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地,它们的读音在改变

来源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yu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书虫小编的日常工作中,常常会用到《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对于不确定的字词的写法、用法,我必须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能放心地将它们印刷出来。然而让书虫感到困惑的是,上学时许多字的“规范读音”现如今竟悄悄变成了“错误读音”;经常被读错的字音,现在已经成为了对的……
  被抛弃的韵脚
  还记得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书虫学到这首诗时,语文老师谆谆教诲:“斜”一定要读古音xiá,这样才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然而某年某月某日,上小学的侄女一脸鄙视地教训道:“书虫姑姑,你OUT了,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读错要扣分的啊!”
  无独有偶,读起来同样别扭的还有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其中“衰”字的读音从以往的cuī变成了现在的shuāi。专家解释说,在古今语音变化中,我们语文学科有一个原则是“从今不从古”。这首诗里“衰”用shuāi这个音的基本意思是“衰老、衰败”等,人老时鬓发疏落变白,也是一种衰败的现象,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而古代“衰”读cuī时所代表的“逐渐递减”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用在诗中也变得不合适了。
  错的多了就对了
  除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读音、字义区别造成的字音改变以外,还有一波汉字读音改变竟然是因为“读错的人太多了”!荀子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不宜。”语言也是同理,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根据约定俗成做出的改变,似乎更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如:
  “拜”字,《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注音bài,第6版增加注音bái,这是特意为我们再见时常说的“拜拜”而设置的;
  “呆板”的“呆”,以前一直读 ái,但是后来为了尊重大众的习惯,改成了dāi;
  “荨麻疹”的“荨”,如果你一直读xún,那就歪打正着,它以往的读音qián已经不用了;
  “铁骑”的“骑”,古代发音读jì。早些时候,“骑”字的发音是这样区分的:在类似动词词义时读qí,如骑兵,其他的类似名词词义的全部都读 jì,如轻骑、车骑、骠骑。不过,从2005年开始,“骑”全部都读qí,jì音已经取消了。所以,我们在读“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时候就要小心啦;
  “说服”的“说”,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里的注音不再是shuì fú,而是shuō fú;
  “谁”字的标准读音则在原来shuí的基础上,加了一个shéi。shuí多见于庄重场合和极富感情的诗朗诵中;shéi较生活化,多见于影视剧节目和日常生活中。
  像这样因为约定俗成而改读音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橙,统读 chéng,取消 chén(橙子);从,统读 cóng,取消 cōng(从容);脊,统读 jǐ,取消 jí(脊梁);迹,统读 jì,取消 jī(事迹);绩,统读 jì,取消 jī(成绩);框,统读 kuàng,取消 kuāng(门框);咱,统读 zán,取消 zá(咱们)……看到这里,书虫简直要为儿时的自己仰天长叹:曾经考试卷上的大红叉,放到今天都是对勾啊!
  成语也要随大流
  有些字在某个成语中有特定的读音,我们一不小心就会念错。而现在,总是念错的同学可以放心大胆地读它们了,而当年好不容易被老师纠正过读音的书虫之流,还得一点一点地改回来。
  “证据确凿”里的“凿”,原读音zuò,后因从俗改为záo;
  “唯(wěi)唯(wěi)诺诺”,改为“唯(wéi)唯(wéi)诺诺”;
  “靡靡之音”中的“靡靡”曾读mǐ mǐ,现在统读mí;
  “簞食壶浆”,《现代汉语词典》( 第5 版)注音dān sì hú jiāng ,(第 6 版)注音 dān shí hú jiāng。
  ……
  对于这些字音的改变,有人赞同道:“为了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日益发展与需求,语言文字也应相对地做出适应与调整。”但也有网友提出反对意见:“为什么要迁就一些读书不用心的人?保留传统正确的读音怎么了?都按约定俗成了,我们学习汉字正音还有什么意义呢?”而书虫只为古诗中那些被抛弃的韵脚可惜。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韵脚都凝聚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巧思,今天的我们在朗诵古诗词时,按照古音来读,才能更明白平仄关系,更明白古诗词的韵律,更能体会其中咏叹的意境。
  同学们,你们怎么看待这些悄悄改变的字音呢?
