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据“一法二规”的要求,血站建立各种形式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如何运用体系促进质量管理的目的,从而保障血液质量,促进血站的整体持续改进。本文从领导的作用、全员参与、培训、审核检查、差错管理、PDCA循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PDCA循环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88-02
2005年11月至2006年5月,卫生部先后颁布实施了《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管理规范》(简称“一法二规”)等文件,标志着我国血液管理的法规体系日趋完善。血液质量关乎用血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然而血液质量的保证不仅仅是通过检测就能够牢牢把关。依据“一法二规”的要求,血站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最终的目的是保障献血安全和血液质量,就必须加强质量管理,运用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有效地实施和监控,发现和改进存在的问题,达到持续改进、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
虽然血站建立了以各种形式为基础的体系,但如何运用体系达到质量管理的目的,如何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加强质量管理的工作,是每个管理人员应考虑的事情。通过对质量管理工作方面的总结,笔者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阐述。
1领导的作用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中明确提出:“血站法定代表人为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质量管理是“一把手工程”,法定代表人及领导班子的领导作用、承诺和积极参与,对建立并保持一个高效的质量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领导层确定血站的主要业务流程,明确血站发展的方向,激励员工积极参与,确定相关科室以及员工的职责范围,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借口关系并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工作环境,并提供必要的资源,使采供血活动和质量管理过程有序开展。领导的重视是质量管理体系执行的力度的保障,是体系正常运行的第一保障。
3全员参与
血站的质量管理工作不仅需要血站领导的正确领导和承诺,还有赖于血站所有人员的共同參与。只有全面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和实践技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对体系运作的有效管理。
4培训
培训是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实施的必要手段。通过对员工开展质量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观念,激发他们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通过不断的培训,再培训,重点做好第三层次sop以及记录的培训,因为员工日常工作主要接触的就是sop以及记录。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工作绩效,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员工素质的提高最终将会带来血液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血站的发展不能仅靠领导和业务骨干,必须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经过培训的员工能够具备足够的质量管理知识、技能和经验,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越多,能够承担的工作和责任就越大。
5动态检查、内审、管理评审、外审
依据血站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尤其是sop),或者依据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国家督导或者省督导条款,确定采供血过程的关键控制点,以此为骨架,设计检查表,不断地细化。最终体现在对记录的检查,对sop的检查。
对于审查中的记录,主要有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2]①记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②记录的及时性③记录的准确性上进行审查。审查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二是要熟悉业务流程,钻研记录背后隐含的信息,对记录进行纵身挖掘,这样,才能真正推动质量体系持续有效地发展。
因此在制定Sop时要尽量的详细,最好有流程图,要用尽量简短的语言叙述操作过程。要言简意赅。同时要尽可能的详尽。记录是所有的证据所在,在绘制记录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要确保记录的完整性。
通过各种形式的检查,暴露出日常的差错,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通过修改并完善文件,再次培训,使职工素质得到再次提高,知识得到更新,使体系得到持续改进完善的机会,使质量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
6差错管理
差错可能存在于质量体系和技术操作的各个环节[3]。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献血环节。献血者判断有误,献血者被不适当淘汰,不适当地重新进行献血,对献血者的医学评价不完整,献血反应处理不当,献血者资料无法查找,献血者资料录入错误等;(2)工艺过程引发血液质量出现的不合格。如违反工作程序引发不合格或连续出现不合格产品;(3)检测过程。检测标本不正确,血样的ABO血型、Rh血型、抗体筛查、病毒检测结果不正确,血液检测放行记录与实际放行不符合,结果发送错误等;(4)内审、外审、常态审核以及管理评审中发现的不合格;(5)设备保养、维护不当致使设备能力不足引起的不合格;(6)供方的产品或服务出现严重不合格;(7)严重环境污染及安全事故。
总之血站差错的产生贯穿于采供血服务的全过程。只有认真分析,综合归纳这些差错信息,才能有的放矢的去防范和改进。
7PDCA循环
对于审核检查出来的差错,需要进行整改,运用PDCA循环的方式进行解决,确保能够举一反三,对于类似的事情确保不能重复发生,确保体系得到持续改进,确保质量管理得到提高,进而达到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4],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过程。PDCA循环是指把质量管理全过程划分为P(计划,Plan)、D(实施,Do)、C(检查,Check)、A(总结处理,Action),通过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影响因素;提出改进计划,定出质量目标;按照既定计划目标加以执行。通过检查实际执行的结果,看是否达到计划的预期效果。依据检查结果加以总结成熟的经验,纳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把这一轮尚未解决的遗留问题纳入下一轮PDCA循环解决。
持续改进是血站的永恒目标。血站领导对血站的持续改进做出承诺,全体员工积极参与质量管理,通过各种审核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PDCA循环不断完善血站质量体系,使质量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使血站能够适应法律法规、献血安全和输血安全等种种变化和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医发〔2006〕167号,血站质量管理规范[S].2006.
