指代一切使用符号诱发合作的行为。
伴随着新修辞学的发展,修辞批评(rhetorical criticism)从20世纪前半期开始盛行。一般认为,美国修辞学家赫伯特·A.维切恩斯(Herbert A.Wichelns)于1925年发表的《演讲的文学批评》(The Literary Criticism of Oratory)标志着西方修辞批评的开始。③在维切恩斯的定义中,修辞批评指的是“对演说者将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听众的方法的分析与评价”。④20世纪60年代以来,修辞批评进入多元范式阶段,各种修辞批评范式百花竞放,其中包括女性主义修辞批评、戏剧主义修辞批评、叙事修辞批评等。⑤
在各种修辞批评范式中,意识形态修辞批评(ideological criticism)是较年轻的一种。1980年,迈克尔·加尔文·麦吉(Michael Calvin McGee)发表了题为《意符:修辞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The Ideograph: A Link Between Rhetoric and Ideology)的文章,为意识形态修辞批评范式奠定了理论基础。⑥麦吉将意识形态定义为“一种由体现集体承诺的标语式的术语构成的政治话语”,而其中的术语,即“意符”(ideograph),“是一种有所特指,但模棱两可、定义不明的规范性的目标”。①诸如自由、平等、暴政等词皆是意符,指导着人们按意符规训或摈弃的方式行动、思考。基于意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阐述,麦吉提出了意识形态修辞批评的三步框架,即“识别出一个社会的全部意符、分析考察意符的历时结构、分析考察意符的共时结构”,从而发现意识形态是如何通过符号影响人和社会的。1983年,美国学者菲利普·万德(Philip Wander)指出:“现代修辞批评的意识形态转向体现了危机的存在,承认了利益是被建构的、存在的世界观不止一种”,意识形态修辞批评“让人们能够辨识好的理由,参与正确的行动”,“创造更好的世界”。②
国内现有的媒介文本研究多依循框架分析的高、中、低层次思路,③使用修辞批评作为研究工具的成果仍比较少。邓志勇等详尽介绍了各种修辞批评范式,并在2012年使用意符选择、句法转换和意识形态隐喻三个指标考察了《时代周刊》涉华报道中的意识形态。④但少有研究者采用修辞批评作为研究工具对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外媒报道进行分析。在新修辞学的视野下,外媒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传播无疑都属于通过符号来诱发合作的修辞行为,从意识形态修辞批评视角出发能够为相关领域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二)福斯的意識形态修辞批评四步框架
2017年,美国修辞学家索尼娅·K.福斯(Sonja K. Foss)在《修辞批评:探索与实践(第五版)》(Rhetorical Criticis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中介绍了多种重要的修辞批评范式。福斯将修辞定义为“人使用符号进行传播的行为”,将意识形态定义为“决定着一个群体对世界的某些方面如何阐释的观念或信念体系”。福斯指出:“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最终一种意识形态会在某种文化中取得霸权地位,指导人们的行为。占霸权地位的意识形态为了维持地位会通过修辞手段⑤来更新、强化、捍卫自身。”因此,“意识形态修辞批评是为了识别现有的各种设置并辨明其后的意识形态,发觉意识形态代表的是谁的利益,唤起人们的注意,允许更好的替代方案的可能性,以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①
福斯提出了修辞批评的四步框架,具体到意识形态修辞批评共有以下四步: 第一步,选择考察对象。考察对象不仅限于政治文本,也可以是歌曲、网站等。
第二步,分析考察对象。该环节共有四个步骤:
首先,识别呈现的元素。对于文本来说可以是句式、修辞格;对于歌曲来说,可以是作曲、编曲或者歌词;对于建筑来说,可以是形状、材质……研究者可以自主选择关注全部或部分的元素并列成清单,以便解读其中暗含的元素。
其次,鉴别暗含的元素,研究者逐个解读清单中各个元素的暗含义。
再次,建立意识形态。在识别出的暗含元素的基础上,建立出一个完整的意识形态体系。
最后,识别意识形态的功能,即对受众的影响。
第三步,制定研究问题。问题可以是“暗含的意识形态是什么?”“代表的是谁的利益?”“对受众有何影响?”等。
第四步,撰写论文。
(三)概念界定与研究设计
鉴于“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意识形态特征,本研究依据福斯的意识形态修辞批评四步框架展开。依照福斯的“邀请修辞”(invitational rhetoric)②观,本研究将“修辞”定义为传播者用符号邀请受众理解自己的观点或参与合作的过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采用的是意识形态(ideology)的“弱式说”,即意识形态是人们看待事物的一种认知体系,这个定义与常见的认为“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的“强式说”③有所差异。
第一步选取的语料是2018年《华盛顿邮报》网站(www.washingtonpost.com) 上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题的文章共计9篇。本文选取《华盛顿邮报》2018年“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报道作为分析样本具有如下意义: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当中国媒体在全面回顾倡议提出五年来取得的成效、分析倡议框架下未来的国际合作方向时,以《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西方媒体也对“一带一路”倡议投入了较大关注,分析《华盛顿邮报》在这一年里的相关新闻报道和评论有助于观察《华盛顿邮报》五年来沉淀的“一带一路”观,有助于理解“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西方舆论环境;2018年也是中美贸易摩擦激烈、中美关系紧张的一年,选择这一年的样本有助于观察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的中美关系对《华盛顿邮报》“一带一路”观的影响。
第二步选择考察的元素是报道中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涉及意识形态层次的修辞格。选择修辞格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文本中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有助于发现其后的意识形态。
第三步选择回答的问题主要有二:第一,《华盛顿邮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蕴含的意识形态体系是什么?第二,中国媒体应如何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传播能力?
在这三步的基础上,展开分析与论述。在下文中,将以修辞格为脉络展示识别并解读文本中暗含元素的过程。
二、《华盛顿邮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意识形态构建
(一)解读文本中修辞现象的暗含义
依据福斯的意识形态修辞批评四步框架,本研究中识别出暗含意识形态的修辞现象257例,包括21种修辞格。下文将分别展现每种修辞格的例证。
1.明喻(simile)
例句1:As with the U.S.S.R.'s strategic concerns about shoring up its eastern fringes, Beijing's fears of separatism in its west have driven a surge in capital projects there in recent years, next to which Belt and Road projects look like merely the tip of the iceberg.(报道3) ①
暗含义:该句将“一带一路”倡议比作“冰山一角”,有两层含义。第一,“一带一路”倡议还有很多项目没有公开;第二,没有公开的项目可能像航行时遇到的小冰山一样让巨轮倾覆,中国不为人知的意图也可能会对其他国家造成伤害。
2.隐喻(metaphor)
例句2:That should be a worrying prospect for China,a would-be great power whose current phase of growth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ingly aggressive military posture and a tsunami of capital spending in its strategic neighborhood.(报道3)
暗含义:将中国在邻国的投资比作“tsunami”(海啸),暗指中国在邻国的投资过多,如同海水一般,可能給接受国带来海啸般的灾难。
例句3:Risks include corruption (the Kyrgyz prime minister resigned over allegations that bidding for a construction project was rigged)and the creation of white elephants (like the international airport in Sri Lanka that hosts only a couple of flights a day).(报道5)
暗含义:“白色的大象”在南亚、东南亚被视作神圣之物,同时也有昂贵而无用的东西之意。该句把基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斯里兰卡建设的国际机场比作“白色的大象”,认为造成了资源浪费。
3.拟人(personification) 例句4:…Beijing is a reckless, self-serving or sinister actor creating problems that others eventually will have to fix.(报道7)
暗含义:这一句中“北京”所指代的中国政府被拟人化成了一个“鲁莽的、只顾自己的、阴险的、给别人造成烂摊子的演员”,暗含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在推行“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政府只顾自己利益,不顾可能会给其他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
4.转喻(metonymy)
例句5:The gas pipeline to Kyaukpyu has barely run at one-third of capacity since it was inaugurated in 2013, and the parallel oil tube sat dry for years before the first cargo was loaded up last year–not a great return on the $2.5 billion spent building them.(报道3)
暗含义:“运油管道干涸数年”是一种转喻手法,用这个画面来指代运油管道闲置的现象,即认为“一带一路”倡议造成了资源浪费,给参与国当地带来了负面的经济效应。
5.典故、暗指(allusion)
例句6:Soviet Collapse Echoes in China’s Belt and Road (报道3的标题)
暗含义:这篇文章认为苏联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资源浪费并导致了苏联解体。通过引用苏联解体的典故,该句用“echoes”(回响)一词暗指“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也是基于同样的发展观念,将会造成不好的后果,并且如果中国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将有同苏联一样解体的可能。
