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育宝宝后,哺乳妈妈在很多方面都要受到约束,就拿吃药来说,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吃的,一些细节,不可不知。
不可自己用药
以前是不是有点小毛病,比如感冒、拉肚子等等,自己就吃药解决了?可在哺乳的非常时期,要放弃这一想法,不可随意服药。
告诉医生自己正在哺乳期
如果病得厉害,要去看医生,见医生的第一句话,就要告诉他,你正在哺乳期。医生通常会选择更为安全的药物。哺乳期用药可分为三类:
一是避免使用的药物,这类药物多具有内在的高毒性或较严重的副作用,如含碘制剂、抗肿瘤药物、氯霉素、四环素、锂盐、雌激素等。
二是慎用药,如解热镇痛药、抗组织胺药、抗结核药、抗精神病药、抗甲亢药等。
三是允许使用的药物,这类药物经证实比较安全。
服药后调整哺乳时间
服用药物时,为了减少宝宝吸收药量,妈妈可在哺乳后马上服药,并尽可能延迟下次哺乳时间,至少要隔4小时,以便更多的药物排出体外,使乳汁中的药物浓度达到最低。
不宜服用避孕药
避孕药中含有睾丸酮、黄体酮,以及雌激素类衍生物等,这些物质进入妈妈体内,会抑制泌乳素生成,使乳汁分泌量下降,分泌的母乳不够宝宝吃。而且,避孕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会随着乳汁进入宝宝体内,会使男婴乳房变大,使女婴阴道上皮增生。因此,哺乳的妈妈不宜采取药物避孕法。避孕的方法很多,采取工具避孕,对于产后的妈妈更为适宜。
1.哺乳期的妈妈不要轻易服用维生素B6、雌激素、阿托品类和利尿类等西药,这些药物会减少乳汁分泌。
2.哺乳期妈妈慎用的还有磺胺类药物,这些药物可导致新生儿溶血、新生儿黄疸;另外,妈妈们使用抗真菌药物时,局部用药方式较安全些。
3.哺乳期妈妈要禁止服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硫酸阿托品、硫酸庆大霉素等,因为这些药物可以造成听神经损害,严重时会导致婴儿耳聋;还有奎诺酮类抗生素,这些药物会影响婴儿骨骼的生长;还有镇静类药物,如苯巴比妥、阿米妥等,这些药物可以使婴儿嗜睡,造成婴儿代谢缓慢,发育不良。
哺乳妈妈服用西药要注意,中药是不是就安全呢?其实中药也要慎用哦!
补益类中药
刚生产后,不宜服用太过补益作用的中药,如人参。人参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作用于中枢神经及心脏血管的“人参辛甙”,降低血糖的“人参宁”以及作用于内分泌系统的配糖体等。这些成分能对人体产生兴奋作用。如果新妈妈服用了人参,其对人体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就可导致服用者出现失眠、烦躁、心神不安等不良反应。刚刚经历分娩的新妈妈,体力消耗很大,非常需要卧床休息,如果此时服用人参,反而因兴奋难以安睡,影响精力的恢复,所以新妈妈急于用人参补身子是有害无益的。
产后慎用的补益类中药有:人参、党参、黄芪等。
寒凉泻下类中药
过于寒凉泻下的药物不利于身体虚弱的新妈妈,服用可能伤及脾胃,影响消化吸收,所以产后一定要慎用此类中药。产后慎用的寒凉泻下类中药有大黄、牛黄、芒硝、番泻叶等。
活血类中药
在分娩过程中,内、外生殖器的血管多有损伤,服用活血作用强的药物,有可能影响受损血管的自行愈合,造成流血不止,甚至大出血。因此,在生完孩子1个星期之内,最好不要用活血作用强的药物。可用一些柔和的活血药,利于子宫收缩,帮助排出产后宫腔内淤血,促使子宫早日复原,当归、益母草都是很好的柔和的补血活血药。
产后慎用的活血类中药有红花、丹参、牛膝、乳香、没药等。
温热类中药
