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的概况与展望

来源 :云南中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yf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毫针疗法、耳针疗法、灸法、穴位注射疗法及其他疗法等方面综述了近40余年来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及机理研究概况,指出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存在的问题,并对以后针灸在该病的研究中提出设想。
  关键词:2型糖尿病;针灸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5—0044—03
  
  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NIDDM)具有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控制和改善并发症等特点,现将近40余年来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有关研究的文献综述如下。
  
  1、针灸治疗概况
  
  1.1毫针治疗张智龙等将符合标准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单纯采用针刺治疗,取中脘、曲池、合谷、足三里、阴陵泉、丰隆、三阴交、太冲、血海,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2次,6d为1疗程,每疗程间休息1d;对照组口服优降糖治疗,每次2.5~5mg,每日3次,血糖稳定后改用维持量(2.5mg/次,每日1次)。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8.33%,优于对照组的66.37%;罗红艳等运用傍针刺法治疗消渴病中常见的气阴两虚型(成年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获93.3%的总有效率,与单服降糖甲片对照组的70%的有效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杨廉德[3]针刺治疗48例糖尿病病人临床观察,经3个疗程后,多饮、多食、多尿基本消失,其他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尤以乏力、精神疲惫、头晕自汗、肢体麻木、视力减退等明显好转,血糖较治前下降80%以上,尿糖减少,总有效率85.4%。朱秀峰针灸治疗糖尿病246例观察,显效154例(其中治疗1个疗程者34例,2个疗程者70例,3个疗程者44例,4个疗程者6例),有效8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6.3%。针灸组治疗前后血糖变化经统计学处理,P≤0.001,针灸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
  
  1.2 体针和耳针结合疗法刘志诚等治疗576例NIDDM患者,辨证论治,体穴主要取肺俞、少商、内庭、膈俞、大肠俞、天枢、上巨虚、中脘、阴陵泉等;耳穴取肺、胃、胰胆、内分泌、大肠、脾等,耳穴埋藏揿针或王不留行籽,胶布固定,每日每穴按压3次,每次每穴按压1~2min,隔日更换1次;针灸体穴隔日1次,每次留针30min;耳针和体针同时进行,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发现1个疗程有效率为81.25%,2个疗程有效率为87.67%,3个疗程有效率为92.54%,说明疗程越长疗效越好。相关的分析还显示:男性患者疗效优于女性(P<0.001),年龄小的患者疗效优于年龄大的患者(P<0.05),病程短者疗效优于长者(P<0.001),肥胖度重者疗效优于轻者(P<0.001),无并发症者疗效优于有并发症者(P<0.001),无糖尿病家族史者疗效优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者(P<0.001),实证疗效优于虚实夹杂证(P<0.001),虚实夹杂证又优于虚证(P<0.005)。魏群利等对67例2型糖尿病患者针刺配合耳穴压籽后使空腹血糖(FBS)、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下降,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该法具有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IR)的作用。
  
  1.3耳针治疗龙文君报道针刺耳穴治疗NIDDM,主要穴取胰胆、肝、肾、缘中、屏间、交感、下屏尖、内分泌、肺、渴点、饥点等,辨证分型后每次选51—6穴,采用针刺,捻转运针,两耳交替。刘岩红报道用耳针治疗NIDDM,右耳取内分泌、肺、胃、胰、缘中、肾上腺、渴点,左耳取内分泌、肺、脾、肾、三焦、屏尖、饥点,两耳交替针刺,隔日1次,1月为1疗程,有效率达95.3%。
  
  1.4灸法治疗王海等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05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50例,常规加艾灸治疗组55例,2组年龄、性别、病程无明显差异,全部病例均根据病情采用饮食控制,磺尿类或双胍类等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市售艾卷于每日上午4时30分和下午4时30分2次直接灸大椎、神阙按先后顺序各灸30min,半月1疗程,两月为期,治疗后从中看出观察组各时限血糖、均值均有下降,以空腹血糖最明显,同时也显示了糖耐量曲线的改善,高峰前移,此一结果表明:艾灸大椎、神阙不仅可以显著降低空腹血糖,而且还可明显增强胰岛B细胞对糖负荷的反应能力,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蔺云桂对单控饮食无效的患者施以灸法(艾炷隔姜灸),治疗期间停服全部降糖药,结果2个疗程后,血糖平均值下降(44.9±15)%,有显著性差异(P<0.05),尿糖治疗前后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
  
