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研究指出:高中阶段的课标十分强调与学生学业紧密相关的学习素养,其次是科学与语言这两大工具性素养,而伦理道德、生活管理能力却有被忽视的倾向。[1]尊重与包容就是属于伦理道德的素养范畴。事实上,教师重视营造包容的课堂氛围能大大提升学习素养和其他工具性素养的落实效果。因为包容意味着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促进不同个体的协调发展;而教师的角色就是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2]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为所有的学生提供机会,实现他们的目标。如何促进全体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历史课堂学习活动?下面以人民版必修二《走向整体的世界》一课为例谈谈基于学生需求的包容性高中历史课堂建构策略。
一、赋予学生历史学习的选择权
选择本是个损耗意志力的事,尤其是面对重大问题的抉择。照本宣科,统一授课的方式之所以长期存在,逃避“决策疲劳”无疑是其心理基础。但是,历史通常意味着选择。在历史的重要关头,领袖、人民都要作出选择影响历史的走向。可以说,不懂得选择也难以理解历史。教师没有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材料整合课程就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没有选择权就难以意识到学习的责任感,把学习当成外在强加之物,还会丧失锻炼意志力的机会。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选择学习路径并且尽可能让选择变得有趣,使学生乐意选择。下面是《走向整体的世界》一课的学习资源库,学生在预习阶段可挑选适合自己理解的材料开展自主学习(见下表):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刺激和动力是创建包容性课堂的一部分。丰富的学习资源呈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的博大精深,从而造成一种渴求解惑的期待,这种适度紧张能有效提高学习的专注度。教师提供的“学习菜单”原则上要考虑到寓教于乐、贴近学生生活世界、跨学科理解以及调动学生多重感官、多种思维参与,这样才能照顾不同学习程度、不同爱好、不同认知习惯的学生,将教学效果最大化。
二、回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观察学生的个性特征,收集学生的即时反馈,充实差异化教育的预案。教师应能识别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比如读写技能、沟通技能、记忆能力较弱的学生,缺乏自信心、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组织水平低、身体缺陷、家庭情况复杂的学生,当然也有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不应该这样认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不能很好地享受历史课。只要历史课堂生动迷人,学生都会有所回应。
一堂让所有学生都沉醉其间的课,首先要选择某个大家感兴趣的初始刺激材料,抓住学生的需求动机,从而展开更有深度和难度的思考。笔者在讲授《走向整体的世界》时,以一部犯罪实录小说《白城恶魔》梗概作为导入。作家埃里克·拉森是个历史学家,却拥有小说家的灵魂。
材料:1893年芝加哥举办的世博会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世博会之一。这场世博会引来了无数游客,却也引来了美国第一个连环杀手。在会馆附近的一家世博会旅馆里,藏匿着极度的罪恶与高达250名遇难者。世博会开幕之际,无数名流政客涌入芝加哥这座城市。许多女性游客偏爱入住附近一栋像城堡一样梦幻的世博会旅馆。不仅旅馆瞬间点亮少女心,旅馆老板还是个年轻帅气的绅士,霍华德·贺姆斯。而这栋旅馆的真正功能不是住宿,而是一个“谋杀工厂”。贺姆斯把器官或骷髅等出售给医疗机构或黑市。在狱中,贺姆斯写了一篇长达256页的自述故事。他曾就读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系,天赋过人,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成为首席解剖学讲师。也是从那时开始,他使用这些面目全非的尸体多次诈骗保险公司的保额。他没有在忏悔,反倒像是描述与生俱来的杀人本能。最后用“我生来就是魔鬼,我没有办法不杀人,就像诗人写诗时没有办法不吟唱”总结一生。1896年,这个满手罪恶而不自知的杀人狂魔被执以绞刑处死。
——摘编自(美)埃里克·拉森《白城恶魔》
设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893年芝加哥能成功举办世博会的历史条件。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之际,美国却迎来了第一位连环杀手。霍华德·贺姆斯的个案说明什么?
