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功利化思想使中学教育出现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学习兴趣低落、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学生公民意识淡薄,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课题组通过对教育生态学、环境教育的多国文献与动态的研究,结合广东实验中学环境教育实践经验,课题组构建了以教育生态学的“整体、联系、平衡”基本精神为指导的中学生态化环境教育模式;该模式通过环境教育的“制度保障、课程建设、项目构建、协同促进”的实践,不仅有效地推进了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实现,同时又培养出一批具有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环境教育;生态文明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更多地关注教育,希望教育立竿见影,这种功利化思想促使了国内中学教育出现许多问题,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学习兴趣低落,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学生公民意识淡薄,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学校教育的低效性所致,如何还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成为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一)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这个科学术语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教育生态学是一个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其主要特点是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教育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内容、研究的形式颇不一致,既有微观的关于个体行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也有宏观的关于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 还有对教育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因子(如:资源) 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强调教育生态学的基本精神:整体、联系、平衡。
整体:整体性是生态的重要特征,生态系统包罗万象,只有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得到发展,生态才能得以正常发展,如果系统中某一方面出了问题,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生态都会受到影响。把教育看成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强调重视和突出整体功能。
联系:按照生态学观点,任何生态因子总要与周围环境经常发生联系,因此,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也存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社会各因素的变化发展总要对教育系统产生影响,并制约其内部结构的变化。因此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职业教育建立联系,学校教师要与家长、政府、企业建立联系。
平衡: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而且是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发挥更有效的功能和取得更好的生态效益。学生有不一样的情性,不一样的兴趣,爱好,更有不一样的背景和道路,教育生态学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致力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配置多元化的课程、不同元素的学习空间让全体学生均衡发展,并发挥个人的优势,培养具有独立个人有相互融合的人才。
(二)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一词的产生可追溯到1948年,当时威尔士自然保护协会主席托马斯·普瑞查提出“我们需要有一种教育方法,可以将自然与社会科学加以综合”,同时建议把这种方法称为“环境教育”。20世纪60年代以后,环境教育便开始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实施,有的国家如美国还制定了《环境教育法》,大大推动了环境教育的发展。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第一次正式将“环境教育”的名称确定下来,并明确了环境教育的性质、对象和意义,它指出:“环境教育是一门跨学科课程,涉及校内外各级教育,对象为全体大众,尤其是普通市民,以便使人们能根据所受的教育,采取简单的步骤来管理和控制自己的环境。” 从此,环境教育便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地发展起来。
回顾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国把环境教育主要定位于掌握环境知识、培养环境意识。“环境教育是将少数人具有的系统的环境科学知识予以大众化,它是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的主要途径,而具有一定的或良好的环境意识又是开展环境教育的条件和手段。”我国的环境教育基本上就是在这一定位基础上开展的。而在各种环境会议上,政府和环境主管部门也都坚持和提倡这种对环境教育的定位,从而凸显并强化了环境教育的环境知识技能传授功能。这样直接导致了中国环境教育内容和目的的狭隘化,强调的是环境科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环境意识的培养,并视其为我国环境教育成功的最主要标准。
