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四川松潘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黄龙寺庙会是其和谐共存最为集中的展示之一。通过对黄龙寺庙会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与尊重多民族宗教信仰并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融。
关键词:松潘县 黄龙庙会 多民族 文化交融
松潘,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这里有汉、藏、羌、回四个少数民族,黄龙寺庙会是展示其和谐共处的方式之一。在黄龙寺里,人们尊崇的“黄龙真人”尽管是地方性的道教神,却能够在松潘地区的节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通过对黄龙寺庙会的研究,探讨节日中多民族的互动与文化交融。
一、多民族共存的记载
松潘,商周为氐羌地,秦属蜀郡,唐称松州,明洪武十一年,置松州、潘州二卫,寻并为松潘卫,乾隆二十七年,改置松潘厅,直隶四川布政司,民国三年,改厅为县,并延续至今 。
在松潘县形成的过程中,最先居住在这里人已经很难考证。秦汉以来,一些史书将这一带居民称为“戎”“夷”“氏”或“羌”,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对松潘地区的记载,表明这里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多部族(民族)混居的情况。明洪武十二年丁玉平定松潘时,汉藏羌回的格局已经具备雏形,并最终演变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松潘地区多民族共处的格局。
在松潘地区,有汉、藏、羌、回四个民族,除部分地区混居外,多是同族而居,我们走访的大寨乡水草坝村,全村仅一户回族,其他都是藏族,在日常的交往中,他们和谐相处,并没有因信仰的不同而产生摩擦。
藏族人多信仰汉传佛教、藏传佛教、本教,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羌族人尽管很多方面都被汉化,但还是存在部分羌族原始宗教,并且在20世纪前期基督教也曾在这里短暂出现过,它们共同构成了松潘地区现在这种多元素文化生态结构。
二、黄龙寺庙会概况
黄龙寺庙会每年于农历六月十五在松潘县的黄龙寺举行,通常会进行三到四天,参加庙会的人不仅有周边的汉、藏、羌、回等民族,还有来自各地的游人,他们有骑马的,还有乘车或徒步的,带上炊具、帐篷来到这里游玩。
松潘地处高原地区,这里的地理与气候条件造成了人们生活的艰难,农作物一年只能收一季,经常出现粮食危机。明代嘉靖年间,松潘附近的龙州(今平武)官员作乱,阻断了松潘东边的道路,结果造成了“松州米贵如金”的现象,这种艰难的生活不仅是松潘各族民众宗教崇拜的产生的根源,也是各民族宗教渗透与融合的时期。每年六月份的松潘黄龙庙会则是在这种精神需求的影响下产生的。
农历六月是立秋的季节。此时农事已经结束,“禾稼将熟未熟”,在这个时期,农民则会“请番僧念经”以及向神灵祈祷。这种因生存环境的艰难而萌发的精神需求,在后来的时间里不断寻找可以寄托的地方,而黄龙沟正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可能,它的北侧可以流淌出神奇的露天钙化滩流,于是,从某个时间段开始,对山、水、龙及神的崇拜,以及对各民族英雄人物的怀念,甚至各教派祈祷、护佑的宗教仪式与宗教修行活动,都在六月份向着黄龙沟聚集而来,使得这里成为一处当地少数民族人民宗教信仰的圣地。
因此,据民国《松潘县志》记载,松潘黄龙寺为“明兵使马朝勤”所建,在确立“黄龙真人”的形象与中心地位的时候,它就已经是一个将多民族多宗教的精神融合在一起的形象,进而成为当地汉、藏、羌、回等民族共同奉祀的崇拜对象。就其内在实质与精神而言,他们是一致的,都是对关好生活与幸福人生的企望。
三、文化的融合
黄龙寺庙会融宗教活动与民俗活动于一身,若将黄龙庙会与民俗活动中的“畅坝”相比较,则会发现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或者可以说黄龙寺庙会就是松潘地区各民族人民的一次大型且集中的“畅坝”活动。
据民国《松潘县志》:六月,是植物生長的季节,虽然是夏季,但在当地犹如春季,居民们成群结队的外出郊游。搭设帐篷,围坐在草地上一起逍遥自在的饮酒,名之曰畅。十六日,黄龙寺庙会,远近晋香者络绎于道,其他人亦各携帐棚,带酒肴,结伴同行,观看歌舞表演,极一时视听之娱。对此,1999年所编《松潘县志》有这样的描述:畅坝,有欢畅舒心之意。松潘地区由于冬长夏短,人们蛰居室内的时间较长,每到夏秋时节,各民族群众纷纷外出游玩,于是把这种户外野炊活动称之为畅坝。
