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测2010年经济发展趋势,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发展信心,又不能盲目乐观。总体来看,当前工业经济运行已出现积极变化,2010年工业增长的有利条件很多,但是宏观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和复杂,市场约束加大和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突出,工业下行的压力仍然很大,企稳的基础不稳固。并且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很多,工业经济运行还可能波动。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全球性挑战压力增大。从内部环境看,当前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内在动力仍然不足,进一步扩大内需难度加大,外需不振可能在较长时期存在。从浙江省温岭市本地看,产业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资源要素瓶颈制约严重,可持续发展水平有待提升,需要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进一步加大力度。鉴于此,浙江省温岭市2010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理念,坚定信心,克难攻坚,积极主动应对经济发展中的不利因素,深入开展“两年”服务活动,营造合力扶工浓厚氛围,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步伐,全力推进“三个温岭”建设和全市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一、调结构、促转型,着力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步伐
一是完善主导产业扶持体系。根据发展现状,将原有八大主导行业在保留汽摩配、泵与电机、鞋帽服装、水产食品、船舶修造五个行业的同时,其他三个行业调整为塑料建材、工具机床和厨卫家电行业,同时鼓励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三大新兴行业,形成“8+3”行业发展模式。制定出台全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合理引导产业投资方向。继续实施“十个一”主导行业服务模式,加快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进一步健全主导行业协会服务功能,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促进行业自律发展。
二是招商选资承接产业转移。围绕“招大引强、产业招商、选商选资”开展招商工作,通过举办产业招商会、对接会等载体,努力承接国企、央企产业转移,重点引进能带动形成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延伸、提高传统产业附加值的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促进结构调整。加强区域经济协作,健全回归工程项目引进机制,积极发挥总部经济作用,进一步提升回归工程工作实效。依托江西泰和“温岭工业园”等市外产业基地,有序推进产业梯度转移。
三是完善飞地经济政策。举全市之力加大东部产业集聚区建设力度,在完成产业布局规划的前提下,推行“飞地经济”模式,吸引各镇(街道)企业入驻东部产业集聚区。为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各镇(街道)参与东部建设的积极性,对引入的项目要按照“谁引进,谁得益”的原则,把投资额、产值和税收合理分成给对应的镇(街道),配合东部产业集聚区做好协调统筹和属地关系梳理工作,努力营造全民招商氛围,使东部产业集聚区成为对外招商选资、对内承接西部产业转移的发展平台。
二、助企业、促创新,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是技术创新。抓好各级技术中心建设,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从源头上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年内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以上,新增省级工业企业技术中心2家以上,力争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鼓励引导企业设立行业公共技术平台对开服务。加强产学研联合开发,牵线搭桥开展校企合作,为企业破解技术难题,推出技术需求项目100项以上。对传统产业中带动作用大、有导向作用的转型升级项目实施大力扶持,争取每个主导行业都实施两项以上创新转型项目,争创省级项目4项以上。设立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温岭分所(或省企业信息化促进中心温岭分中心),为企业提供信息化应用等技术服务,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二是管理创新。按照《加快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要求,在全市规模上企业中全面推广精细化管理模式,通过3-5年努力完成方案预定目标。重点抓好企业管理创新示范点建设,探索企业管理创新评定新模式,客观科学地评估管理创新成果。引导企业优化现场管理、流程管理、成本管理、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五方面内部管理,并以精细化管理现场会等为手段,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积极推进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实现管理的集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三是品牌创新。在发挥现有区域品牌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内涵、提升档次,努力争创国家级政府部门认定的区域产业品牌,不断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重视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建设,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国内外行业标准起草,抢占行业话语权。
四是市场创新。结合本地产业优势,通过对各类展会的监测分析,分行业、有重点地组织企业参与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内专业展会。探索建设主导产品推广平台,重点设立义乌国际商贸城温岭工业品销售平台。建成工业产品网络销售中心,鼓励中小企业网络平台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开拓产品市场。
五是体制机制创新。引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决策机制和制衡机制。积极筛选、推荐2家以上企业列入全省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流转试点,实现产权股权顺畅流动。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兼并、收购需整合企业和困难企业,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企业重组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