6.类比(analogy)
例句7:Indeed, to many, Beijing's dream of a new future is starting to look uncomfortably like nightmares of the past.(报道4)
暗含义:此处,“北京对新未来的梦想”指的是有益于全人类的“一带一路”倡议被广泛接受,而“过去的噩梦”指的是东南亚国家被殖民的历史。该句将“一带一路”倡议类比为中国殖民的手段,认为中国推广“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不是为了世界和平发展,而是为了称霸。
7.对照(contrast)
例句8:China is also offering to help other countries learn from its “Great Firewall”—in effect sharing knowledge to limit knowledge-sharing.(报道1)
暗含义:在这一句中,“分享知识”和“限制知识分享”两个意思相反的词组构成了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效果。该句认为中国口头上承诺促进世界各国交流,实际上却限制网络的互联互通,质疑中国在国内实行的政策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和原则相悖。
8.夸张(hyperbole)
例句9:As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s signature foreign policy vision, it is massive in all dimensions, aiming to bind Beijing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rough more than $1 trillion of new infrastructure, scores of trade agreements and countless other connections.(报道1)
暗含义:在中方表述中,“一带一路”倡议所要建立的联系不可能是“countless”(无数的)。此句中多处使用夸张手法,暗指“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过多,以致难以落实。
9.曲言(litotes)
例句10:While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such as variable-gauge trains and new broad-gauge routes from Moscow to central Europe have been aired, they remain no more than proposals.(报道8)
暗含义:在该句之前,报道8介绍了各国不同的铁轨標准会给欧亚铁路建设造成困难。“只不过是提议”这个曲折的表达实际上暗指这些提议都不切实际,因此该句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欧亚铁路建设将会遇到困难且成效不大。
10.悖论(paradox)
例句11:“The Soviet Union's ‘abundant’natural resources had become a curse,”he wrote.“Resource development swallowed up a large fraction of the investment budget for little increase in GDP.”(报道3)
暗含义:“苏联丰富的资源成了一种诅咒”,这句话与常识相悖。运用这一悖论,该句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大规模开发资源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不符合经济规律,会导致经济的衰落。
11.矛盾修饰法(oxymoron) 例句12:…BRI is a thinly veiled attempt to position China at the center of the global trading network; a charm offensive to buy the allegiance of world leaders; and a strategic bid to challenge U.S. hegemony in Asia and the wider world.(报道7)
暗含义:“魅力”与“攻击”两词似乎相悖,因此用“魅力”来形容“攻击”构成了矛盾修饰法。通过将中国推广“一带一路”倡议的行为比作“笑脸攻击”,该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真实意图提出了质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满足中国自身的利益。
12.警句(epigram)
例句13 :As Xi said at the Belt and Road Forum in Beijing last year, “The ancient silk routes were not for trade only, they boosted flow of knowledge as well…Today, a multi-dimension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 is taking shape…featuring land-sea-air transportation routes and an information expressway.”But Chinese censorship and cyber security laws have become more intrusive.(报道1)
暗含义:此处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并非为了表示认同,而是暗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际情况与习主席表述不同,尤其是中国对互联网的管控日益增强,与“一带一路”倡议倡导的互联互通相悖。
13.反问句(rhetorical question)
例句14:…there will be some winners, but does Hong Kong have the expertise to pick them?(报道9)
暗含义:在此句之前,该篇报道聚焦于“一带一路”倡议给某些参与国家造成的问题。因此,此处的反问句“香港能否选到那些成功的项目?”实际上是指香港不会从“一带一路”倡议中获利。
14.讽刺(sarcasm)
例句15:The conventional worry abou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is that it will doom the recipients of its largess to a future as indebted clients of Beijing.(报道3)
暗含义:此处并非真的是说“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慷慨的赠品”,而是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是中国的阴谋,会给参与国带来高额债务等不良影响,是为了中国称霸铺路。
15.头韵(alliteration)
例句16:Projects favor speed over safety…(报道2)
暗含义:此句批评中国“一带一路”建设过于注重速度,较少关心安全和环保问题,其中“speed”(速度)与“safety”(安全)两词词首辅音皆是 /s/,构成了头韵,强化了该句的表现效果,增强了批评的力度。
16.辅韵(consonance)
例句17:The maritime advantage only increases as distance rises.(报道8)
暗含义:该句认为铁路运输相较于海运没有优势,且距离越远海运优势越大,句中“increases”(增加)和“rises”(增加)两词词尾辅音相同,构成了辅韵,增强了这句话的表达效果,更加凸显了对“一带一路”倡议必要性和实际成效的质疑。
17.押韵(rhyme)
例句18:“The future’s coming now,” a group of children sang in one clip. “The Belt and Road is how.”(报道4)
暗含义:这是对中国政府发布的一段视频中孩子们唱词的翻译,句意为“未来现在就要来到”“‘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实现的方式”。译文选择用“now”(现在)和“how”(实现的方式)构成押韵,可能是因为原歌词押韵而如此设计,但此处的押韵并未使歌词表现得更加有力,反而增添了滑稽色彩,部分消解了原歌词所要传递的信息。再加上“一群孩子”和“一起鼓掌”的对照,该句认为中国在推行“一带一路”倡议时有洗脑之嫌。
18.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
例句19:It's a tribute to the romance of rail travel that whenever a train inaugurates a new path along the 12,000 kilometer-odd corridor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it's greeted not with reflections on the route’s obvious inadequacies but by dragon dancers, media scrums and breathless plaudits.(報道8) 暗含义:表面上“气喘吁吁”是用来形容“喝彩”,实际上是用来修饰喝彩的观众。通过运用移就手法,该段认为中国不仅忽视了“一带一路”倡议的问题,还大肆庆祝,认为中国缺乏经济常识和审慎考虑。
19.双关(pun)
例句20:Railways Put China on a Belt and Road to Nowhere(报道8的标题)
暗含义:此处的“路”既指“一带一路”倡议,也指“一带一路”提倡建设的欧亚铁路。该句认为铁路建设会让“一带一路”倡议通向穷途末路。
20.重复(repetition)
例句21:In practice, the efficiency, flexibility, volumes and logistical simplicity of maritime freight have won out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报道8)
暗含义:“一次、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强调了海运相较于铁路运输的优势,认为“一带一路”提倡的铁路建设缺乏足够的必要性。
21.排比(parallelism)
例句22:But unlike with the Chinese model, contracts are transparent, governments aren’t loaded with debt they cannot pay and local workers are hired.(报道6)
暗含义:“合同透明”“政府不负重税”“当地工作者有工作”,三句句式相同,构成了排比。通过“与中国模式不同”的比较,该句批评了“一带一路”建设中存在合同不透明的现象,会给当地带来重税,且对当地人没有好处,并建议美国提出更好的模式以应对“一带一路”倡议。
在这257例中,隐喻共有136例,占比52.92%(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下同),超过总数的一半;对照共计36例,占比14.01%;转喻共有16例,占比6.23%;拟人共有11例,占比4.28%;类比共有8例,占比3.11%;讽刺、反问句和夸张都各有6例,占比皆是2.33%;双关、典故和头韵都各有4例,占比都是1.56%;其余修辞格都是3例或3例以下。由此可见,语料中涉及意识形态的修辞格种类非常丰富,隐喻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对照、转喻等也有较多的应用。
(二)《华盛顿邮报》的“一带一路”倡议意识形态体系