(三)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状态,是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发展范式重构的主要表征,是当下中国发展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强 “生态文明教育”,全社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同时,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调整“经济结构”,变革“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教育都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二部分“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中第四节“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中规定“完善教育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其中包含生态文明教育立法。可见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环境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国外成功环境教育对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借鉴意义。美国和德国的环境教育有法律提供坚实保障,政府、社会和学校协同促进发展;环境课程内容采用渗透式、教学注重实效性。借鉴国外环境教育的成功经验,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应加强领导、注重相关基础研究;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法律和制度体系;发挥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协同作用,加大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等。
可见,环境教育的四大措施:制度保障、课程建设、项目构建、协同促进,是推进我国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推进中学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措施。 二、理念与研究内容
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的共识。通过对教育生态学、环境教育的多国文献与动态的研究,我们深深认识到用教育生态学的“整体、联系、平衡”基本精神去指导环境教育的“制度保障、课程建设、项目构建、协同促进”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能有效地推进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因此课题提出了生态化环境教育理论。
(一)生态化环境教育理念
课题组通过大量的阅读教育生态学与环境教育理论,分析国内外环境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及习近平主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精神与讲话;提出了“以生为本,生态引领,持续发展”为教育理念。
1. 以生为本
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育生态学“整体、平衡”的基本精神,学生不仅是环境教育整体的一部分,需要按照教育整体目标去培养;同时学生具有学生有不一样的情性,不一样的兴趣,爱好,更有不一样的背景和道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此生态化环境教育要学生为主体,不仅要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学生,将社会所需要的环境道德、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使之社会化;同时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形成具有环境主体意识的公民。
2. 生态引领
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等相关理论为理论依托,以十八大精神及习近平主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为指导思想,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状态来引领中学环境教育,培养满足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求的优秀公民。
3. 持续发展
是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根据教育生态学“联系”的基本精神,加强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职业教育联系及学校教师与家长、政府、企业的联系,协同推进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协同平台,促进学生在校外知识的运用能力、获取知识的途径,了解多元文化,培养多视角看待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系统思维及跨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交流和合作能力等方式、方法从而促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养,通过持续发展能力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二)研究的内容
1. 构建生态化环境教育管理架构
环境教育涉及学校的课程教学、道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活动、校园建设等学校多方面、多部门的协同工作;需要高效地推进该项工作,必须要建立一套适合于中学环境教育管理的模式。
2. 形成三级生态化环境教育课程体系
当前环境教育以学科渗透为主要的课程教学模式,但环境教育涉及的学科众多,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综合知识传授;同时不同学生对环境教育的需要不同。对此,建设既能满足全体学生需求,又能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多学科知识整合的三级环境教育课程体系是课题组研究的重要内容。
3. 建构生态化环境教育学习空间
根据国内环境教育的先进做法,环境教育实践项目是学生将环境理念、环境知识转为环境教育实践能力及环境教育理念的重要措施;同时教育生态学提出了“整体”的基本精神,把教育过程各要素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课题组提出了建设生态化环境教育学习空间的概念。
学习空间:环境教育课程理论、知识实践的平台,它由环境教育实践项目、环境教育基地组成。
学习空间学习模式:双自“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型的学习过程,通过通识课程学习、活动类实践项目认识个体的兴趣,通过兴趣课程的学习、研究类实践项目发展个体的特长,通过学术课程的学习、竞赛类项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4. 发挥学校生态文明示范作用
教育生态学的“整体、联系、平衡”基本精神既要求学校与学校、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区、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组织形成一个整体、联系更加紧密,同时我校作为环境教育示范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向兄弟学校推广环境教育模式,并建立协同创新平台,通过主办、承办各项活动一起搭建生态化环境教育平台,充分发挥学校的生态化环境教育示范性,加强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环境教育交流沟通。
5. 开发生态化环境教育评价方案
