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部专业的独立电影,将观众“请”入影院也有不少小技巧。在斯塔凡先生的讲述中,晓萌了解到,作为一位电影导演,你也要为观众是否进入影院负责。
那么,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才能更好地让观众走进电影院?
首先,得给观众足够的理由来花钱看你的电影。(在中国,目前的情况是独立导演有时候要“求”观众来看电影。但作为电影导演,晓萌觉得某些内容还是相通的。至少我希望能够成为一位能让观众“喜闻乐见”的导演)如果电影到最后没人看,那导演也就无法继续做电影了。
当然,也有的导演认为观众并不重要,自己的表达才是重要的。在这个问题上,我是这样认为的。无论导演是否在乎观众,表达是所有导演的基本诉求。(哪怕是纯为挣钱而创作的剧本,也会有导演自己的内在表达,否则单纯为做活儿而做出来的,就算用国际级大导演的团队,也是垃圾。)
当然,有时候你觉得必须了解观众的需求,因为市场结果才能最终说明问题。可你能掌握所有观众的需求吗?昨天你觉得“古装怀旧”有市场,好不容易写好剧本拍完了送到视频网站上去,却发现今年从春天到盛夏的电影市场上都在讲“青春”。作为导演好像永远也不知道到底观众的心是什么。或者我们权把观众的心当作女人的心吧。嘴上说着不要,心里却非常想要。总让人捉摸不定,要么说做导演的大部分都是被“女人”逼疯的男人。
但晓萌想,作为独立导演,我们还是可以了解到大部分人的所需。如果一位导演的作品能让大部分人感同身受,这应该也是他们进入影院的理由吧。纪录片《彼岸》在电影节上放映时,一位国外观众看着影片中那些为梦想而努力,最终却一无所有的孩子们时,忍不住对导演蒋樾说:“我和他们是一样的。他们就是我。”如果你的影片中,有一种精神,是大部分观众们乐于看到,那也一定是他们进入影院甚至在视频网络上为你的影片买单的理由。
微电影《老男孩》被人至今仍不断被提起,当年的热烈转发,人气是从何而来呢?我想,是影片中那种“我虽然是一个小人物,在残酷的现实社会中虽然不成功,甚至失败,但我也有梦想。我为之奋斗,我努力了,我失败了。那又如何,至少我做过了。”在这样的中心理念下,产生的影片,让这个故事变得令所有看到的人止不住转发。
转发只有一个理由:认同。
有传播力的好剧本
斯塔凡先生认为,在电影市场上,剧本都是整个电影产业链里最脆弱的环节,这每个国家都不例外。如果你手里有一个精彩的故事,那么恭喜你,这肯定是个好的开始。
斯塔凡先生曾经与印度、葡萄牙以及其他国家的电影人都聊过这个问题。这些国家的民间有很多好故事,而在中国,实际上好故事更多。欧洲自古就有古希腊、罗马神话被改编成各种不同的戏剧作品的先例。而中国自太古以来的故事简直不胜枚举,甚至每个村庄,每一座山里都有神奇的故事,没有把它们挖掘出来,是电影人的疏忽吧。
而具有本民族色彩的故事,自然具有在国内传播的基础,这也为市场在运作前先打下本土化的基础。这些故事本身在民间的传播力,也可以看到观众的反应,而最妙的是他们本身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
像香港武打片中的黄飞鸿系列,很巧妙地将武术大师与广东、香港一代武术文化进行结合,取得市场的成功。
确定影片类型
虽然说现在的电影发展很难确定电影该以什么为“类型”(且国内外的类型片划分方式也非常不同)。但如果通过给电影分类,将有助于划分市场并且明确观众群体。
以香港为例,电影界一向都以不同的类型片面对不同的观众。而对于观众的细分同样使电影前期的投资、策划、项目评估、宣传投放等方面更有针对性 。
好演员
关于演员,斯塔凡先生有一点特别说明“有些演员哪怕在中国国内红破了天,放到国际上也依然没什么影响力。当然了,成龙这种动作巨星除外”。
晓萌相信大部分独立导演在拍摄时,请演员首先是适合角色,当然如果有条件请到有影响力的演员参演本身就会带来一些观众。(而这些演员的影响力甚至可能不是在演艺界,他们可能是其他行业的社会名流。如三联主笔王小峰当年拍摄的几部短片,所请的演员都是在博客上较为知名的“奶猪”、“土摩托”等人客串)。