本研究在对全部的257例的解读及分析中经历了解读暗含义、归类、建立模块的过程:(1)对每个修辞现象的具体暗含义进行解读;(2)将议题相近的暗含义归为同一类别,如例句3和例句5分别使用隐喻、转喻手法批评了“一带一路”倡议造成了资源浪费,都可归入“资源浪费”这个议题;(3)将所有议题再归纳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问题、影响和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对策四大模块,如资源浪费、高额债务、贪污腐败等议题都属于“一带一路”倡议给参与国带来的消极影响,都可归入影响模块。四大模块的具体内涵如下:
1.发起或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
《华盛顿邮报》认为,中国声称发起“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促进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促进全球互联互通;但实际上,中国是为了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增加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领导甚至称霸世界。其他国家参与“一带一路”主要是为了缓解本国的经济压力。
2.“一带一路”倡议存在的问题
在构思上,《华盛顿邮报》认为“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项缺乏必要性的倡议,所倡导的铁路建设与海运相比并无优势,且面临多重困难;“一带一路”的目标过多且过于宏大,在对外宣传时诱惑性过强。在执行中,“一带一路”项目增长过快,但缺乏监管,对质量和安全问题重视不够;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管控不断增强,与所倡导的互联互通精神相悖。
3.“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
《华盛顿邮报》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影响微乎其微,反而会带来大量消极影响。中国将面临“一带一路”倡议的失败,并导致经济衰落;参与国将不会从“一带一路”倡议中获益,反而会承担高额债务,损害国家自主权,还会面临腐败、资源浪费、环境危机等问题,国内的不平等和不稳定会加剧;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世界影响力将会下降。
4.其他国家的对策
《华盛顿邮报》认为,美国不能再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坐视不理,而应发出质疑,建立一种新模式;其他国家应审慎考虑并拒绝“一带一路”倡议,寻找替代方案。事实上,自2017年11月以来,美国已在政治、安全、经济等多个领域系统性落实“印太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竞争。①
《华盛顿邮报》基于四大模块的“一带一路”倡议意识形态体系较为清晰:“一带一路”倡议实质上是中国为了满足自身利益和推行霸权主义,诱惑其他国家参与的一项没有必要、野心过大、困难重重的倡议,面临着缺乏调控、资金投入过多、进度过快、忽视质量和安全等问题,伴随着中国在政治、军事、文化各方面的“高压管控”,会让参与国面临资源危机和高额债务,从而不得不听命于中国,加剧当地社会的不平等,最终导致“一带一路”倡议破产、中国经济衰落。因此,参与国家应仔细衡量利弊,另谋出路;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应该提出新模式与之抗衡。
(三)《华盛顿邮报》“一带一路”倡议意识形态体系的偏误
前文提到,一种占据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会通过修辞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修辞的目的是邀请合作。因此,在本研究中所发现的修辞现象本质上是为了巩固《华盛顿邮报》背后利益群体对“一带一路”倡议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并邀请受众接受并认同这种意识形态。
根据图1可以发现,该意识形态重点关注“一带一路”倡议的问题与影响,虽然积极、消极两方面都有涉及,但重点无疑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消极方面。由此可知,《华盛顿邮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意识形态总体上是负面、消极的态度。但是这种负面印象的构建并不准确,其中存在着很多认知偏误与意识形態对立的成分。 首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存在先入为主的偏见。
“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全球合作,背后蕴含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但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与模式上,《华盛顿邮报》的认知与中国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方面,《华盛顿邮报》多次使用对照手法,将中国声称的目的与所认为的中国的实际目的进行比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实质上是为了追求中国的霸权;另一方面,《华盛顿邮报》从构思和执行两个方面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批判,认为现有的模式不能实现所声称的目的。这种思维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对立。胡正荣认为,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最大的疑虑来源就是其“目的”,原因在于西方“零和博弈”思维逻辑与“合作共赢”思维逻辑的冲突。①在报道中有将“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类比的现象,然而“一带一路”倡议强调的是共同发展、平等互利、务实合作,而“马歇尔计划”则是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上的政治和安全战略,带有歧视性与援助性的色彩,目的是维护美国霸权。②
其次,看待“一带一路”倡议的成效存在以偏概全的误区。
六年多来,尽管“一带一路”建设中还存在各种问题有待完善,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了全球包容性增长的新模式,做到了公平参与、共同决策、战略对接、成果共享和文化包容。③这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大方向。《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大量使用隐喻、转喻、讽刺等多种修辞手法批评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涉及国家地区多,切入点较小,多使用数据、案例。但其中提到的很多问题并非事实,如报道中反复提及的债务陷阱问题。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当前中国非但没有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施行债务外交,反而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有效降低沿线国家的债务风险,因此某些外媒所说的“中国方案”阴谋论是有悖事实的。①
总的来说,《华盛顿邮报》的“一带一路”倡议意识形态体系中含有政治对立和大国竞争的逻辑。报道中除了对“一带一路”倡议本身的批评外,与此同时还有对中国在国内实行的各项政策的批评。多篇文章都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苏联的项目建设类比,甚至预言中国会同苏联一样解体。在中美贸易摩擦频发的背景下,更能看出这种修辞策略的真实目的,即为维护美国利益服务。
(四)《华盛顿邮报》“一带一路”倡议意识形态体系的潜在影响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但如何选取、编排、表述、传递事实体现的是报道者的意识形态和修辞动机,是一种修辞行为。《华盛顿邮报》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闻报道通过修辞来邀请受众接纳己方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体系,将会对受众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美国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片面报道策略不退反进,媒体作为大国博弈工具的角色日益明显。现有的或潜在的参与国可能会因为意识形态传递的负面信息质疑“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怀疑甚至放弃参与相关项目,阻碍本国与中国的合作。对中国而言,可能会影响部分中国读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其他国家的消极态度也可能成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阻碍。对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一带一路”倡议受挫,国际合作被阻碍,也会反过来影响这些国家的利益。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应该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形成一套新的多边机制,对现有国际机制进行补充,使之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载体。②为了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传播,必须要正确看待、全面认知这种意识形态体系及其修辞手段的运作,对于不符合事实的表述进行反击,更加精准地、有效地做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传播,邀请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参与合作、共享发展。
三、从修辞角度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议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供给世界的一项公共产品,若要成功离不开有策略的传播与推广。在媒体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媒体对外传播的方式与技术不断更新,讲好“一带一路”倡议的故事有了更多元更先进的手段。本研究基于对《华盛顿邮报》修辞现象的分析,从修辞角度为中国媒体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传播能力提出建议。
从修辞角度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首要的是提升对修辞作用的认知,使之成为新闻报道的“软实力”。在中国的新闻写作和新闻研究中,修辞经常停留在修辞格的层次,并且不使用修辞格通常被视为新闻客观性的要求,为此曾有学者提出要正确看待修辞格在新闻写作中的积极作用。①事实上,正如本研究中所发现的,西方媒体对修辞格的运用并不少见。因此,中国媒体和学界要基于新修辞学和邀请修辞观的视角,客观看待修辞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修辞不是文字的矫饰,而是邀请受众与己方达成一致的一种手段,在新闻报道中合理运用修辞手法,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媒体可以尝试从修辞角度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传播能力。具体策略如下:
