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课堂依然是常规学习的主要空间。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一个具体而现实的问题。作者就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探究性学习 教学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主动的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初中地理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精心设计问题,培养探究思维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观察、考察、实验及查找资料而获得答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实践精心设计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并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帮助和技术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知识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切不可囿于一个机械的标准答案,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中国的地理差异》时,教师可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要求:请你根据地图选取几个代表性的地区进行比较,说明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具体回答以下几个问题:①选取这几个地区进行比较的依据;②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③从比较中得出什么结论。
二、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探究能力
新课程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应该积极领会新课程的改革精神,为学生搭建一座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地图》,比例尺的大小怎样确定?教师可设计活动:师生共同走出教室,带着皮尺实地测量学校篮球场的长和宽,记录数据后回教室进行交流与讨论:
①请大家按1:200、1:100或1:50的比例尺将篮球场画在练习本上(部分学生画在黑板上);
②请大家讨论:同一篮球场为什么有的同学画得比较大,而有的同学却画得比较小呢?从中能否得出一些规律?
[学生1]比例尺越大,画的图上距离就越长,反之就越短。
[学生2]我们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比例尺,从而画出所需要的地图。
[学生3]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这一堂课,教师始终让学生自主去尝试。因为涉及直观性较强的数学概念加上学生实践的体验,所以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趣盎然。
三、深化理论水平,加强学法探究指导
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教师面对的学生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应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陈旧思想,改变以往枯燥、乏味、刻板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更新,努力深化课改理论水平,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学法指导,切实为学生探究学习创造条件。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页《中国政区图》一节内容,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效果肯定不佳。若教学时让学生买一块“中国政区图拼图”进行拼图比赛,寓教于乐,动手动脑,那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就不难记住。
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探究学习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开拓思维,根据教学内容,富有创造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例如:在“人和自然环境”一节中,让学生实验并观察小鱼在清水、污水两种不同环境中的生活状况,作好观察记录,从而说明污染环境对生物的直接危害。又如为了说明森林对保持水土的作用,可通过把有、无植被的两种土壤放入等体积木槽中,注入等量的水的实验,从水输出的时间、水量、水色等角度观察蓄水能力和水土流失的不同状况,让学生接受直观生动的环境教育。
五、采取多种手段,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踊跃发言。不要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而是要鼓励他们大胆、勇敢地去探究、去思考。具体的方式很多,如开展自由辩论、写地理小论文、地理新闻发布会等,只要有利于探究式教学,就应大胆应用。例如,在教学“北京”一节时,可指导学生从地理位置、人口、资源、交通、气候、历史等方面搜集相关资料,把学生分为正反两大组辩论:我国首都是否要迁到正在大开发的西部?在辩论中,学生兴趣高昂,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尽管学生提出的观点、思路并不成熟,但整个探究的过程值得充分肯定。
总之,在地理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努力实现新课改的飞跃。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探究性学习 教学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主动的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初中地理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精心设计问题,培养探究思维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观察、考察、实验及查找资料而获得答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实践精心设计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并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帮助和技术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知识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切不可囿于一个机械的标准答案,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中国的地理差异》时,教师可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要求:请你根据地图选取几个代表性的地区进行比较,说明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具体回答以下几个问题:①选取这几个地区进行比较的依据;②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③从比较中得出什么结论。
二、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探究能力
新课程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应该积极领会新课程的改革精神,为学生搭建一座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地图》,比例尺的大小怎样确定?教师可设计活动:师生共同走出教室,带着皮尺实地测量学校篮球场的长和宽,记录数据后回教室进行交流与讨论:
①请大家按1:200、1:100或1:50的比例尺将篮球场画在练习本上(部分学生画在黑板上);
②请大家讨论:同一篮球场为什么有的同学画得比较大,而有的同学却画得比较小呢?从中能否得出一些规律?
[学生1]比例尺越大,画的图上距离就越长,反之就越短。
[学生2]我们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比例尺,从而画出所需要的地图。
[学生3]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这一堂课,教师始终让学生自主去尝试。因为涉及直观性较强的数学概念加上学生实践的体验,所以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趣盎然。
三、深化理论水平,加强学法探究指导
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教师面对的学生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应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陈旧思想,改变以往枯燥、乏味、刻板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更新,努力深化课改理论水平,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学法指导,切实为学生探究学习创造条件。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页《中国政区图》一节内容,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效果肯定不佳。若教学时让学生买一块“中国政区图拼图”进行拼图比赛,寓教于乐,动手动脑,那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就不难记住。
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探究学习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开拓思维,根据教学内容,富有创造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例如:在“人和自然环境”一节中,让学生实验并观察小鱼在清水、污水两种不同环境中的生活状况,作好观察记录,从而说明污染环境对生物的直接危害。又如为了说明森林对保持水土的作用,可通过把有、无植被的两种土壤放入等体积木槽中,注入等量的水的实验,从水输出的时间、水量、水色等角度观察蓄水能力和水土流失的不同状况,让学生接受直观生动的环境教育。
五、采取多种手段,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踊跃发言。不要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而是要鼓励他们大胆、勇敢地去探究、去思考。具体的方式很多,如开展自由辩论、写地理小论文、地理新闻发布会等,只要有利于探究式教学,就应大胆应用。例如,在教学“北京”一节时,可指导学生从地理位置、人口、资源、交通、气候、历史等方面搜集相关资料,把学生分为正反两大组辩论:我国首都是否要迁到正在大开发的西部?在辩论中,学生兴趣高昂,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尽管学生提出的观点、思路并不成熟,但整个探究的过程值得充分肯定。
总之,在地理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努力实现新课改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