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生态文明践行者和推动者为目标,构建以“理念-行动-信念”为梯度的综合性、立体性生态化环境教育评价评价体系。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在学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在对学生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广东实验中学环境教育团队自2006年起,坚持“以生为本,生态引领,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生态文明践行者和推动者为目标,形成了“通识-兴趣拓展-专业学术”三级生态化环境教育课程体系,面向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打造了生态化环境教育学习平台;构建校园生态化环境教育学习平台,打造了生态化环境教育校园。
(一)形成具有广东实验中学特色的生态化环境教育管理模式
1. 学校环境教育管理架构
根据国家有关生态文明的相关政策及学校环境教育的实际情况及环境教育的发展方向,学校环境教育管理架构:
2. 环境教育领导小组组成:环境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担任,成员由各处室主任担任。职能:负责统筹、指导、协调学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
3. 环境教育办公室管理智能:负责学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学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的统筹、开发、实施及管理等工作,承担学校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处职能。 (二)形成三级生态化环境教育课程体系
我校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始于环境小硕士校本课程,经过8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通识-兴趣拓展-专业学术”三级生态文明课程体系,面向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为国内首创,且具有极强示范意义。
(三)培养出一批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生态文明践行者和推动者
近十年来,广东实验中学青少年环境科学院共获得500余项省级以上奖项,其中,获得国际奖10次,国家级奖项190多次,被誉为“青少年环境诺贝尔培养的摇篮”。水科学教育、新能源教育与发明创意、自然科学考察与地图绘制综合实践活动等成为享誉全国的品牌教育项目。学生创新项目曾三次夺得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总冠军,代表中国参加斯德哥尔摩国际青少年水科技发明奖比赛先后荣获第三名、第四名和第二名。广东实验中学环境议事会主席陈晓彬同学提出的两条议案,被联合国青年环境大会列入2013年大会宣言议题,成为联合国推广的青年项目。省实参加第六十四届、六十五届纽伦堡国际发明展(历史悠久的全球顶级发明展之一),共获5金8银8铜,是中国代表团成绩最好的学校。
(四)培育出一批具有生态文明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
通过课题的研究培育出一批活跃在国家、省、市各学科的专业学术团体及其活动中,成为颇具影响的名师、专家。还有郑炽钦、罗易、黄秀军、王剑等一批教师分别被国家、广东省任命为环境教育专家。郑炽钦校长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全国名校长”、全国“创新型校长”、全国“科技创新校长”等,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黄秀军被评为全国环境小硕士课程指导教师,王剑老师被评为“全国名教师”、“创新型指导教师”等。
(五)打造生态化环境教育学习空间
生态化环境教育学习空间由环境教育项目和环境教育基地组成,学习空间是环境教育三级课程实施的实践平台。根据国内环境教育的先进做法,环境教育实践项目是学生将环境理念、环境知识转为环境教育实践能力及环境教育理念的重要措施;同时教育生态学提出了“整体”的基本精神,把教育过程各要素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课题组把环境教育课程实施主要要素师资、项目、硬件(实验室、基地)看成一个整体——学习空间。
1. 建设了一批生态化环境教育实践基地
广东实验中学生态化环境教育实践基地自2010年天台花园落成以来,经过五年的发展,基地先后建设了生态体验馆、广州市青少年节水科教宣传长廊、有机肥料制作坊、PM2.5监测站、环境地图室、环境活动室等实践基地,为学校及周边社区提供了一个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互动交流及信息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平台。自2010以来广东实验中学环境教育基地至今已经接待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20多个国家及全国各省市的政治家、环境教育专家、教育家、市民及企业的参观、学习和交流活动,总计10万余人次。2012年9月,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我校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基地;2013年6月,广东省环保厅授予我校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2013年6年,教育部、环保部授予我校全国首批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2. 搭建出具有生态化环境教育项目群
以环境科技为突破口,带领学生系统的开展环境科学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确立了“课程-实践-竞赛”三个维度组成的项目体系,开始了以项目团队形式开展专题教育的模式的实验;建立了水科学教育项目、青少年创造力项目、环境地图项目及西藏科学考察四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项目群,为校内外师生参加环境教育活动提供了支持。
(六)搭建出生态化环境教育协调创新平台
与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企业建立协同创新平台,主动承担环境教育示范学校的社会责任,将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在广州地区中小学延伸;通过承办科技竞赛(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中国赛区选拔赛暨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大赛,广州市环境地图竞赛)为全国、省、市中小学搭建环保科普交流和竞赛平台;通过优化环境小硕士课程、青少年创造力培养课程等资优生课程体系为学校、社区的青少年提供教育、培训及体验活动;通过完善环境科普基地,建设水培温室、太阳能电站,提升基地的环境科普内涵及扩大环境科普知识的范围和内容。
(七)总结出中学生生态化环境教育模式
1. 一个理念:生态化环境教育以“以生为本,生态引领,持续发展”为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为主体,遵循生态学原理,促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
2. 两项工程:生态化环境教育学习空间由项目群建设工程与生态化校园建设工程组成。项目群建设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践-竞赛”三个维度的环境教育学习平台;生态化校园建设为营造一个环境教育的学习环境。
