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fang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合作学习是我校的一个研究课题,开展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收效却不是很明显。原因何在?我想还是我们的观念没有转变,我们的教学方法没有该变,我们的评价体系还不完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一些感慨。
  一、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推陈促新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要求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必须“以生为本”来确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个观念。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完全对学生包办代替,学生只是被我们牵着鼻子走,被动地接受知识,我们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思想支配着人的行为,只有转变了观念,充分认识到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教师才可能从 “主宰者”的角色转变为 “引导者”的角色。因此教师要通过加强学习来更新观念,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来对待。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的不仅仅是“自己怎样教”,而是“引导学生怎样学”,我们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知识、应用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机会开展自主学习。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往往对学生实行“满堂灌”,这种“注入式”的教学实际上是让学生知道老师所知道的,感受老师所感受到的,学生始终处于听众的地位,学生只不过是当老师的配角罢了,这就导致了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极大地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锻炼提高,更不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只有在课堂里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碰撞,学生个性才能够得到张扬。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教学中,我们要信任学生,做到该放就放,改引就引,该点就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无定法”,教学模式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不管采用哪种模式,教师始终都要突出学生这个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二、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
  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就得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自主学习是我们提倡的一种自己独立自主完成任务的一种学习方法。在面对很多有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我们本来需要共同完成。但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总会找出或者让学生谈出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难题和具有创意的问题,并让学生苦思冥想、绞尽脑汁的去思考,其结果是教室鸦雀无声,一片沉寂,教师站在讲台上等学生回答问题,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沉闷的课堂氛围,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只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设计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仔细斟酌,选择的问题必须是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而且有充足的探究空间,力争满足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到其中,能够通过积极努力地思考就能完成。当然我们更不能走极端,一味的追求自主学习从而造成学生厌倦这种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在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可以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有自主学习,这样相互交叉学习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给学生的不只是“金子”,更是“点金术”,老师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己学。
  今年的第三单元“日积月累”是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里面多是文言文的句子。由于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在词语方面差别较大,所以学生把文言文准确地译成自己能理解的话难度较大,因此我在教学中就怎样把文言文译成自己能理解的话对学生进行了指导。我先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理解每句话中字、词的意思;然后按字、词排列的顺序把意思组合成一句话,再读一读,如果句子不通顺,要适当地调整顺序并添加一些词语,使意思表达准确;最后再按句子的顺序将意思说一次,从而使句子通顺、连贯、准确。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还要加强运用,使之成为一种能力,因此在教学以后的古诗时,就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自主学习。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应该从小学语文就开始就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改进教法、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使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其他文献
一、课堂模式的基本结构  “一”是指一个“导学案”  (一)整体要求:“导学案”的编写要吃透大纲和教材,充分了解学情,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达到动态生成,从而全面完成教学目标。  (二)编写程序:“导学案”的编写严格按“3+1”程序操作,即课前的三级备课和课中学生提出的疑问与预设的有区别,所作的必要调整(这不同与课后反思)。  (三)运用:此案可以提前发给学生预习,也可以当堂使用
期刊
仲春时节,校园里春机盎然,春花烂漫。同时,学校为了美化环境,在每个教室的走廊上间隔放置了许多盆盛开的五色瓜叶菊。过了两个星期,我问学生们:“谁知道这些花的名称?”学生们都摇头。我又问:“谁知道这些花有几颜色?”学生们乱猜一通,无一正确。  新学期,我出了一道作文题《我 ﹏ 我家》,中间需要学生们填上一个动词。收上来一看,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写得是《我爱我家》。内容大同小异,多是俗话、空话或是套话,很少
期刊
材料是作文的基础,它不仅是形成观点的基础,而且还是表现主题、说明观点的支柱。写作时必须注意选用紧扣主题、真实典型的材料,尤其要注意材料的新颖。所谓“新”,就是材料能深刻反映主题,但不平庸、不落俗套。学生的作文往往缺乏新意,这同平日忽视材料的积累和不善于选材有很大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选材出新意呢?  一、要有“观察”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就会发现有价值的材料,另外观察要全面、细致,注意角度
期刊
语文教学的生命便是情趣。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使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呢?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愉快而有效的摸索:  一、以变引趣  现代语文教育“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
期刊
语文课堂,我特别喜欢平滑如水的感觉。可是作为课堂,它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状态,当“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时”随时会打破这种“美好”,它让课堂变得波澜迭起,它在检视着一个语文教师的职业水平,它在挑战着一个语文教师智慧的瞬间“爆发力”,它在让一个语文教师真切地体验着自身对于课堂的存在价值。  “椅子也陶醉了”  教室里洋溢着优美的旋律,一位学生正在朗诵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的第四自然段。 “嘣——”,一声巨响从
期刊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习兴趣的“润滑油”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史书上也有“爱屋及乌”“憎人及物”的记载。卢梭也曾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师生之间同样如此,学生喜欢某位老师,就会特别喜欢这位老师讲的课,学生觉得不努力学习对不起老师,而老师与学生的融洽关系,使学生心理相容,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兴趣也就自然产生了,就是一种“亲师信道”的移情正效应。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
期刊
一、要有精美的导入牵引学生心灵  良好的开场白预示着成功的到来。当散文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等待教师引领学生去寻幽探秘时,就特别需要教师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成功的导语,如同刚刚拉开的大幕,让学生看到了精美的置景一角;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对散文教学而言,导入语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 因此,教学时,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带进作品描绘所蕴藏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去领悟
期刊
首先,收集材料,提供材料,积累资料  学生在写作文,特别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这除了缺乏生活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根据这种情况,在讲读课中,我特别注意将范文中的内容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作为学生写作的“流”。譬如,我把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吴晗的《谈骨气》、鲁迅的《〈呐喊〉自序》、陶铸的《崇高的理想》,以及江泽民的《在新的历
期刊
一、直观形象,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以便使学生乐学。哪什么是兴趣?兴趣就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客体内在的倾向性和内在性的选择,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因此,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一
期刊
写作在中考中占分比例很大,是语文试卷中的“半壁江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生分数的高低。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写作的要求:“不得设置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这三点要求在全国各省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题中得到充分体现。话题作文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独领风骚,但就近几年的中考作文现状来看,学生作文写“话”存在各种问题:“话”不真实、不健康、不正确,有些偏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