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高新技术研发和公私合作模式,是决定制造业企业能否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机遇的关键。
一直以来,制造业都被各国政府视为关乎国家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和保证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产业之一。然而,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颠覆性技术创新席卷各个产业,全球经济格局将面临洗牌。这一形势下,未来制造业将何去何从?
对此,今年7月11日,世界经济论坛制造研究所的执行主任詹妮弗·麦克内利(Jennifer McNelly)发表题为《未来制造业的三大趋势》的文章,提出未来制造业将重点聚焦三方面内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高新技术研发以及公私合作模式。文章认为,这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三大趋势,也是决定制造业企业能否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机遇的关键所在。
培养和引进高技能人才
詹妮弗·麦克内利认为,人才技能对于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一直以来,制造业都被认为是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行业,且它所能提供的岗位没有明显的排他性,既包括高级技工,也包括普通的技术工人。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公布的数据,全球制造业岗位已从1970年的2.1亿个增加到2009年的3.88亿个。
然而,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制造业的就业局势正在发生转变。自动化时代的到来会逐渐淘汰一部分低端制造业岗位,而由于科学技术在制造产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现实情况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成为许多国家制造业发展的掣肘。文章指出,早在四年前,全球制造业就有1000万个高技能岗位处于无人胜任的状态,这一数字在未来还会不断增加。詹妮弗·麦克内利认为,如果这一形势无法扭转,无论是工人还是企业的利益都将受损。制造业工人可能将面临失业和收入减少的问题;制造业企业由于高级人才资源匮乏,企业产值和盈利状况都会备受冲击。
只有人才缺口得到有效填补,制造产业才可以安然渡过转型难关。当前,各大制造业企业正在全球广泛寻找高技能人才,而且愿意付出比市场工资高出许多的薪酬来弥补人才缺口。这些领军企业都十分清楚,制造能力的提升与人才技能的培养息息相关,而人才驱动创新才是未来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对于政府而言,如今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在抓紧引进海外高技能人才,特别是为那些已在海外工作多年的本国制造业专家提供一系列政策优待措施,试图将本国从“人才流失地”变为“人才回流地”。
为解决人才缺口问题,世界经济论坛在此前发布的一份名为《“制造”我们的未来:未来制造业案例》的白皮书中提出,政府需要重新塑造制造业在公众心中的形象,以吸引潜在的人才进入该行业。例如,美国政府把每年十月的第一个周五定为“全球制造业日”。这一天,全美成百上千家制造企业将敞开大门,向公众展示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先进的技术成果,而政府则会特别邀请和组织学生们集体去工厂参观,帮助下一代了解制造行业。
推动持续性技术创新
持续性的技术创新是未来制造业的第二大趋势。《未来制造业的三大趋势》一文认为,创新不仅可以为制造业带来新材料、新产品和新的生产过程,有时还会创造出崭新的制造业分支。可以说,只有技术创新才能为制造业的长足发展创造新机遇。
世界经济论坛此前发布的白皮书分析认为,3D打印、高级机器人、数字化制造、分散网络化制造、混合生产模式、轻质结构材料等颠覆性技术将引领未来制造业的转型与变革。具体而言,技术创新将为制造业带来四方面变革:企业不仅可以生产出更多样和复杂的产品,产品质量也会更有保障;数字模型等工具可提前对产品制造全过程进行评估,从而缩短产品从研发到投入市场的时间;随着生产率提高、劳动力成本减少,投资资金回报率将得到显著提升;技术创新将有助于企业更充分地利用物质资源,并减少能源消耗。
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现在全球的顶尖制造业企业都在极力投资相关的技术研发领域。世界经济论坛的这份白皮书指出,当前全球大型制造业企业最多会把总收益的20%投入到研发领域。同时,各国政府也在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制造业的技术创新,除了积极引进全球制造业人才,许多国家政府还会为那些有技术创新潜力的小企业直接提供研发资金。
此外,世界经济论坛的研究人员认为,政府能否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也是决定未来制造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政府应建立更加坚实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确保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时没有后顾之忧。
促进公私合作
未来制造业的第三大趋势是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将日趋密切。《未来制造业的三大趋势》一文认为,公私合作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技能型人才缺口问题,即由公共部门出台相应的教育和职业培训政策,打造高效的人才供应链,以保证未来的制造业企业能够拥有合格的劳动力队伍。
这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为解决教育与实际经济活动脱节的问题,由政府出面将教育机构的培训课程和知识内容设置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对接;二是政府可通过一系列公共政策,对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学习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由于未来各产业间的技术和经济联系将更加广泛和密切,制造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会日益复杂,公共部门所出台的产业支持政策也将与以往不同。
例如,过去的产业政策往往只针对某一个行业,或者仅通过补贴、融资等方式对某一类产品市场进行单方面的干预或调控,公私部门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太频繁,但是,未来的公私部门之间将有更多机会以共同投资、建立伙伴关系等方式参与到产业的发展中来,并一起探索产业合作和集群发展的可行路径。
总之,在未来,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不可能独自承担制造业转型的重任。
一直以来,制造业都被各国政府视为关乎国家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和保证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产业之一。然而,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颠覆性技术创新席卷各个产业,全球经济格局将面临洗牌。这一形势下,未来制造业将何去何从?