3. 三级课程:三级课程建设要满足三个有益于。有益于学生的全面的环境教育,有益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益于学校特色发展。
4. 四项协同:构成政校、家校、研校、企校协调创新平台,通过协调创新平台为生态化环境教育提供肥沃的土壤,为学校生态化环境教育提供示范平台,从而共同实现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构建协同创新平台,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满足环境教育的培养目标,满足环境教育的示范性,满足互惠互利的原则。
四、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研究计划
(一)存在的问题
本成果涉及的学科生态化课堂的资源还不够丰富,微课等一批活动开展的力度还不够,需要下一步重点发展。
生态绿卡目前缺乏社会化的网络支撑,需要引入第三方机构运营。
本成果在学生心理过程研究还不够深入、充分,需要进一步深化。
(二)后续研究计划
1.深化三级课程体系,开发更多的通识课程、兴趣课程及专业课程,并深入研究课程对学生环境教育方面的影响。 2.开发更多的环境教育项目,为更多的校内外学生提供参与环境教育,提升环境能力提供项目支持。
3.发挥学校环境教育的示范性,继续与政府、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合作,承担更多的环境教育相关的活动。
(广东实验中学“中学生态化环境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课题组)
参考文献:
[1]欧阳志远.生态化——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实质与方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
[2]张晓琴.教育生态化:21世纪高校的理性抉择.社会科学论坛,2006-6(下).
[3]周笑冰.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N].2002(3).
[4]易先良.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开创新世纪环保工作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01-09(2).
[5]闫守轩.环境教育:涵义、缘起与演进,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N],2008(2).
[6]肖鸣政.教育生态系统观[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2,(5).
[7]任凯,白燕.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20-21.
[8]伍孝江.学校环境与教育生态[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1).
[9]方炳林.生态环境与教育[M].台北:台湾维新书局,1975.
[10]李聪明.教育生态学导论[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
[11]任凯,白燕.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12]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13]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0.
[14]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5]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16]周培植.走进高品质教育生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17]常晓薇,孙峰,孙莹.国外环境教育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启示[J].教育评论,2015(5).
责任编辑 邱 丽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环境教育;生态文明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更多地关注教育,希望教育立竿见影,这种功利化思想促使了国内中学教育出现许多问题,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学习兴趣低落,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学生公民意识淡薄,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学校教育的低效性所致,如何还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成为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一)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这个科学术语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教育生态学是一个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其主要特点是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教育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内容、研究的形式颇不一致,既有微观的关于个体行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也有宏观的关于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 还有对教育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因子(如:资源) 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强调教育生态学的基本精神:整体、联系、平衡。
整体:整体性是生态的重要特征,生态系统包罗万象,只有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得到发展,生态才能得以正常发展,如果系统中某一方面出了问题,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生态都会受到影响。把教育看成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强调重视和突出整体功能。
联系:按照生态学观点,任何生态因子总要与周围环境经常发生联系,因此,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也存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社会各因素的变化发展总要对教育系统产生影响,并制约其内部结构的变化。因此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职业教育建立联系,学校教师要与家长、政府、企业建立联系。