  1.5 针刺配合灸法治疗曹少鸣将42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艾灸组、针刺加艾灸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3组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4h尿糖定量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以针加灸组疗效最佳(P<0.01)。马兆勤纠艾段温针隔橘皮灸治糖尿病200例观察,治疗期间停用一切降糖中西药物,最长10个疗程,最短5次,在灸完1疗程后,复查血糖、尿糖,总有效率为93%,马兆勤认为此法对胰岛素β细胞有促进分泌作用,比单纯服药效果好。
  
  1.6穴位注射疗法有学者研究认为,穴位注射的机理是通过腧穴对药物的逐渐吸收,使药物对腧穴产生缓慢而持久的作用,并通过经络而到达病所。由于缓慢吸收的药物对相关穴位持续较长时间的刺激,从而起到与针刺特定穴类似的功效,同时,还可发挥药物的作用,放大药物的功效,与毫针针刺相比,具有取穴简单、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安全经济、无毒副作用的特点。李龙宣等将6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优降糖组(A组)、黄芪注射液肌注加优降糖组(B组)、生理盐水穴注三阴交加优降糖组(C组)、黄芪注射液穴注三阴交加优降糖组(D组)。以上各组治疗3个疗程后结果显示,治疗后各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组间分析显示D组疗效最佳。
  
  1.7 其他疗法北京协和医院内科运用梅花针及捏脊治疗糖尿病155例,结果不仅症状大为改善,血糖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还有其他学者用电针加TDP、穴位敷贴为主配合小剂量降糖药、针药结合等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均取得了显著疗效。
  
  2、针灸作用机理研究
  
  针灸对糖尿病产生作用的机理尚不完全清楚。针灸对血糖的影响也是复杂的,采用不同穴位针刺既可使低血糖升高,又可使高血糖者血糖降低。王端辉在针刺能够降低血糖的同时得出血清胰岛素水平上升的结果。曹少鸣等认为实验NIDDM大鼠针后血清c-肽水平也显著提高。袁锦 虹等对造模成功的NIDDM大鼠进行针刺,治疗后大鼠的摄食、摄水、空腹血糖等均明显下降(P<0.05)。沈必清等使用微烟灸疗器治疗NIDDM大鼠,发现治疗前后大鼠餐后2h血糖均有显著下降(P<0.01)的同时,微烟灸还可以改善NIDDM大鼠的抗氧化能力。李嘉检测了大鼠红细胞和脂肪细胞胰岛素受体结合常数,结果提示NIDDM大鼠红细胞和脂肪细胞胰岛素受体亲和力降低,而针刺可以增加大鼠红细胞和脂肪细胞胰岛素受体数目,提高受体亲和力,并且这一变化与血清胰岛素浓度呈负相关,提示针灸可以通过改善受体缺陷来改善胰岛素抵抗。熊星火等分别观察了NIDDM病人餐前1h施针,餐后1.5~2h施针的血糖变化,发现2组血糖均比在相同条件下不施针的对照组前后血糖下降明显,有统计学意义。也有认为针灸降血糖的机理,首先是作用于神经系统,一是针灸作用于周围神经,即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和抑制交感神经,而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纠正内分泌紊乱,恢复胰岛素的正常功能;二是针灸作用于中枢神经,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以达到降血糖的目的,或在中枢形成一个新的占位面积较大的兴奋灶,通过相互诱导,重新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的关系,而扰乱糖尿病人病因的刺激作用。另外还有学者认为:针灸作用不仅限于胰内,还有较强的胰外作用,针刺后增加靶组织的受体数目,改善胰岛素桔抗,刺激末梢组织利用葡萄糖也是一重要作用。总之,针灸治疗糖尿病的作用并非某一系统的单一效应,涉及神经、血管、体液等多方面作用。
  
