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斷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压力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对高校学生而言,由于学业或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其心理出现问题的现象层出不穷。本文简单介绍了高校心理学教学中心理训练的概念及其开展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详细且深入地分析了心理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的具体应用,以期为广大高校心理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心理学;心理训练;原则;运用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学生中,心理出现焦虑、恐慌等问题的很多,这大多是由于学生心理承受过载导致的。针对这一问题,已经有很多高校开始积极发挥心理教学的能动作用,致力于帮助学生调节心理,使其达到健康且积极的状态。而针对心理状态良好的学生,高校教师也应该鼓励其积极进行心理训练,不断激发其自身创造能力。
一、高校心理学教学中心理训练的概念分析
心理训练,其实就是个体通过心理暗示、心理刺激等特殊方法进行自我改变的一段训练历程。该过程要求个体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训练使得个体对自身心理、生理、精神等方面情况有客观且真实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和主动的控制。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心理训练的初衷就是让个体能够自主掌控自己的情况,尽可能地不被环境、贮备经验以及行为习惯等控制或约束。故此,高校心理学教学中进行的心理训练也大致如此,只是其训练对象为学生个体。通常情况下,心理训练根据学生的心理好坏情况可以分为两种,即调整性心理训练和激发性心理训练。前者针对具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一般需要专业的心理训练师或教师辅助,后者针对心理状态良好的学生。
二、高校心理学教学中进行心理训练的基本原则
在高校中,心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时,虽然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出发点的心理训练,但是,无论怎样拓展和创新,始终需要遵守心理训练的既定原则。该原则主要有四点:第一点,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共同发展。从本质上来讲,心理训练是一个针对学生心理进行影响施加的方法,可以对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直接转化,是特殊教育的其中一种。故此,该方法必须始终坚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原则,不得以任何方法破坏或加剧学生心理负担。第二点,始终秉承自主自愿。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时,其最终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消除或减弱心理问题,并培养学生自主调控心理状态的能力。这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发主动地积极参与,所以自主自愿原则不仅是成功完成该项训练的基本前提,更是需要贯彻于整个训练过程中的重要理念。第三点,充分结合个体特点。改善学生心理状态,使其达到最佳水平并长久保持,是心理训练的主要目的。然而,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学生个体由于其本身特点不同,其具体的心理训练策略、手段、内容等也会不尽相同。所以,在具体的心理训练中,必须以学生个体的身心特征为训练项目设计的基本依据。第四点,持之以恒。根据学生已经养成的个性特征彻底改变其目前不好的心理状态,其实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情。对被训练者而言,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并始终坚持不懈,积极进行训练,才会慢慢学会并熟练掌握心理自控的能力和技巧。
三、高校心理学教学中进行心理训练的具体运用
1、心理训练催眠法
当人们想要实施某件事时,其动力通常来源于自身心理深处的深信或怀疑。所以,在信任机制建立完善时,个体就会受到自主催眠,从而实施并完成内心深处认为正确的事情。心理训练中,催眠法的运用就是如此,该方法既可以属于调整性心理训练,又可以属于激发性心理训练。在此,本文将其设为前者进行讨论。心理教学中的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建立充分的信任机制,使得学生相信教师的想法和做法,从而完全跟随教师的意愿进行心理训练,使其自身心理状态和思维想法实现正面的乐观、积极。
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心理训练催眠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与学生面对面沟通和交流。最开始训练的时候,尽可能不要在学校固定的心理咨询室或教学办公室等环境严肃、气氛压抑的地方,可以找一个洒满阳光、氛围积极向上的地方。环境的选择也是催眠训练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好的环境可以让学生迅速摆脱心理阴霾,从而敞开心扉,与教师真诚交谈。这有利于教师获得有效的学生个体身心特征,为后续的训练方案做准备。其次,建立信任,自信催眠。这一环节需要在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心沟通之后,因为交心的沟通,就代表学生已经对教师产生了一定的信任。这样,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某些特长、个性等进行充分肯定。教师需要真诚地告诉学生,“你很好,你很优秀,你最棒。”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要求学生对自己说“我很好,我很优秀,我最棒,”通过这种内在、外在的同步催眠肯定,学生会找到一定的自信,从而满足其心理需求。最后,挑选项目,真实肯定。这一环节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充分了解,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学生的特长。根据学生特长,为其设置相应的比赛或训练,使其在实际操作中获得肯定,从真正意义上获得自信,从而摆脱心理障碍。另外,针对最后环节的训练项目确定,也可以针对学生心理障碍进行项目训练,使其突破自己,从而获得新生。
