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教育部拟定实施的中小学减负法,学校利用假期收费补课、教师办补习班或在校外补习班任教等违规行为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是新学期开学后不久,每到双休日,各种各样的校外辅导班、兴趣特长班以及艺术培训班又挤满了补课的中小学生。补课让学生叫苦连天,可是“幕后”的推手却主要是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把这句话奉为“金科玉律”。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从“起跑线”上开始就要跑在前面,追求在学业、事业乃至人生幸福方面都要一路领先。在家长看来,学生上课是为了分数,分数为了名次,名次为了升学,升学为了成功,所以,一到了双休日,他们就急火火地送孩子去补课。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还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关,比如一些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能力还不能适应新课改要求,依然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没有精心地设计作业练习,还停留在“苦干”层面,每天总要给孩子布置大堆的作业;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能力差,学习方式、方法有问题,学习效率低下,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这些都是造成如今即使“学校‘减负’,家长也要‘增压’”的原因。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他们的身体被透支,需要放松,需要调整。只有这样做了,他们学习才会有效率。所以,对孩子的培养,不能只看重成绩和名次,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具体地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但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够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师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要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的声、形、色、光、画等独特效果,鲜明而直观地再现各种场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内容之中。其次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成功者,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师才能引起学生的好感,各项教学活动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再次,要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也是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欣赏和鼓励也能给学生带来无穷无尽的动力。一次适当的表扬,会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特别用功,成绩一跃名列班级前茅,正所谓一次表扬就是给了学生一次成功的机会。当然,在质疑过程中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他之所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与敢于提出问题密切相关。他又说,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创造的起点。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自己研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想像的空间,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对于有新意的错误,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不可批评,并引导其逐步完成,培养学生创新的成就感。只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引导得当,随着学生的成长,其知识面越广,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多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就会使学生逐渐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分析、努力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同时,教师也要更新教育观念,摈弃应试教育中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改革教法、教材和考试方法,提高认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三、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为人处世的能力、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的教育传统和现状是,家长、教师对孩子智商的重视远远超出了情商。家长教育孩子,应该关注孩子管理自己和料理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人自我生存的能力;还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再就是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一个人社会交往能力的大小,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人成长和进步乃至未来的幸福;以及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他人的能力;别忘了自我批评的能力,也就是能自觉、主动、及时地纠正自己错误或过错的能力,一个人哪有不犯错误的时候,犯了错误要改正。还要多多锻炼一下自己在大众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可以通过团体游戏来提升。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的下一代在未来社会中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良性竞争意识也十分必要。
四、全社会要为少年儿童的校外实践活动提供保障
学校和社会要大力加强少年儿童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让中小学生在节假日和双休日参加一些有组织、有安全保障、益智益体的训练或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他们的身体被透支,需要放松,需要调整。只有这样做了,他们学习才会有效率。所以,对孩子的培养,不能只看重成绩和名次,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具体地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但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够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师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要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的声、形、色、光、画等独特效果,鲜明而直观地再现各种场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内容之中。其次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成功者,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师才能引起学生的好感,各项教学活动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再次,要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也是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欣赏和鼓励也能给学生带来无穷无尽的动力。一次适当的表扬,会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特别用功,成绩一跃名列班级前茅,正所谓一次表扬就是给了学生一次成功的机会。当然,在质疑过程中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他之所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与敢于提出问题密切相关。他又说,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创造的起点。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自己研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想像的空间,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对于有新意的错误,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不可批评,并引导其逐步完成,培养学生创新的成就感。只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引导得当,随着学生的成长,其知识面越广,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多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就会使学生逐渐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分析、努力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同时,教师也要更新教育观念,摈弃应试教育中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改革教法、教材和考试方法,提高认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三、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为人处世的能力、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的教育传统和现状是,家长、教师对孩子智商的重视远远超出了情商。家长教育孩子,应该关注孩子管理自己和料理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人自我生存的能力;还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再就是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一个人社会交往能力的大小,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人成长和进步乃至未来的幸福;以及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他人的能力;别忘了自我批评的能力,也就是能自觉、主动、及时地纠正自己错误或过错的能力,一个人哪有不犯错误的时候,犯了错误要改正。还要多多锻炼一下自己在大众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可以通过团体游戏来提升。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的下一代在未来社会中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良性竞争意识也十分必要。
四、全社会要为少年儿童的校外实践活动提供保障
学校和社会要大力加强少年儿童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让中小学生在节假日和双休日参加一些有组织、有安全保障、益智益体的训练或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