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抗战三年后,八路军发展到50余万人,国民党当局却不供给武器,前三年每年只给几十万发子弹,平均每个战士一年只有一两发。
1940年以后,国民党当局彻底断绝了对八路军、新四军的弹药供给,虽然解放区枪支弹药的来源主要靠战场缴获。虽然解放区兵工厂也生产子弹,即主要是靠拾回的弹壳复装,质量很差,只有手榴弹、地雷能依靠自产保障。
抗战期间敌后各根据地分散作战,弹药随缴随补随耗,没有准确统计,不过通过各战略区向中共中央的报告,可概略估算出八路军、新四军的子弹消耗在3000至4000万发、手榴弹约800万枚(当时火炮极少可忽略不计)。按杀伤52万日军和同样数量伪军的战果统计,平均每毙伤一名敌军消耗约为30发子弹、7枚手榴弹。
八路军、新四军进行的一些主要战斗统计,也证实了这一消耗量估算基本准确。如1940年八路军百团大战的上报统计数字是共消耗了弹70万发、手榴弹12.6万枚,毙伤日军2万、伪军5000人。新四军歼灭日军最多的一仗——车桥之战的统计是:毙伤日军465人和伪军483人,共消耗子弹9993发,平均杀伤一敌只消耗12发子弹。
国民党军在八年全面抗战中有统一的供应机构,据战后统计,战时共耗用子弹17.09亿发、炮弹959万发、手榴弹和枪榴弹2359万枚。国民党军抗战取得的战果,按蒋纬国的《抗日御侮》这一战史书中统计是共毙伤日军85万人(国民党军基本不同伪军作战)。国民党军消耗弹药中有少量用于同共产党军队的摩擦和内部训练,不过杀伤日军也有一部分又是中美联合空军所为,两相抵消大致可算出平均消耗子弹2000发、炮弹12发、手榴弹30枚才能毙伤一敌。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按金额统计日本工业产值为60亿美元,中国为16亿美元,相差似乎还不太悬殊。若再仔细分析,日本占领的中国东北即伪“满洲国”的工农业产值也供其支配。日本又有配套的重工业,年产钢580万吨,年产弹药可达50万吨。
旧中国的工业产值主要由外国在华设立的轻纺工厂和手工业制造,没有重工业基础,年产钢不过4万吨,年产弹药几千吨,武器主要靠进口。
淞沪抗战头一个月,国民党德式装备的中央军火力与日军相差不多,随后因希特勒有意拖延供应,加上中方运输能力差,日军便占了上风。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共毙伤日军110万人,耗费弹药约300万吨,平均3吨弹药毙伤一名日军。美军这一消耗量远超过苏军以0.8吨弹药毙伤德军一人的数字,在当时世界上是最高的。
在太平洋岛屿攻击战中,美军的火力强度往往高于日军几十倍,一般都是将敌方阵地炸成火海后才发起攻击。
据苏德战后统计,战时苏联制造并消耗了1000万吨弹药(包括680万吨枪炮弹和320万吨炸弹),同时德国的产量是780万吨。
在苏德战争初期,德军火力还略强于苏军,在1943年以后便被压倒。据朱可夫回忆,1945年4月16日,即苏军向柏林发动进攻的那一天,有9.8万吨弹药倾注在不足百公里宽的德军阵地上,爆炸力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5倍。
在四年卫国战争中,苏军向德军倾泻了4.2亿发炮弹、170亿发子弹、1.21亿颗手榴弹,还有近300万吨航空炸弹,共毙伤德军1300万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伤者中因有人多次负伤重复统计)。苏军平均毙伤一名德军,要耗费炮弹30发、子弹1300发、手榴弹9枚和航空炸弹230公斤。中国抗日战场上炮火不强,日军死伤有60%是枪伤所致。苏德战场上德军伤亡中炸伤却占了70%。苏军炮兵是名副其实的担负主要歼敌任务的“战争之神”。
