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亚诺《多拉·布吕代》中的战争书写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639517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创作主题始终绕不开记忆、遗忘、身份、二战等这些关键词。他的代表作之一《多拉·布吕代》围绕离家出走的少女多拉的生平展开,通过寻访地址、查询档案资料等方式,侧面反映了占领时期犹太人的生存境况,从城市空间、人物身份和档案线索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战争书写。
  ◆关键词:莫迪亚诺;《多拉·布吕代》;巴黎;二战
  生于1945年的莫迪亚诺,无论是个人成长经历还是文学创作,都打上了战争的烙印。《多拉·布吕代》这部基于真实资料写就的小说延续了莫迪亚诺一贯的写作风格,围绕二战中《巴黎晚报》上的一则寻人启事展开,以“我”这个叙述者的视角,通过文学想象与真实资料的搜集,试图还原离家出走的犹太少女多拉·布吕代的故事。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阅读,我们发现,在这部作品中,莫迪亚诺从城市空间、人物身份和档案线索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战争书写。
  一、战争中的城市空间
  与莫迪亚诺的其他作品一样,《多拉·布吕代》也将故事发生的地点锁定在了法国的首都巴黎——这座在二战时期曾被德军“占领”过的城市。这是主人公多拉生活过的城市,同时也是叙述者“我”生活的城市,巴黎既深藏他们各自生活的踪迹,又带有“我”童年回忆的印记。
  首先,莫迪亚诺对“奥尔纳诺大街41号”这个地址进行了追踪。这是巴黎城中真实存在的地址。在本书开篇,“我”就提到自己对奥尔纳诺这个街区的熟悉,并回忆了小时候陪母亲去附近跳蚤市场的经历和奥尔纳诺大街沿途的风景。奥尔纳诺大街41号这个地址,在“我”的青年时代和当下生活的时刻是一栋不起眼的小楼,与39号楼相似,应当建造于一八八一年。再接着往前追溯,“我”了解到,“从二战前直到五十年代初,奥尔纳诺大街41号是家旅馆,39号也一样,叫金狮旅馆”,“五十年代初,这个地址上挂的是奥尔纳诺酒店和单间公寓出租公司的牌子”。经过拜访与查探,“我”终于得知了多拉和父母在一九三七年和一九三八年已经住在奥尔纳诺大街的这家旅馆里。至今依然存在的地址让“我”得以获知多拉的出生地、出生日期与就读过的学校,勾画出她在失踪前往返学校与奥尔纳诺大街41号旅馆的路线图,从而拼凑起多拉的生活轨迹。
  接着,莫迪亚诺根据多拉曾就读过的马利亚圣心寄宿学校的资料,继续拼凑她离家出走前的细节。这间寄宿学校的校舍已不复存在,原址上如今已盖起了一批新楼,只能从巴黎的老地图上看到寄宿学校的格局与周边的地点。马利亚圣心寄宿学校学生都家境贫寒,这里更像是孤儿院,生活非常艰苦,充满了孤独。一九四二年,战争带来的危险越发严重,巴黎不时实行宵禁政策,对犹太人的大抓捕不断收紧,“唯一一块没有遭殃的避难所就是马利亚圣心寄宿学校的花园和院落。但条件是不能从那里出去,要默默地躲在黑色围墙的阴影里,被人遗忘,和学校一起隐没在宵禁的黑暗里。”
  有学者指出,在莫迪亚诺的笔下,巴黎就是具有文化符号与情结象征的记忆场所。莫迪亚诺对巴黎的各个地点如数家珍。而在追寻多拉生平的过程中,作为多拉出生、成长地的巴黎让“我”感到陌生又熟悉——熟悉的是同样的地址、门牌号,陌生的是历经几十年后的物是人非。正如书中所言,“在各种光线和城市骚动中,我很难相信自己和当年的多拉·布吕代生活的是同一个城市,还有她父母,当年比我现在的年龄小二十岁的我的父亲。我感觉自己是唯一一个把当初的巴黎和今天的巴黎联系在在一起,唯一一个记得所有这些细节的人。”
  德国著名学者、文化记忆理论奠基人扬·阿斯曼认为,回忆不仅反映“在集体中被经历的时间”,同样也“植根于被唤醒的空间”。正如“房屋之于家庭就像村落山谷之于那里的农民、城市之于它的市民、某个地区之于该地区的居民一样”,它们都是“回忆的空间框架” 。戰争、占领、对犹太人的大抓捕、多拉的离家出走都是在巴黎发生,在《多拉·布吕代》的故事中,巴黎构成了其战争回忆的空间框架,承载了战争中个体的命运,为回溯占领时期的历史提供了依据。
  二、战争中的人物身份
  全书开头的寻人启事上出现的多拉·布吕代,是一位十五岁的失踪少女。因此,当“我”关注到这则寻人启事之后,“我”首先想到的是去寻找多拉生活过的痕迹:寻人启事上的地址、多拉父母的生存踪迹、多拉就读过的学校……而顺着这些线索去寻找,我们却发现,多拉的生平无处不充满了战争的印记。
