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79-01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预防护理要点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1996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56例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诊断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56例中已婚17例,未婚39例,有哺乳史13例,均发生于非哺乳期。其中肿块型19例,脓肿型31例,瘘管型16例。结果:经过合理治疗,均已治愈。结论:预防乳腺导管扩张症的关键是对其病理发展过程的全面认识,手术为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可能复发,对不同病例应采用恰当的护理方法。
[关键词]乳腺导管扩张症(MDE);预防;护理
乳腺导管扩张症又称浆细胞性乳腺炎、浆液性乳腺炎、非哺乳期乳腺炎等[1]。是一种以非周期性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晕区肿块、乳头凹陷、非哺乳期乳房脓肿、乳头部瘘管为主要表现的良性乳房疾患。临床比较少见。其发病率约占同期乳房疾病的1.41%~5.36%[2]。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发生误诊误治。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肿块型、脓肿型、瘘管型。不同的临床类型的治疗方法亦不同,根据不同类型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治疗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1临床资料
我科自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共收治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56例,均为女性,已婚17例,未婚39例,有哺乳史13例,均发生于非哺乳期。其中肿块型19例(33.93%),脓肿型31例(55.36%),瘘管型16例(28.57%)。经过合理治疗,均已治愈。
2治疗
根据临床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肿块型行乳腺象限腺叶切除、脓肿型行脓肿切开引流术、瘘管型行瘘管一期切除术。
3护理
3.1心理护理:本组病例未婚女性占比例较大。较长的病史及诊断不明确使病人从一家医院辗转到另一家医院,耗时费力,顾虑重重。护士接诊时应主动、亲切,并立求陪同心理压力较大的病人完成就诊,明确告知病人该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能达到的疗效,不会影响外观及生理。使病人解除思想负担,尽早接受治疗。本组病例中有18例脓肿反复发作破溃1~2年,在外院诊断为化脓性慢性乳腺炎,给静脉滴注抗生素。当接诊大夫告知诊断,动员她们首先进行脓肿切开引流,于炎症静止期再行瘘管切除时,病人再三询问治疗是否有效。护士耐心讲述了该病的治疗效果及成功的病例后,都接受治疗并痊愈出院。
3.2肿块性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固定,轻压痛,腋窝淋巴结肿大,少数病人有偏向性乳头内陷。应注意肿块的大小,硬度,边界是否清楚,表面是否光滑,与周围组织粘连程度,有无波动感,腋窝淋巴结情况,协助医生取肿物活检行病理切片,以利进一步确诊。操作时注意无菌,防止局部出血。行肿块及病变区域切除后,给予压迫止血,注意有无渗血,细心观察局部血液循环。该组19例病人中,有3例在外院诊断为乳腺癌,目的是来院做乳癌根治术。根据病人年龄及乳块缩小史[1]和病理活检,诊断为乳腺导管扩张症,遂行乳腺腺叶切除,治愈出院。
3.3脓肿形成后行脓肿切开引流。更换敷料时应明确肿块的大小,动作轻柔,放置凡士林纱布条引流时松紧适宜,放于脓腔底部,以利脓液充分引流,保持引流通畅,减少毒素吸收。保持伤口愈合过程中呈底大口小的形态,益于肉芽组织生长。如果脓腔较大,脓液较多,可用2%甲硝唑注射液接一次性注射器,去掉针头行脓腔冲洗,之后放置引流条。一般前3~5天引流液较多,每日换药一次,虽然本病应用抗生素无效[1],但可作为预防用药,防止感染。
3.4瘘管型:脓肿切开术后2周左右行瘘管切除术。注意切口有无红肿、疼痛、渗血、渗液等,及时更换伤口敷料,做好切口周围的消毒,使伤口达到一期愈合。指导患者不穿紧身内衣,保持内衣清洁。做好健康教育指导,教会病人自查乳房的方法。
4讨论与分析