一些温性药物,可以益气养血、健脾暖胃、驱散风寒,很适合新妈妈服用。但太过热性的药物,则会伤害新妈妈的身体。因为辛辣温燥药物可助内热,而使新妈妈上火,出现口舌生疮、大便秘结或痔疮等症状。而且母体内热可通过乳汁影响到婴儿,使婴儿内热加重。同时太过温热的药物容易使新妈妈出汗增加,耗损新妈妈的身体。
产后慎用的温热类中药有附子、肉苁蓉、肉桂、干姜、半夏等。
滋腻类中药
太过滋腻的药物会影响新妈妈的脾胃功能,因此为了保障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新妈妈应避开滋腻类的中药。
产后慎用的滋腻类中药有熟地黄、枸杞子、黄精、天门冬、鳖甲胶、鹿角胶、银耳、海参等。
在我国南方,盛行产后喝生化汤,生化汤是由当归、川芎、桃心、烤老姜、炙甘草等几味中药熬成的汤。其中当归可以养血补血,川芎可以行血、活血,而桃心则可以破血化淤,整个方子的目的就在养血、活血、补血、祛恶露。生化汤的饮用时机大约在产后2~3天开始,喝7~10天。喝生化汤不要超过产后2星期,因为过久服用生化汤反而对子宫内膜的新生造成负面影响,会让新生子宫内膜不稳定,反而会出血不止。这也是生化汤最常见的副作用。
1.可用可不用的药不要用,必须用的药,应严格按医嘱的规定剂量和疗程服用。
2.同类药物,选用对母婴危害较小的,如抗生素尽可能选用青霉素类和其他毒性较小的。
3.尽量减少联合用药和辅助用药。
4.使用对乳儿有危害的药物时,应暂时停止哺乳,改人工喂养。
5.婴儿出生后1个月内,哺乳妈妈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
哺乳妈妈们患病后需要用药治疗的,无论是口服还是外用,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严密观察婴儿的情况。
哺乳期用药注意4点
不可自己用药
以前是不是有点小毛病,比如感冒、拉肚子等等,自己就吃药解决了?可在哺乳的非常时期,要放弃这一想法,不可随意服药。
告诉医生自己正在哺乳期
如果病得厉害,要去看医生,见医生的第一句话,就要告诉他,你正在哺乳期。医生通常会选择更为安全的药物。哺乳期用药可分为三类:
一是避免使用的药物,这类药物多具有内在的高毒性或较严重的副作用,如含碘制剂、抗肿瘤药物、氯霉素、四环素、锂盐、雌激素等。
二是慎用药,如解热镇痛药、抗组织胺药、抗结核药、抗精神病药、抗甲亢药等。
三是允许使用的药物,这类药物经证实比较安全。
服药后调整哺乳时间
服用药物时,为了减少宝宝吸收药量,妈妈可在哺乳后马上服药,并尽可能延迟下次哺乳时间,至少要隔4小时,以便更多的药物排出体外,使乳汁中的药物浓度达到最低。
不宜服用避孕药
避孕药中含有睾丸酮、黄体酮,以及雌激素类衍生物等,这些物质进入妈妈体内,会抑制泌乳素生成,使乳汁分泌量下降,分泌的母乳不够宝宝吃。而且,避孕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会随着乳汁进入宝宝体内,会使男婴乳房变大,使女婴阴道上皮增生。因此,哺乳的妈妈不宜采取药物避孕法。避孕的方法很多,采取工具避孕,对于产后的妈妈更为适宜。
哺乳期不可用的西药
1.哺乳期的妈妈不要轻易服用维生素B6、雌激素、阿托品类和利尿类等西药,这些药物会减少乳汁分泌。
2.哺乳期妈妈慎用的还有磺胺类药物,这些药物可导致新生儿溶血、新生儿黄疸;另外,妈妈们使用抗真菌药物时,局部用药方式较安全些。
3.哺乳期妈妈要禁止服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硫酸阿托品、硫酸庆大霉素等,因为这些药物可以造成听神经损害,严重时会导致婴儿耳聋;还有奎诺酮类抗生素,这些药物会影响婴儿骨骼的生长;还有镇静类药物,如苯巴比妥、阿米妥等,这些药物可以使婴儿嗜睡,造成婴儿代谢缓慢,发育不良。
中药服用也要谨慎
哺乳妈妈服用西药要注意,中药是不是就安全呢?其实中药也要慎用哦!