(一)以邀请的姿态讲述“一带一路”倡议故事,摈弃对外输出的宣传腔调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传播中,要特别避免对他国进行单向输出。如果人为地强制进行文化单向性流动,就属于强势文化扩张,会遭到受众的抵制。②因此,“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传播从业者要依据邀请修辞观,将讲述中国故事视为邀请受众共享发展成果的一种方法,温和地、有理有据地讲述“一带一路”倡议对双方的意义以及相关建设项目对当地的贡献,尤其是普通人如何从中获益,避免宣传逻辑的强硬输出;同时也要介绍他国文化与发展成就,增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把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融入新闻报道中。
(二)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意识形态体系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学者认为中国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描绘的世界,以“一带一路”倡议对其进行着激励性建构,并且实践证明这种建构方式加快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认同范围和深化程度。③在实践中“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以被视为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而在修辞中,可以依据意识形态修辞批评理论,将二者视为符号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带一路”倡议背后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因此,在进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传播时,要将倡议所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达出去,让受众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是合作共赢,实现方式是共商共建共享,对于出现的问题各国可以共同监督、共同克服。中国媒体通过修辞手段构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意识形态体系,可以与《华盛顿邮报》这种带有偏误的意识形态体系对话,让受众能更准确地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宗旨与追求,感受到实质的获益和共赢,唤起合作意愿与行动,减少怀疑、观望甚至排斥的情绪,同时也不断丰富人类命运共同體理念的内涵。 (三)注重文字报道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创建与受众共同的话语空间
在新闻报道中,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能使受众更容易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化抽象为具象,变陌生为熟悉。隐喻、转喻等手法能使得读者将“一带一路”倡议与一些既有的概念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认识其目的与模式。胡正荣认为,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比喻成“家”可以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建立起一种共同经历的联结,从而更容易获得各国民众的理解与认同。①人们早已熟知的“地球村”概念也可以用来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媒体也要避免可能招致误解的修辞表达,如在官方话语中常使用的“桥头堡”(bridgehead)一词属于战争隐喻的用法,不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易使受众产生误解。
(四)依托智能化、多模态的传播技术,不断优化创新修辞方法
修辞不仅限于文字表达,图片、视频、音频等同样也可以使用修辞方法。刘涛研究发现,西方数据新闻的涉华报道通过数据修辞、关系修辞、时间修辞、空间修辞和交互修辞这五种修辞实践,在视觉意义上把中国建构为全球语境中的“数据他者”(the data other)。②随着视频逐渐成为主流表达方式,中国媒体也需在视听文本中应用各种修辞手法,例如在短视频中常用的设问、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都有助于提升产品的表现力;同时还需注重不同元素间的互动与映衬,从而达到理想的修辞效果。国际传播从业者也可以积极采用人工智能技术,针对受众的不同特点量体裁衣,推出更为多元丰富的传播产品,在不同介质形态上使用修辞方法,最大化地提升修辞效力。
(五)针对不同传播对象与修辞目的,灵活调整修辞方法
中国媒体在进行国际传播时需要强化全球意识,深耕全球传播,打造精准传播。在面向各国各地区的新闻报道中,要根据受众差异与修辞目的的不同,采取相适应的修辞手段。受众国的分类标准可以是地理上的远近,也可以是情感上的亲疏。
有学者认为,可以根据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立场和态度把世界主要国家分为三派,即以美国为代表的质疑派、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支持派和以印度与日本为代表的转变派(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由积极转向消极,日本由消极转向积极)。③因此,中国媒体在面向支持派的国家进行国际传播时,应通过修辞手法强调与对象国的共同利益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共享成果,不断深化共识,减少分歧,扩大合作。当面向反对派或转变派的国家时,应着力使用隐喻、转喻、类比等手法创造共同的话语空间与情感联结,使受众国能更好地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
根据受众国地理和文化的远近,媒体在面向不同受众国进行国际传播时也应采取不同的策略。比如,对于日本、韩国等同属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在国际传播时应多使用一些共有的意象、传统习俗以唤起共同的情感记忆,增进对象国的认同与理解。而对于美国等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在修辞中应采取受众为主的思路,使用对方熟悉的表达,避免对方不熟悉甚至会造成歧义的一些意象。
四、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全球合作,在沿线各国开展的项目建设和人文交流活动促进了各国繁荣和国际合作发展,背后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更是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宏伟理念。但是,如何能够讲好“一带一路”倡议的故事,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与思考。
在意识形态修辞批评理论的指导下,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渠道媒介、受众、效果牢牢地连接在了一起,即传播(修辞)是修辞者(传播者)通过符号(传播内容的外在形式)的修辞运作来邀请受众理解或接纳己方的意识形态(传播内容的内核)的一个过程。通过将意识形态修辞批评理论引入国际传播研究,本文旨在给“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传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目前,本研究主要采取质化方法对《华盛顿邮报》的相關报道进行批评分析,下一阶段的研究将引入量化方法,扩大研究规模。同时,本研究在从修辞的角度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探讨上还不够深入,在之后的研究中会加强对修辞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修辞的目的是邀请,而修辞批评是为了让我们发掘常见事物中暗含的意识形态,创造不同的可能,建立一个更好的世界。因此,从传播话语的微观细节洞察其蕴含的意识形态,可以让我们深化对传播心理和传播机制的思考;将“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知为意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有助于我们重新看待国际传播中二者的深刻联系;而以用符号邀请别人合作的修辞视角来看待国际传播这个过程,恰恰符合“一带一路”倡议共邀合作发展的初衷,能够给国际传播的参与者与研究者带来一种新的心态。
(责任编辑:周亭)
作者简介:蒋贤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钟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国传播与公共外交思想研究”(项目批准号:15AXW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蒋贤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钟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国传播与公共外交思想研究”(项目批准号:15AXW005)的阶段性成果。
① 陈力丹:《“一带一路”建设与跨文化传播》,《对外传播》2015年第10期。
② 邓志勇:《西方“新修辞学”及其主要特点》,《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③ 李克:《转喻的修辞批评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8页。
④ Wichelns, Herbert August,The Literary Criticism of Oratory: Chapter 6 of Studies in Rhetoric and Public Speaking,New York:Century Company, 1925. ⑤ 邓志勇、杨永春:《美国修辞批评:范式与理论》,《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⑥王旭东:《意识形态修辞批评略论》,《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12期。
① McGee, Michael Calvin,“The‘ideograph’: A Link Between Rhetoric and Ideology”,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Vol.66,No.1,1980.
② Wander, Philip,“The Ideological Turn in Modern Criticism”,Communication Studies,Vol.34,No.1,1983.
③ 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台北:三民书局,1999年,第32~44页。
④ 邓志勇、李湘:《2012年中美换届时期〈时代周刊〉涉华报道的意识形态修辞批评》,《语言与文化研究》2014年第2期。
⑤ 福斯对于意识形态修辞使用符号的定义较麦吉有所扩大,麦吉重点关注的是标语式的意符,而福斯将所有能蕴含意识形态的符号都纳入了考察范围。
① Foss, Sonja K.,Rhetorical Criticis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llinois: Wavel and Press, 2017.
② Foss, Sonja K., and Cindy L. Griffin,“Beyond Persuasion: A Proposal for an Invitational Rhetoric”, Communications Monographs,Vol.62,No.1,1995.