电影标题党
片名是电影的第一门面。斯塔凡先生说,如果他听到一个片名后觉得需要查字典才能听明白片名的意思,那这个标题就肯定有问题。
如果你的电影希望能在国际市场上推广,斯塔凡先生的建议是从最常用英语的1000个单词里挑字眼(除了特定名称或者地名以外)。比如《American Beauty》(《美国美人》)、《Life Is Beautiful》(《美丽人生》)、《Star Wars》(《星球大战》)、《Love Story》(《爱情故事》)、《Taxi Driver》(《出租车司机》)这几个片名特别简单,且很好理解,哪怕英语初学者也能听明白。
好的名字给观众一种感觉,让观众发生兴趣,但又不要讲清楚。在这里晓萌分享一个个人认为翻译得比较糟糕的名字,电影《50/50》。曾被翻译成《我得癌了》或者《抗癌的我》,让观众一下就似乎知晓了故事内容,破坏了观众的观看欲望。
还有不少电影的翻译是栽在了糟糕的翻译上。比如国内某著名独立纪录片人的系列纪录片,之前的作品曾让他在不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殊荣,但最新的作品,由于换翻译的缘故,导致新作在电影节上反应平平。导演本身不懂英语,找了中文好的外国朋友交流时才发现,翻译的语言和主人公表达的语言上总差着“一口气”。实际上,那些在国际上稍有影响力的作家和导演,在翻译方面都比较注意。因此,如果要想走国际市场,花好价钱找个好翻译至关重要。即使实在没钱只能找到位稍懂英文的朋友来帮忙,也还是需要多与外国友人交流当地的语言环境,毕竟翻译是有专门的技巧的,别在这方面省钱。
经典海报和剧照 海报是会成为宣传影片的灵魂,所以好的海报也可以成为经典。
通常来说,海报需要专门请人设计,但真正经典的一张就够了。斯塔凡先生介绍说,欧洲的一些大的电影公司会从好几千张照片里挑剧照做海报,有时候一张合适的都没有。
好的剧照如果能有眼神和面部表达,那么理想的选择就近在眼前了。摄影师最好能跟着剧组一起,把握剧情的精髓,及时捕捉到合适的剧照,否则事后再返工就比较牵强。好的海报和剧照是市场的强大推动因素。
导演要有自己的艺术口碑
这在欧洲的电影市场上非常重要。在欧洲,明星演员多如过江之鲫,特别出彩的并不多,因此导演名气多寡对电影销售就显得格外重要。斯塔凡先生认为比较受欢迎的欧洲导演如西班牙导演阿尔莫多瓦、意大利导演托纳多雷……
特效不是必须
关于电影的特效,斯塔凡先生提到了电影《阿凡达》。他认为这是视觉效果的巅峰代表。有时候观众去电影院看的就是这种特效,但特效不是每部电影的必需品。
如果有一部电影能做到像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样,既有极强的视觉效果,又有高超的艺术品位,那简直就是完美。
音乐随着流行走
音乐对于电影的推动无疑巨大。有时候一首流行歌曲就能卖红一部电影。有时候电影会专门物色流行歌曲,而且收效显著。斯塔凡先生认识一位非常有想法的导演,他在做电影时会参考各种电台经理的建议,然后请专业人士来帮他预测下一季的流行音乐潮流是什么,谁会比较红,然后纳入自己电影音乐的考量。
那些帮你卖电影的人
如果一位独立导演能找机构来帮你卖电影,那最好问问他是否也能负责你的全球销售。如果独立导演想亲力亲为,至少也要有些注意。在波兰,有时候导演会自己找全球发行的途径,但有时这样会破坏与中间商的合作机会。
世界上的电影中间商不计其数,与中国电影人合作过的机构也很多。在挑选合作方的时候要注意找那种代理过类似中国电影的中间商,这样合作起来会比较有针对性。
世界最重要的电影节市场是戛纳电影节。举办日期通常是每年的5月15至24日。随后是伊斯坦布尔电影节,这个电影节的市场空间也非常强大。世界上有几处很大的电影和电视市场,如果你想要找机会推广你的电影,也可以去拉美、北美、欧洲、甚至亚洲的韩国市场上寻找相关的中间商。
那么,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才能更好地让观众走进电影院?