  多拉的父亲埃尔内斯特·布吕代是一个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犹太人。一战结束后的一九一九年,他二十岁,目睹难民源源不断地涌入维也纳,而他自己也是这些失业大军中的一员。在莫迪亚诺试图重建起来的埃尔内斯特·布吕代的足迹中,档案表明他曾是法国外籍军团的二等兵,在军队待了五年,二十五岁置身巴黎街头,曾在战役中负伤,“残废军人100%”。而多拉的母亲则出生于布达佩斯,来自一个原籍俄罗斯的犹太家庭,同样是在一战后往西逃离、迁徙,在巴黎的犹太人难民营里住了下来。同为外籍犹太人,因战争而远离故土,在异国他乡相遇,他们除了曾经居住过的地址,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地点的精确和他们不为人所知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次我来到一个他们居住过的地方,我都有一种缺席和空虚的印象”。这种“缺席”和“空虚”,来自受战争裹挟无法安定度日的谨小慎微,亦来自漂泊异国身份不确定的痛苦。而当二战来临,他们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越来越多。从“帝国侨民”、“前奥地利人”到“犹太人档案号”,多拉的父母似乎越来越无法逃离被抓捕的命运……
  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多拉的青春期注定带有困顿与空虚的色彩。他的父母在青春期时经历过一战的创伤,而多拉的青春期则笼罩着二战的阴影——拥挤的酒店房间、监狱般的寄宿学校生活,孤独与压抑,以及日益临近的被抓捕的危险充斥着她的生活。“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的这座城市,它的宵禁,它的士兵,它的警察,所有这一切对她而言都是敌对的,都想要她毁灭。”于是,她选择了离家出走,却最终没有逃离得了命运的天罗地网。从德朗西集中营到奥斯维辛,这是我们可以从资料中查询到的多拉和她父母的归宿,或早或晚,却殊途同归,不得不让人感慨命运的不可抵抗。   除了多拉一家,书中还出现了其他真实存在的人物,这其中包括与多拉同样身陷集中营的其他被捕的女人,以及“我”的父亲。他们的职业、年龄、性别,甚至国籍都有所不同,却因同样的犹太人身份而被捕,有些人幸运地活了下来,更多的人却是死在了战争之中。
  《多拉·布吕代》是一部基于真实人物、历史事件创作的小说,莫迪亚诺以支离破碎的片段,拼凑起了一曲犹太人的命运悲歌。他以特殊的写作方式表现这些主题,“人物的相似、情节的重复、细节的强调、文献的引用,形成一种特殊的记忆艺术”。这些“被命运抛弃的人”的生平经历,恰如其分地完善了这部作品的战争书写。
  三、战争中的档案线索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莫迪亚诺在《多拉·布吕代》中进行了城市空间的重构和人物身份的刻画。这些都是这部小说中的记忆线索。除此之外,档案线索也是其战争书写不可回避的一环。
  有关多拉·布吕代的关键信息,都是通过真实的档案资料呈现的——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巴黎晚报》上的寻人启事,到多拉一家的旧照片、他们亲人的口述,再到多拉·布吕代在寄宿学校名册上的评语、警察局的档案、图雷尔监狱的名册、在集中营中转的档案,甚至是旧书摊上找到的绝笔信……这些档案线索有效地重构了多拉的人生时间轴,让我们得以拼凑起一个被淹没在战争洪流中的犹太少女形象。
  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她的关键成长轨迹:一九二六年出生于巴黎十二区,曾在附近的幼儿园和小学就读,一九四〇年注册在马利亚圣心寄宿学校,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离家出走,后来被捕送到克里尼昂古尔街区的警察局,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九日被囚车送往图雷尔,八月被送往德朗西集中营,九月十八日坐上开往奥斯维辛的列车。这些关键的时间点背后所折射的史实令人觉得心惊。
  正如书中所言,“正是这些负责找你的人给你建了档案,为了之后让你消失——彻底地消失”[9]。档案记录的真实可查,与被记录人最终消失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多拉和她父母在战争中颠沛流离的境况以另一种方式被呈现来。于作者而言,他寻找多拉的过程,就是在纷繁的档案资料堆砌中目睹一个正值花季的鲜活生命消逝的过程。我们从中可以窥见战争的残酷与冷漠。
  在《多拉·布吕代》中,巴黎既是现实的城市,又是占领时期见证犹太人大抓捕的城市,为战争书写提供了空间框架。书中以布吕代一家为代表的在二战中被关进集中营的人物,大多有着明显的犹太人身份,或是与之相关联。作为“被命运抛弃的人”,他们的重大生平经历被档案记录在册,真实可查,具有历史记忆的痕迹,为我们回溯二战历史、反思战争创伤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獻
  [1][2][4][6][7][9][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黄荭译.多拉·布吕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5-6,42,43,22-23,69,73.
