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符合中国国情,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而形成的法治理念。本文认为,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基础,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需要,也是妥善解决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基础,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 社会主义法治 法治精神 战略思维
作者简介:胡钟平,中共常德市委党校,常德行政学院,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行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9-150-02
我国正处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键时期,充满风险和挑战。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教育,提高法治素养,提升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一、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内容
法治精神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是指导国家法律制度设计和司法、执法、守法实践的思想基础和主导价值追求。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是在吸收我国古代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发展而来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是我国法治的价值追求,解决了我党、我国社会实行法治以及如何实现法治的方向性问题。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十八大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 这是我党根据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借鉴现代法治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法治精神。强力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其中,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础。同时,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保护人民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持国家安全稳定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主要内容。
二、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基础,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领导干部的奉献精神,包括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领导战略思维能力是指组织或团队等决策者具有对方向性、长远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综合,能够根据时空的变化,及时做出新的调整,适应新的条件,能够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一种综合能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过程中,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即表率作用和促进法治精神落实到位的作用。领导干部的法治精神、战略思维能力具有导向性和风向标的作用。夯实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1.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基础,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中国梦必然对法治建设提出一系列新课题新要求。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充满着风险矛盾和严峻挑战,需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水平;更需要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水平,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以全局性、发展性、长远性、预见性的战略眼光处理好各种问题和挑战。党员干部担负着重要的领导职责,特别需要以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基础,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
2.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基础,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需要。“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在打虎拍蝇的同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打击腐败的层面,更要标本兼治,使反腐败具有政治意义。切断权钱之间、官商之间的交易,切断权贵利益集团相互结合,向政治延伸。打破利益共同体,营造一个健全清明的政治环境。把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隔离开来,有利于清廉政府的建设,有利于建立法治政府。如果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可以直接转化,政府对企业的监管就会出现“左手监管右手”的情形,不可能有法治型政府。 反腐败涉及复杂的利益格局,如何上升到制度,上升到法治层面,形成制度化、法治化的治理格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如何建立,何时建立,都需要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指导,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基础,落实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精神,需要领导干部的决断和战略规划,体现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和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长期艰苦的探索过程,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这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需要。
3.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基础,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是妥善解决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要求。法治是政治化过程,是政治性问题。法律不再只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任何组织包括执政党必须服从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在实践中,急需理清法律与政治的边界和关系问题。法治化过程中,法律与制度都需要具体细化。法治细节决定法治的成败。细化才具有可操作性,才能真正落实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才能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基础。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发展出法治精神,认为法治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法不责众等深刻影响了法治的实施。另外,法律是由人去实施的,难免不受执行者的影响。“法律是社会正义和公正的保障,但不能简单地假定律师就是社会正义和公正的化身。相反,司法体制本身很容易演变成为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法制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存在;权力部门化,经济部门化,利益集团化;政府官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互动和信任感降低。“中国社会利益和声音的多元化,做什么样的改革,总会出现阻力和反对者。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反对者具有了强大的动员能力,聚集足够的反对声音,甚至挟持改革方案。” 十八大提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体制如何法治化,还没有开始破题。我国法治建设面临很多实际困难,非常迫切领导干部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精神,形成清晰的认识和判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培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领导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认真妥善解决问题,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基础,切实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三、夯实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思路和办法
