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概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体系的基础并研究了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能力评估模型的构建以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体系的组成,以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F49;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3-0315-01
一、前言
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战略部署后,十七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更高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体系的基础
工业行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研究与实践自2009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在行业层面研究制定了《工业行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并于2009年至2010年、2010年至2011年分别依托14个行业协会,开展了钢铁、化肥、机床、汽车、船舶、棉纺织、乳制品加工等17个细分行业企业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研究和行业实际测评。通过实际测评,各工业行业最终得出目前两化融合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行业两化融合的薄弱点和关键环节,为政府制定两化融合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为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提供了发展方向,为行业内企业开展两化融合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典型和标杆。
三、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能力评估模型的构建
1、“两化”融合能力评价主框架的确定以企业为测度基础“两化”融合主要关注企业“两化”融合的重视度,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两化”融合建设和管理基础进行完善,促使“两化”融合在企业生产和运营的各个领域得到充分的应用,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3IM模型的主框架以保障度、融入度和提升度作为构建的主要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拓展评价的内容,在评价上,我们注重条件保障、应用深度和绩效实现三个要素。其中,条件保障是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环境,对应的一级指标是保障度;应用深度是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其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商务流通等业务的能力和水平,它的作用是促进企业产品质量提升、经营管理的精细化、商务流通的高效性等,对应的一级指标是融入度;在保障度、融入度基础上,通过“两化”融合的建设最终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企业产生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对应的一级指标是提升度。条件保障、应用深度、绩效实现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企业两化融合的互动模式,对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评估也侧重于这三个方面。
2、“两化”融合能力评价拓展层级的确定在“两化”融合主框架基础上,我们以企业为测度基础,拓展形成层次化的评估体系。以“信息化基础建设”指标为例,在这个指标项下,我们分解形成“信息化投入”、“数字化生产设备投入”、“研发设计投入”等三级指标,并设计相应的采集项和采集数据内容。
在评价框架内,融合能力评价拓展层级的底层指标可以进行归位化。归位化是根据企业生产主要性质对指标进行归位定义。系统将企业划分为流程型、离散型和混合型三种主要类型。以流程型为例,根据流程制造的特点,其加工对象需要不间断地通过生产设备,采用一系列的加工装置对原材料进行化学或物理变化,在指标设计上体现其生产加工特点,并再细化归位成重复生产(RepetitiveManufacturing)和连续生产(ContinuousManufacturing)两种类型流程制造评价指标和参数。
四、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体系的组成
在工业化社会最重要的两个经济活动是生产和消费,而这两个活动都是围绕资源展开的。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信息资源、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开始成为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信息资源成为第一生产要素,成为优化其他资源配置的依据。信息生产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壮大,信息生产力快速提高,信息产业在很多国家成为支柱产业。信息消费结构在信息化过程中不断变化,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信息消费日益受到关注。
1、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运载的实质内容,它的开发和利用是信息化的核心任务,也是社会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的最明显标志。对于信息资源的理解存在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有用的信息的集合,而广义的信息资源则包括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人员这三个要素。信息化的最主要标志就是信息资源成为人类生存的首要资源。早在2004年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就发布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高度强调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国家信息化咨询委员会委员曲成义曾经指出,信息化建设的初衷和归属都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来发挥信息化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未来在推进“两化融合”的过程中,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将越来越成为关乎工业信息化全局的关键因素。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是信息化的核心任务,在两化融合的过程中同样重要。
2、信息生产
所谓信息生产,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采集、处理、使用信息并获得信息资料的生产活动。反映这种生产的水平与力量的就是信息生产力。信息生产并不是信息社会的产物,只是随着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水平,丰富了人们处理信息的手段,也将信息生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3、信息产业
信息生产具有一定的虚拟性、普遍性以及较高的产业关联性,在各个生产部门,不同的产业中间都会有所体现。而信息产业是信息生产力最为密集的产业,能够集中的反映信息生产力的高低。因此要准确客观评价信息生产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就必须进行信息产业细分,將国民经济分为信息产业部门和非信息产业部门,并对信息产业内部进行细分。
4、信息消费
从消费的角度去描述两化融合进程并不多见,但是消费和生产并列成为社会经济活动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无论是个体消费者对于信息的消费还是政府、企业等组织对信息的消费,都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其实在早期的信息化测度研究中,日本学者梅棹忠夫就指出需要建立一个和恩格尔系数类似的指标来表示“外层因素(如信息、通信、文化和教育因素)在家庭预算中的比例。”随后,电讯与经济研究所(RITE)和佐贯(Sunaki)即提出了“信息系数”——与信息有关的消费占全部家庭开支中的比例,作为描述社会信息化的指标(佐贯建议将信息系数超过50%的社会界定为信息社会)。
5、信息生产与信息消费之间的关系
传统工业社会中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首先是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产品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关系决定消费方式;生产水平决定消费水平和质量;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其次,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信息生产与信息消费之间仍然满足这样的关系,但是也存在一些新的特点。
五、结束语
由于信息化与工业化本身的复杂性造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体系必须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才能更加客观、全面的反映两化融合的进程。也只有这样才能对两化融合的情况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而且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试行)[EB/OL].2011.11.29
[2]蔡伟杰,王颖东,辛竹.上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0,(10):21-23.
[3]龚炳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融合指数评价指标和方法[J].中国信息界,2010,(11):21-24.