首先,得给观众足够的理由来花钱看你的电影。(在中国,目前的情况是独立导演有时候要“求”观众来看电影。但作为电影导演,晓萌觉得某些内容还是相通的。至少我希望能够成为一位能让观众“喜闻乐见”的导演)如果电影到最后没人看,那导演也就无法继续做电影了。
当然,也有的导演认为观众并不重要,自己的表达才是重要的。在这个问题上,我是这样认为的。无论导演是否在乎观众,表达是所有导演的基本诉求。(哪怕是纯为挣钱而创作的剧本,也会有导演自己的内在表达,否则单纯为做活儿而做出来的,就算用国际级大导演的团队,也是垃圾。)
当然,有时候你觉得必须了解观众的需求,因为市场结果才能最终说明问题。可你能掌握所有观众的需求吗?昨天你觉得“古装怀旧”有市场,好不容易写好剧本拍完了送到视频网站上去,却发现今年从春天到盛夏的电影市场上都在讲“青春”。作为导演好像永远也不知道到底观众的心是什么。或者我们权把观众的心当作女人的心吧。嘴上说着不要,心里却非常想要。总让人捉摸不定,要么说做导演的大部分都是被“女人”逼疯的男人。
但晓萌想,作为独立导演,我们还是可以了解到大部分人的所需。如果一位导演的作品能让大部分人感同身受,这应该也是他们进入影院的理由吧。纪录片《彼岸》在电影节上放映时,一位国外观众看着影片中那些为梦想而努力,最终却一无所有的孩子们时,忍不住对导演蒋樾说:“我和他们是一样的。他们就是我。”如果你的影片中,有一种精神,是大部分观众们乐于看到,那也一定是他们进入影院甚至在视频网络上为你的影片买单的理由。
微电影《老男孩》被人至今仍不断被提起,当年的热烈转发,人气是从何而来呢?我想,是影片中那种“我虽然是一个小人物,在残酷的现实社会中虽然不成功,甚至失败,但我也有梦想。我为之奋斗,我努力了,我失败了。那又如何,至少我做过了。”在这样的中心理念下,产生的影片,让这个故事变得令所有看到的人止不住转发。
转发只有一个理由:认同。
有传播力的好剧本
斯塔凡先生认为,在电影市场上,剧本都是整个电影产业链里最脆弱的环节,这每个国家都不例外。如果你手里有一个精彩的故事,那么恭喜你,这肯定是个好的开始。
斯塔凡先生曾经与印度、葡萄牙以及其他国家的电影人都聊过这个问题。这些国家的民间有很多好故事,而在中国,实际上好故事更多。欧洲自古就有古希腊、罗马神话被改编成各种不同的戏剧作品的先例。而中国自太古以来的故事简直不胜枚举,甚至每个村庄,每一座山里都有神奇的故事,没有把它们挖掘出来,是电影人的疏忽吧。
而具有本民族色彩的故事,自然具有在国内传播的基础,这也为市场在运作前先打下本土化的基础。这些故事本身在民间的传播力,也可以看到观众的反应,而最妙的是他们本身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
像香港武打片中的黄飞鸿系列,很巧妙地将武术大师与广东、香港一代武术文化进行结合,取得市场的成功。
确定影片类型
虽然说现在的电影发展很难确定电影该以什么为“类型”(且国内外的类型片划分方式也非常不同)。但如果通过给电影分类,将有助于划分市场并且明确观众群体。
以香港为例,电影界一向都以不同的类型片面对不同的观众。而对于观众的细分同样使电影前期的投资、策划、项目评估、宣传投放等方面更有针对性 。
好演员
关于演员,斯塔凡先生有一点特别说明“有些演员哪怕在中国国内红破了天,放到国际上也依然没什么影响力。当然了,成龙这种动作巨星除外”。
晓萌相信大部分独立导演在拍摄时,请演员首先是适合角色,当然如果有条件请到有影响力的演员参演本身就会带来一些观众。(而这些演员的影响力甚至可能不是在演艺界,他们可能是其他行业的社会名流。如三联主笔王小峰当年拍摄的几部短片,所请的演员都是在博客上较为知名的“奶猪”、“土摩托”等人客串)。
电影标题党
片名是电影的第一门面。斯塔凡先生说,如果他听到一个片名后觉得需要查字典才能听明白片名的意思,那这个标题就肯定有问题。