1925年Ewing发现本病的病灶中有大量浆细胞浸润,首先命名浆细胞性乳腺炎,以后依据不同的病理特征有多种命名,如粉刺性乳房炎、闭塞性乳房炎等。1956年HasgenseStout认为本病的病变基础是乳头周围导管分泌不畅致导管扩张,倡议命名为乳腺导管扩张症。本病为一种非细菌性炎症反应性疾病,病程冗长,病情多样。病程的长短和导管阻塞的程度决定该病的病理阶段。早期病理改变为乳腺导管上皮不规则增生,导管分泌功能失调,导管内淤积的脂质物质分解,其产物可渗出管外,造成导管周围组织炎症,重者可出现坏死灶,虽结构酷似结核,但无干酪样坏死和结核杆菌.合并严重感染者可形成脓肿和窦道,晚期管壁纤维化,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可出现乳头内陷,包块与皮肤粘连.因而多数作者认为,导管扩张症与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疾病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因此有学者任为乳头内陷[4,5]等为主要原因。输卵管梗阻致管腔扩张,乳腺内上皮脱落、破坏,管腔内脂性物质溢出,引起周围组织抗原反应,浆细胞浸润、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所以其实质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些文献也认同这种观点[6]。
乳腺导管扩张症在教科书上出现的内容较少,也有学者根据乳腺导管扩张症与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病理诊断不同,采取了明确的独立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2]。该病多发生于未生育的女性,发病原因与穿着过紧的内衣有一定关系。病人及非专科人员对此病缺乏认识,误诊率达90%[3],有些病程长达27年[1]。护士在认识本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的同时,对病人的认知程度、心理状态、承受能力合理评估,耐心解释病人提出的问题,关心体贴病人,尊重病人,。进行查体、换药时应遮挡屏风,帮助病人解除思想顾虑,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乳腺导管扩张症不撼一般的乳腺感染性疾病,对其病理发展过程的全面认识是预防的关键,根据发病的三种类型,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79-01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预防护理要点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1996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56例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诊断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56例中已婚17例,未婚39例,有哺乳史13例,均发生于非哺乳期。其中肿块型19例,脓肿型31例,瘘管型16例。结果:经过合理治疗,均已治愈。结论:预防乳腺导管扩张症的关键是对其病理发展过程的全面认识,手术为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可能复发,对不同病例应采用恰当的护理方法。
[关键词]乳腺导管扩张症(MDE);预防;护理
乳腺导管扩张症又称浆细胞性乳腺炎、浆液性乳腺炎、非哺乳期乳腺炎等[1]。是一种以非周期性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晕区肿块、乳头凹陷、非哺乳期乳房脓肿、乳头部瘘管为主要表现的良性乳房疾患。临床比较少见。其发病率约占同期乳房疾病的1.41%~5.36%[2]。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发生误诊误治。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肿块型、脓肿型、瘘管型。不同的临床类型的治疗方法亦不同,根据不同类型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治疗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1临床资料
我科自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共收治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56例,均为女性,已婚17例,未婚39例,有哺乳史13例,均发生于非哺乳期。其中肿块型19例(33.93%),脓肿型31例(55.36%),瘘管型16例(28.57%)。经过合理治疗,均已治愈。