(摘自《军事史林》2007年第9期 作者 魏鹏程 孙冬 郝晓鹏)
1940年以后,国民党当局彻底断绝了对八路军、新四军的弹药供给,虽然解放区枪支弹药的来源主要靠战场缴获。虽然解放区兵工厂也生产子弹,即主要是靠拾回的弹壳复装,质量很差,只有手榴弹、地雷能依靠自产保障。
抗战期间敌后各根据地分散作战,弹药随缴随补随耗,没有准确统计,不过通过各战略区向中共中央的报告,可概略估算出八路军、新四军的子弹消耗在3000至4000万发、手榴弹约800万枚(当时火炮极少可忽略不计)。按杀伤52万日军和同样数量伪军的战果统计,平均每毙伤一名敌军消耗约为30发子弹、7枚手榴弹。
八路军、新四军进行的一些主要战斗统计,也证实了这一消耗量估算基本准确。如1940年八路军百团大战的上报统计数字是共消耗了弹70万发、手榴弹12.6万枚,毙伤日军2万、伪军5000人。新四军歼灭日军最多的一仗——车桥之战的统计是:毙伤日军465人和伪军483人,共消耗子弹9993发,平均杀伤一敌只消耗12发子弹。
国民党军在八年全面抗战中有统一的供应机构,据战后统计,战时共耗用子弹17.09亿发、炮弹959万发、手榴弹和枪榴弹2359万枚。国民党军抗战取得的战果,按蒋纬国的《抗日御侮》这一战史书中统计是共毙伤日军85万人(国民党军基本不同伪军作战)。国民党军消耗弹药中有少量用于同共产党军队的摩擦和内部训练,不过杀伤日军也有一部分又是中美联合空军所为,两相抵消大致可算出平均消耗子弹2000发、炮弹12发、手榴弹30枚才能毙伤一敌。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按金额统计日本工业产值为60亿美元,中国为16亿美元,相差似乎还不太悬殊。若再仔细分析,日本占领的中国东北即伪“满洲国”的工农业产值也供其支配。日本又有配套的重工业,年产钢580万吨,年产弹药可达50万吨。
旧中国的工业产值主要由外国在华设立的轻纺工厂和手工业制造,没有重工业基础,年产钢不过4万吨,年产弹药几千吨,武器主要靠进口。
淞沪抗战头一个月,国民党德式装备的中央军火力与日军相差不多,随后因希特勒有意拖延供应,加上中方运输能力差,日军便占了上风。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共毙伤日军110万人,耗费弹药约300万吨,平均3吨弹药毙伤一名日军。美军这一消耗量远超过苏军以0.8吨弹药毙伤德军一人的数字,在当时世界上是最高的。
在太平洋岛屿攻击战中,美军的火力强度往往高于日军几十倍,一般都是将敌方阵地炸成火海后才发起攻击。
据苏德战后统计,战时苏联制造并消耗了1000万吨弹药(包括680万吨枪炮弹和320万吨炸弹),同时德国的产量是780万吨。
在苏德战争初期,德军火力还略强于苏军,在1943年以后便被压倒。据朱可夫回忆,1945年4月16日,即苏军向柏林发动进攻的那一天,有9.8万吨弹药倾注在不足百公里宽的德军阵地上,爆炸力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5倍。
在四年卫国战争中,苏军向德军倾泻了4.2亿发炮弹、170亿发子弹、1.21亿颗手榴弹,还有近300万吨航空炸弹,共毙伤德军1300万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伤者中因有人多次负伤重复统计)。苏军平均毙伤一名德军,要耗费炮弹30发、子弹1300发、手榴弹9枚和航空炸弹230公斤。中国抗日战场上炮火不强,日军死伤有60%是枪伤所致。苏德战场上德军伤亡中炸伤却占了70%。苏军炮兵是名副其实的担负主要歼敌任务的“战争之神”。
(摘自《军事史林》2007年第9期 作者 魏鹏程 孙冬 郝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