平衡: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而且是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发挥更有效的功能和取得更好的生态效益。学生有不一样的情性,不一样的兴趣,爱好,更有不一样的背景和道路,教育生态学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致力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配置多元化的课程、不同元素的学习空间让全体学生均衡发展,并发挥个人的优势,培养具有独立个人有相互融合的人才。
(二)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一词的产生可追溯到1948年,当时威尔士自然保护协会主席托马斯·普瑞查提出“我们需要有一种教育方法,可以将自然与社会科学加以综合”,同时建议把这种方法称为“环境教育”。20世纪60年代以后,环境教育便开始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实施,有的国家如美国还制定了《环境教育法》,大大推动了环境教育的发展。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第一次正式将“环境教育”的名称确定下来,并明确了环境教育的性质、对象和意义,它指出:“环境教育是一门跨学科课程,涉及校内外各级教育,对象为全体大众,尤其是普通市民,以便使人们能根据所受的教育,采取简单的步骤来管理和控制自己的环境。” 从此,环境教育便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地发展起来。
回顾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国把环境教育主要定位于掌握环境知识、培养环境意识。“环境教育是将少数人具有的系统的环境科学知识予以大众化,它是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的主要途径,而具有一定的或良好的环境意识又是开展环境教育的条件和手段。”我国的环境教育基本上就是在这一定位基础上开展的。而在各种环境会议上,政府和环境主管部门也都坚持和提倡这种对环境教育的定位,从而凸显并强化了环境教育的环境知识技能传授功能。这样直接导致了中国环境教育内容和目的的狭隘化,强调的是环境科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环境意识的培养,并视其为我国环境教育成功的最主要标准。
(三)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状态,是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发展范式重构的主要表征,是当下中国发展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强 “生态文明教育”,全社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同时,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调整“经济结构”,变革“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教育都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二部分“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中第四节“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中规定“完善教育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其中包含生态文明教育立法。可见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环境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国外成功环境教育对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借鉴意义。美国和德国的环境教育有法律提供坚实保障,政府、社会和学校协同促进发展;环境课程内容采用渗透式、教学注重实效性。借鉴国外环境教育的成功经验,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应加强领导、注重相关基础研究;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法律和制度体系;发挥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协同作用,加大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等。
可见,环境教育的四大措施:制度保障、课程建设、项目构建、协同促进,是推进我国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推进中学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措施。 二、理念与研究内容
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的共识。通过对教育生态学、环境教育的多国文献与动态的研究,我们深深认识到用教育生态学的“整体、联系、平衡”基本精神去指导环境教育的“制度保障、课程建设、项目构建、协同促进”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能有效地推进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因此课题提出了生态化环境教育理论。
(一)生态化环境教育理念
课题组通过大量的阅读教育生态学与环境教育理论,分析国内外环境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及习近平主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精神与讲话;提出了“以生为本,生态引领,持续发展”为教育理念。
1. 以生为本
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育生态学“整体、平衡”的基本精神,学生不仅是环境教育整体的一部分,需要按照教育整体目标去培养;同时学生具有学生有不一样的情性,不一样的兴趣,爱好,更有不一样的背景和道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此生态化环境教育要学生为主体,不仅要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学生,将社会所需要的环境道德、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使之社会化;同时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形成具有环境主体意识的公民。
2. 生态引领
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等相关理论为理论依托,以十八大精神及习近平主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为指导思想,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状态来引领中学环境教育,培养满足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求的优秀公民。
3. 持续发展
