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indav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对语文、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和历史三科的教科书编写采取了国定制,使教科书编写成为了一项国家事权。其中义务教育统编历史教科书的使用在2019年基本覆盖了全国,高中统编历史教科书于2019年率先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海南、辽宁等六个省市试用。在此之前,我国历史教科书编写实行的是审定制,在审定制下,各省各地区初高中自行选取版本不同的教科书。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知识点的重合、初高中衔接不易等问题。随着统编教科书的使用,这些问题会逐渐得以解决。但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连串新的问题,尤其高中历史教学会出现一些必须关注的新问题。下文将基于统编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试分析如何处理初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衔接问题。
  一、统编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表述
  统编教科书的编写完全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初中依据的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高中依据的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初中课程标准中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课程内容表述为:“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1]高中课程标准中没有关于两次鸦片战争课程内容的具体表述,而是概括性的描述:“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2]具体地看,初中课程标准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学习目标要求主要集中在识记层面,而高中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要求则集中在理解层面。
  基于课程标准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较为全面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主要涉及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道光帝派遣林则徐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道光帝简介;林则徐禁烟过程;鸦片战争的全过程;三元里人民抗英运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等。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主要涉及了: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世界背景下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道光帝派遣林则徐前往廣东查禁鸦片;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简要过程及其签订的条约;开眼看世界等。
  总体上来看,初高中教科书在内容表述上既有重复之处,又有衔接之处。重复之处主要集中在通史内容的表述上,高中教科书的相关内容在初中教科书中基本可以找到相近甚至是相同的表达。如初中教科书在课文辅助系统中详细介绍了“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高中教科书在课文辅助系统中再次介绍了“亚罗号事件”。再如两部教科书在介绍鸦片战争背景时,引用了相同的照片作为材料(图为英国东印度公司设在印度的鸦片仓库)。相较于重复之处,衔接之处的内容更需要我们关注。比如,关于两次鸦片战争过程的论述,初中教科书比较详细,并且配有图示进行解释。高中教科书相对而言就比较简单明了。再如,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分析中,初中教科书以英国和中国的贸易为切入口展开,而高中教科书则以当时世界的形势和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处境为切入口展开。另外,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初中教科书主要论述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高中教科书则主要着眼于两次鸦片战争对整个中国近代的影响,且专设“开眼看世界”一个子目进行论述。
  二、基于内容的对比,呈现出有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几个问题
  以两次鸦片战争为例,对统编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后,初高中历史教学在衔接方面的几个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一)处理统编初高中教科书相近内容的问题
  统编初高中教科书在许多通史内容上有相近或重复的表达。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的内容,尤其是学生印象很深的内容,如果再次进行讲授,就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能使学生有任何的提高。2017版课程标准对高中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中外历史纲要》两本教科书的内容很饱和,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燃眉的问题。所以,如何处理教科书内容,怎样避免重复讲述初中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问题
  中学教育已经步入了核心素养时代,无论是课堂教学或是学业评价,倘如没有核心素养的内涵,那么都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现行初中课程标准虽然没有关于核心素养的明确描述,但是初中统编教科书中到处可见有关核心素养的表述。以《五四运动》一课为例,统编初中教科书让学生拟写一张爱国宣传的传单,这是对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训练。统编高中教科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体会其时代价值。同样是以五四运动为切入口对家国情怀进行训练,高中阶段的核心素养训练其难度和意义都远高于初中阶段。倘若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训练仍停留在初中水平,那么对学生的发展就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在高中教学阶段重视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如何使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之上,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能够在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提升,这值得我们关注。要真正做好衔接工作,不能使初中历史在中考后“烟消云散”,也不能使高中历史成为初中历史的“复印版”,更不能使初高中历史教学没有任何关联而成为“两张皮”。
  三、解决诸多问题的有效路径
  (一)有意识地对比阅读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这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这里则是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对比阅读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处理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理清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比如,关于两宋历史,初中课程标准中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3]。高中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4]。通过对比,有利于我们确定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就是:“辽、夏、金、元等政权与汉民族共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由于统编教科书投入时间并不长,高中教师对其还很陌生。如果拿到新教科书就着手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即使将高中教科书进行仔细地阅读和思考后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方式也很难起到作用。原因在于教师并不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而这些已有知识却是高中学习的基础。教师有意识地阅读初中教科书就能在高中教学设计中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将高中历史教科书《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课与初中相应部分内容对比后,会发现“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在初中教科书中已经有详细地论述,所以不应该成为高中教学的重点,“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与“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是初中教科书中谈及较少甚至是没有的内容,所以这些内容应该列为该课教学的重难点。综上,有意识地对比阅读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做好高中历史教学的关键一步。基于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设计,这样的作法一方面可以衔接初高中的教学内容,做到有效教学,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讲授重复的内容,以求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二)重视诊断性评价