三、重项目、促投入,着力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一是筛选一批重点项目。加强工业项目的收集挖掘,建立工业用地需求项目库,积极参与工业用地招拍挂项目准入资格认定工作,力促一批优势工业项目落地开工,年内组织实施1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250个、亿元以上项目15个、5亿元以上项目2个,不断增强发展后劲。筛选上报一批省、台州市和本市级重点工业项目,其中省级重点项目10个以上,总投资不少于20亿元,以大项目实施拉动工业高强度投入。
二是完善项目推进抓落实机制。紧紧围绕前期工作、项目建设、竣工投产等各个重要环节,建立完善领导挂钩联系、项目跟踪服务等机制,积极做好协调服务与跟踪指导,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过程遇到的各类难题,实现工业投资项目开工率80%以上。
三是推进零地技改“555”行动计划。实施250个纯设备投入项目,充分运用技改补贴政策,引导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尤其是国产设备,提升装备水平,改造传统产业。实施250个厂房改建加层项目,扩展生产空间,提高建筑容积率和投资强度。继续联合各部门开展现场集中审批,为零地项目提供便捷服务,推动第二轮“555”行动的顺利实施,当年零地技改投入占工业性投资总额50%以上。
四、扶龙头、促成长,着力培育规模骨干
一是全力实施“135”工程。认真总结工程实施工作情况,按照“135”企业个性化培育方案,盯牢目标任务再分解、再落实,一如既往地抓好工作落实,帮助企业稳步推进,力求工程目标如期实现,年内实现产值上亿元企业150家。
二是大力开展“三百”企业竞赛活动。按照重点企业本市配套情况落实对接帮扶,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提高协作配套能力,推动大中小各类规模企业梯次发展,形成紧密协作、有序竞争、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年内培育50家以上规模企业。
三是努力推动企业上市。落实企业上市扶持政策,全力协助爱仕达电器过会,推动新界泵业报会,帮助中马汽变、跃岭轮毂、大元泵业等企业尽快进入上市辅导期,实现“3个1”(即上市1家、报会1家、辅导期验收通过1家)的年度目标。对温岭市优质企业进行调查摸底,积极培育,认真梳理,分类指导,形成多层次上市梯队。开展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知识培训,组织企业赴境内外公司考察,进一步激发企业上市积极性。
四是着力建设企业家队伍。充分发挥企业家协会和各行业协会作用,通过举办行业发展论坛、座谈会、专题考察等各种形式活动,构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交流平台。继续与上海交大等名校合作,面向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办好“百鸣讲堂”系列讲座。组织2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老总到国内名校参加短期培训,进一步提升企业家管理水平。
五、聚资源、促整合,着力推进“一基地两试点”建设
一是继续推进省级新能源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按照《新能源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出台扶持新能源产业政策,优先发展太阳能应用、节能灯、电动自行车等产业,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化步伐。建设新能源应用示范基地,在坞根镇建立以潮汐能、太阳能、风能、沼气能等为主的综合性新能源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新能源应用。在东部产业集聚区内设立2000亩新能源产业园区,引进生产性新能源项目。区内400亩标准厂房上安装光伏发电装置,成为厂房利用太阳能示范工程。积极推广户用沼气、太阳能利用等农村新型能源,有效解决农民生活用能,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二是继续推进泵业块状经济打造现代产业集群省级试点工作。对于列入省试点的泵业块状经济,以及汽摩配、鞋帽服装和造船块状产业,制定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和集群发展规划,在产业品牌打造、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重点项目带动和资源要素支撑等方面,进一步制定落实政策措施,确保试点各项工作任务有序推进,逐步推动各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三是继续推进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省级试点工作。认真总结分析第一批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落实考核措施,建立健全常态化工作机制。年内实施主辅业分离企业15家以上,通过一家一家上门辅导、一户一户抓好落实,推动逐家分离向行业整体分离转变,高质量完成试点任务。对分离后服务企业进行整合提升,突出发展与支柱产业相配套的研发设计、物流配送等社会化公共服务,促进制造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
六、抓节能、促降耗,着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是抓机制健全。修订完善节能降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节能降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年度节能目标考核,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推动节能工作有效开展。
二是抓节能监管。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尤其是抓好年耗能5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建立年耗1000吨标煤以上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利用市场需求减缓的有利时机,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年内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0家以上。建立健全能源行政执法制度体系,明确责任,规范程序,不断提升行政执法水平。强化项目节能审查和备案工作,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项目。完善能源计量、统计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用能定量化管理。强化能管员和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防止业务疏忽而造成工作失误。