如果你的电影希望能在国际市场上推广,斯塔凡先生的建议是从最常用英语的1000个单词里挑字眼(除了特定名称或者地名以外)。比如《American Beauty》(《美国美人》)、《Life Is Beautiful》(《美丽人生》)、《Star Wars》(《星球大战》)、《Love Story》(《爱情故事》)、《Taxi Driver》(《出租车司机》)这几个片名特别简单,且很好理解,哪怕英语初学者也能听明白。
好的名字给观众一种感觉,让观众发生兴趣,但又不要讲清楚。在这里晓萌分享一个个人认为翻译得比较糟糕的名字,电影《50/50》。曾被翻译成《我得癌了》或者《抗癌的我》,让观众一下就似乎知晓了故事内容,破坏了观众的观看欲望。
还有不少电影的翻译是栽在了糟糕的翻译上。比如国内某著名独立纪录片人的系列纪录片,之前的作品曾让他在不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殊荣,但最新的作品,由于换翻译的缘故,导致新作在电影节上反应平平。导演本身不懂英语,找了中文好的外国朋友交流时才发现,翻译的语言和主人公表达的语言上总差着“一口气”。实际上,那些在国际上稍有影响力的作家和导演,在翻译方面都比较注意。因此,如果要想走国际市场,花好价钱找个好翻译至关重要。即使实在没钱只能找到位稍懂英文的朋友来帮忙,也还是需要多与外国友人交流当地的语言环境,毕竟翻译是有专门的技巧的,别在这方面省钱。
经典海报和剧照 海报是会成为宣传影片的灵魂,所以好的海报也可以成为经典。
通常来说,海报需要专门请人设计,但真正经典的一张就够了。斯塔凡先生介绍说,欧洲的一些大的电影公司会从好几千张照片里挑剧照做海报,有时候一张合适的都没有。
好的剧照如果能有眼神和面部表达,那么理想的选择就近在眼前了。摄影师最好能跟着剧组一起,把握剧情的精髓,及时捕捉到合适的剧照,否则事后再返工就比较牵强。好的海报和剧照是市场的强大推动因素。
导演要有自己的艺术口碑
这在欧洲的电影市场上非常重要。在欧洲,明星演员多如过江之鲫,特别出彩的并不多,因此导演名气多寡对电影销售就显得格外重要。斯塔凡先生认为比较受欢迎的欧洲导演如西班牙导演阿尔莫多瓦、意大利导演托纳多雷……
特效不是必须
关于电影的特效,斯塔凡先生提到了电影《阿凡达》。他认为这是视觉效果的巅峰代表。有时候观众去电影院看的就是这种特效,但特效不是每部电影的必需品。
如果有一部电影能做到像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样,既有极强的视觉效果,又有高超的艺术品位,那简直就是完美。
音乐随着流行走
音乐对于电影的推动无疑巨大。有时候一首流行歌曲就能卖红一部电影。有时候电影会专门物色流行歌曲,而且收效显著。斯塔凡先生认识一位非常有想法的导演,他在做电影时会参考各种电台经理的建议,然后请专业人士来帮他预测下一季的流行音乐潮流是什么,谁会比较红,然后纳入自己电影音乐的考量。
那些帮你卖电影的人
如果一位独立导演能找机构来帮你卖电影,那最好问问他是否也能负责你的全球销售。如果独立导演想亲力亲为,至少也要有些注意。在波兰,有时候导演会自己找全球发行的途径,但有时这样会破坏与中间商的合作机会。
世界上的电影中间商不计其数,与中国电影人合作过的机构也很多。在挑选合作方的时候要注意找那种代理过类似中国电影的中间商,这样合作起来会比较有针对性。
世界最重要的电影节市场是戛纳电影节。举办日期通常是每年的5月15至24日。随后是伊斯坦布尔电影节,这个电影节的市场空间也非常强大。世界上有几处很大的电影和电视市场,如果你想要找机会推广你的电影,也可以去拉美、北美、欧洲、甚至亚洲的韩国市场上寻找相关的中间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