[2]连云戴瑞娣《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年第1期页码范围:82-82页
[3]魏耀辉赵花兰李大元张秦永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6(3):92-94
[4]余晋林朱业华田兆嵩《血站质量管理培训教程》2009页码范围:25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PDCA循环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88-02
2005年11月至2006年5月,卫生部先后颁布实施了《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管理规范》(简称“一法二规”)等文件,标志着我国血液管理的法规体系日趋完善。血液质量关乎用血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然而血液质量的保证不仅仅是通过检测就能够牢牢把关。依据“一法二规”的要求,血站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最终的目的是保障献血安全和血液质量,就必须加强质量管理,运用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有效地实施和监控,发现和改进存在的问题,达到持续改进、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
虽然血站建立了以各种形式为基础的体系,但如何运用体系达到质量管理的目的,如何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加强质量管理的工作,是每个管理人员应考虑的事情。通过对质量管理工作方面的总结,笔者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阐述。
1领导的作用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中明确提出:“血站法定代表人为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质量管理是“一把手工程”,法定代表人及领导班子的领导作用、承诺和积极参与,对建立并保持一个高效的质量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领导层确定血站的主要业务流程,明确血站发展的方向,激励员工积极参与,确定相关科室以及员工的职责范围,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借口关系并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工作环境,并提供必要的资源,使采供血活动和质量管理过程有序开展。领导的重视是质量管理体系执行的力度的保障,是体系正常运行的第一保障。
3全员参与
血站的质量管理工作不仅需要血站领导的正确领导和承诺,还有赖于血站所有人员的共同參与。只有全面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和实践技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对体系运作的有效管理。
4培训
培训是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实施的必要手段。通过对员工开展质量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观念,激发他们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通过不断的培训,再培训,重点做好第三层次sop以及记录的培训,因为员工日常工作主要接触的就是sop以及记录。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工作绩效,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员工素质的提高最终将会带来血液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血站的发展不能仅靠领导和业务骨干,必须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经过培训的员工能够具备足够的质量管理知识、技能和经验,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越多,能够承担的工作和责任就越大。
5动态检查、内审、管理评审、外审
依据血站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尤其是sop),或者依据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国家督导或者省督导条款,确定采供血过程的关键控制点,以此为骨架,设计检查表,不断地细化。最终体现在对记录的检查,对sop的检查。
对于审查中的记录,主要有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2]①记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②记录的及时性③记录的准确性上进行审查。审查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二是要熟悉业务流程,钻研记录背后隐含的信息,对记录进行纵身挖掘,这样,才能真正推动质量体系持续有效地发展。
因此在制定Sop时要尽量的详细,最好有流程图,要用尽量简短的语言叙述操作过程。要言简意赅。同时要尽可能的详尽。记录是所有的证据所在,在绘制记录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要确保记录的完整性。
通过各种形式的检查,暴露出日常的差错,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通过修改并完善文件,再次培训,使职工素质得到再次提高,知识得到更新,使体系得到持续改进完善的机会,使质量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
6差错管理
差错可能存在于质量体系和技术操作的各个环节[3]。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献血环节。献血者判断有误,献血者被不适当淘汰,不适当地重新进行献血,对献血者的医学评价不完整,献血反应处理不当,献血者资料无法查找,献血者资料录入错误等;(2)工艺过程引发血液质量出现的不合格。如违反工作程序引发不合格或连续出现不合格产品;(3)检测过程。检测标本不正确,血样的ABO血型、Rh血型、抗体筛查、病毒检测结果不正确,血液检测放行记录与实际放行不符合,结果发送错误等;(4)内审、外审、常态审核以及管理评审中发现的不合格;(5)设备保养、维护不当致使设备能力不足引起的不合格;(6)供方的产品或服务出现严重不合格;(7)严重环境污染及安全事故。
总之血站差错的产生贯穿于采供血服务的全过程。只有认真分析,综合归纳这些差错信息,才能有的放矢的去防范和改进。
7PDCA循环
对于审核检查出来的差错,需要进行整改,运用PDCA循环的方式进行解决,确保能够举一反三,对于类似的事情确保不能重复发生,确保体系得到持续改进,确保质量管理得到提高,进而达到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4],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过程。PDCA循环是指把质量管理全过程划分为P(计划,Plan)、D(实施,Do)、C(检查,Check)、A(总结处理,Action),通过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影响因素;提出改进计划,定出质量目标;按照既定计划目标加以执行。通过检查实际执行的结果,看是否达到计划的预期效果。依据检查结果加以总结成熟的经验,纳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把这一轮尚未解决的遗留问题纳入下一轮PDCA循环解决。
持续改进是血站的永恒目标。血站领导对血站的持续改进做出承诺,全体员工积极参与质量管理,通过各种审核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PDCA循环不断完善血站质量体系,使质量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使血站能够适应法律法规、献血安全和输血安全等种种变化和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医发〔2006〕167号,血站质量管理规范[S].2006.
[2]连云戴瑞娣《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年第1期页码范围:82-82页
[3]魏耀辉赵花兰李大元张秦永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6(3):92-94
[4]余晋林朱业华田兆嵩《血站质量管理培训教程》2009页码范围: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