三是抓节能推广。将各项节能扶持政策落实到位,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淘汰高能耗淘汰设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引导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年内新增15家以上清洁生产企业和6家以上绿色企业。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举办档次高、规模大的新能源应用和节能技术推广会,促进节能产品和技术的推广应用。
七、送服务、促发展,着力优化经济软环境
一是深入开展“两年”服务活动。建立健全“两年”服务企业长效机制,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督查等制度,调整市领导联系新八大主导行业工作机制、健全市级部门联系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制度,动员全市各级定期深入企业、深入项目现场开展调研,详实掌握主导行业运行态势、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和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情况,巩固“五送”活动成果,落实解决共性难题抓落实制度,及时帮助协调各类困难问题,着力营造合力扶工氛围。联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做好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开展企业负担定点监测活动,严肃查处涉企“三乱”。
二是强化各类要素保障。在融资方面,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银政、银企合作活动,引导金融部门“雪中送炭”,帮助困难企业、扶持弱小企业。重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担保公司增加对工业企业的融资担保,落实好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政策。继续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为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开辟新的渠道。在用工方面,面上要开展调查摸底,详细掌握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各类用工短缺情况。会同人劳等部门,组织温岭企业赴内地劳动力密集地区举办招聘会,为企业引进技工和高级人才。同时加大本地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增加熟练技工数量,努力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在用电方面,做好全市有序用电管理工作,积极破解电力供需矛盾,维护正常用电秩序。
三是重视经济运行分析监测。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监测指导,引导企业做好生产经营风险特别是资金链断裂风险防范工作,全力保障重点企业资金链安全,切实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加大对行业整治力度,配合相关部门,采取综合整治和合理疏导相结合的手段,进一步规范企业经营性质认定及登记注册工作,不断增强依法统计纳税意识,引导不规范企业步入正常经营轨道,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推动产业稳步提升。
四是抓好安全生产和维稳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经常性深入系统内企业开展隐患排查,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健全信访维稳档案,落实包案责任制度,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强化防范,超前处置,做到将矛盾解决在基层,将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
五是加强机关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抓好内部建设,重视学习,深入调研,规范管理,转变作风,努力打造一支高效务实的服务团队。精简审批环节,规范工作程序,深化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将审批权下放至中心镇,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
(作者陈敏华系浙江省温岭市工业经济局局长)
一、调结构、促转型,着力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步伐
一是完善主导产业扶持体系。根据发展现状,将原有八大主导行业在保留汽摩配、泵与电机、鞋帽服装、水产食品、船舶修造五个行业的同时,其他三个行业调整为塑料建材、工具机床和厨卫家电行业,同时鼓励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三大新兴行业,形成“8+3”行业发展模式。制定出台全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合理引导产业投资方向。继续实施“十个一”主导行业服务模式,加快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进一步健全主导行业协会服务功能,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促进行业自律发展。
二是招商选资承接产业转移。围绕“招大引强、产业招商、选商选资”开展招商工作,通过举办产业招商会、对接会等载体,努力承接国企、央企产业转移,重点引进能带动形成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延伸、提高传统产业附加值的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促进结构调整。加强区域经济协作,健全回归工程项目引进机制,积极发挥总部经济作用,进一步提升回归工程工作实效。依托江西泰和“温岭工业园”等市外产业基地,有序推进产业梯度转移。
三是完善飞地经济政策。举全市之力加大东部产业集聚区建设力度,在完成产业布局规划的前提下,推行“飞地经济”模式,吸引各镇(街道)企业入驻东部产业集聚区。为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各镇(街道)参与东部建设的积极性,对引入的项目要按照“谁引进,谁得益”的原则,把投资额、产值和税收合理分成给对应的镇(街道),配合东部产业集聚区做好协调统筹和属地关系梳理工作,努力营造全民招商氛围,使东部产业集聚区成为对外招商选资、对内承接西部产业转移的发展平台。