意图:以包含真实的历史事件的犯罪小说曲折情节吸引学生好奇心。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重返19世纪末那个科技进步、全球化进程加快同时社会问题凸显的资本主义世界。让学生从霍华德·贺姆斯的个案领悟资本、科技都是“双刃剑”,走向整体的世界不能缺少道德与法治约束,否则那会是一个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
需要指出,对于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过分的简化复杂概念会让学生被剥夺理解历史事件的权利。《走向整体的世界》一课涉及“世界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人口迁移”、“垄断组织”等诸多复杂概念,直接抛出这些概念的学术界定,省略历史过程与细节,虽然省时但脱离学生实际,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导入如果新奇、恰当又容易理解,没有太大阅读障碍,那么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会尽力参与学习。这样的策略可包括讲故事、多媒体视听感受、模型演示、角色扮演、信息技术运用等,以此为载体帮助学困生提高对概念的理解。
至于那些有很强学习动机和效率,表达与写作能力非凡,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优生,教师需要拓展其历史思维,把需要创新和想象的研究任务交给他们(见下页表)。
针对学优生可以开展“导师制”教学,被学生选定的导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进度进行调整,通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研究小组活动等形式分层次辅导,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及发展方向,挖掘自身学习潜能。
三、促进學习共同体的健康成长
情境学习将社会性交互作用视作情境学习的重要组成成分。由此,在研究中显现出一个统一的概念,这就是“实践的共同体”。该概念既强调学习是通过参与有目的的模仿活动而构建的。该概念的提出表明,在情境认知中知识被视作行动与成功的实践能力;意义可理解为一种社会单元的构建,该单元共享着某一共同情境中的支柱;学习作为一种结果,可看作是一种增强对共同体验的情境的参与能力。学习是建构一致性与建构理解的一项双重性事业。学习者正是在这样一种实践共同体之中获得该共同体具体体现的信念和行为的。随着学生作为一个初始者或新手逐渐从该共同体的边缘向中心移动,他们会较多地接触共同体中的文化,行动也会变得比较积极,随后,开始更为广泛地接触并进入成熟的实践舞台,扮演专家或熟手的角色。[3]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才能保证最大可能性的参与。
就《走向整体的世界》这一课而言,应该形成一种经济史学习的一般范式,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要求。首先是对课文标题问题链化。围绕《走向整体的世界》的问题链包括:世界何时走向整体?走向整体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会走向整体?怎样走向整体的?整体的世界带来了什么?怎么看待走向整体的世界?”然后,学生分组分任务解决各自攻关问题,教师围绕问题找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最后,各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倾听、质疑,形成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小组的使命都很重要,学生不仅要参与本小组的活动,还要关注其他小组的发言,这样才能完整地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唇齿相依”,都寻找到了共同的精神家园。学生在“相互学”、“相互教”,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学,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和学伴对话、和自我对话。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之所在。
由此看到,包容性课堂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的努力,努力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程学习。“包容”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教师的个性、交流技巧、对学生的注意和关心,这些方面对于学生建立在课堂中的归属感都是十分重要的。
【注释】
[1]林崇德主编:《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98页。
[2](英)特里·海顿等编:《历史教学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34页。
[3]转引自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8期,第30—35页。
一、赋予学生历史学习的选择权
选择本是个损耗意志力的事,尤其是面对重大问题的抉择。照本宣科,统一授课的方式之所以长期存在,逃避“决策疲劳”无疑是其心理基础。但是,历史通常意味着选择。在历史的重要关头,领袖、人民都要作出选择影响历史的走向。可以说,不懂得选择也难以理解历史。教师没有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材料整合课程就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没有选择权就难以意识到学习的责任感,把学习当成外在强加之物,还会丧失锻炼意志力的机会。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选择学习路径并且尽可能让选择变得有趣,使学生乐意选择。下面是《走向整体的世界》一课的学习资源库,学生在预习阶段可挑选适合自己理解的材料开展自主学习(见下表):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刺激和动力是创建包容性课堂的一部分。丰富的学习资源呈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的博大精深,从而造成一种渴求解惑的期待,这种适度紧张能有效提高学习的专注度。教师提供的“学习菜单”原则上要考虑到寓教于乐、贴近学生生活世界、跨学科理解以及调动学生多重感官、多种思维参与,这样才能照顾不同学习程度、不同爱好、不同认知习惯的学生,将教学效果最大化。
二、回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观察学生的个性特征,收集学生的即时反馈,充实差异化教育的预案。教师应能识别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比如读写技能、沟通技能、记忆能力较弱的学生,缺乏自信心、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组织水平低、身体缺陷、家庭情况复杂的学生,当然也有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不应该这样认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不能很好地享受历史课。只要历史课堂生动迷人,学生都会有所回应。
一堂让所有学生都沉醉其间的课,首先要选择某个大家感兴趣的初始刺激材料,抓住学生的需求动机,从而展开更有深度和难度的思考。笔者在讲授《走向整体的世界》时,以一部犯罪实录小说《白城恶魔》梗概作为导入。作家埃里克·拉森是个历史学家,却拥有小说家的灵魂。
材料:1893年芝加哥举办的世博会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世博会之一。这场世博会引来了无数游客,却也引来了美国第一个连环杀手。在会馆附近的一家世博会旅馆里,藏匿着极度的罪恶与高达250名遇难者。世博会开幕之际,无数名流政客涌入芝加哥这座城市。许多女性游客偏爱入住附近一栋像城堡一样梦幻的世博会旅馆。不仅旅馆瞬间点亮少女心,旅馆老板还是个年轻帅气的绅士,霍华德·贺姆斯。而这栋旅馆的真正功能不是住宿,而是一个“谋杀工厂”。贺姆斯把器官或骷髅等出售给医疗机构或黑市。在狱中,贺姆斯写了一篇长达256页的自述故事。他曾就读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系,天赋过人,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成为首席解剖学讲师。也是从那时开始,他使用这些面目全非的尸体多次诈骗保险公司的保额。他没有在忏悔,反倒像是描述与生俱来的杀人本能。最后用“我生来就是魔鬼,我没有办法不杀人,就像诗人写诗时没有办法不吟唱”总结一生。1896年,这个满手罪恶而不自知的杀人狂魔被执以绞刑处死。
——摘编自(美)埃里克·拉森《白城恶魔》
设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893年芝加哥能成功举办世博会的历史条件。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之际,美国却迎来了第一位连环杀手。霍华德·贺姆斯的个案说明什么?