是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根据教育生态学“联系”的基本精神,加强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职业教育联系及学校教师与家长、政府、企业的联系,协同推进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协同平台,促进学生在校外知识的运用能力、获取知识的途径,了解多元文化,培养多视角看待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系统思维及跨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交流和合作能力等方式、方法从而促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养,通过持续发展能力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二)研究的内容
1. 构建生态化环境教育管理架构
环境教育涉及学校的课程教学、道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活动、校园建设等学校多方面、多部门的协同工作;需要高效地推进该项工作,必须要建立一套适合于中学环境教育管理的模式。
2. 形成三级生态化环境教育课程体系
当前环境教育以学科渗透为主要的课程教学模式,但环境教育涉及的学科众多,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综合知识传授;同时不同学生对环境教育的需要不同。对此,建设既能满足全体学生需求,又能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多学科知识整合的三级环境教育课程体系是课题组研究的重要内容。
3. 建构生态化环境教育学习空间
根据国内环境教育的先进做法,环境教育实践项目是学生将环境理念、环境知识转为环境教育实践能力及环境教育理念的重要措施;同时教育生态学提出了“整体”的基本精神,把教育过程各要素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课题组提出了建设生态化环境教育学习空间的概念。
学习空间:环境教育课程理论、知识实践的平台,它由环境教育实践项目、环境教育基地组成。
学习空间学习模式:双自“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型的学习过程,通过通识课程学习、活动类实践项目认识个体的兴趣,通过兴趣课程的学习、研究类实践项目发展个体的特长,通过学术课程的学习、竞赛类项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4. 发挥学校生态文明示范作用
教育生态学的“整体、联系、平衡”基本精神既要求学校与学校、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区、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组织形成一个整体、联系更加紧密,同时我校作为环境教育示范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向兄弟学校推广环境教育模式,并建立协同创新平台,通过主办、承办各项活动一起搭建生态化环境教育平台,充分发挥学校的生态化环境教育示范性,加强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环境教育交流沟通。
5. 开发生态化环境教育评价方案
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生态文明践行者和推动者为目标,构建以“理念-行动-信念”为梯度的综合性、立体性生态化环境教育评价评价体系。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在学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在对学生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广东实验中学环境教育团队自2006年起,坚持“以生为本,生态引领,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生态文明践行者和推动者为目标,形成了“通识-兴趣拓展-专业学术”三级生态化环境教育课程体系,面向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打造了生态化环境教育学习平台;构建校园生态化环境教育学习平台,打造了生态化环境教育校园。
(一)形成具有广东实验中学特色的生态化环境教育管理模式
1. 学校环境教育管理架构
根据国家有关生态文明的相关政策及学校环境教育的实际情况及环境教育的发展方向,学校环境教育管理架构:
2. 环境教育领导小组组成:环境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担任,成员由各处室主任担任。职能:负责统筹、指导、协调学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
3. 环境教育办公室管理智能:负责学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学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的统筹、开发、实施及管理等工作,承担学校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处职能。 (二)形成三级生态化环境教育课程体系
我校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始于环境小硕士校本课程,经过8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通识-兴趣拓展-专业学术”三级生态文明课程体系,面向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为国内首创,且具有极强示范意义。
(三)培养出一批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生态文明践行者和推动者
近十年来,广东实验中学青少年环境科学院共获得500余项省级以上奖项,其中,获得国际奖10次,国家级奖项190多次,被誉为“青少年环境诺贝尔培养的摇篮”。水科学教育、新能源教育与发明创意、自然科学考察与地图绘制综合实践活动等成为享誉全国的品牌教育项目。学生创新项目曾三次夺得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总冠军,代表中国参加斯德哥尔摩国际青少年水科技发明奖比赛先后荣获第三名、第四名和第二名。广东实验中学环境议事会主席陈晓彬同学提出的两条议案,被联合国青年环境大会列入2013年大会宣言议题,成为联合国推广的青年项目。省实参加第六十四届、六十五届纽伦堡国际发明展(历史悠久的全球顶级发明展之一),共获5金8银8铜,是中国代表团成绩最好的学校。
(四)培育出一批具有生态文明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
通过课题的研究培育出一批活跃在国家、省、市各学科的专业学术团体及其活动中,成为颇具影响的名师、专家。还有郑炽钦、罗易、黄秀军、王剑等一批教师分别被国家、广东省任命为环境教育专家。郑炽钦校长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全国名校长”、全国“创新型校长”、全国“科技创新校长”等,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黄秀军被评为全国环境小硕士课程指导教师,王剑老师被评为“全国名教师”、“创新型指导教师”等。
(五)打造生态化环境教育学习空间
生态化环境教育学习空间由环境教育项目和环境教育基地组成,学习空间是环境教育三级课程实施的实践平台。根据国内环境教育的先进做法,环境教育实践项目是学生将环境理念、环境知识转为环境教育实践能力及环境教育理念的重要措施;同时教育生态学提出了“整体”的基本精神,把教育过程各要素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课题组把环境教育课程实施主要要素师资、项目、硬件(实验室、基地)看成一个整体——学习空间。