2治疗
根据临床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肿块型行乳腺象限腺叶切除、脓肿型行脓肿切开引流术、瘘管型行瘘管一期切除术。
3护理
3.1心理护理:本组病例未婚女性占比例较大。较长的病史及诊断不明确使病人从一家医院辗转到另一家医院,耗时费力,顾虑重重。护士接诊时应主动、亲切,并立求陪同心理压力较大的病人完成就诊,明确告知病人该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能达到的疗效,不会影响外观及生理。使病人解除思想负担,尽早接受治疗。本组病例中有18例脓肿反复发作破溃1~2年,在外院诊断为化脓性慢性乳腺炎,给静脉滴注抗生素。当接诊大夫告知诊断,动员她们首先进行脓肿切开引流,于炎症静止期再行瘘管切除时,病人再三询问治疗是否有效。护士耐心讲述了该病的治疗效果及成功的病例后,都接受治疗并痊愈出院。
3.2肿块性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固定,轻压痛,腋窝淋巴结肿大,少数病人有偏向性乳头内陷。应注意肿块的大小,硬度,边界是否清楚,表面是否光滑,与周围组织粘连程度,有无波动感,腋窝淋巴结情况,协助医生取肿物活检行病理切片,以利进一步确诊。操作时注意无菌,防止局部出血。行肿块及病变区域切除后,给予压迫止血,注意有无渗血,细心观察局部血液循环。该组19例病人中,有3例在外院诊断为乳腺癌,目的是来院做乳癌根治术。根据病人年龄及乳块缩小史[1]和病理活检,诊断为乳腺导管扩张症,遂行乳腺腺叶切除,治愈出院。
3.3脓肿形成后行脓肿切开引流。更换敷料时应明确肿块的大小,动作轻柔,放置凡士林纱布条引流时松紧适宜,放于脓腔底部,以利脓液充分引流,保持引流通畅,减少毒素吸收。保持伤口愈合过程中呈底大口小的形态,益于肉芽组织生长。如果脓腔较大,脓液较多,可用2%甲硝唑注射液接一次性注射器,去掉针头行脓腔冲洗,之后放置引流条。一般前3~5天引流液较多,每日换药一次,虽然本病应用抗生素无效[1],但可作为预防用药,防止感染。
3.4瘘管型:脓肿切开术后2周左右行瘘管切除术。注意切口有无红肿、疼痛、渗血、渗液等,及时更换伤口敷料,做好切口周围的消毒,使伤口达到一期愈合。指导患者不穿紧身内衣,保持内衣清洁。做好健康教育指导,教会病人自查乳房的方法。
4讨论与分析
1925年Ewing发现本病的病灶中有大量浆细胞浸润,首先命名浆细胞性乳腺炎,以后依据不同的病理特征有多种命名,如粉刺性乳房炎、闭塞性乳房炎等。1956年HasgenseStout认为本病的病变基础是乳头周围导管分泌不畅致导管扩张,倡议命名为乳腺导管扩张症。本病为一种非细菌性炎症反应性疾病,病程冗长,病情多样。病程的长短和导管阻塞的程度决定该病的病理阶段。早期病理改变为乳腺导管上皮不规则增生,导管分泌功能失调,导管内淤积的脂质物质分解,其产物可渗出管外,造成导管周围组织炎症,重者可出现坏死灶,虽结构酷似结核,但无干酪样坏死和结核杆菌.合并严重感染者可形成脓肿和窦道,晚期管壁纤维化,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可出现乳头内陷,包块与皮肤粘连.因而多数作者认为,导管扩张症与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疾病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因此有学者任为乳头内陷[4,5]等为主要原因。输卵管梗阻致管腔扩张,乳腺内上皮脱落、破坏,管腔内脂性物质溢出,引起周围组织抗原反应,浆细胞浸润、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所以其实质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些文献也认同这种观点[6]。
乳腺导管扩张症在教科书上出现的内容较少,也有学者根据乳腺导管扩张症与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病理诊断不同,采取了明确的独立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2]。该病多发生于未生育的女性,发病原因与穿着过紧的内衣有一定关系。病人及非专科人员对此病缺乏认识,误诊率达90%[3],有些病程长达27年[1]。护士在认识本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的同时,对病人的认知程度、心理状态、承受能力合理评估,耐心解释病人提出的问题,关心体贴病人,尊重病人,。进行查体、换药时应遮挡屏风,帮助病人解除思想顾虑,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乳腺导管扩张症不撼一般的乳腺感染性疾病,对其病理发展过程的全面认识是预防的关键,根据发病的三种类型,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