  基于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是处理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的关键一步。同时,了解学生已掌握的初中知识也很重要。仍以两宋历史为例,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基础很差,对两宋历史的基本内容一窍不通,高中阶段直接讲授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贡献,学生就会一头雾水。所以高中历史教学就更需要关注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也叫做准备性评价,是指在教学开始前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等进行检测,为教学寻找目标。高中教学不同于初中教学,学生是带着已有知识进入课堂的,学生的水平不同,需要的教学也就不同。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的已有情况,再结合高中知识进行教学,这样就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教学。“导学案”是一种常见的诊断性评价手段,能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导学案的编写质量决定了诊断性评价的效果。目前许多导学案是将教科书中的句子进行挖空,让学生填写,这种导学案只能促进学生对教科书进行阅读,并不能起到诊断性检测的效果。要想真正起作用,导学案必须要结合初中教科书进行编写。将初高中重复的内容以试题的形式进行编写后让学生作答,如果回答正确,那么这部分内容便不用重复讲述,针对高中的要求进行拔高训练即可;如果回答错误,那么证明这一部分内容学生掌握的并不牢固,需要再次强调。
  四、总结
  统编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使用,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统编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一脉相承,高中历史教学必须要时刻关注着初中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教师对统编教科书的体例和内容都很陌生,在使用統编教科书进行教学时,更会出现诸如初高中衔接和学生能力提升上的问题。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使用好统编教科书,应该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有机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应该要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经过高中的学习,在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上有质的飞跃。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中历史是“己”,初中历史就是“彼”。要了解初高中历史在内容上的重复部分,做到详略得当;要知道初高中历史在内容上的不同,做好衔接工作,以求使学生有所提升。当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对比阅读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能够在教学时重视诊断性评价、能够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那么才能真正用好统编教科书,才能使学生经过高中教学后有质的飞跃。
  【注释】
  [1][3]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8、14页。
  [2][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4、13页。
其他文献
“在政府的扶持下,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还开了一家摩托车修理铺,全家的生活越来越好。”37岁的马列力别克谈及现在的好日子脸上满是幸福。前年9月,马列力别克全家从青河县阿热勒乡易地搬迁到阿格达拉镇阿魏灌区,从此告别了四季游牧的生活。  作为阿勒泰地区青河县脱贫攻坚主战场,阿格达拉镇是全疆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承载着青河县70%贫困户的脱贫任务,搬入阿格达拉镇的贫困户住下来后如何“富起来”?当地
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于历史解释素养是这样表述的:“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
一、试题概说    2010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延续了2009年郑板桥书法的材料型作文的“传统”,体现了稳中求变的高考思想与价值取向,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既让押题者无捷径可走,又让那些有真功夫的考生能够大显身手,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才情,独占鳌头,这样的作文题较好地体现了能力立意的课改理念。  材料取自沪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上)第八单元课文《带着尺子去钓鱼》所引述的部分素材,说的是丹麦人去钓鱼总随
两年前,我有幸在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上讲了一节题为《甲午新探——刻不容缓的现代化》的展示课,得到了与会专家和老师的认可。现以这节课为例,谈谈史学阅读与历史教学相结合的粗浅做法,请方家指点。  一、讲什么和读什么  赵亚夫教授指出: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不是教育学和心理学,而是历史学;凡是历史讲得不熟不透的教师,都是学科功底不扎实。他建议历史教师应高度重视“与学习视野相关的史论”“与
历史高考全国卷选择题依据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发现问题、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历史等能力。4分一题,分值权重特别大。选择题成了拉开差距,形成区分度的重要因素。某种程度上说,提高选择题得分是历史科考试的重点。如何提高选择题得分?本文从历史文本解读能力的角度入手,对选择题解题策略进行一些有益探析,看是否有益于奋斗在高三一线的历史老师们。  一、选择题的重要性及失分原因  从广东省
有研究指出:高中阶段的课标十分强调与学生学业紧密相关的学习素养,其次是科学与语言这两大工具性素养,而伦理道德、生活管理能力却有被忽视的倾向。[1]尊重与包容就是属于伦理道德的素养范畴。事实上,教师重视营造包容的课堂氛围能大大提升学习素养和其他工具性素养的落实效果。因为包容意味着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促进不同个体的协调发展;而教师的角色就是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2]因此,在教学设计时,
一、研读思考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文称之为“新课标”)对本课内容的要求是:(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不难发现,本课不仅要能够从长时段中对选官制度、中央官制以及赋税制度变化的历史概况进行准确描述,从具体时空背景下了解变化背后的原因,还要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变迁的高度理解制度革新
国家“十一五”规划指出,“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这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调整人才结构的需要。在2008年的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中,高职和普通高校的招生数已经基本持平。高职人数的增加不仅需要新增大批的校舍和设备,更需要大批的师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就肩挑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重任,致力于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月初
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文综历史试题第42题(以下简称“中共会议题”)向考生提供了“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图中显示了中共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大、八七会议、中共六大、遵义会议、七大和七届二中全会等十次会议的信息,设计的问题是“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此题对考生的解答要求是“明确列出两次会议
一、2008年高考文/理科基础化学试题分析    2008年广东高考文/理科基础化学试题,着眼于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又将其置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背景中,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从而做到从基础知识中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    1.化学基础知识在试题中的体现。  由上表可知,在高考命题中,一个题目覆盖了多个知识点,而且尽量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和知识。    2.考察学生的科学素养。  试题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