二、助企业、促创新,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是技术创新。抓好各级技术中心建设,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从源头上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年内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以上,新增省级工业企业技术中心2家以上,力争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鼓励引导企业设立行业公共技术平台对开服务。加强产学研联合开发,牵线搭桥开展校企合作,为企业破解技术难题,推出技术需求项目100项以上。对传统产业中带动作用大、有导向作用的转型升级项目实施大力扶持,争取每个主导行业都实施两项以上创新转型项目,争创省级项目4项以上。设立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温岭分所(或省企业信息化促进中心温岭分中心),为企业提供信息化应用等技术服务,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二是管理创新。按照《加快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要求,在全市规模上企业中全面推广精细化管理模式,通过3-5年努力完成方案预定目标。重点抓好企业管理创新示范点建设,探索企业管理创新评定新模式,客观科学地评估管理创新成果。引导企业优化现场管理、流程管理、成本管理、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五方面内部管理,并以精细化管理现场会等为手段,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积极推进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实现管理的集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三是品牌创新。在发挥现有区域品牌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内涵、提升档次,努力争创国家级政府部门认定的区域产业品牌,不断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重视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建设,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国内外行业标准起草,抢占行业话语权。
四是市场创新。结合本地产业优势,通过对各类展会的监测分析,分行业、有重点地组织企业参与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内专业展会。探索建设主导产品推广平台,重点设立义乌国际商贸城温岭工业品销售平台。建成工业产品网络销售中心,鼓励中小企业网络平台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开拓产品市场。
五是体制机制创新。引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决策机制和制衡机制。积极筛选、推荐2家以上企业列入全省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流转试点,实现产权股权顺畅流动。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兼并、收购需整合企业和困难企业,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企业重组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
三、重项目、促投入,着力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一是筛选一批重点项目。加强工业项目的收集挖掘,建立工业用地需求项目库,积极参与工业用地招拍挂项目准入资格认定工作,力促一批优势工业项目落地开工,年内组织实施1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250个、亿元以上项目15个、5亿元以上项目2个,不断增强发展后劲。筛选上报一批省、台州市和本市级重点工业项目,其中省级重点项目10个以上,总投资不少于20亿元,以大项目实施拉动工业高强度投入。
二是完善项目推进抓落实机制。紧紧围绕前期工作、项目建设、竣工投产等各个重要环节,建立完善领导挂钩联系、项目跟踪服务等机制,积极做好协调服务与跟踪指导,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过程遇到的各类难题,实现工业投资项目开工率80%以上。
三是推进零地技改“555”行动计划。实施250个纯设备投入项目,充分运用技改补贴政策,引导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尤其是国产设备,提升装备水平,改造传统产业。实施250个厂房改建加层项目,扩展生产空间,提高建筑容积率和投资强度。继续联合各部门开展现场集中审批,为零地项目提供便捷服务,推动第二轮“555”行动的顺利实施,当年零地技改投入占工业性投资总额50%以上。
四、扶龙头、促成长,着力培育规模骨干
一是全力实施“135”工程。认真总结工程实施工作情况,按照“135”企业个性化培育方案,盯牢目标任务再分解、再落实,一如既往地抓好工作落实,帮助企业稳步推进,力求工程目标如期实现,年内实现产值上亿元企业150家。
二是大力开展“三百”企业竞赛活动。按照重点企业本市配套情况落实对接帮扶,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提高协作配套能力,推动大中小各类规模企业梯次发展,形成紧密协作、有序竞争、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年内培育50家以上规模企业。
三是努力推动企业上市。落实企业上市扶持政策,全力协助爱仕达电器过会,推动新界泵业报会,帮助中马汽变、跃岭轮毂、大元泵业等企业尽快进入上市辅导期,实现“3个1”(即上市1家、报会1家、辅导期验收通过1家)的年度目标。对温岭市优质企业进行调查摸底,积极培育,认真梳理,分类指导,形成多层次上市梯队。开展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知识培训,组织企业赴境内外公司考察,进一步激发企业上市积极性。
四是着力建设企业家队伍。充分发挥企业家协会和各行业协会作用,通过举办行业发展论坛、座谈会、专题考察等各种形式活动,构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交流平台。继续与上海交大等名校合作,面向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办好“百鸣讲堂”系列讲座。组织2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老总到国内名校参加短期培训,进一步提升企业家管理水平。
五、聚资源、促整合,着力推进“一基地两试点”建设
一是继续推进省级新能源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按照《新能源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出台扶持新能源产业政策,优先发展太阳能应用、节能灯、电动自行车等产业,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化步伐。建设新能源应用示范基地,在坞根镇建立以潮汐能、太阳能、风能、沼气能等为主的综合性新能源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新能源应用。在东部产业集聚区内设立2000亩新能源产业园区,引进生产性新能源项目。区内400亩标准厂房上安装光伏发电装置,成为厂房利用太阳能示范工程。积极推广户用沼气、太阳能利用等农村新型能源,有效解决农民生活用能,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二是继续推进泵业块状经济打造现代产业集群省级试点工作。对于列入省试点的泵业块状经济,以及汽摩配、鞋帽服装和造船块状产业,制定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和集群发展规划,在产业品牌打造、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重点项目带动和资源要素支撑等方面,进一步制定落实政策措施,确保试点各项工作任务有序推进,逐步推动各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三是继续推进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省级试点工作。认真总结分析第一批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落实考核措施,建立健全常态化工作机制。年内实施主辅业分离企业15家以上,通过一家一家上门辅导、一户一户抓好落实,推动逐家分离向行业整体分离转变,高质量完成试点任务。对分离后服务企业进行整合提升,突出发展与支柱产业相配套的研发设计、物流配送等社会化公共服务,促进制造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