四、田野调查
笔者于2014年六月份在松潘县大寨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田野调查,参与了当地的畅坝活动,从畅坝活动中深切的感受到当地人的热情,也从访谈中得知了关于黄龙寺庙会的盛况。
畅坝开始的前两天,当地居民就开始准备野餐的食物,如:肉类,水果,啤酒等。六月十二的早晨,妇女们穿上了最美的藏装,背着食物、遮阳伞等,集体聚集在一块平坦的山坡上,男子们则要随长辈去祭祀神山,待到所有人都到的时候,大家开始唱歌,跳舞,其乐融融的场景不亚于汉族人的过年。
而黄龙寺庙会比当地的畅坝活动要隆重很多,会见到从外地赶来祭祀黄龙真人的各族人民,他们没有种族歧视,在一起虔诚的祷告,祈求丰收,祈求家人的健康平安。
五、总结
黄龙寺庙会的研究,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多民族互动与文化交融的景象,也透视出松潘地区多民族、多宗教和谐共处的局格,为我们今后无论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理解与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是富有价值与意义的。
其次,黄龙寺庙会仅仅是松潘地区多民族和谐共处的表象之一,而他们多年来能够和谐相处的内在缘由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松潘县志,民族出版社,1924.
[2]汪志斌. 黄龙庙会:藏彝走廊多元文化空间的一个范例[J]. 中华文化论坛,2010.
[3]汪志斌. 松潘黄龙寺“黄龙真人”渊源探析[J]. 宗教学研究,2009.
[4]潘显一,汪志斌,唐思远. 松潘地区的多宗教共存现象研究[J]. 天府新论,2009.
[5]潘显一,汪志斌. 黄龙地区宗教文化初探[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
[6]姚斌.黄龙庙会[J].旅游天府,1985.
[7]朱越利. 松潘黄龙寺的宗教融合现象[J]. 宗教学研究,1988.
作者简介:李彩虹(1990.06—— ),女,25,汉族,籍贯山西省忻州市,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2013级民俗学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
关键词:松潘县 黄龙庙会 多民族 文化交融
松潘,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这里有汉、藏、羌、回四个少数民族,黄龙寺庙会是展示其和谐共处的方式之一。在黄龙寺里,人们尊崇的“黄龙真人”尽管是地方性的道教神,却能够在松潘地区的节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通过对黄龙寺庙会的研究,探讨节日中多民族的互动与文化交融。
一、多民族共存的记载
松潘,商周为氐羌地,秦属蜀郡,唐称松州,明洪武十一年,置松州、潘州二卫,寻并为松潘卫,乾隆二十七年,改置松潘厅,直隶四川布政司,民国三年,改厅为县,并延续至今 。
在松潘县形成的过程中,最先居住在这里人已经很难考证。秦汉以来,一些史书将这一带居民称为“戎”“夷”“氏”或“羌”,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对松潘地区的记载,表明这里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多部族(民族)混居的情况。明洪武十二年丁玉平定松潘时,汉藏羌回的格局已经具备雏形,并最终演变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松潘地区多民族共处的格局。
在松潘地区,有汉、藏、羌、回四个民族,除部分地区混居外,多是同族而居,我们走访的大寨乡水草坝村,全村仅一户回族,其他都是藏族,在日常的交往中,他们和谐相处,并没有因信仰的不同而产生摩擦。
藏族人多信仰汉传佛教、藏传佛教、本教,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羌族人尽管很多方面都被汉化,但还是存在部分羌族原始宗教,并且在20世纪前期基督教也曾在这里短暂出现过,它们共同构成了松潘地区现在这种多元素文化生态结构。
二、黄龙寺庙会概况
黄龙寺庙会每年于农历六月十五在松潘县的黄龙寺举行,通常会进行三到四天,参加庙会的人不仅有周边的汉、藏、羌、回等民族,还有来自各地的游人,他们有骑马的,还有乘车或徒步的,带上炊具、帐篷来到这里游玩。
