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鸿渐一生的“好友群”非常“强大”,他们职业、身份、地位、年龄都各不相同,不论是高官还是小官,和尚、道人或者隐士,可谓是男女老少“成宜”。更有趣的是,他的好友中有的是一家子都跟他交好,比如皇甫冉、皇甫曾昆仲,权皋、权德舆父子(或权叔明、权德舆叔侄,皎然诗《喜义兴权明府自君山至集陆处士羽青塘别业》,权明府为权叔明或为权皋,不详),颜真卿及族侄辈、外孙等等,人缘好得很。皇甫氏昆仲都曾送过鸿渐上山采茶,留下的诗句感人至深,仿佛每一寸思念都溶解在了每一口茶中。而权氏父子(或叔侄)与鸿渐的交往则显得有些轻描淡写,他们在鸿渐的圈子中更多的是扮演着“见证者”的角色:权氏“一代”酬赠鸿渐的诗难得一见,也许早已轶失,在皎然的诗题中仅仅是一个姓氏。但是,权氏“二代”权德舆同鸿渐的关系也很不错,二人年纪相差近“一世”,从权德舆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诗文中,我们可以想见这一对“世交”往来的“冰山一角”。
鸿渐在信州城西北开山筑舍,就像曾经在湖州苕溪之滨构庐隐居一样,采采茶,品品泉,种种花,钓钓鱼,或是不时地邀请一些挚友来喝喝茶,作作诗,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不过,鸿渐心虽隐,身欲隐却难隐。因为信州刺史姚骥慕其才,常常到他的山合作客,无法真正做到像“巢父浮瓢,许由洗耳”那样风骨绝高,毕竟鸿渐是集儒士、隐士与居士儒释道三家于一身,而且他品茶鉴水的技术出神入化,再加上为文作诗的水平也毫不逊色,“粉丝”众多自是不在话下,他想完完全全地隐逸几乎不可能。
他在信州的那些日子,除了刺史姚骥,江西上介殿中侍御肖瑜也和他相得甚欢。肖瑜作为洪州刺史、江西都团练观察使(唐地方军政长官)李兼的幕吏佐吏,后因李兼入朝觐王,肖瑜领江西“观察使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去了洪州。鸿渐觉得和他谈得还挺投机,将他引为知己,于是“声同应随”。贞元二年(786年)冬,他受肖瑜之邀,扔下没住多久的信州新舍,来到洪州住在一个叫玉芝观的道观里。玉芝观可是个好地方,周围湖光山色,修竹掩映静斋,虚室生白,而且此时又正逢早春,万物复苏,新芽萌动,禽鸟变声,春意融融。当年陶靖节闻禽鸟变声,欢然有喜,欣然忘食,而肖瑜看到眼前这一番骀荡春色时,更是被陶醉得忘我,甚至忘记了身份,回归了童真。他手托下巴,披散头发,欣赏春色,心目相适,勾起诗兴,载诗载歌,其词清越,铿若金壁。陆鸿渐酬之,前法曹掾崔法曹和之,师友风骚,志之所之,发为英声,共成三篇,合为《肖侍御喜陆太祝自信州移居洪州玉芝观诗》。权德舆在《诗序》中评价三人的诗作道:“其于奇正相生,质文相发,若笙謦合奏,组缋交映”。可惜的是,这组诗已佚,难见其貌,只能根据权德舆提供的线索想象他们歌诗互答的情形。因此,若无权德舆的见证,鸿渐与肖瑜、崔法曹等人的友谊恐怕又将成为笼罩于陆羽身上一个新的历史谜团,给今天的研究平添了一道障碍。
德舆虽是见证者,但不表示他不是鸿渐圈子里的一员。作为陆、肖、崔三人的共同好友,德舆还见证了他们与戴叔伦的友情。兴元元年(784年),升任江西抚州刺史的戴叔伦刚到任没多久就遇到了大旱,田地龟裂,颗粒无收,多年来当地民众就因争水灌溉而斗殴,关心民瘼的戴叔伦于是制定实行“均水法”,并率当地民众兴筑山塘水陂,修渠蓄水溉田,不仅解决了缺水、争水的矛盾,而且地方财政收入也因此大增,民丰物饶,狱无系囚。然而,他施行的“均水法”影响到抚州权贵豪右的利益,正所谓“强龙斗不过地头蛇”,这些权贵上奏诬谤,令他锒铛入狱。好在老天长眼,贞元三年(787年),经过一番辩对,他终于澄清了罪名。权德舆、陆鸿渐、肖瑜、崔法曹等人获悉这个喜讯,喜出望外,纷纷作诗贶之为贺,惜今仅存权德舆所赠的组诗《同陆太祝鸿渐崔法曹载华见肖侍御留后说得卫抚州报推事使张侍御却回前刺史戴员外无事喜而有作三首》。诗名字非常长,足足有46个字,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长串的诗题今人读起来颇费工夫,大意是权德舆同陆鸿渐、崔载华见到肖瑜,肖瑜说从抚州现任刺史那里获知推事使张侍御回转戴叔伦澄清诬谤的消息,大家听后都很开心,于是喜而作诗三首:
之一
专城书素至留台,忽报张纲揽辔回。
共看昨日蝇飞处,并是今朝鹊喜来。