1. 建设了一批生态化环境教育实践基地
广东实验中学生态化环境教育实践基地自2010年天台花园落成以来,经过五年的发展,基地先后建设了生态体验馆、广州市青少年节水科教宣传长廊、有机肥料制作坊、PM2.5监测站、环境地图室、环境活动室等实践基地,为学校及周边社区提供了一个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互动交流及信息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平台。自2010以来广东实验中学环境教育基地至今已经接待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20多个国家及全国各省市的政治家、环境教育专家、教育家、市民及企业的参观、学习和交流活动,总计10万余人次。2012年9月,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我校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基地;2013年6月,广东省环保厅授予我校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2013年6年,教育部、环保部授予我校全国首批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2. 搭建出具有生态化环境教育项目群
以环境科技为突破口,带领学生系统的开展环境科学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确立了“课程-实践-竞赛”三个维度组成的项目体系,开始了以项目团队形式开展专题教育的模式的实验;建立了水科学教育项目、青少年创造力项目、环境地图项目及西藏科学考察四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项目群,为校内外师生参加环境教育活动提供了支持。
(六)搭建出生态化环境教育协调创新平台
与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企业建立协同创新平台,主动承担环境教育示范学校的社会责任,将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在广州地区中小学延伸;通过承办科技竞赛(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中国赛区选拔赛暨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大赛,广州市环境地图竞赛)为全国、省、市中小学搭建环保科普交流和竞赛平台;通过优化环境小硕士课程、青少年创造力培养课程等资优生课程体系为学校、社区的青少年提供教育、培训及体验活动;通过完善环境科普基地,建设水培温室、太阳能电站,提升基地的环境科普内涵及扩大环境科普知识的范围和内容。
(七)总结出中学生生态化环境教育模式
1. 一个理念:生态化环境教育以“以生为本,生态引领,持续发展”为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为主体,遵循生态学原理,促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
2. 两项工程:生态化环境教育学习空间由项目群建设工程与生态化校园建设工程组成。项目群建设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践-竞赛”三个维度的环境教育学习平台;生态化校园建设为营造一个环境教育的学习环境。
3. 三级课程:三级课程建设要满足三个有益于。有益于学生的全面的环境教育,有益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益于学校特色发展。
4. 四项协同:构成政校、家校、研校、企校协调创新平台,通过协调创新平台为生态化环境教育提供肥沃的土壤,为学校生态化环境教育提供示范平台,从而共同实现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构建协同创新平台,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满足环境教育的培养目标,满足环境教育的示范性,满足互惠互利的原则。
四、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研究计划
(一)存在的问题
本成果涉及的学科生态化课堂的资源还不够丰富,微课等一批活动开展的力度还不够,需要下一步重点发展。
生态绿卡目前缺乏社会化的网络支撑,需要引入第三方机构运营。
本成果在学生心理过程研究还不够深入、充分,需要进一步深化。
(二)后续研究计划
1.深化三级课程体系,开发更多的通识课程、兴趣课程及专业课程,并深入研究课程对学生环境教育方面的影响。 2.开发更多的环境教育项目,为更多的校内外学生提供参与环境教育,提升环境能力提供项目支持。
3.发挥学校环境教育的示范性,继续与政府、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合作,承担更多的环境教育相关的活动。
(广东实验中学“中学生态化环境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课题组)
参考文献:
[1]欧阳志远.生态化——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实质与方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
[2]张晓琴.教育生态化:21世纪高校的理性抉择.社会科学论坛,2006-6(下).
[3]周笑冰.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N].2002(3).
[4]易先良.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开创新世纪环保工作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01-09(2).
[5]闫守轩.环境教育:涵义、缘起与演进,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N],2008(2).
[6]肖鸣政.教育生态系统观[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2,(5).
[7]任凯,白燕.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20-21.
[8]伍孝江.学校环境与教育生态[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1).
[9]方炳林.生态环境与教育[M].台北:台湾维新书局,1975.
[10]李聪明.教育生态学导论[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
[11]任凯,白燕.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12]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13]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0.
[14]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5]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16]周培植.走进高品质教育生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17]常晓薇,孙峰,孙莹.国外环境教育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启示[J].教育评论,2015(5).
责任编辑 邱 丽