补益类中药
刚生产后,不宜服用太过补益作用的中药,如人参。人参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作用于中枢神经及心脏血管的“人参辛甙”,降低血糖的“人参宁”以及作用于内分泌系统的配糖体等。这些成分能对人体产生兴奋作用。如果新妈妈服用了人参,其对人体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就可导致服用者出现失眠、烦躁、心神不安等不良反应。刚刚经历分娩的新妈妈,体力消耗很大,非常需要卧床休息,如果此时服用人参,反而因兴奋难以安睡,影响精力的恢复,所以新妈妈急于用人参补身子是有害无益的。
产后慎用的补益类中药有:人参、党参、黄芪等。
寒凉泻下类中药
过于寒凉泻下的药物不利于身体虚弱的新妈妈,服用可能伤及脾胃,影响消化吸收,所以产后一定要慎用此类中药。产后慎用的寒凉泻下类中药有大黄、牛黄、芒硝、番泻叶等。
活血类中药
在分娩过程中,内、外生殖器的血管多有损伤,服用活血作用强的药物,有可能影响受损血管的自行愈合,造成流血不止,甚至大出血。因此,在生完孩子1个星期之内,最好不要用活血作用强的药物。可用一些柔和的活血药,利于子宫收缩,帮助排出产后宫腔内淤血,促使子宫早日复原,当归、益母草都是很好的柔和的补血活血药。
产后慎用的活血类中药有红花、丹参、牛膝、乳香、没药等。
温热类中药
一些温性药物,可以益气养血、健脾暖胃、驱散风寒,很适合新妈妈服用。但太过热性的药物,则会伤害新妈妈的身体。因为辛辣温燥药物可助内热,而使新妈妈上火,出现口舌生疮、大便秘结或痔疮等症状。而且母体内热可通过乳汁影响到婴儿,使婴儿内热加重。同时太过温热的药物容易使新妈妈出汗增加,耗损新妈妈的身体。
产后慎用的温热类中药有附子、肉苁蓉、肉桂、干姜、半夏等。
滋腻类中药
太过滋腻的药物会影响新妈妈的脾胃功能,因此为了保障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新妈妈应避开滋腻类的中药。
产后慎用的滋腻类中药有熟地黄、枸杞子、黄精、天门冬、鳖甲胶、鹿角胶、银耳、海参等。
产后服用生化汤别出错
在我国南方,盛行产后喝生化汤,生化汤是由当归、川芎、桃心、烤老姜、炙甘草等几味中药熬成的汤。其中当归可以养血补血,川芎可以行血、活血,而桃心则可以破血化淤,整个方子的目的就在养血、活血、补血、祛恶露。生化汤的饮用时机大约在产后2~3天开始,喝7~10天。喝生化汤不要超过产后2星期,因为过久服用生化汤反而对子宫内膜的新生造成负面影响,会让新生子宫内膜不稳定,反而会出血不止。这也是生化汤最常见的副作用。
产后妈妈牢记用药原则
1.可用可不用的药不要用,必须用的药,应严格按医嘱的规定剂量和疗程服用。
2.同类药物,选用对母婴危害较小的,如抗生素尽可能选用青霉素类和其他毒性较小的。
3.尽量减少联合用药和辅助用药。
4.使用对乳儿有危害的药物时,应暂时停止哺乳,改人工喂养。
5.婴儿出生后1个月内,哺乳妈妈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
哺乳妈妈们患病后需要用药治疗的,无论是口服还是外用,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严密观察婴儿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