六、抓节能、促降耗,着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是抓机制健全。修订完善节能降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节能降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年度节能目标考核,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推动节能工作有效开展。
二是抓节能监管。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尤其是抓好年耗能5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建立年耗1000吨标煤以上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利用市场需求减缓的有利时机,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年内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0家以上。建立健全能源行政执法制度体系,明确责任,规范程序,不断提升行政执法水平。强化项目节能审查和备案工作,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项目。完善能源计量、统计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用能定量化管理。强化能管员和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防止业务疏忽而造成工作失误。
三是抓节能推广。将各项节能扶持政策落实到位,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淘汰高能耗淘汰设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引导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年内新增15家以上清洁生产企业和6家以上绿色企业。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举办档次高、规模大的新能源应用和节能技术推广会,促进节能产品和技术的推广应用。
七、送服务、促发展,着力优化经济软环境
一是深入开展“两年”服务活动。建立健全“两年”服务企业长效机制,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督查等制度,调整市领导联系新八大主导行业工作机制、健全市级部门联系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制度,动员全市各级定期深入企业、深入项目现场开展调研,详实掌握主导行业运行态势、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和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情况,巩固“五送”活动成果,落实解决共性难题抓落实制度,及时帮助协调各类困难问题,着力营造合力扶工氛围。联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做好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开展企业负担定点监测活动,严肃查处涉企“三乱”。
二是强化各类要素保障。在融资方面,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银政、银企合作活动,引导金融部门“雪中送炭”,帮助困难企业、扶持弱小企业。重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担保公司增加对工业企业的融资担保,落实好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政策。继续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为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开辟新的渠道。在用工方面,面上要开展调查摸底,详细掌握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各类用工短缺情况。会同人劳等部门,组织温岭企业赴内地劳动力密集地区举办招聘会,为企业引进技工和高级人才。同时加大本地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增加熟练技工数量,努力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在用电方面,做好全市有序用电管理工作,积极破解电力供需矛盾,维护正常用电秩序。
三是重视经济运行分析监测。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监测指导,引导企业做好生产经营风险特别是资金链断裂风险防范工作,全力保障重点企业资金链安全,切实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加大对行业整治力度,配合相关部门,采取综合整治和合理疏导相结合的手段,进一步规范企业经营性质认定及登记注册工作,不断增强依法统计纳税意识,引导不规范企业步入正常经营轨道,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推动产业稳步提升。
四是抓好安全生产和维稳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经常性深入系统内企业开展隐患排查,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健全信访维稳档案,落实包案责任制度,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强化防范,超前处置,做到将矛盾解决在基层,将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
五是加强机关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抓好内部建设,重视学习,深入调研,规范管理,转变作风,努力打造一支高效务实的服务团队。精简审批环节,规范工作程序,深化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将审批权下放至中心镇,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
(作者陈敏华系浙江省温岭市工业经济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