其他文献
最后,维特自杀了,用最无力也是最孤独的方式与这世界告别了。  读到结尾时,我并没有觉得太过惊讶。因为随着阅读的深入,一封封书信已深入我心,我早已从那些书信中看出了维特将要与这世界诀别的端倪。  他是自由天真的。那些死板的公文,那些泾渭分明的等级,还有那刻板的虚文浮礼,全都是少年维特所不能理解的,所厌恶的。他喜欢自然,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他写的文章也是如此新鲜恣意,正如他的内心。最令他厌恶的,便是那
期刊
【读前花絮】  小樱(苦苦思索):维特,为了无望的爱情而死,值得吗?  书虫(一脸高深):因为爱情?不仅仅如此啊……  【虫家讲坛】  本期,我们推荐的书是《少年维特之烦恼》——这可是一本非常著名的书信体小说哦。1774年的秋天,这本书在德国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后,很快就成了畅销书,并在青年读者中间掀起了一股“维特热”。他们不但模仿主人公维特的一举一动,极少数人“入戏太深”,甚至像维特一样,一枪
期刊
读完《少年维特之烦恼》,我不禁长叹一口气。这个故事与我小时候读的那些唯美的童话故事一点都不相同,它像一把利剑割破一张老旧沙发的表皮一样,割破了生活的表面,露出了真实的内里。  年轻的维特,为爱情而烦恼,为生活的不自由而烦恼,为周围人的愚昧无知而烦恼,为官场的腐朽庸碌而烦恼,为社会的等级森严而烦恼。  我跟随着维特的视线,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加在他身上的诸多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不再是那个读童话书的
期刊
每一棵树,都享受着霞光的照拂,  每一座山,都平分着夕阳的旖旎。  一飞而过,  鸟儿仍被天空描画。  悄无声息,  东皋之水把一切铭记,  包括,我的倒影。  万物皆有归处。  牧人的归处在牛羊的蹄痕中,  牛羊的归处在栅栏里;  猎者的归处在猎马疾驰的方向中,  猎马的归处在风里。  何处,我的归处?  群山簇拥着,  想接住那沉沉的落日;  牛羊低鸣着,  想掉头回到那远方的草地;  我远望
期刊
“我们班一共32个人,以前是单眼皮的女生几乎全都割了双眼皮,有几个男生也去割了,现在班里单眼皮只剩下七八个人。”这是暑假刚刚割了双眼皮的成都高二学生小曾对记者说的。  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割双眼皮、隆鼻、削下巴……在暑假,不少孩子都进行了外貌上的“微调”,整容呈现低龄化趋势。究其原因,也五花八门:“长得好看,就会得到更多优待”“美丽是一种早期投资,要趁早”“别人的孩子都做了,我家孩子也不能落后”“
期刊
你吃饺子没?  2018年11月7日,是戊戌年的立冬。  立冬有吃饺子的风俗。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源于“交子之时”。 我国几千年来以黄河流域为主、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立冬又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饺子不能不吃。再者,秋收冬藏,立冬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  可你知道吗?立冬,不是为了“撮一顿”。  端详一下“立”字  立冬了
期刊
成长前行无终点,  任何时候是起点。  热情点燃生命灯,  拼搏進取立誓言。  生命之舟多艰险,  锲而不舍千锤炼。  学无止境从头越,  努力奋斗敢领先。
期刊
“阅读”是我省中考语文试题的第二大板块,共3篇。现代文两篇(占40分):一篇说明文或议论文;一篇散文或小说。文言文一篇或两篇比较阅读,占15分。  【现代文阅读二原则】结合语境原则、理性答题原则  【现代文阅读高分秘诀】答案的准确性+全面性  【现代文阅读解题四意识】  1.忠于原文意识  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其实不在我们的大脑里,而在原文中。不要游离于文本之外,更不能自由发挥,离文万里。  答案要
期刊
邂逅“书海”可以从我小学二年级谈起。那时语文老师组织了一次读书活动,让各小组各出一期手抄报,挑选优秀作品贴在班级的宣传墙上,那次的主题我至今记忆犹新——“书海偶得”。就这样,我迈出了“观海”的第一步。虽然已经记不清当时到底读了哪本书,然而这次经历却犹如一次探险,让我见识了书海的浩瀚与神秘,也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与力量,以至于多年以后我咀嚼“书海偶得”这四个字时,仍感到一种无言之美。  正是这次手抄报
期刊
开篇简洁。连接了叙事的时间和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  环境描写,既烘托了“我”内心的苦闷,又为下文写“温暖的脚印”作铺垫:因为下雨,更容易留下脚印。  一个“打发”,写出了内心多少怨气,为下文写自己的不满、不甘、迷茫作铺垫。  又为下文写“我”的“折起”“展开”通知书和“迷茫”的心理作铺垫。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具体而又细致地写出了“我”内心的不平、无奈与迷茫。  “沉默”与“对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