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高中课程改革的方向是通过学生自主选课落实核心素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化学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势必也要发生相应转变。如何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需要努力创设化学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问题;情景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源于问题,是由问题情景产生的;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创立的问题教学论也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可让学生从中从事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在问题情景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构建专家的方法体系。
据此原理去创设化学问题情境,让化学知识不仅是知识,而是可以运用的工具,而且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落实化学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问题,在实验中落实核心素养
对于新知识的导入,如果有意识地把问题情景设计在实验中,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新旧认知的冲突,以启发起其思维,培养其发现问题的能力。
例如:必修1专题一中“电解质”概念的学习,如果靠老师的讲授,势必枯燥乏味,抽象难懂,免不了死记硬背常常出错。如何让学生准确快速理解这个概念,关键是抓住在水溶液或熔融狀态的条件下产生离子。不是导电的就是电解质,不导电的就不是电解质了。围绕关键点可以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1】取一定量NaCl固体于烧杯中,插入铜锌原电池,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学生活动】学生发现指针不偏转。
【实验2】往装NaCl固体于烧杯中加水,插入铜锌原电池,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学生活动】学生发现指针发生了偏转。
【问题创设】为什么同样的NaCl一个导电,一个不导电?从微观角度解释两个实验,学生获得宏观体验后产生矛盾冲突,在实验的情景下设疑,迅速将问题矛头指向电解质导电的条件和本质。
【微观解释】NaCl固体在水溶液中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定向移动从而导电。
【实验3】取稀硫酸、稀NaOH于烧杯中,插入铜锌原电池,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学生活动】学生发现指针发生了偏转。
【问题创设】为什么稀硫酸、稀NaOH也能导电?常见的电解质有哪些?
【微观解释】H2SO4、NaOH在水溶液中也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定向移动从而导电。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总结。
【总结】常见的电解质有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水。
比起传统讲授,通过实验的辨识,创设实验情景问题,层层深入,微观探析,总结概括,既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落实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在“实验探究”中,学生的学习也就不再生搬硬套,学习也更主动了。
二、關注社会热点,在提炼中落实核心素养
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与我们密切相关。经常有关化学的社会热点新闻报道,我们要加以关注。以真实情境为载体,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成功提取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它的使用在全世界“拯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科学家研究确认青蒿素分子结构如图所示,请同学们在仔细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
(1)青蒿素属于内酯化合物(在同一分子中既含有羧基,又含有羟基,二者脱水而结合成的产物),请用笔在图中将青蒿素分子中的内酯基标示出来;根据酯的性质判断青蒿素可能具有的某种化学性质和反应条件,并给予解释。
(2)屠呦呦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先后经历了用水、乙醇、乙醚提取青蒿素的探究过程,最终确认只有采用低温、乙醚冷浸等方法才能成功提取青蒿素;研究发现这是因为青蒿素分子中的某个基团在提取过程中对热不稳定。实验证明,该基团还能与碘化钠作用生成碘单质。试对图中的各种基团进行分析,推测写出该基团的结构式,并说明理由。
(3)科学家在青蒿素的研究中进一步发现,一定条件下硼氢化钠(NaBH4)能将青蒿素选择性地还原生成双氢青蒿素,分子结构如图所示。因双氢青蒿素比青蒿素水溶性好,所以治疗疟疾的效果更好。试从分子结构与性质关系的角度推测双氢青蒿素水溶性增强、疗效更好的主要原因。
本试题以屠呦呦教授成功提取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为背景,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围绕青蒿素、双氢青蒿素研制和分子结构确认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创设了真实、有意义的测试情境,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以及从试题中领悟的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推理和判断,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
三、引导探究,在追问中落实核心素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针对相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自主构建。
例如:对于气体的制备实验,在学习氯气的实验室制备之前,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自主完成CO2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教师可在学生的设计基础上,考虑到氯气的毒性,故在其制备提出以下层层递进的追问:
【问题1】要设计一个制备气体的装置,你要考虑哪些方面?
【问题2】设计怎样的装置可使实验操作简便易行?
【问题3】你能否设计一个随用随制的气体发生装置?