之二
鹤发州民拥使车,人人自说受恩初。
如今天下无冤气,乞为邦君雪谤书。
之三
众人哺啜喜君醒,渭水由来不杂泾。
遮莫雪霜撩乱下,松枝竹叶自青青。
三首诗的文意都颇为浅显,不难理解,无非就是说:老戴,我们听说你清白无罪,都打心眼里为你感到高兴。你为官清正,造福一方百姓,州民感恩戴德,都很爱戴你。你遭诬谤,实在是冤枉,如今终得平冤昭雪。然而,真金不怕火炼,纵然权贵奸佞无中生有,恶意诬陷,你胸中却是泾渭分明,是非黑白,分得一清二楚,你的情操就如松枝竹叶般清高桀骜。权德舆以话为诗,除了表达心中喜悦之情外,也大大捧了戴叔伦一把。而陆、肖等人的酬和之诗虽佚,但想必也大致是些道贺赞颂之辞。另外,戴叔伦回到洪州以后,也有作《抚州被推昭雪答陆太祝三首》答谢鸿渐。由是观之,权、陆、戴、肖、崔五人之间的友情是相当密切的,而且众友对彼此之间的人品都是极为认同的。五人之谊,馨如兰芷,汉刘向所云:“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诚如斯语。
一杯清茶喜相逢。鸿渐在洪州与肖瑜等众友一起啜茗作诗,并至庐山考察茶种资源、茶事,日子一晃就过了2年。鸿渐是个闲不住的人,而且他人脉很广。这不,贞元四年(788年),年近花甲的他又被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裴胄请到湖南去了。据《旧唐书》记载,裴胄在大历年间(766年~779年)时为浙西观察使李栖筠的下属,而鸿渐寓居常州、丹阳时,曾向时任常州刺史的李栖筠推荐义兴茶作为贡茶,深得李的赏识,因而裴胄为鸿渐的旧识。既然往日旧友盛邀,不去便失礼于人,于是他匆匆告别江西诸友,应邀赴湘入幕,德舆作诗相送,以“送”字为韵脚:
不惮征路遥,定缘宾礼重。
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此去佳句多,枫江接云梦。
——《送陆太祝赴湖南幕同用送字》
江西虽西接湖南,但是山迢水远,遥隔着岿然的罗霄山和浩淼的洞庭湖。你不辞千里离赣赴湘,一定是湖南好友的盛情邀请,重情礼遇。新朋友折柳赠别,老朋友乘轿送别,千丝万缕的依依惜别之情在我心里交缠萦绕,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一去,以你的诗才,想必能酝酿出更多绝妙好句,我们也将翘首以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我虽天各一方,但只要心中留存这份友情,思念就会连起枫江与云梦(泽),也会连起你和我,纵隔天涯亦成咫尺。一首清新小诗,胜过万语千言。清清如许,淡而有味,历久弥香,亦如德舆的清,鸿渐的淡。真水无香,真情无言。
鸿渐在信州城西北开山筑舍,就像曾经在湖州苕溪之滨构庐隐居一样,采采茶,品品泉,种种花,钓钓鱼,或是不时地邀请一些挚友来喝喝茶,作作诗,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不过,鸿渐心虽隐,身欲隐却难隐。因为信州刺史姚骥慕其才,常常到他的山合作客,无法真正做到像“巢父浮瓢,许由洗耳”那样风骨绝高,毕竟鸿渐是集儒士、隐士与居士儒释道三家于一身,而且他品茶鉴水的技术出神入化,再加上为文作诗的水平也毫不逊色,“粉丝”众多自是不在话下,他想完完全全地隐逸几乎不可能。
他在信州的那些日子,除了刺史姚骥,江西上介殿中侍御肖瑜也和他相得甚欢。肖瑜作为洪州刺史、江西都团练观察使(唐地方军政长官)李兼的幕吏佐吏,后因李兼入朝觐王,肖瑜领江西“观察使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去了洪州。鸿渐觉得和他谈得还挺投机,将他引为知己,于是“声同应随”。贞元二年(786年)冬,他受肖瑜之邀,扔下没住多久的信州新舍,来到洪州住在一个叫玉芝观的道观里。玉芝观可是个好地方,周围湖光山色,修竹掩映静斋,虚室生白,而且此时又正逢早春,万物复苏,新芽萌动,禽鸟变声,春意融融。当年陶靖节闻禽鸟变声,欢然有喜,欣然忘食,而肖瑜看到眼前这一番骀荡春色时,更是被陶醉得忘我,甚至忘记了身份,回归了童真。他手托下巴,披散头发,欣赏春色,心目相适,勾起诗兴,载诗载歌,其词清越,铿若金壁。陆鸿渐酬之,前法曹掾崔法曹和之,师友风骚,志之所之,发为英声,共成三篇,合为《肖侍御喜陆太祝自信州移居洪州玉芝观诗》。权德舆在《诗序》中评价三人的诗作道:“其于奇正相生,质文相发,若笙謦合奏,组缋交映”。可惜的是,这组诗已佚,难见其貌,只能根据权德舆提供的线索想象他们歌诗互答的情形。因此,若无权德舆的见证,鸿渐与肖瑜、崔法曹等人的友谊恐怕又将成为笼罩于陆羽身上一个新的历史谜团,给今天的研究平添了一道障碍。