③ 李克、李淑康:《批评转喻分析的意识形态观》,《山东外语教学》2011年第5期。
① 中文翻译为自译。搜索条件为:在高级搜索设置中,关键词为“one belt one road”和“belt and road”,语言设定为英语,时间范围为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关键词出现位置为网页正文,选取了主题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共计9篇报道。
① 报道序号及篇名详见表1,下同。
① 龚婷:《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行动:演进及现状》,《和平与发展》2019年第5期。
① 每项后括号内数字为涉及该项的修辞现象数目,百分比为涉及该项的修辞现象在257例修辞现象中所占的比例(精確到小数点后两位)。
① 胡正荣:《智能化背景下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国际传播》2019年第6期。
② 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第1期。
③ 盛斌、靳晨鑫:《“一带一路”倡议:引领全球包容性增长的新模式》,《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① 邱煜、潘攀:《“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债务风险:效应及作用机制》,《财贸经济》2019年第12期。
② 王贵国:《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中国法律评论》2018年第5期。
① 刘冰:《新闻写作中几个敏感技术问题的讨论》,《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2期。
② 胡键:《“一带一路”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
③ 王玉主:《中国的国际社会理念及其激励性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建设》,《当代亚太》2019年第5期。
① 胡正荣:《智能化背景下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国际传播》2019年第6期。
② 刘涛:《西方数据新闻中的中国:一个视觉修辞分析框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2期。
③ 曲甜、王艳:《“一带一路”倡议官方话语解析与国际反响述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9 年第6期。
【关 键 词】 修辞格;意识形态修辞批评;“一带一路”倡议;《华盛顿邮报》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六年多来,“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果,获得了世界各国媒体的关注。外媒不乏对“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成就的报道,但也时有质疑的声音。明晰负面声音的传播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受众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切,及时调整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策略。
对外媒“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现有研究主要沿新闻传播学和语言学两条路径开展。新闻传播学进路的研究多采用框架理论,对外媒报道的数量、篇幅、主题、倾向、信源等进行分析,总结外媒“一带一路”倡议报道框架。语言学进路的研究多采用批评话语分析或语料库分析等方法,解析外媒报道中的语言表达效果。两种研究取向各具优势,但正如陈力丹教授所言,研究时不能只停留于分析报道是正面还是负面,而应从根源上探究外国人看待中国的视角和传播心理。①因此,本研究采用意识形态修辞批评方法,分析外媒报道如何通过修辞手段建立起“一带一路”倡议议题下的意识形态,搭建起微观层面的语言表达与宏观层面的主旨之间的桥梁,从而加深对外媒报道思路的理解,为中国媒体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意识形态修辞批评范式
修辞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古希腊时代,修辞学关注的通常是公共演说的艺术。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新修辞学的兴起,“几乎所有人类交际行为”②都被纳入修辞学的研究范围,修辞(rhetoric)可以用来指代一切使用符号诱发合作的行为。
伴随着新修辞学的发展,修辞批评(rhetorical criticism)从20世纪前半期开始盛行。一般认为,美国修辞学家赫伯特·A.维切恩斯(Herbert A.Wichelns)于1925年发表的《演讲的文学批评》(The Literary Criticism of Oratory)标志着西方修辞批评的开始。③在维切恩斯的定义中,修辞批评指的是“对演说者将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听众的方法的分析与评价”。④20世纪60年代以来,修辞批评进入多元范式阶段,各种修辞批评范式百花竞放,其中包括女性主义修辞批评、戏剧主义修辞批评、叙事修辞批评等。⑤
在各种修辞批评范式中,意识形态修辞批评(ideological criticism)是较年轻的一种。1980年,迈克尔·加尔文·麦吉(Michael Calvin McGee)发表了题为《意符:修辞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The Ideograph: A Link Between Rhetoric and Ideology)的文章,为意识形态修辞批评范式奠定了理论基础。⑥麦吉将意识形态定义为“一种由体现集体承诺的标语式的术语构成的政治话语”,而其中的术语,即“意符”(ideograph),“是一种有所特指,但模棱两可、定义不明的规范性的目标”。①诸如自由、平等、暴政等词皆是意符,指导着人们按意符规训或摈弃的方式行动、思考。基于意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阐述,麦吉提出了意识形态修辞批评的三步框架,即“识别出一个社会的全部意符、分析考察意符的历时结构、分析考察意符的共时结构”,从而发现意识形态是如何通过符号影响人和社会的。1983年,美国学者菲利普·万德(Philip Wander)指出:“现代修辞批评的意识形态转向体现了危机的存在,承认了利益是被建构的、存在的世界观不止一种”,意识形态修辞批评“让人们能够辨识好的理由,参与正确的行动”,“创造更好的世界”。②
国内现有的媒介文本研究多依循框架分析的高、中、低层次思路,③使用修辞批评作为研究工具的成果仍比较少。邓志勇等详尽介绍了各种修辞批评范式,并在2012年使用意符选择、句法转换和意识形态隐喻三个指标考察了《时代周刊》涉华报道中的意识形态。④但少有研究者采用修辞批评作为研究工具对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外媒报道进行分析。在新修辞学的视野下,外媒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传播无疑都属于通过符号来诱发合作的修辞行为,从意识形态修辞批评视角出发能够为相关领域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二)福斯的意識形态修辞批评四步框架
2017年,美国修辞学家索尼娅·K.福斯(Sonja K. Foss)在《修辞批评:探索与实践(第五版)》(Rhetorical Criticis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中介绍了多种重要的修辞批评范式。福斯将修辞定义为“人使用符号进行传播的行为”,将意识形态定义为“决定着一个群体对世界的某些方面如何阐释的观念或信念体系”。福斯指出:“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最终一种意识形态会在某种文化中取得霸权地位,指导人们的行为。占霸权地位的意识形态为了维持地位会通过修辞手段⑤来更新、强化、捍卫自身。”因此,“意识形态修辞批评是为了识别现有的各种设置并辨明其后的意识形态,发觉意识形态代表的是谁的利益,唤起人们的注意,允许更好的替代方案的可能性,以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①
福斯提出了修辞批评的四步框架,具体到意识形态修辞批评共有以下四步: 第一步,选择考察对象。考察对象不仅限于政治文本,也可以是歌曲、网站等。
第二步,分析考察对象。该环节共有四个步骤:
首先,识别呈现的元素。对于文本来说可以是句式、修辞格;对于歌曲来说,可以是作曲、编曲或者歌词;对于建筑来说,可以是形状、材质……研究者可以自主选择关注全部或部分的元素并列成清单,以便解读其中暗含的元素。
其次,鉴别暗含的元素,研究者逐个解读清单中各个元素的暗含义。
再次,建立意识形态。在识别出的暗含元素的基础上,建立出一个完整的意识形态体系。
最后,识别意识形态的功能,即对受众的影响。
第三步,制定研究问题。问题可以是“暗含的意识形态是什么?”“代表的是谁的利益?”“对受众有何影响?”等。
第四步,撰写论文。
(三)概念界定与研究设计
鉴于“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意识形态特征,本研究依据福斯的意识形态修辞批评四步框架展开。依照福斯的“邀请修辞”(invitational rhetoric)②观,本研究将“修辞”定义为传播者用符号邀请受众理解自己的观点或参与合作的过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采用的是意识形态(ideology)的“弱式说”,即意识形态是人们看待事物的一种认知体系,这个定义与常见的认为“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的“强式说”③有所差异。
第一步选取的语料是2018年《华盛顿邮报》网站(www.washingtonpost.com) 上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题的文章共计9篇。本文选取《华盛顿邮报》2018年“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报道作为分析样本具有如下意义: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当中国媒体在全面回顾倡议提出五年来取得的成效、分析倡议框架下未来的国际合作方向时,以《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西方媒体也对“一带一路”倡议投入了较大关注,分析《华盛顿邮报》在这一年里的相关新闻报道和评论有助于观察《华盛顿邮报》五年来沉淀的“一带一路”观,有助于理解“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西方舆论环境;2018年也是中美贸易摩擦激烈、中美关系紧张的一年,选择这一年的样本有助于观察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的中美关系对《华盛顿邮报》“一带一路”观的影响。
第二步选择考察的元素是报道中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涉及意识形态层次的修辞格。选择修辞格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文本中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有助于发现其后的意识形态。
第三步选择回答的问题主要有二:第一,《华盛顿邮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蕴含的意识形态体系是什么?第二,中国媒体应如何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传播能力?