对此,今年7月11日,世界经济论坛制造研究所的执行主任詹妮弗·麦克内利(Jennifer McNelly)发表题为《未来制造业的三大趋势》的文章,提出未来制造业将重点聚焦三方面内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高新技术研发以及公私合作模式。文章认为,这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三大趋势,也是决定制造业企业能否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机遇的关键所在。
培养和引进高技能人才
詹妮弗·麦克内利认为,人才技能对于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一直以来,制造业都被认为是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行业,且它所能提供的岗位没有明显的排他性,既包括高级技工,也包括普通的技术工人。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公布的数据,全球制造业岗位已从1970年的2.1亿个增加到2009年的3.88亿个。
然而,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制造业的就业局势正在发生转变。自动化时代的到来会逐渐淘汰一部分低端制造业岗位,而由于科学技术在制造产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现实情况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成为许多国家制造业发展的掣肘。文章指出,早在四年前,全球制造业就有1000万个高技能岗位处于无人胜任的状态,这一数字在未来还会不断增加。詹妮弗·麦克内利认为,如果这一形势无法扭转,无论是工人还是企业的利益都将受损。制造业工人可能将面临失业和收入减少的问题;制造业企业由于高级人才资源匮乏,企业产值和盈利状况都会备受冲击。
只有人才缺口得到有效填补,制造产业才可以安然渡过转型难关。当前,各大制造业企业正在全球广泛寻找高技能人才,而且愿意付出比市场工资高出许多的薪酬来弥补人才缺口。这些领军企业都十分清楚,制造能力的提升与人才技能的培养息息相关,而人才驱动创新才是未来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对于政府而言,如今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在抓紧引进海外高技能人才,特别是为那些已在海外工作多年的本国制造业专家提供一系列政策优待措施,试图将本国从“人才流失地”变为“人才回流地”。
为解决人才缺口问题,世界经济论坛在此前发布的一份名为《“制造”我们的未来:未来制造业案例》的白皮书中提出,政府需要重新塑造制造业在公众心中的形象,以吸引潜在的人才进入该行业。例如,美国政府把每年十月的第一个周五定为“全球制造业日”。这一天,全美成百上千家制造企业将敞开大门,向公众展示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先进的技术成果,而政府则会特别邀请和组织学生们集体去工厂参观,帮助下一代了解制造行业。
推动持续性技术创新
持续性的技术创新是未来制造业的第二大趋势。《未来制造业的三大趋势》一文认为,创新不仅可以为制造业带来新材料、新产品和新的生产过程,有时还会创造出崭新的制造业分支。可以说,只有技术创新才能为制造业的长足发展创造新机遇。
世界经济论坛此前发布的白皮书分析认为,3D打印、高级机器人、数字化制造、分散网络化制造、混合生产模式、轻质结构材料等颠覆性技术将引领未来制造业的转型与变革。具体而言,技术创新将为制造业带来四方面变革:企业不仅可以生产出更多样和复杂的产品,产品质量也会更有保障;数字模型等工具可提前对产品制造全过程进行评估,从而缩短产品从研发到投入市场的时间;随着生产率提高、劳动力成本减少,投资资金回报率将得到显著提升;技术创新将有助于企业更充分地利用物质资源,并减少能源消耗。
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现在全球的顶尖制造业企业都在极力投资相关的技术研发领域。世界经济论坛的这份白皮书指出,当前全球大型制造业企业最多会把总收益的20%投入到研发领域。同时,各国政府也在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制造业的技术创新,除了积极引进全球制造业人才,许多国家政府还会为那些有技术创新潜力的小企业直接提供研发资金。
此外,世界经济论坛的研究人员认为,政府能否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也是决定未来制造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政府应建立更加坚实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确保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时没有后顾之忧。
促进公私合作
未来制造业的第三大趋势是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将日趋密切。《未来制造业的三大趋势》一文认为,公私合作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技能型人才缺口问题,即由公共部门出台相应的教育和职业培训政策,打造高效的人才供应链,以保证未来的制造业企业能够拥有合格的劳动力队伍。
这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为解决教育与实际经济活动脱节的问题,由政府出面将教育机构的培训课程和知识内容设置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对接;二是政府可通过一系列公共政策,对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学习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由于未来各产业间的技术和经济联系将更加广泛和密切,制造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会日益复杂,公共部门所出台的产业支持政策也将与以往不同。
例如,过去的产业政策往往只针对某一个行业,或者仅通过补贴、融资等方式对某一类产品市场进行单方面的干预或调控,公私部门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太频繁,但是,未来的公私部门之间将有更多机会以共同投资、建立伙伴关系等方式参与到产业的发展中来,并一起探索产业合作和集群发展的可行路径。
总之,在未来,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不可能独自承担制造业转型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