  3、问题与展望
  
  针灸治疗型糖尿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虽取得一些进展,但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未解决,如DM辨证论治的客观标准、针灸最佳方法的选择、疗效评价标准、疗程与疗效的关系、针灸治疗DM的机理等。故针灸治疗该病的研究仍需要不断的深化和扩展。推测针灸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今后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其一,进行临床辨证论治研究,系统挖掘前人经验,总结临床疗效,揭示疾病的传变机制,结合现代医学检验技术进行微观辨证。其二,重视早期诊断和防治方面的研究。其三,针灸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前人虽采用了以上所总结的诸多方法和穴位,但在这些方法的横向对比研究方面还存在不足,故临床研究要加强对使用频率高、疗效可靠的穴位和方法进行筛选,寻找最佳组方、配穴规律及最佳的针灸方法,以及疗程的长短与疗效的关系,以期获得某些突破性进展,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其四,通过再深入研究制定统一、客观的疗效评价标准。其五,关于针灸治疗糖尿病的机理,将进一步结合现代医学针对重要病理环节进行研究。如研究中医针灸对糖尿病及其合并症病理过程的生物化学机制的影响,从细胞膜胰岛素受体及相关基因表达方面进一步深入。
其他文献
摘要:降脂血康片系由我院血栓病科提供用于治疗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经过5年的临床观察,治疗效果满意,质量稳定。本文就其质控中薄层鉴别进行探讨。  关键词:降脂血康片;质量标准;薄层鉴别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5—0039—02    本品由黄芪、枸杞子、当归、山楂、水蛭、何首乌、丹参组成,黄芪、丹参,何首乌部分粉碎成细粉,过100
期刊
作者/杨建宇 喻 芳 杨 泳 滕 佳 朱纬亚 王国兴 宋一林 舒 晔    摘要:目的:观察PPE局部用药对小鼠颈背部皮肤Ⅱ~Ⅲ度烧、烫伤的治疗作用。方法:用不同药物浓度的PPE软膏涂搽皮肤烧、烫伤创口部位。每2天1次,连续30d。高剂量组药物浓度为低剂量组的2倍,并以美宝湿润烧伤膏作阳性对照组,设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药物治疗)。各组小鼠每天均观察其脱痂和长毛时间以及食量和活动度。结果:PPE
期刊
关键词:口腔溃疡;当归六黄汤;泻黄散  中图分类号:R78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5—0028—01    近年来笔者采用当归六黄汤合泻黄散加减治疗口腔溃疡3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门诊病例,年龄20~55岁,平均37岁,其中20岁~40岁10例,41岁~55岁20例,病程最短1周,最长
期刊
关键词:小儿腹泻;穴位注射;足三里;山莨菪碱  中图分类号:R256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5—0032—01    小儿腹泻是一组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儿科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严重危害婴幼儿的健康,目前西医对非感染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的秋季腹泻尚无特效的治疗手段,多采用维持水电质,酸碱平衡及对症支持疗法。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加之饮食不节,外感病
期刊
摘要:目的:考察自制三七总皂苷分散片的溶出度。方法:以蒸馏水为溶出介质,采用转篮法测定三七总皂苷分散片中Rg1、Rb1、R1三者总和的溶出度,并与市售胶囊剂与普通片剂比较。结果:三七总皂苷分散片在40min内累积溶出百分率为93.7%,胶囊剂在80min内累积溶出百分率为84.4%,普通片剂在120min内累积溶出百分率为72.3%。结论:三七总皂苷分散片的溶出较胶囊剂与普通片剂快。  关键词:三
期刊
关键词:色素性紫癜;凉血四根汤;疗效  中图分类号:R55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5—0060—01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是比较常见的原因不明的慢性紫癜性皮肤病。笔者自2001年6月~2006年6月采用自拟凉血四根汤治疗该病4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22例,女18例;年龄40~66岁;病程6个月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通脑舒络胶囊对小鼠脑缺血缺氧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大鼠血栓形成和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断头及双侧颈总动脉合并迷走神经结扎法造成小鼠急性脑缺血模型,采用大鼠动、静脉吻合法形成血栓和毛细玻璃管法测定小鼠凝血时间,观察药物对脑缺血缺氧的保护作用、对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对凝血时间的延长。结果:通脑舒络胶囊能显著延长脑缺血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减轻大鼠血栓重量,延长凝血时间。结论:通脑舒络
期刊
关键词:云南白药;雷尼替丁;消化性溃疡;大出血;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5—0060—02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36例患者,男20例,女16例;年龄(45±16)岁;病程半月~14a。病例均来自1992年~2004年收治内科住院病人,并经胃镜确诊。其中胃溃疡16例,男10例,女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0例,男12例,女
期刊
关键词: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药疗法;辩证施治  中图分类号:R56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5—0062—01    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急性支气管炎82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82例患者均属门诊病例,其中男52例,女30例;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者14岁;病程最长35d,最短3d。    2、辨证分型施治    2.1
期刊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益气活络饮;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5—0061—02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笔者自2002年2月~2006年12月,采用自拟益气活络饮配合西药洛他唑片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68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68例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