在这三步的基础上,展开分析与论述。在下文中,将以修辞格为脉络展示识别并解读文本中暗含元素的过程。
二、《华盛顿邮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意识形态构建
(一)解读文本中修辞现象的暗含义
依据福斯的意识形态修辞批评四步框架,本研究中识别出暗含意识形态的修辞现象257例,包括21种修辞格。下文将分别展现每种修辞格的例证。
1.明喻(simile)
例句1:As with the U.S.S.R.'s strategic concerns about shoring up its eastern fringes, Beijing's fears of separatism in its west have driven a surge in capital projects there in recent years, next to which Belt and Road projects look like merely the tip of the iceberg.(报道3) ①
暗含义:该句将“一带一路”倡议比作“冰山一角”,有两层含义。第一,“一带一路”倡议还有很多项目没有公开;第二,没有公开的项目可能像航行时遇到的小冰山一样让巨轮倾覆,中国不为人知的意图也可能会对其他国家造成伤害。
2.隐喻(metaphor)
例句2:That should be a worrying prospect for China,a would-be great power whose current phase of growth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ingly aggressive military posture and a tsunami of capital spending in its strategic neighborhood.(报道3)
暗含义:将中国在邻国的投资比作“tsunami”(海啸),暗指中国在邻国的投资过多,如同海水一般,可能給接受国带来海啸般的灾难。
例句3:Risks include corruption (the Kyrgyz prime minister resigned over allegations that bidding for a construction project was rigged)and the creation of white elephants (like the international airport in Sri Lanka that hosts only a couple of flights a day).(报道5)
暗含义:“白色的大象”在南亚、东南亚被视作神圣之物,同时也有昂贵而无用的东西之意。该句把基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斯里兰卡建设的国际机场比作“白色的大象”,认为造成了资源浪费。
3.拟人(personification) 例句4:…Beijing is a reckless, self-serving or sinister actor creating problems that others eventually will have to fix.(报道7)
暗含义:这一句中“北京”所指代的中国政府被拟人化成了一个“鲁莽的、只顾自己的、阴险的、给别人造成烂摊子的演员”,暗含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在推行“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政府只顾自己利益,不顾可能会给其他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
4.转喻(metonymy)
例句5:The gas pipeline to Kyaukpyu has barely run at one-third of capacity since it was inaugurated in 2013, and the parallel oil tube sat dry for years before the first cargo was loaded up last year–not a great return on the $2.5 billion spent building them.(报道3)
暗含义:“运油管道干涸数年”是一种转喻手法,用这个画面来指代运油管道闲置的现象,即认为“一带一路”倡议造成了资源浪费,给参与国当地带来了负面的经济效应。
5.典故、暗指(allusion)
例句6:Soviet Collapse Echoes in China’s Belt and Road (报道3的标题)
暗含义:这篇文章认为苏联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资源浪费并导致了苏联解体。通过引用苏联解体的典故,该句用“echoes”(回响)一词暗指“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也是基于同样的发展观念,将会造成不好的后果,并且如果中国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将有同苏联一样解体的可能。
6.类比(analogy)
例句7:Indeed, to many, Beijing's dream of a new future is starting to look uncomfortably like nightmares of the past.(报道4)
暗含义:此处,“北京对新未来的梦想”指的是有益于全人类的“一带一路”倡议被广泛接受,而“过去的噩梦”指的是东南亚国家被殖民的历史。该句将“一带一路”倡议类比为中国殖民的手段,认为中国推广“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不是为了世界和平发展,而是为了称霸。
7.对照(contrast)
例句8:China is also offering to help other countries learn from its “Great Firewall”—in effect sharing knowledge to limit knowledge-sharing.(报道1)
暗含义:在这一句中,“分享知识”和“限制知识分享”两个意思相反的词组构成了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效果。该句认为中国口头上承诺促进世界各国交流,实际上却限制网络的互联互通,质疑中国在国内实行的政策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和原则相悖。
8.夸张(hyperbole)
例句9:As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s signature foreign policy vision, it is massive in all dimensions, aiming to bind Beijing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rough more than $1 trillion of new infrastructure, scores of trade agreements and countless other connections.(报道1)
暗含义:在中方表述中,“一带一路”倡议所要建立的联系不可能是“countless”(无数的)。此句中多处使用夸张手法,暗指“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过多,以致难以落实。
9.曲言(litotes)
例句10:While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such as variable-gauge trains and new broad-gauge routes from Moscow to central Europe have been aired, they remain no more than proposals.(报道8)
暗含义:在该句之前,报道8介绍了各国不同的铁轨標准会给欧亚铁路建设造成困难。“只不过是提议”这个曲折的表达实际上暗指这些提议都不切实际,因此该句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欧亚铁路建设将会遇到困难且成效不大。
10.悖论(paradox)
例句11:“The Soviet Union's ‘abundant’natural resources had become a curse,”he wrote.“Resource development swallowed up a large fraction of the investment budget for little increase in GDP.”(报道3)
暗含义:“苏联丰富的资源成了一种诅咒”,这句话与常识相悖。运用这一悖论,该句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大规模开发资源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不符合经济规律,会导致经济的衰落。
11.矛盾修饰法(oxymoron) 例句12:…BRI is a thinly veiled attempt to position China at the center of the global trading network; a charm offensive to buy the allegiance of world leaders; and a strategic bid to challenge U.S. hegemony in Asia and the wider world.(报道7)
暗含义:“魅力”与“攻击”两词似乎相悖,因此用“魅力”来形容“攻击”构成了矛盾修饰法。通过将中国推广“一带一路”倡议的行为比作“笑脸攻击”,该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真实意图提出了质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满足中国自身的利益。
12.警句(epigram)
例句13 :As Xi said at the Belt and Road Forum in Beijing last year, “The ancient silk routes were not for trade only, they boosted flow of knowledge as well…Today, a multi-dimension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 is taking shape…featuring land-sea-air transportation routes and an information expressway.”But Chinese censorship and cyber security laws have become more intrusive.(报道1)
暗含义:此处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并非为了表示认同,而是暗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际情况与习主席表述不同,尤其是中国对互联网的管控日益增强,与“一带一路”倡议倡导的互联互通相悖。
13.反问句(rhetorical question)
例句14:…there will be some winners, but does Hong Kong have the expertise to pick them?(报道9)
暗含义:在此句之前,该篇报道聚焦于“一带一路”倡议给某些参与国家造成的问题。因此,此处的反问句“香港能否选到那些成功的项目?”实际上是指香港不会从“一带一路”倡议中获利。
14.讽刺(sarcasm)
例句15:The conventional worry abou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is that it will doom the recipients of its largess to a future as indebted clients of Beijing.(报道3)
暗含义:此处并非真的是说“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慷慨的赠品”,而是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是中国的阴谋,会给参与国带来高额债务等不良影响,是为了中国称霸铺路。
15.头韵(alliteration)
例句16:Projects favor speed over safety…(报道2)
暗含义:此句批评中国“一带一路”建设过于注重速度,较少关心安全和环保问题,其中“speed”(速度)与“safety”(安全)两词词首辅音皆是 /s/,构成了头韵,强化了该句的表现效果,增强了批评的力度。
16.辅韵(consonance)
例句17:The maritime advantage only increases as distance rises.(报道8)
暗含义:该句认为铁路运输相较于海运没有优势,且距离越远海运优势越大,句中“increases”(增加)和“rises”(增加)两词词尾辅音相同,构成了辅韵,增强了这句话的表达效果,更加凸显了对“一带一路”倡议必要性和实际成效的质疑。
17.押韵(rhyme)
例句18:“The future’s coming now,” a group of children sang in one clip. “The Belt and Road is how.”(报道4)
暗含义:这是对中国政府发布的一段视频中孩子们唱词的翻译,句意为“未来现在就要来到”“‘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实现的方式”。译文选择用“now”(现在)和“how”(实现的方式)构成押韵,可能是因为原歌词押韵而如此设计,但此处的押韵并未使歌词表现得更加有力,反而增添了滑稽色彩,部分消解了原歌词所要传递的信息。再加上“一群孩子”和“一起鼓掌”的对照,该句认为中国在推行“一带一路”倡议时有洗脑之嫌。
18.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
例句19:It's a tribute to the romance of rail travel that whenever a train inaugurates a new path along the 12,000 kilometer-odd corridor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it's greeted not with reflections on the route’s obvious inadequacies but by dragon dancers, media scrums and breathless plaudits.(報道8) 暗含义:表面上“气喘吁吁”是用来形容“喝彩”,实际上是用来修饰喝彩的观众。通过运用移就手法,该段认为中国不仅忽视了“一带一路”倡议的问题,还大肆庆祝,认为中国缺乏经济常识和审慎考虑。
19.双关(pun)