法治都是国家和人民集体建设的结果。我党和人民,包括领导干部具有坚强的政治意志,科学的法治观念,逐步走向法治化的轨道;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建成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夯实法治精神,提升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自觉重视法治理念、法治思维的养成,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基础,提高战略思维能力。首先,要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党员领导干部的法治信仰和法治理念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到社会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安康。要站在法律是维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发展的高度来深化认识,对法治发自内心的敬畏和尊崇。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识的尊严,这是切实保障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秩序进行的决定性条件。其次,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学习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法律知识,掌握法治精神、法治价值、法治精髓。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法律权利义务,权力行使的边界和程序,提高法治素养和法治思维,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最后,加强法治社会实践。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关键在于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一定要扑下身子,躬亲实践,遵循法治原则处理问题,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把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法治基础。带头学法、带头守法、带头用法,不断实践,循环往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2.大力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基础,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实施的良好法治环境。大力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法治素养和法治思维,为社会主义法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和条件。(1)加大社会主义法治宣传教育。深入群众,加强宣传教育,传播、弘扬和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创造全民守法用法的积极氛围和良好风向。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全民普法,共同守法,是“四个全面”战略建设的长期性和基础性工作。(2)建立健全法治教育机制。广泛积极动员和发动全社会力量,让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提高法治水平。建立普法责任制,加强普法工作队伍建设,落实法治教育责任,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基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3)完善褒奖惩戒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切实落实好责任义务,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坚持权责统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全社会完善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发挥个人与组织诚信档案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法治褒奖惩戒机制。强化制度约束,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对每一个公民和组织的信用守法公开透明,可查可核,建立黑名单制度,制定全国统一的法治褒奖惩戒机制,弘扬诚信和依法治国的氛围。
3.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滋养社会主义法治,司法公平、执法公正,是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得到落实的具体措施。提高社会主义道德修养,丰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提升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同时,司法公平、执法公正,是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得到落实的有效方法。在治国理政中,司法腐败是对法治最大的破坏,是第一破坏力。司法公平,执法公正,为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提供具体的法治环境,保障领导干部战略规划得到落实。良好的法治环境从外部督促和监督党员干部的行为,是一种从外而内的约束行为,也是一种对领导干部最好的约束,使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和思维能力不至于偏离方向,离开法治的轨道。另外,司法公平、执法公正是最能体现依法治国的好坏和可靠程度,是考验依法治国能力最直接的标志。同时,法治条件和要求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也促进领导干部重新思考,进行新的战略调整和重新布局。在战略调整的过程中,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逐步发展和提升。
注释:
谢鹏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学习时报.2006-02-27.第 005 版.
郑永年.中国反腐败运动的新政治意涵.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60 045.html.
郑永年.中国重返法治国建设.http://www.aisixiang.com/data/77133.html.
郑永年.中国如何避免“官员不作为”现象.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 64541.html.
关键词 社会主义法治 法治精神 战略思维
作者简介:胡钟平,中共常德市委党校,常德行政学院,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行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9-150-02
我国正处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键时期,充满风险和挑战。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教育,提高法治素养,提升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一、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内容
法治精神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是指导国家法律制度设计和司法、执法、守法实践的思想基础和主导价值追求。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是在吸收我国古代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发展而来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是我国法治的价值追求,解决了我党、我国社会实行法治以及如何实现法治的方向性问题。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十八大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 这是我党根据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借鉴现代法治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法治精神。强力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其中,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础。同时,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保护人民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持国家安全稳定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主要内容。
二、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基础,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领导干部的奉献精神,包括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领导战略思维能力是指组织或团队等决策者具有对方向性、长远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综合,能够根据时空的变化,及时做出新的调整,适应新的条件,能够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一种综合能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过程中,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即表率作用和促进法治精神落实到位的作用。领导干部的法治精神、战略思维能力具有导向性和风向标的作用。夯实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1.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基础,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中国梦必然对法治建设提出一系列新课题新要求。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充满着风险矛盾和严峻挑战,需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水平;更需要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水平,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以全局性、发展性、长远性、预见性的战略眼光处理好各种问题和挑战。党员干部担负着重要的领导职责,特别需要以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基础,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