课堂上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的时间,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的方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或存在的缺点,形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
四、开放问题情景,在发散中落实核心素养
在情景中将问题设置成开放性,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学生“证据推理”、“平衡思想和变化观念”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以上是本人在创设化学问题情境,落实化学核心素养上实践的尝试和积累,以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能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能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发现问题或创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达到教学评一体化。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问题;情景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源于问题,是由问题情景产生的;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创立的问题教学论也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可让学生从中从事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在问题情景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构建专家的方法体系。
据此原理去创设化学问题情境,让化学知识不仅是知识,而是可以运用的工具,而且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落实化学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问题,在实验中落实核心素养
对于新知识的导入,如果有意识地把问题情景设计在实验中,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新旧认知的冲突,以启发起其思维,培养其发现问题的能力。
例如:必修1专题一中“电解质”概念的学习,如果靠老师的讲授,势必枯燥乏味,抽象难懂,免不了死记硬背常常出错。如何让学生准确快速理解这个概念,关键是抓住在水溶液或熔融狀态的条件下产生离子。不是导电的就是电解质,不导电的就不是电解质了。围绕关键点可以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1】取一定量NaCl固体于烧杯中,插入铜锌原电池,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学生活动】学生发现指针不偏转。
【实验2】往装NaCl固体于烧杯中加水,插入铜锌原电池,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学生活动】学生发现指针发生了偏转。
【问题创设】为什么同样的NaCl一个导电,一个不导电?从微观角度解释两个实验,学生获得宏观体验后产生矛盾冲突,在实验的情景下设疑,迅速将问题矛头指向电解质导电的条件和本质。
【微观解释】NaCl固体在水溶液中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定向移动从而导电。
【实验3】取稀硫酸、稀NaOH于烧杯中,插入铜锌原电池,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学生活动】学生发现指针发生了偏转。
【问题创设】为什么稀硫酸、稀NaOH也能导电?常见的电解质有哪些?
【微观解释】H2SO4、NaOH在水溶液中也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定向移动从而导电。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总结。
【总结】常见的电解质有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水。
比起传统讲授,通过实验的辨识,创设实验情景问题,层层深入,微观探析,总结概括,既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落实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在“实验探究”中,学生的学习也就不再生搬硬套,学习也更主动了。
二、關注社会热点,在提炼中落实核心素养
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与我们密切相关。经常有关化学的社会热点新闻报道,我们要加以关注。以真实情境为载体,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成功提取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它的使用在全世界“拯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科学家研究确认青蒿素分子结构如图所示,请同学们在仔细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
(1)青蒿素属于内酯化合物(在同一分子中既含有羧基,又含有羟基,二者脱水而结合成的产物),请用笔在图中将青蒿素分子中的内酯基标示出来;根据酯的性质判断青蒿素可能具有的某种化学性质和反应条件,并给予解释。
(2)屠呦呦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先后经历了用水、乙醇、乙醚提取青蒿素的探究过程,最终确认只有采用低温、乙醚冷浸等方法才能成功提取青蒿素;研究发现这是因为青蒿素分子中的某个基团在提取过程中对热不稳定。实验证明,该基团还能与碘化钠作用生成碘单质。试对图中的各种基团进行分析,推测写出该基团的结构式,并说明理由。
(3)科学家在青蒿素的研究中进一步发现,一定条件下硼氢化钠(NaBH4)能将青蒿素选择性地还原生成双氢青蒿素,分子结构如图所示。因双氢青蒿素比青蒿素水溶性好,所以治疗疟疾的效果更好。试从分子结构与性质关系的角度推测双氢青蒿素水溶性增强、疗效更好的主要原因。
本试题以屠呦呦教授成功提取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为背景,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围绕青蒿素、双氢青蒿素研制和分子结构确认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创设了真实、有意义的测试情境,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以及从试题中领悟的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推理和判断,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
三、引导探究,在追问中落实核心素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针对相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自主构建。
例如:对于气体的制备实验,在学习氯气的实验室制备之前,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自主完成CO2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教师可在学生的设计基础上,考虑到氯气的毒性,故在其制备提出以下层层递进的追问:
【问题1】要设计一个制备气体的装置,你要考虑哪些方面?
【问题2】设计怎样的装置可使实验操作简便易行?
【问题3】你能否设计一个随用随制的气体发生装置?
课堂上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的时间,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的方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或存在的缺点,形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
四、开放问题情景,在发散中落实核心素养
在情景中将问题设置成开放性,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学生“证据推理”、“平衡思想和变化观念”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以上是本人在创设化学问题情境,落实化学核心素养上实践的尝试和积累,以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能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能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发现问题或创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达到教学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