中图分类号:F49;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3-0315-01
一、前言
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战略部署后,十七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更高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体系的基础
工业行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研究与实践自2009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在行业层面研究制定了《工业行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并于2009年至2010年、2010年至2011年分别依托14个行业协会,开展了钢铁、化肥、机床、汽车、船舶、棉纺织、乳制品加工等17个细分行业企业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研究和行业实际测评。通过实际测评,各工业行业最终得出目前两化融合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行业两化融合的薄弱点和关键环节,为政府制定两化融合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为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提供了发展方向,为行业内企业开展两化融合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典型和标杆。
三、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能力评估模型的构建
1、“两化”融合能力评价主框架的确定以企业为测度基础“两化”融合主要关注企业“两化”融合的重视度,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两化”融合建设和管理基础进行完善,促使“两化”融合在企业生产和运营的各个领域得到充分的应用,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3IM模型的主框架以保障度、融入度和提升度作为构建的主要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拓展评价的内容,在评价上,我们注重条件保障、应用深度和绩效实现三个要素。其中,条件保障是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环境,对应的一级指标是保障度;应用深度是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其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商务流通等业务的能力和水平,它的作用是促进企业产品质量提升、经营管理的精细化、商务流通的高效性等,对应的一级指标是融入度;在保障度、融入度基础上,通过“两化”融合的建设最终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企业产生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对应的一级指标是提升度。条件保障、应用深度、绩效实现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企业两化融合的互动模式,对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评估也侧重于这三个方面。
2、“两化”融合能力评价拓展层级的确定在“两化”融合主框架基础上,我们以企业为测度基础,拓展形成层次化的评估体系。以“信息化基础建设”指标为例,在这个指标项下,我们分解形成“信息化投入”、“数字化生产设备投入”、“研发设计投入”等三级指标,并设计相应的采集项和采集数据内容。
在评价框架内,融合能力评价拓展层级的底层指标可以进行归位化。归位化是根据企业生产主要性质对指标进行归位定义。系统将企业划分为流程型、离散型和混合型三种主要类型。以流程型为例,根据流程制造的特点,其加工对象需要不间断地通过生产设备,采用一系列的加工装置对原材料进行化学或物理变化,在指标设计上体现其生产加工特点,并再细化归位成重复生产(RepetitiveManufacturing)和连续生产(ContinuousManufacturing)两种类型流程制造评价指标和参数。
四、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体系的组成
在工业化社会最重要的两个经济活动是生产和消费,而这两个活动都是围绕资源展开的。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信息资源、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开始成为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信息资源成为第一生产要素,成为优化其他资源配置的依据。信息生产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壮大,信息生产力快速提高,信息产业在很多国家成为支柱产业。信息消费结构在信息化过程中不断变化,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信息消费日益受到关注。
1、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运载的实质内容,它的开发和利用是信息化的核心任务,也是社会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的最明显标志。对于信息资源的理解存在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有用的信息的集合,而广义的信息资源则包括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人员这三个要素。信息化的最主要标志就是信息资源成为人类生存的首要资源。早在2004年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就发布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高度强调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国家信息化咨询委员会委员曲成义曾经指出,信息化建设的初衷和归属都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来发挥信息化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未来在推进“两化融合”的过程中,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将越来越成为关乎工业信息化全局的关键因素。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是信息化的核心任务,在两化融合的过程中同样重要。
2、信息生产
所谓信息生产,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采集、处理、使用信息并获得信息资料的生产活动。反映这种生产的水平与力量的就是信息生产力。信息生产并不是信息社会的产物,只是随着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水平,丰富了人们处理信息的手段,也将信息生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3、信息产业
信息生产具有一定的虚拟性、普遍性以及较高的产业关联性,在各个生产部门,不同的产业中间都会有所体现。而信息产业是信息生产力最为密集的产业,能够集中的反映信息生产力的高低。因此要准确客观评价信息生产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就必须进行信息产业细分,將国民经济分为信息产业部门和非信息产业部门,并对信息产业内部进行细分。
4、信息消费
从消费的角度去描述两化融合进程并不多见,但是消费和生产并列成为社会经济活动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无论是个体消费者对于信息的消费还是政府、企业等组织对信息的消费,都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其实在早期的信息化测度研究中,日本学者梅棹忠夫就指出需要建立一个和恩格尔系数类似的指标来表示“外层因素(如信息、通信、文化和教育因素)在家庭预算中的比例。”随后,电讯与经济研究所(RITE)和佐贯(Sunaki)即提出了“信息系数”——与信息有关的消费占全部家庭开支中的比例,作为描述社会信息化的指标(佐贯建议将信息系数超过50%的社会界定为信息社会)。
5、信息生产与信息消费之间的关系
传统工业社会中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首先是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产品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关系决定消费方式;生产水平决定消费水平和质量;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其次,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信息生产与信息消费之间仍然满足这样的关系,但是也存在一些新的特点。
五、结束语
由于信息化与工业化本身的复杂性造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体系必须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才能更加客观、全面的反映两化融合的进程。也只有这样才能对两化融合的情况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而且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试行)[EB/OL].2011.11.29
[2]蔡伟杰,王颖东,辛竹.上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0,(10):21-23.
[3]龚炳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融合指数评价指标和方法[J].中国信息界,2010,(1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