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教学的创新精神对教育的意义的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b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等数学教育的发展的过程中,曾一度延续老师是主角,而学生是配角的角色,导致学生是被动的去学习知识。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缺乏主动学习动力,以及创新学习的能力。因此,在高等数学教育的发展的过程中,树立创新精神是势在必行。
  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史因为创性而前进,人因为创新而成长,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的创新人才,是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享受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它的实施刻不容缓。
  【关键词】:教育的意义 创新教育 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结
  一、教育的意义
  教育并不是教授具体内容,甚至也不是传授技能,教育是一种思维习惯或可称其为思想状态。他并不是你的附属品,而是与你浑然一体的;教育是一个最具价值,最有人性的并最富人文关怀的平台,有助于个人成就自我。你们可以凭借这里无与伦比的资源系统,来找寻开悟之光,以照亮你们内心教育的光芒。接受教育就是要培养一种习惯,去挖掘我们所研究的各种事件或现象中多重的全新的意义。
  笔者认为教育再深一层的含义就是去激发他或者她去思考自己并找到自己,即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品质,说得更深,亦是一种品德,需要教育去激发和鞭策。因为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才是人活着的意义。我力行的与你力行的不一样、我所要实现的梦想和你所要实现的梦想不同,我追求的和你追求的有差别,这才是我们各自存在的意义。
  教育为了让人更好的认识这个社会以及自己的人生,从而去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和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即在这个创新和进步的社会里,创新教育的实行是势在必行的。
  二、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个新词。"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曾提到过的,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的意思。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创新教育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而提出来的。创新教育不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我们强调,创新教育的重点不仅是在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就可以了。在创新教育中要考虑适宜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这比什么都重要。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特别巨大的,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更是巨大。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的实施是新时代进步发展的标志,也是时代发展进步的必须,创新型教育不仅仅适合低等教育的阶段,更适合高等教育的阶段。因为,在人生的转折点上,处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们会更快的接受社会的考验,为了更好的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具备创新的能力成为了必然。而在高等教育的学习中对数学的学习,创新学习精神尤为体现。因此,在高等数学教育的发展的过程中,树立创新精神是势在必行。
  三、高中数学的教学
  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养成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相比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经过了二十多年持续性的教学改革,特别是经过了近年来新课改的冲击与洗礼,课堂教学整体面貌应该说已有了大的改观。在一波又一波改革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思想、观点纷至沓来,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技术、手段不断涌进课堂。可是长久以来人们所期待的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为什么仍然迟迟不能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创造和灵性为什么依然得不到释放,甚至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学习中被销蚀、磨灭?
  然而,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个性品质等等。
  在教育的过程中,在新知识生成过程中,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此外,在知识应用过程中,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也很普遍,学生缺少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更别说在学习上有所创新了。具体体现: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特别是出"主意"、想"点子;代替学生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例如:在板书设计上
  1、过于追求形式,喧宾夺主。
  2、课堂信息超量,抑制学生思维。
  3、思维异步,忽略"教"与"学"的互动。
  4、分散注意,弱化思维。
  5、忽视了传统教育手段,无板书、无重点。
  在高中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我们知道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是一门比较单调的学科,尤其是纯理论部分很难能吸引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离不开兴趣。对数学问题感兴趣的学生更愿意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更愿意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其数学学习成绩。而对数学问题不感兴趣的学生经常会感到头疼,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学习成绩。如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注重课堂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中发现数学问题,针对这些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能够增强其学习兴趣。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堂学习与实践的结合。
  教育学家乌中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渴求解决未知的力所能及问题的心理,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提出问题,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问题必须是学生想知道的,高低适度,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举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学生在学习探索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探索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在不同活动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特长,展现自我。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不同方法,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支持,对别出心裁和好的表现给予赞许,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总结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切社会活动离不开创新。世界的进步需要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来实现。创新性是每个学生都具备的潜能,创新能力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具备的能力。现如今,教育不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了,而是要培养学生"善学、善问"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研究的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本应该就是一个"再创造、再创新"的过程。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的实施是新时代进步发展的标志,也是时代发展进步的阶梯。
  笔者认为,创新教育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而提出来的。创新教育不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而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是对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类比、推广、探究、质疑,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高等数学教育的发展的过程中,树立创新精神是势在必行。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它的实施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常汝吉.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重点高中数学教程 湖北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要】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在各领域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在这里,我主要来谈一下我对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的认识。历史教学的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了历史课程改革的发展。但在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应积极寻找应对之策,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信息
期刊
【摘要】 当下,各项各业都在学习实现伟大中国梦,建立和谐美丽四川,并围绕本话题开展各种活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对于留守儿童怎样来实现他们的梦想呢?是我在本文中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梦想 关爱 实现  近段时间我们都在学习实现伟大中国梦、建立和谐美丽四川、说自己的中国梦,我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遇到不相同的事情,每个人的梦想也会不一样。如孩子的、大人的的梦想不一样,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
期刊
【摘要】 留守儿童是经济时代的产物,存在着诸多问题,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笔者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有赖于教师、学校、家庭、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爱”的教育 赏识教育 教育合力  “老师,我们跟您说件事,实在太好笑了”我好奇地追问:“什么事情值得你们这么好笑呢?”几个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王敏把她的爸爸妈妈叫成亲戚。”后来我从学生的口中了解到
期刊
【摘要】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因而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历来倍受青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操作,构建高效课堂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以下探索尝试:一、动手操作与语言内化相结合;二、动手操作与思维内化相结合;三、动手操作与渗透数学思想相结合。  总之,要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价值,让操作不再成为一种点缀,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搭建操作与结论的桥梁,促使学生把直
期刊
许多学生常常抱怨数学作业单调枯燥,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不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鉴于此,依据新课程理念,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和价值,全面科学地改革数学作业, 给孩子数学作业插上兴趣的翅膀,已成为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需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作业的布置,不仅服务于基础知识的巩固,更旨在发展学生。那么,如何改变数学作业的现状,优化数学作业的设计,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形成能力,学会合作,学会
期刊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逐步进入历史课堂教学。  【关键字】 历史教学 多媒体技术 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逐步进入课堂教学。那么,历史作为融知识传授、思维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为一体的人文学科更是大有用武之地,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越来越显得重要。作为历史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多媒
期刊
【摘要】:创业教育课是中职德育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大多德育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跟教学方法有关。本文提出在创业指导课中推行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真正实现创业指导的目的。  【关键词】:中职德育 创业指导 项目教学 教学效果  一、引言  德育课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素质
期刊
知识与技能:  (1) 进一步提高分析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能力,能熟练地利用相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2)进一步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掌握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成有效的数学模型——方程,进而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深刻体会方程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
期刊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但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一味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生吞活剥,被动接受的现象,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我们对某件事有了兴趣之后,往往能更好的
期刊
多年从事聋教育的老师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聋生的语文最难教,化的精力最大而收效较小。一般九年制的聋校毕业生,能写好文章的不多见,而词语颠倒、句不达意、结构紊乱的为数不少。这是什么原因?是否有良策可治?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实践中也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初步有这些体会:  一、抓好语文学科的主阵地  聋校语文教学大纲中这样写到:语文是对耳聋学生"进行发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