2、心理训练创造法
人类的创造潜力是无法估量的,通过特殊的教育或训练帮助学生个体进行创造潜能从隐藏到外显的突破,也是心理训练的其中一种。就创造法而言,其常用的方法和途径有五种,分别是感知练习、词汇联想、物体用途、组成问题以及寓言完成。对在校学生来讲,经常进行一种或多种的创造性心理训练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无论是学生思维的敏感性,还是流畅性,亦或是变通性,都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就感知练习而言,就是通过充分激发学生感官功能,使其更加灵敏,从而不断刺激和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方法。在进行感知练习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针对有兴趣的物体或时间进行心理训练。例如,针对桌上的一个茶杯,学生就可以仔细观察其外形、颜色、质地、花纹、等各方面属性,甚至还可以对其进行深入评判,对该茶杯不满意的地方进行怎样的修改才会使其完美,充分满足自身审美。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还能使其想象和记忆异常丰富和活跃,可以为学生的创造活动积累丰富且感性的材料和经验。
除却感知练习外,另外四种方法其实大同小异,核心没有区别,只是实施方式和针对性不同。故此,本文只对词汇联想进行举例分析。词汇联想是通过给定一个中心词汇进行物体词汇的发散联想,从而不断锻炼和加强学生的联想能力。例如,中心词汇为“桌子”,学生就可以不断联想“凳子”、“沙发”、“家”等词汇。
综上所述,目前各大高校学生中,心理有问题的数不胜数,心理教学中应该针对这些学生的身心特征进行相应的催眠训练。同时,针对心理状态良好的学生,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积极进行激发性心理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全面改善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还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孙多金. 心理训练是深化高校心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J]. 宜宾学院学报,2003,04:84-85.
[2]杨茗涵. 高校心理学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4:145-146.
[3]姜宁、特约记者 张彦中. 心理学教学向心理战训练延伸[N]. 解放军报,2004-06-16.
[4]赵晓英. 对高校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4:266+268.
[5]郭凯娟. 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192-193.
【关键词】:高校心理学;心理训练;原则;运用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学生中,心理出现焦虑、恐慌等问题的很多,这大多是由于学生心理承受过载导致的。针对这一问题,已经有很多高校开始积极发挥心理教学的能动作用,致力于帮助学生调节心理,使其达到健康且积极的状态。而针对心理状态良好的学生,高校教师也应该鼓励其积极进行心理训练,不断激发其自身创造能力。
一、高校心理学教学中心理训练的概念分析
心理训练,其实就是个体通过心理暗示、心理刺激等特殊方法进行自我改变的一段训练历程。该过程要求个体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训练使得个体对自身心理、生理、精神等方面情况有客观且真实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和主动的控制。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心理训练的初衷就是让个体能够自主掌控自己的情况,尽可能地不被环境、贮备经验以及行为习惯等控制或约束。故此,高校心理学教学中进行的心理训练也大致如此,只是其训练对象为学生个体。通常情况下,心理训练根据学生的心理好坏情况可以分为两种,即调整性心理训练和激发性心理训练。前者针对具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一般需要专业的心理训练师或教师辅助,后者针对心理状态良好的学生。
二、高校心理学教学中进行心理训练的基本原则
在高校中,心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时,虽然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出发点的心理训练,但是,无论怎样拓展和创新,始终需要遵守心理训练的既定原则。该原则主要有四点:第一点,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共同发展。从本质上来讲,心理训练是一个针对学生心理进行影响施加的方法,可以对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直接转化,是特殊教育的其中一种。故此,该方法必须始终坚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原则,不得以任何方法破坏或加剧学生心理负担。第二点,始终秉承自主自愿。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时,其最终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消除或减弱心理问题,并培养学生自主调控心理状态的能力。