2.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基础,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需要。“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在打虎拍蝇的同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打击腐败的层面,更要标本兼治,使反腐败具有政治意义。切断权钱之间、官商之间的交易,切断权贵利益集团相互结合,向政治延伸。打破利益共同体,营造一个健全清明的政治环境。把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隔离开来,有利于清廉政府的建设,有利于建立法治政府。如果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可以直接转化,政府对企业的监管就会出现“左手监管右手”的情形,不可能有法治型政府。 反腐败涉及复杂的利益格局,如何上升到制度,上升到法治层面,形成制度化、法治化的治理格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如何建立,何时建立,都需要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指导,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基础,落实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精神,需要领导干部的决断和战略规划,体现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和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长期艰苦的探索过程,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这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需要。
3.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基础,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是妥善解决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要求。法治是政治化过程,是政治性问题。法律不再只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任何组织包括执政党必须服从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在实践中,急需理清法律与政治的边界和关系问题。法治化过程中,法律与制度都需要具体细化。法治细节决定法治的成败。细化才具有可操作性,才能真正落实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才能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基础。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发展出法治精神,认为法治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法不责众等深刻影响了法治的实施。另外,法律是由人去实施的,难免不受执行者的影响。“法律是社会正义和公正的保障,但不能简单地假定律师就是社会正义和公正的化身。相反,司法体制本身很容易演变成为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法制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存在;权力部门化,经济部门化,利益集团化;政府官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互动和信任感降低。“中国社会利益和声音的多元化,做什么样的改革,总会出现阻力和反对者。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反对者具有了强大的动员能力,聚集足够的反对声音,甚至挟持改革方案。” 十八大提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体制如何法治化,还没有开始破题。我国法治建设面临很多实际困难,非常迫切领导干部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精神,形成清晰的认识和判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培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领导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认真妥善解决问题,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基础,切实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三、夯实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思路和办法
法治都是国家和人民集体建设的结果。我党和人民,包括领导干部具有坚强的政治意志,科学的法治观念,逐步走向法治化的轨道;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建成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夯实法治精神,提升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自觉重视法治理念、法治思维的养成,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基础,提高战略思维能力。首先,要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党员领导干部的法治信仰和法治理念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到社会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安康。要站在法律是维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发展的高度来深化认识,对法治发自内心的敬畏和尊崇。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识的尊严,这是切实保障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秩序进行的决定性条件。其次,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学习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法律知识,掌握法治精神、法治价值、法治精髓。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法律权利义务,权力行使的边界和程序,提高法治素养和法治思维,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最后,加强法治社会实践。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关键在于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一定要扑下身子,躬亲实践,遵循法治原则处理问题,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把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法治基础。带头学法、带头守法、带头用法,不断实践,循环往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2.大力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基础,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实施的良好法治环境。大力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法治素养和法治思维,为社会主义法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和条件。(1)加大社会主义法治宣传教育。深入群众,加强宣传教育,传播、弘扬和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创造全民守法用法的积极氛围和良好风向。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全民普法,共同守法,是“四个全面”战略建设的长期性和基础性工作。(2)建立健全法治教育机制。广泛积极动员和发动全社会力量,让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提高法治水平。建立普法责任制,加强普法工作队伍建设,落实法治教育责任,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基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3)完善褒奖惩戒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切实落实好责任义务,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坚持权责统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全社会完善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发挥个人与组织诚信档案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法治褒奖惩戒机制。强化制度约束,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对每一个公民和组织的信用守法公开透明,可查可核,建立黑名单制度,制定全国统一的法治褒奖惩戒机制,弘扬诚信和依法治国的氛围。
3.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滋养社会主义法治,司法公平、执法公正,是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得到落实的具体措施。提高社会主义道德修养,丰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提升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同时,司法公平、执法公正,是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得到落实的有效方法。在治国理政中,司法腐败是对法治最大的破坏,是第一破坏力。司法公平,执法公正,为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提供具体的法治环境,保障领导干部战略规划得到落实。良好的法治环境从外部督促和监督党员干部的行为,是一种从外而内的约束行为,也是一种对领导干部最好的约束,使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和思维能力不至于偏离方向,离开法治的轨道。另外,司法公平、执法公正是最能体现依法治国的好坏和可靠程度,是考验依法治国能力最直接的标志。同时,法治条件和要求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也促进领导干部重新思考,进行新的战略调整和重新布局。在战略调整的过程中,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逐步发展和提升。
注释:
谢鹏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学习时报.2006-02-27.第 005 版.
郑永年.中国反腐败运动的新政治意涵.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60 045.html.
郑永年.中国重返法治国建设.http://www.aisixiang.com/data/77133.html.
郑永年.中国如何避免“官员不作为”现象.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 64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