  [3]翁冰莹.巴黎·生命·仪式——论莫迪亚诺文学创作中的“记忆场所”.当代外国文学,2017(04):100–108.
  [5][德]扬·阿斯曼著,金寿福、黄晓晨译.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31.
  [8]姜海佳,张新木.莫迪亚诺笔下的生存困境与记忆艺术.当代外国文学,2015(01):121–129.
  作者简介
  吕莹(1989.02—),女,汉族,江苏高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法国文学与外语教学研究。
  本文由陆军工程大学2019年基础学科培育基金项目“集体记忆视阈下的法国犹太作家二战历史书写”(项目编码:KYJBJQZL1920)资助。
其他文献
◆摘 要:基于新课程改革工作推进,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出现不同程度变化。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为此,教师需结合教学与生活实际,合理化利用数学思维模式,确保学生可通过数学教学实现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效联动,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本文基于此,着重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有效关联。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与综合应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格外重
期刊
◆摘 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不仅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更重要的还是要积极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英语课堂,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体验感。本篇文章围绕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具體的论述,首先分析了信息技术对于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随后则是探讨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此供相关教师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信息技术;初
期刊
◆摘 要: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向好发展的趋势。本文以“0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呈现出来的思想行为特点,指出新时代背景下“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提出“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关键词:“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00后”是出于于千禧年之后的年轻一代,2018年开始,“00后”作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大批量进入大学学习。“
期刊
◆摘 要:要构建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爱好、情感需要,然后根据这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大胆创新,那么,就能快速地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及技能,并打造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构建方法  在现如今信息时代的高速运转之下,教育教学也在不断的改革,
期刊
◆摘 要: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高职英语也开始受到重视。对于当前的教学环境下,需要注重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就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而言,存在着一定的教学问题,需要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质量。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进行探究,意在提高对英语的教学发展,保证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有更好的体验效果。从而有效推动高职英语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
期刊
◆摘 要:地理是中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初中地理教学想要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乡土资源,本文将简要分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乡土资源的重要意义,并指出现阶段初中地理教学乡土课程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乡土资源的具体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利用方法  关于“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与范围,目前学界还存在着一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深刻契合新课程改革理念,构建出和谐的英语课堂,全面提升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各级初中英语教师面临的主要课题。当代英语教学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即任何课堂形式都要朝着以学生为重心转化,借助于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再利用团队合作、情境探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全方位提升英语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和谐构建  初中
期刊
◆摘 要: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大学英语阅读内容丰富,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甚至涉及了大量的文学内容,因此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文学思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探索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思辨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文学思辨能力;培养路径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思辨力,提升学生文学思辨力对培养学生逻辑思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精神文明逐渐丰富。在这种大背景下,教育也被放在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高人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位置上。但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德育也逐渐被重视,被视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中指出要在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学校中实行德育一体化措施,这无疑为我们发展德育教育指明了方向。 
期刊
◆摘 要:教育发展,德育先行。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真正成为新时代我国德育发展的战略问题。深入理解和把握一体化德育发展的时代特征,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构建;现状与原因  德育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学生在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学文化知识,老师也不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帮助塑造人格建立正确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