例句20:Railways Put China on a Belt and Road to Nowhere(报道8的标题)
暗含义:此处的“路”既指“一带一路”倡议,也指“一带一路”提倡建设的欧亚铁路。该句认为铁路建设会让“一带一路”倡议通向穷途末路。
20.重复(repetition)
例句21:In practice, the efficiency, flexibility, volumes and logistical simplicity of maritime freight have won out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报道8)
暗含义:“一次、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强调了海运相较于铁路运输的优势,认为“一带一路”提倡的铁路建设缺乏足够的必要性。
21.排比(parallelism)
例句22:But unlike with the Chinese model, contracts are transparent, governments aren’t loaded with debt they cannot pay and local workers are hired.(报道6)
暗含义:“合同透明”“政府不负重税”“当地工作者有工作”,三句句式相同,构成了排比。通过“与中国模式不同”的比较,该句批评了“一带一路”建设中存在合同不透明的现象,会给当地带来重税,且对当地人没有好处,并建议美国提出更好的模式以应对“一带一路”倡议。
在这257例中,隐喻共有136例,占比52.92%(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下同),超过总数的一半;对照共计36例,占比14.01%;转喻共有16例,占比6.23%;拟人共有11例,占比4.28%;类比共有8例,占比3.11%;讽刺、反问句和夸张都各有6例,占比皆是2.33%;双关、典故和头韵都各有4例,占比都是1.56%;其余修辞格都是3例或3例以下。由此可见,语料中涉及意识形态的修辞格种类非常丰富,隐喻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对照、转喻等也有较多的应用。
(二)《华盛顿邮报》的“一带一路”倡议意识形态体系
本研究在对全部的257例的解读及分析中经历了解读暗含义、归类、建立模块的过程:(1)对每个修辞现象的具体暗含义进行解读;(2)将议题相近的暗含义归为同一类别,如例句3和例句5分别使用隐喻、转喻手法批评了“一带一路”倡议造成了资源浪费,都可归入“资源浪费”这个议题;(3)将所有议题再归纳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问题、影响和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对策四大模块,如资源浪费、高额债务、贪污腐败等议题都属于“一带一路”倡议给参与国带来的消极影响,都可归入影响模块。四大模块的具体内涵如下:
1.发起或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
《华盛顿邮报》认为,中国声称发起“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促进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促进全球互联互通;但实际上,中国是为了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增加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领导甚至称霸世界。其他国家参与“一带一路”主要是为了缓解本国的经济压力。
2.“一带一路”倡议存在的问题
在构思上,《华盛顿邮报》认为“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项缺乏必要性的倡议,所倡导的铁路建设与海运相比并无优势,且面临多重困难;“一带一路”的目标过多且过于宏大,在对外宣传时诱惑性过强。在执行中,“一带一路”项目增长过快,但缺乏监管,对质量和安全问题重视不够;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管控不断增强,与所倡导的互联互通精神相悖。
3.“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
《华盛顿邮报》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影响微乎其微,反而会带来大量消极影响。中国将面临“一带一路”倡议的失败,并导致经济衰落;参与国将不会从“一带一路”倡议中获益,反而会承担高额债务,损害国家自主权,还会面临腐败、资源浪费、环境危机等问题,国内的不平等和不稳定会加剧;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世界影响力将会下降。
4.其他国家的对策
《华盛顿邮报》认为,美国不能再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坐视不理,而应发出质疑,建立一种新模式;其他国家应审慎考虑并拒绝“一带一路”倡议,寻找替代方案。事实上,自2017年11月以来,美国已在政治、安全、经济等多个领域系统性落实“印太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竞争。①
《华盛顿邮报》基于四大模块的“一带一路”倡议意识形态体系较为清晰:“一带一路”倡议实质上是中国为了满足自身利益和推行霸权主义,诱惑其他国家参与的一项没有必要、野心过大、困难重重的倡议,面临着缺乏调控、资金投入过多、进度过快、忽视质量和安全等问题,伴随着中国在政治、军事、文化各方面的“高压管控”,会让参与国面临资源危机和高额债务,从而不得不听命于中国,加剧当地社会的不平等,最终导致“一带一路”倡议破产、中国经济衰落。因此,参与国家应仔细衡量利弊,另谋出路;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应该提出新模式与之抗衡。
(三)《华盛顿邮报》“一带一路”倡议意识形态体系的偏误
前文提到,一种占据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会通过修辞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修辞的目的是邀请合作。因此,在本研究中所发现的修辞现象本质上是为了巩固《华盛顿邮报》背后利益群体对“一带一路”倡议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并邀请受众接受并认同这种意识形态。
根据图1可以发现,该意识形态重点关注“一带一路”倡议的问题与影响,虽然积极、消极两方面都有涉及,但重点无疑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消极方面。由此可知,《华盛顿邮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意识形态总体上是负面、消极的态度。但是这种负面印象的构建并不准确,其中存在着很多认知偏误与意识形態对立的成分。 首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存在先入为主的偏见。
“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全球合作,背后蕴含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但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与模式上,《华盛顿邮报》的认知与中国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方面,《华盛顿邮报》多次使用对照手法,将中国声称的目的与所认为的中国的实际目的进行比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实质上是为了追求中国的霸权;另一方面,《华盛顿邮报》从构思和执行两个方面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批判,认为现有的模式不能实现所声称的目的。这种思维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对立。胡正荣认为,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最大的疑虑来源就是其“目的”,原因在于西方“零和博弈”思维逻辑与“合作共赢”思维逻辑的冲突。①在报道中有将“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类比的现象,然而“一带一路”倡议强调的是共同发展、平等互利、务实合作,而“马歇尔计划”则是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上的政治和安全战略,带有歧视性与援助性的色彩,目的是维护美国霸权。②
其次,看待“一带一路”倡议的成效存在以偏概全的误区。
六年多来,尽管“一带一路”建设中还存在各种问题有待完善,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了全球包容性增长的新模式,做到了公平参与、共同决策、战略对接、成果共享和文化包容。③这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大方向。《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大量使用隐喻、转喻、讽刺等多种修辞手法批评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涉及国家地区多,切入点较小,多使用数据、案例。但其中提到的很多问题并非事实,如报道中反复提及的债务陷阱问题。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当前中国非但没有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施行债务外交,反而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有效降低沿线国家的债务风险,因此某些外媒所说的“中国方案”阴谋论是有悖事实的。①
总的来说,《华盛顿邮报》的“一带一路”倡议意识形态体系中含有政治对立和大国竞争的逻辑。报道中除了对“一带一路”倡议本身的批评外,与此同时还有对中国在国内实行的各项政策的批评。多篇文章都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苏联的项目建设类比,甚至预言中国会同苏联一样解体。在中美贸易摩擦频发的背景下,更能看出这种修辞策略的真实目的,即为维护美国利益服务。
(四)《华盛顿邮报》“一带一路”倡议意识形态体系的潜在影响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但如何选取、编排、表述、传递事实体现的是报道者的意识形态和修辞动机,是一种修辞行为。《华盛顿邮报》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闻报道通过修辞来邀请受众接纳己方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体系,将会对受众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美国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片面报道策略不退反进,媒体作为大国博弈工具的角色日益明显。现有的或潜在的参与国可能会因为意识形态传递的负面信息质疑“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怀疑甚至放弃参与相关项目,阻碍本国与中国的合作。对中国而言,可能会影响部分中国读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其他国家的消极态度也可能成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阻碍。对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一带一路”倡议受挫,国际合作被阻碍,也会反过来影响这些国家的利益。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应该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形成一套新的多边机制,对现有国际机制进行补充,使之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载体。②为了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传播,必须要正确看待、全面认知这种意识形态体系及其修辞手段的运作,对于不符合事实的表述进行反击,更加精准地、有效地做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传播,邀请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参与合作、共享发展。
三、从修辞角度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议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供给世界的一项公共产品,若要成功离不开有策略的传播与推广。在媒体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媒体对外传播的方式与技术不断更新,讲好“一带一路”倡议的故事有了更多元更先进的手段。本研究基于对《华盛顿邮报》修辞现象的分析,从修辞角度为中国媒体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传播能力提出建议。
从修辞角度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首要的是提升对修辞作用的认知,使之成为新闻报道的“软实力”。在中国的新闻写作和新闻研究中,修辞经常停留在修辞格的层次,并且不使用修辞格通常被视为新闻客观性的要求,为此曾有学者提出要正确看待修辞格在新闻写作中的积极作用。①事实上,正如本研究中所发现的,西方媒体对修辞格的运用并不少见。因此,中国媒体和学界要基于新修辞学和邀请修辞观的视角,客观看待修辞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修辞不是文字的矫饰,而是邀请受众与己方达成一致的一种手段,在新闻报道中合理运用修辞手法,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媒体可以尝试从修辞角度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传播能力。具体策略如下:
(一)以邀请的姿态讲述“一带一路”倡议故事,摈弃对外输出的宣传腔调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传播中,要特别避免对他国进行单向输出。如果人为地强制进行文化单向性流动,就属于强势文化扩张,会遭到受众的抵制。②因此,“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传播从业者要依据邀请修辞观,将讲述中国故事视为邀请受众共享发展成果的一种方法,温和地、有理有据地讲述“一带一路”倡议对双方的意义以及相关建设项目对当地的贡献,尤其是普通人如何从中获益,避免宣传逻辑的强硬输出;同时也要介绍他国文化与发展成就,增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把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融入新闻报道中。
(二)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意识形态体系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学者认为中国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描绘的世界,以“一带一路”倡议对其进行着激励性建构,并且实践证明这种建构方式加快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认同范围和深化程度。③在实践中“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以被视为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而在修辞中,可以依据意识形态修辞批评理论,将二者视为符号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带一路”倡议背后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因此,在进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传播时,要将倡议所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达出去,让受众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是合作共赢,实现方式是共商共建共享,对于出现的问题各国可以共同监督、共同克服。中国媒体通过修辞手段构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意识形态体系,可以与《华盛顿邮报》这种带有偏误的意识形态体系对话,让受众能更准确地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宗旨与追求,感受到实质的获益和共赢,唤起合作意愿与行动,减少怀疑、观望甚至排斥的情绪,同时也不断丰富人类命运共同體理念的内涵。 (三)注重文字报道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创建与受众共同的话语空间
在新闻报道中,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能使受众更容易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化抽象为具象,变陌生为熟悉。隐喻、转喻等手法能使得读者将“一带一路”倡议与一些既有的概念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认识其目的与模式。胡正荣认为,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比喻成“家”可以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建立起一种共同经历的联结,从而更容易获得各国民众的理解与认同。①人们早已熟知的“地球村”概念也可以用来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媒体也要避免可能招致误解的修辞表达,如在官方话语中常使用的“桥头堡”(bridgehead)一词属于战争隐喻的用法,不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易使受众产生误解。
(四)依托智能化、多模态的传播技术,不断优化创新修辞方法
修辞不仅限于文字表达,图片、视频、音频等同样也可以使用修辞方法。刘涛研究发现,西方数据新闻的涉华报道通过数据修辞、关系修辞、时间修辞、空间修辞和交互修辞这五种修辞实践,在视觉意义上把中国建构为全球语境中的“数据他者”(the data other)。②随着视频逐渐成为主流表达方式,中国媒体也需在视听文本中应用各种修辞手法,例如在短视频中常用的设问、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都有助于提升产品的表现力;同时还需注重不同元素间的互动与映衬,从而达到理想的修辞效果。国际传播从业者也可以积极采用人工智能技术,针对受众的不同特点量体裁衣,推出更为多元丰富的传播产品,在不同介质形态上使用修辞方法,最大化地提升修辞效力。
(五)针对不同传播对象与修辞目的,灵活调整修辞方法
中国媒体在进行国际传播时需要强化全球意识,深耕全球传播,打造精准传播。在面向各国各地区的新闻报道中,要根据受众差异与修辞目的的不同,采取相适应的修辞手段。受众国的分类标准可以是地理上的远近,也可以是情感上的亲疏。
有学者认为,可以根据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立场和态度把世界主要国家分为三派,即以美国为代表的质疑派、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支持派和以印度与日本为代表的转变派(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由积极转向消极,日本由消极转向积极)。③因此,中国媒体在面向支持派的国家进行国际传播时,应通过修辞手法强调与对象国的共同利益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共享成果,不断深化共识,减少分歧,扩大合作。当面向反对派或转变派的国家时,应着力使用隐喻、转喻、类比等手法创造共同的话语空间与情感联结,使受众国能更好地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
根据受众国地理和文化的远近,媒体在面向不同受众国进行国际传播时也应采取不同的策略。比如,对于日本、韩国等同属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在国际传播时应多使用一些共有的意象、传统习俗以唤起共同的情感记忆,增进对象国的认同与理解。而对于美国等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在修辞中应采取受众为主的思路,使用对方熟悉的表达,避免对方不熟悉甚至会造成歧义的一些意象。
四、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全球合作,在沿线各国开展的项目建设和人文交流活动促进了各国繁荣和国际合作发展,背后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更是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宏伟理念。但是,如何能够讲好“一带一路”倡议的故事,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与思考。
在意识形态修辞批评理论的指导下,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渠道媒介、受众、效果牢牢地连接在了一起,即传播(修辞)是修辞者(传播者)通过符号(传播内容的外在形式)的修辞运作来邀请受众理解或接纳己方的意识形态(传播内容的内核)的一个过程。通过将意识形态修辞批评理论引入国际传播研究,本文旨在给“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传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目前,本研究主要采取质化方法对《华盛顿邮报》的相關报道进行批评分析,下一阶段的研究将引入量化方法,扩大研究规模。同时,本研究在从修辞的角度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探讨上还不够深入,在之后的研究中会加强对修辞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修辞的目的是邀请,而修辞批评是为了让我们发掘常见事物中暗含的意识形态,创造不同的可能,建立一个更好的世界。因此,从传播话语的微观细节洞察其蕴含的意识形态,可以让我们深化对传播心理和传播机制的思考;将“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知为意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有助于我们重新看待国际传播中二者的深刻联系;而以用符号邀请别人合作的修辞视角来看待国际传播这个过程,恰恰符合“一带一路”倡议共邀合作发展的初衷,能够给国际传播的参与者与研究者带来一种新的心态。
(责任编辑:周亭)
作者简介:蒋贤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钟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国传播与公共外交思想研究”(项目批准号:15AXW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蒋贤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钟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国传播与公共外交思想研究”(项目批准号:15AXW005)的阶段性成果。
① 陈力丹:《“一带一路”建设与跨文化传播》,《对外传播》2015年第10期。
② 邓志勇:《西方“新修辞学”及其主要特点》,《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③ 李克:《转喻的修辞批评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8页。
④ Wichelns, Herbert August,The Literary Criticism of Oratory: Chapter 6 of Studies in Rhetoric and Public Speaking,New York:Century Company, 1925. ⑤ 邓志勇、杨永春:《美国修辞批评:范式与理论》,《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⑥王旭东:《意识形态修辞批评略论》,《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12期。
① McGee, Michael Calvin,“The‘ideograph’: A Link Between Rhetoric and Ideology”,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Vol.66,No.1,1980.
② Wander, Philip,“The Ideological Turn in Modern Criticism”,Communication Studies,Vol.34,No.1,1983.
③ 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台北:三民书局,1999年,第32~44页。
④ 邓志勇、李湘:《2012年中美换届时期〈时代周刊〉涉华报道的意识形态修辞批评》,《语言与文化研究》2014年第2期。
⑤ 福斯对于意识形态修辞使用符号的定义较麦吉有所扩大,麦吉重点关注的是标语式的意符,而福斯将所有能蕴含意识形态的符号都纳入了考察范围。
① Foss, Sonja K.,Rhetorical Criticis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llinois: Wavel and Press, 2017.
② Foss, Sonja K., and Cindy L. Griffin,“Beyond Persuasion: A Proposal for an Invitational Rhetoric”, Communications Monographs,Vol.62,No.1,1995.
③ 李克、李淑康:《批评转喻分析的意识形态观》,《山东外语教学》2011年第5期。
① 中文翻译为自译。搜索条件为:在高级搜索设置中,关键词为“one belt one road”和“belt and road”,语言设定为英语,时间范围为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关键词出现位置为网页正文,选取了主题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共计9篇报道。
① 报道序号及篇名详见表1,下同。
① 龚婷:《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行动:演进及现状》,《和平与发展》2019年第5期。
① 每项后括号内数字为涉及该项的修辞现象数目,百分比为涉及该项的修辞现象在257例修辞现象中所占的比例(精確到小数点后两位)。
① 胡正荣:《智能化背景下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国际传播》2019年第6期。
② 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第1期。
③ 盛斌、靳晨鑫:《“一带一路”倡议:引领全球包容性增长的新模式》,《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① 邱煜、潘攀:《“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债务风险:效应及作用机制》,《财贸经济》2019年第12期。
② 王贵国:《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中国法律评论》2018年第5期。
① 刘冰:《新闻写作中几个敏感技术问题的讨论》,《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2期。
② 胡键:《“一带一路”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
③ 王玉主:《中国的国际社会理念及其激励性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建设》,《当代亚太》2019年第5期。
① 胡正荣:《智能化背景下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国际传播》2019年第6期。
② 刘涛:《西方数据新闻中的中国:一个视觉修辞分析框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2期。
③ 曲甜、王艳:《“一带一路”倡议官方话语解析与国际反响述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9 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