德舆虽是见证者,但不表示他不是鸿渐圈子里的一员。作为陆、肖、崔三人的共同好友,德舆还见证了他们与戴叔伦的友情。兴元元年(784年),升任江西抚州刺史的戴叔伦刚到任没多久就遇到了大旱,田地龟裂,颗粒无收,多年来当地民众就因争水灌溉而斗殴,关心民瘼的戴叔伦于是制定实行“均水法”,并率当地民众兴筑山塘水陂,修渠蓄水溉田,不仅解决了缺水、争水的矛盾,而且地方财政收入也因此大增,民丰物饶,狱无系囚。然而,他施行的“均水法”影响到抚州权贵豪右的利益,正所谓“强龙斗不过地头蛇”,这些权贵上奏诬谤,令他锒铛入狱。好在老天长眼,贞元三年(787年),经过一番辩对,他终于澄清了罪名。权德舆、陆鸿渐、肖瑜、崔法曹等人获悉这个喜讯,喜出望外,纷纷作诗贶之为贺,惜今仅存权德舆所赠的组诗《同陆太祝鸿渐崔法曹载华见肖侍御留后说得卫抚州报推事使张侍御却回前刺史戴员外无事喜而有作三首》。诗名字非常长,足足有46个字,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长串的诗题今人读起来颇费工夫,大意是权德舆同陆鸿渐、崔载华见到肖瑜,肖瑜说从抚州现任刺史那里获知推事使张侍御回转戴叔伦澄清诬谤的消息,大家听后都很开心,于是喜而作诗三首:
之一
专城书素至留台,忽报张纲揽辔回。
共看昨日蝇飞处,并是今朝鹊喜来。
之二
鹤发州民拥使车,人人自说受恩初。
如今天下无冤气,乞为邦君雪谤书。
之三
众人哺啜喜君醒,渭水由来不杂泾。
遮莫雪霜撩乱下,松枝竹叶自青青。
三首诗的文意都颇为浅显,不难理解,无非就是说:老戴,我们听说你清白无罪,都打心眼里为你感到高兴。你为官清正,造福一方百姓,州民感恩戴德,都很爱戴你。你遭诬谤,实在是冤枉,如今终得平冤昭雪。然而,真金不怕火炼,纵然权贵奸佞无中生有,恶意诬陷,你胸中却是泾渭分明,是非黑白,分得一清二楚,你的情操就如松枝竹叶般清高桀骜。权德舆以话为诗,除了表达心中喜悦之情外,也大大捧了戴叔伦一把。而陆、肖等人的酬和之诗虽佚,但想必也大致是些道贺赞颂之辞。另外,戴叔伦回到洪州以后,也有作《抚州被推昭雪答陆太祝三首》答谢鸿渐。由是观之,权、陆、戴、肖、崔五人之间的友情是相当密切的,而且众友对彼此之间的人品都是极为认同的。五人之谊,馨如兰芷,汉刘向所云:“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诚如斯语。
一杯清茶喜相逢。鸿渐在洪州与肖瑜等众友一起啜茗作诗,并至庐山考察茶种资源、茶事,日子一晃就过了2年。鸿渐是个闲不住的人,而且他人脉很广。这不,贞元四年(788年),年近花甲的他又被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裴胄请到湖南去了。据《旧唐书》记载,裴胄在大历年间(766年~779年)时为浙西观察使李栖筠的下属,而鸿渐寓居常州、丹阳时,曾向时任常州刺史的李栖筠推荐义兴茶作为贡茶,深得李的赏识,因而裴胄为鸿渐的旧识。既然往日旧友盛邀,不去便失礼于人,于是他匆匆告别江西诸友,应邀赴湘入幕,德舆作诗相送,以“送”字为韵脚:
不惮征路遥,定缘宾礼重。
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此去佳句多,枫江接云梦。
——《送陆太祝赴湖南幕同用送字》
江西虽西接湖南,但是山迢水远,遥隔着岿然的罗霄山和浩淼的洞庭湖。你不辞千里离赣赴湘,一定是湖南好友的盛情邀请,重情礼遇。新朋友折柳赠别,老朋友乘轿送别,千丝万缕的依依惜别之情在我心里交缠萦绕,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一去,以你的诗才,想必能酝酿出更多绝妙好句,我们也将翘首以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我虽天各一方,但只要心中留存这份友情,思念就会连起枫江与云梦(泽),也会连起你和我,纵隔天涯亦成咫尺。一首清新小诗,胜过万语千言。清清如许,淡而有味,历久弥香,亦如德舆的清,鸿渐的淡。真水无香,真情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