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辅教 优化语文课堂促高效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d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观形象,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以便使学生乐学。哪什么是兴趣?兴趣就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客体内在的倾向性和内在性的选择,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因此,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一切学科的诱因。有了兴趣的激发,有了乐学的欲望,整个学习气氛自然会和谐、愉快起来,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当然会提高了。
  ?? 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来源,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原动力。心理学表明:成片的文字符号,空洞的说教,抽象的讲析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育效果不佳。而多媒体则可以把这些直观形象化,运用声音来传递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这种声、像、文相结合的教学,能充分发挥多媒体集画面、色彩、音乐和教师的有声语言紧密结合起来的优势,更直观、更形象地表现语文教学内容,给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二、声情并茂,利于学生理解作者情感
  初中的语文课文,它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载体,绝大部分都是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教育意义的。语文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要尽可能抓住这些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多媒体就能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它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开发想象潜力,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表达的情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许多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网络上一般都有范文朗读可供选择利用。一般来说,这些范文朗读都有很强的语感,是普通话朗读的范例。《安塞腰鼓》一文,是一篇长短句交错、气势恢宏、感情激昂的文章,我根据教学需要,有的放矢地巧借了范文朗读。听录音前我要求学生用心去多感受多领会,以求披文入情、披文入理。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既培养了他们的听读能力,又培养了其语感,更重要的是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达到披文以“入情入理”的目的。
  初中语文课文,有的内容与有些歌曲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的就是音乐作品的歌词。在这类课文的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地发挥了多媒体的辅助功能,把发掘出来的与语文有关的音乐资料,或现成的歌曲,加以恰当运用,让学生在对音乐感知、欣赏、理解的基础上,去理解作者的写文之意,领悟作者所言之感。教学中的声情并茂,不但培养了学生广泛、健康而高尚的审美情趣,而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表达的情感,从而达到了高效学文的目的。
  三、突重破难,利于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解决疑难问题,启发思考,激发辨析,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语文老师们都很清楚,我们的每篇课文、每一个课时,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教学难点。特别是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教师有时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其所以然。这些难点,有的是因为课文的内容较难理解,有的是因为学生自身的生活阅历还不够丰富,有的则是受一些条件的影响等等。对于这些在教学中出现的重难点,在教学时,我用课件将重难点呈现出来,让学生心中有一个预设学习目标,学习时将有的放矢。理解难句时,根据我们平时运用的学习难句方法,比如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等也可运用。但有些课文或句子,却不是这些传统的方法所能很好地解决的。此时,如果运用多媒体来进行理解,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他文献
初踏进华沟中学,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年少时学校的样子近在眼前:一排排青砖造的瓦房,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温暖,从外观上看,这座学校没有华丽的外表,同当地的人民一样是那样的质朴,显然此校已经经历了沧桑。  走进校园,在西面的墙壁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宣传画映入眼帘,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物的图片在这个极为不起眼的农村中学悬挂,确实让我们震撼,而与之相比较,这么有代表性的让学生借此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学会
期刊
散文《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的作品,此文最早发表于1985年《中国青年报》上,现入选苏教版语文教材。  散步,这是一个极普通的题目,也是一件极平凡的小事,但《散步》的作者却抓住了生活中这一件易为人们忽视的小事,开掘出一个更广阔的天地,读后令人神驰遐想,余味不尽。  作品中散步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成员虽极简单,但安排却可谓匠心独运。散步时小家伙象发现新大陆似的一声喊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
期刊
一、课堂模式的基本结构  “一”是指一个“导学案”  (一)整体要求:“导学案”的编写要吃透大纲和教材,充分了解学情,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达到动态生成,从而全面完成教学目标。  (二)编写程序:“导学案”的编写严格按“3+1”程序操作,即课前的三级备课和课中学生提出的疑问与预设的有区别,所作的必要调整(这不同与课后反思)。  (三)运用:此案可以提前发给学生预习,也可以当堂使用
期刊
仲春时节,校园里春机盎然,春花烂漫。同时,学校为了美化环境,在每个教室的走廊上间隔放置了许多盆盛开的五色瓜叶菊。过了两个星期,我问学生们:“谁知道这些花的名称?”学生们都摇头。我又问:“谁知道这些花有几颜色?”学生们乱猜一通,无一正确。  新学期,我出了一道作文题《我 ﹏ 我家》,中间需要学生们填上一个动词。收上来一看,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写得是《我爱我家》。内容大同小异,多是俗话、空话或是套话,很少
期刊
材料是作文的基础,它不仅是形成观点的基础,而且还是表现主题、说明观点的支柱。写作时必须注意选用紧扣主题、真实典型的材料,尤其要注意材料的新颖。所谓“新”,就是材料能深刻反映主题,但不平庸、不落俗套。学生的作文往往缺乏新意,这同平日忽视材料的积累和不善于选材有很大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选材出新意呢?  一、要有“观察”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就会发现有价值的材料,另外观察要全面、细致,注意角度
期刊
语文教学的生命便是情趣。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使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呢?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愉快而有效的摸索:  一、以变引趣  现代语文教育“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
期刊
语文课堂,我特别喜欢平滑如水的感觉。可是作为课堂,它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状态,当“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时”随时会打破这种“美好”,它让课堂变得波澜迭起,它在检视着一个语文教师的职业水平,它在挑战着一个语文教师智慧的瞬间“爆发力”,它在让一个语文教师真切地体验着自身对于课堂的存在价值。  “椅子也陶醉了”  教室里洋溢着优美的旋律,一位学生正在朗诵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的第四自然段。 “嘣——”,一声巨响从
期刊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习兴趣的“润滑油”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史书上也有“爱屋及乌”“憎人及物”的记载。卢梭也曾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师生之间同样如此,学生喜欢某位老师,就会特别喜欢这位老师讲的课,学生觉得不努力学习对不起老师,而老师与学生的融洽关系,使学生心理相容,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兴趣也就自然产生了,就是一种“亲师信道”的移情正效应。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
期刊
一、要有精美的导入牵引学生心灵  良好的开场白预示着成功的到来。当散文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等待教师引领学生去寻幽探秘时,就特别需要教师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成功的导语,如同刚刚拉开的大幕,让学生看到了精美的置景一角;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对散文教学而言,导入语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 因此,教学时,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带进作品描绘所蕴藏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去领悟
期刊
首先,收集材料,提供材料,积累资料  学生在写作文,特别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这除了缺乏生活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根据这种情况,在讲读课中,我特别注意将范文中的内容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作为学生写作的“流”。譬如,我把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吴晗的《谈骨气》、鲁迅的《〈呐喊〉自序》、陶铸的《崇高的理想》,以及江泽民的《在新的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