这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发主动地积极参与,所以自主自愿原则不仅是成功完成该项训练的基本前提,更是需要贯彻于整个训练过程中的重要理念。第三点,充分结合个体特点。改善学生心理状态,使其达到最佳水平并长久保持,是心理训练的主要目的。然而,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学生个体由于其本身特点不同,其具体的心理训练策略、手段、内容等也会不尽相同。所以,在具体的心理训练中,必须以学生个体的身心特征为训练项目设计的基本依据。第四点,持之以恒。根据学生已经养成的个性特征彻底改变其目前不好的心理状态,其实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情。对被训练者而言,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并始终坚持不懈,积极进行训练,才会慢慢学会并熟练掌握心理自控的能力和技巧。
三、高校心理学教学中进行心理训练的具体运用
1、心理训练催眠法
当人们想要实施某件事时,其动力通常来源于自身心理深处的深信或怀疑。所以,在信任机制建立完善时,个体就会受到自主催眠,从而实施并完成内心深处认为正确的事情。心理训练中,催眠法的运用就是如此,该方法既可以属于调整性心理训练,又可以属于激发性心理训练。在此,本文将其设为前者进行讨论。心理教学中的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建立充分的信任机制,使得学生相信教师的想法和做法,从而完全跟随教师的意愿进行心理训练,使其自身心理状态和思维想法实现正面的乐观、积极。
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心理训练催眠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与学生面对面沟通和交流。最开始训练的时候,尽可能不要在学校固定的心理咨询室或教学办公室等环境严肃、气氛压抑的地方,可以找一个洒满阳光、氛围积极向上的地方。环境的选择也是催眠训练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好的环境可以让学生迅速摆脱心理阴霾,从而敞开心扉,与教师真诚交谈。这有利于教师获得有效的学生个体身心特征,为后续的训练方案做准备。其次,建立信任,自信催眠。这一环节需要在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心沟通之后,因为交心的沟通,就代表学生已经对教师产生了一定的信任。这样,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某些特长、个性等进行充分肯定。教师需要真诚地告诉学生,“你很好,你很优秀,你最棒。”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要求学生对自己说“我很好,我很优秀,我最棒,”通过这种内在、外在的同步催眠肯定,学生会找到一定的自信,从而满足其心理需求。最后,挑选项目,真实肯定。这一环节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充分了解,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学生的特长。根据学生特长,为其设置相应的比赛或训练,使其在实际操作中获得肯定,从真正意义上获得自信,从而摆脱心理障碍。另外,针对最后环节的训练项目确定,也可以针对学生心理障碍进行项目训练,使其突破自己,从而获得新生。
2、心理训练创造法
人类的创造潜力是无法估量的,通过特殊的教育或训练帮助学生个体进行创造潜能从隐藏到外显的突破,也是心理训练的其中一种。就创造法而言,其常用的方法和途径有五种,分别是感知练习、词汇联想、物体用途、组成问题以及寓言完成。对在校学生来讲,经常进行一种或多种的创造性心理训练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无论是学生思维的敏感性,还是流畅性,亦或是变通性,都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就感知练习而言,就是通过充分激发学生感官功能,使其更加灵敏,从而不断刺激和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方法。在进行感知练习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针对有兴趣的物体或时间进行心理训练。例如,针对桌上的一个茶杯,学生就可以仔细观察其外形、颜色、质地、花纹、等各方面属性,甚至还可以对其进行深入评判,对该茶杯不满意的地方进行怎样的修改才会使其完美,充分满足自身审美。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还能使其想象和记忆异常丰富和活跃,可以为学生的创造活动积累丰富且感性的材料和经验。
除却感知练习外,另外四种方法其实大同小异,核心没有区别,只是实施方式和针对性不同。故此,本文只对词汇联想进行举例分析。词汇联想是通过给定一个中心词汇进行物体词汇的发散联想,从而不断锻炼和加强学生的联想能力。例如,中心词汇为“桌子”,学生就可以不断联想“凳子”、“沙发”、“家”等词汇。
综上所述,目前各大高校学生中,心理有问题的数不胜数,心理教学中应该针对这些学生的身心特征进行相应的催眠训练。同时,针对心理状态良好的学生,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积极进行激发性心理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全面改善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还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孙多金. 心理训练是深化高校心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J]. 宜宾学院学报,2003,04:84-85.
[2]杨茗涵. 高校心理学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4:145-146.
[3]姜宁、特约记者 张彦中. 心理学教学向心理战训练延伸[N]. 解放军报,2004-06-16.
[4]赵晓英. 对高校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4:266+268.
[5]郭凯娟. 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