松潘地处高原地区,这里的地理与气候条件造成了人们生活的艰难,农作物一年只能收一季,经常出现粮食危机。明代嘉靖年间,松潘附近的龙州(今平武)官员作乱,阻断了松潘东边的道路,结果造成了“松州米贵如金”的现象,这种艰难的生活不仅是松潘各族民众宗教崇拜的产生的根源,也是各民族宗教渗透与融合的时期。每年六月份的松潘黄龙庙会则是在这种精神需求的影响下产生的。
农历六月是立秋的季节。此时农事已经结束,“禾稼将熟未熟”,在这个时期,农民则会“请番僧念经”以及向神灵祈祷。这种因生存环境的艰难而萌发的精神需求,在后来的时间里不断寻找可以寄托的地方,而黄龙沟正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可能,它的北侧可以流淌出神奇的露天钙化滩流,于是,从某个时间段开始,对山、水、龙及神的崇拜,以及对各民族英雄人物的怀念,甚至各教派祈祷、护佑的宗教仪式与宗教修行活动,都在六月份向着黄龙沟聚集而来,使得这里成为一处当地少数民族人民宗教信仰的圣地。
因此,据民国《松潘县志》记载,松潘黄龙寺为“明兵使马朝勤”所建,在确立“黄龙真人”的形象与中心地位的时候,它就已经是一个将多民族多宗教的精神融合在一起的形象,进而成为当地汉、藏、羌、回等民族共同奉祀的崇拜对象。就其内在实质与精神而言,他们是一致的,都是对关好生活与幸福人生的企望。
三、文化的融合
黄龙寺庙会融宗教活动与民俗活动于一身,若将黄龙庙会与民俗活动中的“畅坝”相比较,则会发现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或者可以说黄龙寺庙会就是松潘地区各民族人民的一次大型且集中的“畅坝”活动。
据民国《松潘县志》:六月,是植物生長的季节,虽然是夏季,但在当地犹如春季,居民们成群结队的外出郊游。搭设帐篷,围坐在草地上一起逍遥自在的饮酒,名之曰畅。十六日,黄龙寺庙会,远近晋香者络绎于道,其他人亦各携帐棚,带酒肴,结伴同行,观看歌舞表演,极一时视听之娱。对此,1999年所编《松潘县志》有这样的描述:畅坝,有欢畅舒心之意。松潘地区由于冬长夏短,人们蛰居室内的时间较长,每到夏秋时节,各民族群众纷纷外出游玩,于是把这种户外野炊活动称之为畅坝。
四、田野调查
笔者于2014年六月份在松潘县大寨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田野调查,参与了当地的畅坝活动,从畅坝活动中深切的感受到当地人的热情,也从访谈中得知了关于黄龙寺庙会的盛况。
畅坝开始的前两天,当地居民就开始准备野餐的食物,如:肉类,水果,啤酒等。六月十二的早晨,妇女们穿上了最美的藏装,背着食物、遮阳伞等,集体聚集在一块平坦的山坡上,男子们则要随长辈去祭祀神山,待到所有人都到的时候,大家开始唱歌,跳舞,其乐融融的场景不亚于汉族人的过年。
而黄龙寺庙会比当地的畅坝活动要隆重很多,会见到从外地赶来祭祀黄龙真人的各族人民,他们没有种族歧视,在一起虔诚的祷告,祈求丰收,祈求家人的健康平安。
五、总结
黄龙寺庙会的研究,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多民族互动与文化交融的景象,也透视出松潘地区多民族、多宗教和谐共处的局格,为我们今后无论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理解与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是富有价值与意义的。
其次,黄龙寺庙会仅仅是松潘地区多民族和谐共处的表象之一,而他们多年来能够和谐相处的内在缘由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松潘县志,民族出版社,1924.
[2]汪志斌. 黄龙庙会:藏彝走廊多元文化空间的一个范例[J]. 中华文化论坛,2010.
[3]汪志斌. 松潘黄龙寺“黄龙真人”渊源探析[J]. 宗教学研究,2009.
[4]潘显一,汪志斌,唐思远. 松潘地区的多宗教共存现象研究[J]. 天府新论,2009.
[5]潘显一,汪志斌. 黄龙地区宗教文化初探[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
[6]姚斌.黄龙庙会[J].旅游天府,1985.
[7]朱越利. 松潘黄龙寺的宗教融合现象[J]. 宗教学研究,1988.
作者简介:李彩虹(1990.06—— ),女,25,汉族,籍贯山西省忻州市,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2013级民俗学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