意图:以包含真实的历史事件的犯罪小说曲折情节吸引学生好奇心。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重返19世纪末那个科技进步、全球化进程加快同时社会问题凸显的资本主义世界。让学生从霍华德·贺姆斯的个案领悟资本、科技都是“双刃剑”,走向整体的世界不能缺少道德与法治约束,否则那会是一个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
需要指出,对于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过分的简化复杂概念会让学生被剥夺理解历史事件的权利。《走向整体的世界》一课涉及“世界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人口迁移”、“垄断组织”等诸多复杂概念,直接抛出这些概念的学术界定,省略历史过程与细节,虽然省时但脱离学生实际,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导入如果新奇、恰当又容易理解,没有太大阅读障碍,那么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会尽力参与学习。这样的策略可包括讲故事、多媒体视听感受、模型演示、角色扮演、信息技术运用等,以此为载体帮助学困生提高对概念的理解。
至于那些有很强学习动机和效率,表达与写作能力非凡,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优生,教师需要拓展其历史思维,把需要创新和想象的研究任务交给他们(见下页表)。
针对学优生可以开展“导师制”教学,被学生选定的导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进度进行调整,通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研究小组活动等形式分层次辅导,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及发展方向,挖掘自身学习潜能。
三、促进學习共同体的健康成长
情境学习将社会性交互作用视作情境学习的重要组成成分。由此,在研究中显现出一个统一的概念,这就是“实践的共同体”。该概念既强调学习是通过参与有目的的模仿活动而构建的。该概念的提出表明,在情境认知中知识被视作行动与成功的实践能力;意义可理解为一种社会单元的构建,该单元共享着某一共同情境中的支柱;学习作为一种结果,可看作是一种增强对共同体验的情境的参与能力。学习是建构一致性与建构理解的一项双重性事业。学习者正是在这样一种实践共同体之中获得该共同体具体体现的信念和行为的。随着学生作为一个初始者或新手逐渐从该共同体的边缘向中心移动,他们会较多地接触共同体中的文化,行动也会变得比较积极,随后,开始更为广泛地接触并进入成熟的实践舞台,扮演专家或熟手的角色。[3]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才能保证最大可能性的参与。
就《走向整体的世界》这一课而言,应该形成一种经济史学习的一般范式,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要求。首先是对课文标题问题链化。围绕《走向整体的世界》的问题链包括:世界何时走向整体?走向整体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会走向整体?怎样走向整体的?整体的世界带来了什么?怎么看待走向整体的世界?”然后,学生分组分任务解决各自攻关问题,教师围绕问题找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最后,各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倾听、质疑,形成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小组的使命都很重要,学生不仅要参与本小组的活动,还要关注其他小组的发言,这样才能完整地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唇齿相依”,都寻找到了共同的精神家园。学生在“相互学”、“相互教”,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学,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和学伴对话、和自我对话。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之所在。
由此看到,包容性课堂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的努力,努力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程学习。“包容”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教师的个性、交流技巧、对学生的注意和关心,这些方面对于学生建立在课堂中的归属感都是十分重要的。
【注释】
[1]林崇德主编:《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98页。
[2](英)特里·海顿等编:《历史教学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34页。
[3]转引自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8期,第30—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