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喻连珠 余味无穷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喻这种修辞,古人早已用之。我国古代文论或说“写物以赋意”(《文心雕龙·比兴》),或说“以彼物比此物”(朱熹《诗集传》),这些都是对比喻的解释。比喻是一种具有神奇魔力的修辞手法,它像一个万花筒,放进去的是寻常物件,一经它转动,即变幻出一个五彩世界,恰当地使用比喻,会使文章的语言多一些魅力,让文章添几分文采。有才情的作家,往往是因善用比喻而让自己的作品与文字熠熠生辉。
  一、比喻具有感官冲击力
  ①一道闪电无声闪过,青白色的光条划过,像绸缎在脸上飘过。(纳兰妙姝《荔荔》)
  ②最长的骑马是一连骑了三天。山路遥遥无边,当道路平缓的时候,会趁机在马背上打会儿瞌睡。那种悠长的疲惫感像一根针穿着长长的线缓慢而敏感的经过身体。(李娟《羊道深山夏牧场》)
  ①、②两句,都是从触觉角度着手进行比喻的。①句中“闪电”人都见过,“绸缎”拂过脸颊的感觉人也会有过,而把这两种毫不关联的事物用比喻联结在一起,挣脱了以往比喻“两种事物间需要有相似点”这一成见,使语言突兀而又新奇。②句中人的身体的疲惫感与“针穿着线”“经过身体”何其遥远,但经过作者的妙笔一连,立马感觉到疲惫感似乎也正被针线穿引着通过你的身体,语句准确新鲜,且触感强烈,直达读者心底。
  二、比喻具有艺术感染力
  ①仄了头瞧桌上的琴,默默一笑,这一笑就凝固了一段历史。因为那一瞬间,我发觉琴在桌上是一个平平坦坦地睡着的美人,体态悠闲,鼾声幽微,态势美妙。那琴头处下垂的一绺棉絮,真是它的头发。(贾平凹《红狐》)
  ②我忘记我是一只骆驼,我身上背负有人生的重担。我这时是一只紫燕,翱翔在清隆的天空中,我听见神祗的赞美歌,我觉到灵魂的所在地。(庐隐《秋光中的西湖》)
  以上比喻句中,①把物比做人,使琴有人态,从摹其外形人手但最后却归人写其神,寥寥数笔,却形神兼具,这不能不说是比喻的魔力。②两句把人比作物,用两个比喻自比,分写出不同时刻作者的不同状态。
  不管是把物比作人,还是把人比作物,都能让看似平淡的事物出奇,看似简单的句子耐人咀嚼,使读者披文以人情,引发丰富的想象力。
  三、比喻具有艺术渲染力
  ①我以为艺术的女人第一是有她温柔的空气,使人如听着萧管的悠扬,如嗅着玫瑰的芬芳,如躺在天鹅绒的厚毯上。她是如水的密.如烟的轻,笼罩着我们。她的一举步,一伸腰,一掠鬓,一转眼,一低头,乃至衣袂的飘扬,裙幅的轻舞,都如蜜的流,风的微漾。(朱自清《女人》)
  ②接着歌声,又是一阵萧韵,其声嘤嘤似蜂呜群芳丛里,其韵溶溶似落花轻逐流水。渐提渐高有如孤鸿哀唳碧空,但一折之后又渐转和缓恰似水溶滩底呜咽不绝。(庐隐《海滨故人》)
  ③如果说大地是一张摊成的稿纸,农民正蘸着血泪在上面写着伟大的诗篇;播种的时候是逗点,耕耘的时候是逗号,收成的箩筐里正像诗篇的最后圈一个饱满的句号。遗憾的是,农民写作歌颂大地的诗篇时,不免有感叹号,有时还有通向不可知的分号。(林清玄《箩筐》)
其他文献
摘要:学分制教育改革是高职教育当中常见的教育改革方式,通过搭建学分制的评价平台帮助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实现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本文在对高职教育中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后,对目前广泛应用于高职教育环境下的学分制试点工作进行了总结,同时将以学分制在高职教育当中的应用特点入手,深入探究会计专业课程整体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学分制;教育试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学分制教育是一种通
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教学理念较为滞后,未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要求  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没有能够充分领悟和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方面研究不够深入。  2教学手段运用不佳,手段促进功能未能充分显现  部分教师在当前教学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仍未能将多媒体手段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课堂教学中信息容量不足,演示效果不够生动,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
美育,即审美教育。初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将美的概念融入到日常的方方面面,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鼓励学生在看到外在美的同时,探究其内在美,从而助力学生优良品质的塑造和未来人生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审美教育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明确美育目的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除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外,要结合教材着力加强对于审美的教育,其目的主要在于以下四点。一是借助课本教材中的
科普说明文以其新奇的知识、通俗的语言、睿智的思维,在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下册中都独占一个单元。它不仅要将新奇深奥前沿的知识告诉学生,还要通过自主学习、课堂交流与互动,努力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只要我们细咀嚼,精挖掘,单调的科普说明文定能在自主课堂中绽放魅力。  一、借助多媒体,营造奇妙的课堂情境  科普类文章所涉及的高新科技的知识,与我们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是隔着较远的距离的。如果就凭教材中的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